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亦強
一、氣功之效
氣功據說可遠溯至唐堯時代,典籍中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其中的《素問》篇總結了當時已行之有效的幾種醫(yī)療措施:砭石、毒藥、灸爇(ruò)、九針、導引按蹺。按蹺主要指按摩,導引就屬于氣功了,但其實一直要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氣功才開始成為一種流行稱謂。氣功并不是專對某種疾病的特異療法,而主要是強調內因為主,通過松弛機體、寧靜思想、意守丹田、調整氣息,改善人的機體功能的一種整體性自我療法。
氣功從姿勢上大致可分為兩類:靜功和動功。靜功的基本姿勢就是坐與站,坐功相對而言是比較簡單的基礎功法。內養(yǎng)功就屬于坐功,與民國期間相當流行的“因是子靜坐法”類似。書里當然講得挺復雜,如何循序漸進,如何入靜,如何調息,有哪些注意事項等等,但我看了幾遍,只抓要點,就是盤腿挺胸,放松身心,摒除雜念,舌抵上腭,意守丹田,腹式呼吸。每晚睡覺前開始靜坐,累了就躺下睡,睡不著再爬起來繼續(xù)做。漸漸地丹田開始有了熱度。
感悟一:循序漸進與急用先學
在很多氣功教材中,“松、靜、守、息”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要放松,慢慢入靜,開始意守,這時才能逐漸調整氣息。而練氣功最困難的往往是靜和守兩個環(huán)節(jié),即“靜不下、守不住”,無論站坐,靜不了一會兒就會百念叢生,心猿意馬。很多人不愿練氣功,就是總覺得自己靜不下來。而從我的切身體驗看,我從來沒有在松靜守三個環(huán)節(jié)上下過很大功夫,有時間或有需求時,或盤或站,直接就盡快進入呼吸調節(jié)。無論多少雜念襲來,仍不急不躁,處之泰然,何時意識到了,再重新守住,只要堅持時間夠長,都會一定程度上入靜,逐漸產生治療效果。
仔細梳理各種功法,我以為其發(fā)生效力的本質仍在于意念控制下的呼吸療法。在氣功鍛煉中,呼吸和意念往往不可分割,或者可以說氣功就是主要以意念控制呼吸的鍛煉或修煉方式。氣功具有調神(意念調整)、調息(呼吸調整)、調身(體力鍛煉)三功能,其中調神是統(tǒng)帥。氣功主要通過調神練意的過程或方法,起到調整臟腑機能、增強氣化功能、發(fā)揚平秘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培育真氣的作用。
感悟二:套路與動作的辨證
在我國氣功的發(fā)展進程中有過很多流派,如內丹派、存思派、導引派、行氣派等,各派現(xiàn)在都被納入氣功范疇,但其實各有很大不同。比如,以肢體遠端的動作反射性地引起呼吸系統(tǒng)的運動,以此來引發(fā)體內氣息的運行,是個被動引氣的過程,稱為“導引”。華佗的“五禽戲”屬于導引。而以意念控制呼吸系統(tǒng)的運動,以此來支配氣息在體內的運行,是個主動行氣的過程,稱為“行氣”或“吐納”。各種靜坐、站樁等皆可歸于此類。而源于道教煉丹術的內丹派成為后世大小周天功法的先導,則以人體為“鼎爐”,以煉制精氣為“丹藥”??傮w上看,氣功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較模糊統(tǒng)稱,比如“八段錦”主要是一種自我按摩,算不算是氣功就有爭議。
而各類功法的共同落腳點都是呼吸,之所以后來統(tǒng)稱為氣功,就是將“氣”視為呼吸的載體。也有研究者認為僅僅用呼吸概括不了氣功,氣功功法應該包括呼吸、體姿和意念三類手段,缺少意念控制的呼吸只能是自然呼吸。實際上,各種被稱為氣功的不同功法,盡管都會同時具備這三類因素,主導因素卻各有不同?;蛑饕泽w姿導引呼吸,意念為輔,如鶴翔莊;或主要以意念運行呼吸,體姿為輔,如內養(yǎng)功;或主要以呼吸健身祛病,體姿意念均為輔,如六字訣呼氣法。根據不同的養(yǎng)生療病目標,可以有不同組合。一般來說,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一種功法,每個動作都會是有針對性的。按套路練習,功效可能更全面,更長久,但在具體治療病痛時,又不必拘泥于套路。
二、呼吸之妙
每個人一出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氣,那響亮的哭聲正是空氣開始充盈肺腑,向世界發(fā)出的生命宣言。而當每個人辭世時,都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就是呼出最后那口氣,即所謂“咽氣”。這一吸一呼之間,便是人的一生。
