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棟和龍鱗裝的故事,緣起于十多年前書籍設計大師呂敬人先生的一期講座。老師呂先生對他說:“做書可以完成你所有的藝術夢想,使你思想充實,給你無限可能,但當然……它不會帶來多么豐富的財富?!眲?chuàng)作13年,張曉棟已經成為龍鱗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但一共也只做了七八部書。于是,每次與老師見面匯報近況,呂先生總不免發(fā)問:“有沒有飯吃?”從世俗角度看,張曉棟覺得自己挺幸運。山窮水盡時,總有轉機,這是做書之人的福氣。
在張曉棟的工作室里可以看到兩個玻璃瓶,宣紙碎片連同上面的圖畫文字被浸泡在水中。已經有幾年時間了,瓶中之物依然完整,這是張曉棟在測試材料和墨的持久性。在他眼中,美到極致的藝術背后往往是嚴謹的過程,是精細、精確,充滿數字的存在。陳列在工作室一層的《三十二篆金剛經》是他的第一部龍鱗裝書籍作品。用書撥翻動頁面(或稱之為“龍鱗”更加貼切),鱗次相錯鱗口上的圖案也發(fā)生波動:前一頁的圖案消去,后一頁圖案顯現。這依靠的其實是217張頁子相互黏結時的“零誤差”,在總長73.4厘米的書頁間,“0.01毫米的誤差集合在一起也會造成明顯缺陷?!睍r至今日,張曉棟仍然沒有網站、微博和公眾號。在日復一日和頁子的互動中,對“零誤差”的追求已經成為記憶。他想,如果做不到足夠好,寧愿先沒有吧。
但在另一層面,龍鱗裝又是極為自由的。初次檢索到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龍鱗裝卷軸《刊謬補缺切韻》時,張曉棟就發(fā)覺“它不是一個很老的東西,蠻現代的,甚至有一些未來感?!焙髞韽垥詶潕ё约旱淖髌贰肚ы摗废盗腥ゲ歼_拉宮展出時,因為氣候差異,作品的頁子都向上飛翹。這本是一個保管藝術品時出現的“錯誤”,但路過的人看到都自然而然地輕輕伸手拂過頁子。張曉棟發(fā)現,一些畫面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又消散,轉瞬變幻。龍鱗裝藏在深處的“未來感”終于從紙間逃逸而出,使用剪刀在鱗口游走,給予作品雕塑感和光影層次的“干頁”隨后成為張曉棟藝術創(chuàng)作中最為重要的形式。
2019年,張曉棟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個展主題確定為《漣漪》(Waves)。在他看來,作品本身的價值和能量就是你創(chuàng)作它的過程。在可以容納萬物的書與頁間,事實上創(chuàng)作者是在將自己的“波”壓縮進作品,而無數“波”組成的就是一件藝術品最重要的密碼。觀眾凝視作品,解碼的行為隨即發(fā)生。在威尼斯,張曉棟見到了一位藏家。“她的眼睛從來沒離開過那件作品,后來她想請我給她講一講,我說,你對它的感受比我講述的更重要,我發(fā)現你已經看了它很久了?!睆垥詶澰诓稍L里表達:我們看到的所有平面都是空間的壓縮,書與紙張間,可以推出一個2.5維的空間——一張紙縱橫延伸,文字在書中游走、排列、組合,形成內容、故事和觀點。書籍的結構無比有趣,既有物理的空間性,又是文字可變可延伸的“建筑”。在這種讀者得以詩意棲居的“建筑”中,打通干頁,就打通了這些世界。
在觀者眼中,張曉棟的創(chuàng)作安靜而重復——身處被書本包圍的工作室閣樓,手持理發(fā)師用的剪刀,一會兒走近看,一會兒移遠看,一刀一刀,宣紙屑無聲掉落。但事實上,構筑天地的進程正在藝術家的個人世界里發(fā)生。起初,齊整排布的頁子一片混沌,藝術家做的,是在混沌的狀態(tài)中發(fā)現想拿出來的東西。當龍鱗裝走向“干頁”,演化為個人表達,精確和致密之間的空隙便很可觀。“只要沒把頁子剪沒,就可以不停修改,很多事物都隱藏在狹小的東西中,你不經意發(fā)現規(guī)律,就像發(fā)現一個小秘密,這比技巧更重要”,張曉棟說。
“給你個光。”在介紹正在創(chuàng)作的作品《無塵》系列前,他隨口說道。光卻切實成了開啟頁子空間的鑰匙。站在銀色錫紙材料的作品前,張曉棟手持燈光上下滑動,頁片輪廓與光影交互,肉眼所見立刻產生了動態(tài)變化。不直白的觀看體驗正是張曉棟作品的有趣之處。當一件事物不那么輕易被看到,人們所得到的感動、驚喜總會更大,這同樣作用于龍鱗裝書籍的閱讀?!拔覀兒芘Φ鼗钪?,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滿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和感受需要。閱讀因看發(fā)起,隨后是觸摸,油墨與紙張滿足嗅覺,內容或許會刺激味蕾,人的心情就在閱讀中起落?!遍喿x豐富的是人類的感官體驗,而張曉棟想做的,是令這些體驗更加豐盈飽滿。接下來,他的大部分精力將用來籌備新作品《書,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書知道;我們知道的東西,書也知道”,張曉棟解讀。他想把《詩經》《道德經》《論語》等幾十部中國經典拿到當代來表現。無懼時間,這些書籍憑借內容,在未來也會是經典,但經過了當下,張曉棟希望自己能為他們標注當下的印跡和思考方式。以《道德經》為例,“什么是最靠近道德經的狀態(tài),是自然的狀態(tài);什么是人最自然的狀態(tài),是孩子們在山野之間,感受陽光山川的時候?!睆垥詶澱f。所以,將來他打算和孩子們一起到山野里去揮灑色彩,以接近“道”的方式去完成這部作品。
1.藝術家張曉棟在他的工作室后面的木框里是他隨手用包裝紙制作的“小裝置”。
2.千頁的制作過程安靜而自我隨著宣紙碎紛紛落下藝術家所造的“2.5維”世界也逐漸顯現。
3.工作室一角墻面上懸掛著作品《無塵》隨光線的變化千頁會產生不同的觀看感受。
4.張曉棟將經折裝和龍鱗裝兩種中國傳統(tǒng)裝幀形式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全新書籍裝幀形態(tài)“經龍裝”。他用四年時間制出經龍裝作品《紅樓夢》重現了清代畫家孫溫筆下的《紅樓夢》圖景。
作品《不可見的仙山》靜靠在工作室書架前走近觀看可以“觸摸”到些許藝術家的個人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