焦冬梅
吉林省白城市醫(yī)院血庫,吉林白城 137000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內科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危急重癥,指的是胃、食管、胰膽或十二指腸病變誘發(fā)出血,臨床多表現(xiàn)為嘔血、黑便,部分患者因血容量減少導致出現(xiàn)急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如未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將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經急診入院,臨床給予止血、輸血等急救措施,可發(fā)揮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值得關注的是,輸血治療效果不僅與血液質量有關,同時與使用方法密切相關[2]。既往輸血方案主要依靠輸血申請單進行輸血治療,其不足之處在于未有效考慮患者病情輕重及體質差異,因此不利于提高輸血治療效果,輸血治療過程合理輸入成分血具有重要價值[3]。本研究就成分血合理使用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輸血治療的影響和安全性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白城市醫(yī)院收治的54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化方法分為試驗組(27 例)與對照組(27例)。對照組中,男16 例,女11 例;年齡40~69 歲,平均(50.2±1.8)歲;應激性胃潰瘍8 例,胃潰瘍10 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6 例,胃底靜脈曲張血管破裂3 例。試驗組中,男15 例,女12 例;年齡41~70 歲,平均(50.3±1.8)歲;應激性胃潰瘍9 例,胃潰瘍9 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7 例,胃底靜脈曲張血管破裂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 ①經CT、X 線等檢查確診; ②輸血劑量≥2000 mL。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②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颊吆图覍僦橥獠⒑炇鹬橥鈺?,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根據申請單輸血治療,輸入成分主要為懸浮紅細胞。試驗組由輸血科參與制定計劃性輸血方案,根據患者血常規(guī)檢查及凝血功能檢查結果,綜合患者體質、出血量、病史等合理使用成分血。失血量<20%血容量的患者,成分輸血配比為膠體液、晶體液;失血量20%~40%血容量者,成分輸血配比為懸浮紅細胞+添加劑;失血量41%~60%血容量的患者,成分輸血配比為懸浮紅細胞+添加劑+新鮮冷凍血漿;失血量61%~70%血容量的患者,成分輸血配比懸浮紅細胞+添加劑+新鮮冷凍血漿+冷沉淀;失血量>70%血容量者,成分輸血配比為懸浮紅細胞+添加劑+新鮮冷凍血漿+冷沉淀+單采血小板。
本研究觀察指標包含血常規(guī)、凝血指標檢測結果及首次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住院時間。血常規(guī)及凝血指標包含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紅細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小板計數(platelet count,PL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分別于輸血治療前1 h、治療后3 h 進行測量。
止血成功:腸鳴音無明顯亢進,大便量減少,逐漸成形,顏色越來越淺,糞便進行潛血試驗結果顯示陰性,患者血壓、心率恢復正常,血紅蛋白水平復查升高[4]。
再出血:再次出血嘔血、黑便等癥狀,腸鳴音活躍,血壓、脈搏明顯異常[5]。
采用SPSS 1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6]。
治療前1 h,兩組的血常規(guī)及凝血指標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 h,試驗組的Hb、HCT、PLT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 h,試驗組的PT、APTT 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治療3 h,兩組的Hb、HCT、PLT 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3 h,兩組的PT、APTT 短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及凝血指標檢測結果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及凝血指標檢測結果的比較(±s)
組別Hb(g/L)HCT(%)PLT(×109/L)PT(s)APTT(s)試驗組(n=27)治療前1 h治療后3 h t 值P 值對照組(n=27)治療前1 h治療后3 h t 值P 值46.68±2.72 75.49±1.01 51.60<0.05 14.30±2.46 24.36±2.09 16.19<0.05 42.39±9.78 70.89±9.56 10.83<0.05 21.36±5.46 13.00±3.26 6.83<0.05 60.89±7.62 33.39±7.56 13.31<0.05 t 兩組治療前1 h 比較值P 兩組治療前1 h 比較值t 兩組治療后3 h 比較值P 兩組治療后3 h 比較值46.74±2.78 74.11±1.14 47.33<0.05 0.08>0.05 4.71<0.05 14.37±2.42 23.15±2.33 13.58<0.05 0.11>0.05 2.01<0.05 42.47±9.85 60.76±9.77 6.85<0.05 0.03>0.05 3.85<0.05 21.31±5.42 16.76±3.20 3.76<0.05 0.03>0.05 4.28<0.05 60.82±7.68 41.22±7.49 9.49<0.05 0.03>0.05 3.82<0.05
治療后,試驗組的首次止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首次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住院時間的比較
上消化道出血發(fā)病后并發(fā)肝病的風險較高,一旦發(fā)生肝功能損傷,會導致體內諸多凝血因子合成功能下降,纖溶活性增加,血小板計數減少,再出血發(fā)生率升高[7]。該疾病屬于臨床較為多見的急癥,具有病情發(fā)展速度快、死亡率高的特點,當失血量>1000 mL 時必須及時進行血容量補充[8]。而病情反復發(fā)作,會導致死亡風險升高,因此需要早診斷早治療,以促進患者恢復。輸血治療是現(xiàn)代臨床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多用于危急癥大失血患者的搶救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但輸血存在一定風險,可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因此掌握輸血治療適應癥及成分輸血不良反應,準確評估輸血風險是非常重要的[9]。周慧等[10]于研究中指出,由血液科參與的合理的使用成分血輸注,可提高血常規(guī)中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與血小板計數,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許麗影等[11]認為,成分血的合理應用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可有效改善臨床治療效果。
目前針對消化道出血患者多采取輸注懸浮紅細胞等手段,以快速補充患者紅細胞,改善患者血液攜氧功能[12]。對于上消化道出血者,多強調快速補充血容量,補充平衡液葡萄糖溶液,再予以輸注懸浮紅細胞[13]。但對于凝血功能障礙者及凝血因子缺乏者,其纖溶活性增加明顯,血小板功能異常,搶救過程如果大量輸注懸浮紅細胞,可能引起稀釋性PLT、凝血因子減少,這會導致止血難度增加,無法有效改變患者的凝血功能[14]。因此,輸血成分的合理性直接影響輸血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王一[15]的研究結果可見,輸血3 h 后,觀察組HCT、HB、PLT、APTT、PT 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數據統(tǒng)計結果顯示,治療后3 h,試驗組的Hb、HCT、PLT水平高于對照組,PT、APTT 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首次止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王一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合理使用成分血,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糾正凝血功能障礙,發(fā)揮快速止血的效果。合理使用成分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和輸血科會診結果制定輸血治療方案,會使輸注的血液成分更加科學合理,在患者失血比例過高時適時調整輸血方案,輸血質量會明顯提高[16]。此外,常規(guī)輸血方案大多以輸注紅細胞或全血血漿為主,對于合并消化道潰瘍、凝血功能障礙、門脈高壓等病癥的患者,常規(guī)輸血方案無法滿足需求,成分血合理輸注方案可更加合理的輸注所需成分,利于輸血效果的提高[17]。趙文娜[18]于相關研究中指出,觀察組患者的再出血發(fā)生率及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較低,采取限制輸血策略的效果優(yōu)于積極輸血策略,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成分血合理使用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輸血治療具有積極影響,可改善血常規(guī)、凝血指標,提高首次止血成功率,減少再次出血率,縮短住院時間,提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