產生疾病的原因是什么?《黃帝內經·素問》說:“百病生于氣”,“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即人類的所有病患都與氣相關,而氣的關鍵就是呼吸。事實上,在遠古時期,呼吸是人類治病的基本手段,我們的祖先曾經就是主要依靠呼吸術來治病的。
中醫(yī)認為氣血基本決定了人的生命狀態(tài),但氣和血還是有很大不同,因為血的運行屬于機體自律行為,只有出問題后才能加以各種治療。氣就不同了,呼吸運動是一種完全可以主觀調節(jié)并掌控的運動,所以調氣血應該主要在調氣。
清代著名醫(yī)家王應震認為,“人之生死由乎氣,氣之為用,無所不生,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氣為首務”。凡是氣不到或者哪怕氣到了卻不調的地方,都會生病。什么是病本所在之地?凡氣不調的地方都會成為病源積聚的病灶。氣既是我們身體中精、血、津液運行的必要動力,也是我們身體排出病源、排出毒素的重要動力。
感悟三:以意領氣的進擊性
氣是什么?既是血脈,也是經絡,還是生命得以運行的信息流(現(xiàn)在的流行語)?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應該說遠不止痛與不痛,從根本上就是氣血的暢通與否,決定了某個部位或整個身體的狀況,而通過調整呼吸改善氣血的通暢會有明顯效果。
以往的氣功主要強調呼吸方式,試圖通過呼吸訓練達到改進身體整體狀況,從而祛除病患的目的,這雖然有效但收效甚緩,是一個相對被動的進程,相當于吃補藥治慢性疾病。而加入意念引導呼吸后,對疾病則產生了進擊性。所謂不通的表象也可以理解為病氣,調動意念,驅動呼吸,可以祛除病氣,打通阻塞。
宋代《圣濟總錄》載有“以意氣攻病法”,曰“昔有宿疾,但用意并氣,法之患處,不過三五日,必愈。若四肢有患,亦可想氣以攻之,其病隨散”。此種療法,清代醫(yī)家稱為“運氣法”。
認識到這個程度,所有的姿勢要求和某些清規(guī)戒律就都是手段,能夠做到以意領氣方為根本,所以可立、可坐、可行、可臥。氣血阻滯當非一日之功,所以行功時間過短自然低效或無效。
感悟四:以呼吸為本的萬法歸宗
有時會感到好奇,氣功的概念和功法是否為中國獨有?確實,在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影響圈里,氣功的傳播也源遠流長,但許多國家和民族同樣有著自己的類似呼吸養(yǎng)生方法。其實,從語義上,所謂氣功即為呼吸法,盡管氣功包含了千差萬別的許多功法門派,仍只是世界上的呼吸養(yǎng)生鍛練方式之一。在古印度,人們對呼吸養(yǎng)生的重視更甚于中國,現(xiàn)在社會上流行的瑜珈養(yǎng)生就是古印度呼吸養(yǎng)生的一個重要分支。已有5000年歷史的瑜珈,首先是一種自成體系的哲學思想,通過運動身體和調控呼吸、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健康的身體,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fā)揮潛能,成為一種追求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tǒng)一,以達至身心合一的運動方式。瑜珈已成為世界廣泛傳播的一項身心鍛煉修習法,相對氣功,瑜珈應該更具思想性和體系性。2014年,聯(lián)大將每年6月21日確定為國際瑜珈日。
實際上,世界各地都有著不同種類的呼吸訓練課程,不僅是養(yǎng)生與宗教,很多運動門類以及聲樂的訓練中,呼吸訓練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性內容。而作為世界廣泛流行的自愈養(yǎng)生方式,生物回授、冥想、禪修和東正教修持等都極為重視呼吸訓練,在一定條件下,呼吸的方法甚至就是功法本身,作為維持生命須臾不可或缺的呼吸,確實能夠直接療疾解難。通過有序訓練呼吸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效能,正是自古以來人類最主要的自愈方法之一。從呼吸法的角度認識氣功,自是一種境界的拓展,從而可以更好地借鑒吸收。
感悟五:呼吸的境界
