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莉
【摘要】學生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也都有需要加強的地方。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對學生作品進行分層評價,是在遵循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基礎上,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分層評價達到激勵學生和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技能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關鍵詞】分層評價;差異;異質分組;成長記錄袋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教師常常通過學生完成的一個“作品”來評價學生技能掌握情況。以學生作品折射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適當?shù)亟o予評價,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且受教學環(huán)境、家庭條件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如果用籠統(tǒng)的方法按照同一個標準去評價每個人學生的作品,這樣的評價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因此,下面探討了對學生的作品實施分層評價的一些方略。
一、分層評價實施的基本框架
課程標準把學生參與過程、獲得學習體驗作為一個重要的課程目標,對學生作品的評價實施應貫穿于整個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分層評價的實施應該是在分層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實施的基本框架如下圖所示。
二、評價等級的劃分
分層評價評定等級以異質分組(BAAE,B-初級水平學習者,A-平均水平學習者,E-熟練水平學習者)為依托,異質分組的成員并不是永久的,要確保分層評價的精確性、公平性,在實施分層評價前建立學生個人“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需要教師和學生都參與其中,里面包括學生成長的證據、學生的評價表以及學生的作品等。根據學生的成長記錄袋每個學期進行兩次異質分組,讓每一個同學都能獲得重新定級的機會。
三、分層評價標準的設計依據
明確教學目標,制定“量身定做”的分層評價標準。分層評價標準的制定可提高評價信度和可操作性以及評價工作的效率,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參考的方向。
1.依據信息技術的課程實施的依據。分層評價標準要符合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分層評價標準應依據分層教學目標進行評價。因此,評價的內容應客觀地體現(xiàn)分層目標和分層教學內容。
2.依據學生存在的個性差異進行異質分組(BAAE,B-初級水平學習者,A-平均水平學習者,E-熟練水平學習者)合作學習,從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出發(fā),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個人興趣愛好等,制定分層評價標準。
四、分層評價的方式與實施
對學生作品的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評價不是目的,而是促進被評價對象提高的手段之一。因此,對學生作品的分層評價是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層次和發(fā)展水平,以學生已有的發(fā)展為評價的基礎,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達到激勵和改進的作用。按照異質分組合作學習進行分層評價,實施案例為第二冊(下)第9課《 制作“廣東風情游”導覽圖》。
1.分層式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對自己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比較,從個體差異出發(fā),通過分層標準對自身內部各側面的比較來判斷其學生的現(xiàn)狀與趨勢。通過分層自我評價表,讓學生站在暫時屬于自己的位置自我評價,根據個人成長記錄袋的個人成長證據,及時查漏補缺,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斷激勵自己養(yǎng)成自我反思的良好學習習慣,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
2.異質小組內分層評價
異質小組成員之間的評價,是作為學生自我評價后的一個升華。異質分組的目的是使小組成員間互相幫助、互相促進。而異質組內互評正是一面鏡子,通過這一面“鏡子”可以折射出自身的優(yōu)劣,小組成員互相評價的實質是互相勉勵,以此營造團結合作、共同提高的氛圍。異質組內互評,以授課教師課前設計的分層目標為依據,由小組長記錄評價結果。
組內分層評價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B層的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可以從他人作品中獲得有益的經驗;A層的學生既可以給B層的學生給予意見建議,又可以從E層學生中獲得新技能;E層的學生可以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在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同時,自己的操作技能也進一步提升。
組內互評后,由小組長匯總各個成員需要改進的方法和建議,促進小組內學生共同進步。
3.教師分層點評
教師的評價在學生的心目中“含金量”特別高。因此,教師在評價以前,先按照異質分組(BAAE)建立分層評價標準,通過每一層次的對象與對應標準之間逐一比較,從而判別每一個成員的相對優(yōu)劣。教師的點評主要圍繞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等的,最后附上教師的激勵性評語,激發(fā)學生持續(xù)學習的興趣。
新課改目標中闡明:“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而且要發(fā)現(xiàn)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fā)展。”分層評價是后進生進步的方式之一,是優(yōu)等生力爭上游的“渡輪”,能讓每個階段的學生在每一個評價中脫穎而出,進階到更富有競爭力的圈子。
參考文獻:
[1]趙波,段崇江,張杰.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與學科教學[M].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2.
[2](美)蓋爾·格雷戈里,卡羅琳·查普曼.差異教學策略:不一樣的孩子,不一樣的方法[M].張小紅,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