呼吸是一把重要的健康之鑰,是調動每個人身體內在自愈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方法。人體有三大排毒器官:皮膚、腎及肺,其中大部分毒素必須經由肺通過呼吸排出去,而一般人往往只能用到肺活量的20%左右。功力越深厚,呼吸勻細深長的程度會越高,身體機能就會越活躍,排毒能力自會顯著增強?!饵S帝內經呼吸養(yǎng)生法》認為,生命在于呼吸!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90%的疾病至少可以得到緩解。
遍閱典籍功法,我的體會是,人的呼吸可以歸結為三個境界,一曰自然呼吸,二曰自主呼吸,三曰自在呼吸。自然呼吸是人與生俱來的呼吸方式,個體之間可能有所不同但大致相差不遠;自主呼吸是主動加以意念控制的呼吸方式,由于所采用的方法不同而千差萬別;自在呼吸則是已經與自身融為一體的自主呼吸,其共同特點都是不必去時時刻意追求,而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都會是一種貫徹呼吸始終的勻細深長。
我現(xiàn)在進入練功狀態(tài)時的呼吸,可以達到每分鐘2次或2分鐘3次,在這種頻次上,呼吸必然是勻細深長的,這樣比較容易入靜,雖然尚遠不能達到自在呼吸的境界,卻可以逐漸影響日常呼吸變慢。
三、取法之要
無論練習各國各派的何種養(yǎng)生功法,能夠從中領悟到其呼吸精髓,已是一種認識上的升華??此坪唵蔚囊缓粢晃g,深入進去則可謂博大精深。
比如呼吸的方法有多少種?據說印度人統(tǒng)計可達一百三十余種,中國也起碼有100種以上。有一種說法認為每次呼吸的長短會直接影響壽命,有人觀察到不同動物以及人類的每分鐘呼吸次數(shù)與壽命的關系,據說雞、鴨、狗的每分鐘呼吸次數(shù)分別是32、28、24,對應壽命約為12年、16年、20年;牛和象每分鐘分別呼吸20和18次,壽命則約為32年和60年。人類的每分鐘呼吸次數(shù)一般為18次到14次左右,對應壽命應為60~80歲左右。
這種對應關系雖說并不一定準確,但如果有人聽起來呼吸老是很急促,若不是病患纏身,亦斷非長壽之相。修道煉內丹,呼吸要能做到一分鐘兩次,呼吸勻細深長,越來越深,道行方可越來越高。放慢呼吸是延長壽命的關鍵之一,通過思維活動控制呼吸,即通常所稱的意念呼吸,意念呼吸就是將自律性的呼吸轉變?yōu)橛伤季S意識主動控制的呼吸,可謂是一種呼吸革命。
在所有的人類行為中,改變呼吸是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最根本的方法。改變呼吸,運用正確有效的呼吸方式,就能改變身體,改變精神。當新的呼吸方式進行時間較長,身體會逐漸習慣并產生記憶,使呼吸自然變得更為深長,形成新的良好呼吸習慣。
感悟六:功法的規(guī)則與追求
這套呼吸法對我確實受益匪淺,一度頗為自得。后來看到記載,南北朝大醫(yī)家陶弘景在《養(yǎng)性延命錄》中說“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方知此法古已有之。而隋朝太醫(yī)令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給出了更具體的方法,“治四肢痛悶及不隨……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余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方法雖簡單卻行之有效。但細思之,仍有一些問題需要在實踐中解決,如病患在腳,與口中吐氣如何銜接?我的領悟之處應是探索如何為病氣排出建立通路。有人將運用呼吸直接治療病痛稱為“進擊式呼吸法”,我的通路假說至少具有實踐意義。尋找排出病氣的通路是每個人根據自身病患部位以及進展效果,經過不斷嘗試選擇得出的,可以認為這是一個與身體對話的過程。
縱觀世界各種呼吸法,相同之處也表現(xiàn)在都有呼吸、姿勢、意念三要素,并無本質不同,但追求的目標卻各有不同。
日本有個丹田呼吸法治療協(xié)會,要求練功者每天早上進行10次深呼吸,將意識集中于丹田,增加腹中壓力,并透過長吸長吐,上下運動橫膈膜,連帶著刺激腹部內臟的活動,可以提升免疫力,對外抵御外邪,對內自我修復。
國際生命呼吸課程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呼吸靈修團體,在聯(lián)合國派有代表以推廣呼吸課程。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呼吸訓練加心理輔導,這種呼吸訓練自成體系,要求練習者學會把握深呼吸與慢呼吸的節(jié)奏變換,意守部位則在鼻尖。
與傳統(tǒng)氣功的意守丹田不同,近年來很多呼吸訓練開始強調意守鼻尖。據認為,在身體的所有肌肉中,只有鼻尖的肌肉能夠帶動并依次調節(jié)其他所有的肌肉,這種調節(jié)不是通過神經來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氣的鼓動實現(xiàn)的,從而實現(xiàn)一種非常獨特的調節(jié)。當注意力集中在鼻尖時,呼吸是最深的,可以使氣全面運行到身體各個部位。
功法只是一套游戲規(guī)則,姿勢或動作都是表象的東西,必須認識到,呼吸法的最高境界所追求的仍然在于入靜,入靜的深度和速度,是人體進行調整的一種重要能力。真正有奇效的功法往往非常簡單但難練,成效有限的原因可能是靜不下來。如養(yǎng)生樁簡單易學有奇效,但一天能站上一個小時的人很少。當練功達到入靜狀態(tài)時,不僅能主觀上感受到那些極其舒適的心理效應,身體上也會出現(xiàn)許多客觀的變化,產生良好的生理效應,這些生理變化可以表現(xiàn)在全身各個系統(tǒng)。
感悟七:與身體的自我對話
古希臘醫(yī)圣希波克拉底說過:“病人最好的醫(yī)生是自己?!爆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人體具有以免疫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為主的自愈系統(tǒng),在人類漫長的發(fā)展進程中,有醫(yī)生的時間可以忽略不計,人類就是主要靠這種自愈力,才得以在千變萬化的大自然中得以生存繁衍。自愈是機體自我修護,抗御疾病的機制,也是所有疾病康復的基礎。無論今天的醫(yī)學多么發(fā)達,人類與生俱來的自愈力,在疾病的康復過程中始終扮演重要角色。我們要深入理解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和最快地調動和發(fā)揮人體的自愈能力。
自愈當然并不萬能,每個人體質不同自愈能力也不同,一定意義上,醫(yī)學就是為了輔助機體自愈治療疾病為目的而存在的,“治療學的第一原則是自愈力的利用”。當人體的自愈力下降時,就出現(xiàn)了疾病和衰老,所以增加人體自愈力是修復疾病的關鍵。有研究指出,只要注意調養(yǎng)和改善生活習慣,60%~70%的疾病都能夠自愈。體育鍛煉、注意休息、加強營養(yǎng)、戒除不良嗜好、保持心情舒暢等,都是提升自愈力的有效方式;而無論氣功還是呼吸法,所起的作用則不僅是提升自愈力,更重要的是能夠調動自愈力。人類可以通過自我控制和自我調整,改變自身的生理和病理狀態(tài),從而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其作用主要通過影響人體內部的心理—生理—形態(tài)反應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這就是通常所說自愈的基本機理,呼吸法的功效就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人體內部自調機制的開發(fā)和利用上。
當人體的自愈力下降,便會產生病痛,通常我們會去找醫(yī)生看病,醫(yī)生了解病情時,西醫(yī)主要靠各種檢查,中醫(yī)主要靠望聞切問,這個過程就是用不同的方式與患者的身體對話,而呼吸的可控性和可感受性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與身體進行自我對話的重要途徑。哪種呼吸方式可以改善自己的哪些不適?練功過程中身體會發(fā)生何種變化?應該嘗試做出哪些功法或動作調整?我們都可以直接感受到并及時做出反應。這種自我反饋機制的建立,將帶給我們很多新的體驗。
結語:氣運之道
“氣運”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個帶有神秘色彩的概念,常與命運相關。“氣數(shù)”則是氣運中的一個核心理念。在人的一生中,人體器官和功能的使用都是有限度的,但這個限度又可能富含變化。呼吸次數(shù)也是如此,因此對所謂“氣數(shù)”的解讀有時也包括一生呼吸的總次數(shù)?!叭酥?,氣之聚。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氣數(shù)是一種變化,同時也是一種必然。氣無所不至,氣數(shù)已盡,便無可挽回。
人生不可妄測,氣運自行其道。再深的道行,再神乎其技的特異功能,都與氣數(shù)沒有必然關系,我們所能追求的,只能是生命的質量。無論是何種氣功還是呼吸法,都只是值得我們努力掌握的一種更有質量的生存方式。
編輯: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