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孫悅 寧小巖
園本課程構建的過程是有夢想的幼教人在追夢路上不斷前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首師大學前教育學院附屬園的教師們不斷學習、拓展思路、挖掘深度,努力培養(yǎng)有夢想的、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人才。
乘“微處尋趣”之風,促追夢課程落地
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生活即教育”理念,使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生活的力量。首師大學前教育學院附屬園結合“生活教育”思想和園所文化理念,構建了追夢課程,并形成了“微處尋趣”的課程理念。我們以生活為載體,挖掘生活細微之處蘊含的教育價值,聆聽幼兒的聲音、關注幼兒的行為、尊重幼兒的想法,努力將“生活即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在微處發(fā)現興趣。幼兒是在生活和游戲中學習的,我們圍繞“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自然”“我與社會”四個方面,引導不同年齡班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探索。
生活中充滿著良好的教育機會,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擁有善于發(fā)現的眼睛。教師立足幼兒視角觀察世界,會好奇大蒜究竟會從哪一頭發(fā)芽,會在收獲蔬菜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樂趣……這些有趣的事情都來源于生活中的細微之處?;谟變旱陌l(fā)現,教師應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使幼兒短暫的好奇轉化成對事物的探究興趣,從而生成幼兒感興趣的探究活動。
為夢想提供舞臺。幼兒擁有很多天馬行空的夢想,我們依托“產生興趣、感知體驗、深度探究、交流分享、延伸創(chuàng)造”五個步驟,不僅支持幼兒追逐夢想,還為他們實現夢想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據此,我們策劃了“全園大型追夢主題活動”和“班級小型追夢主題活動”,并通過“夢想日”“夢想周”等活動滿足不同時期幼兒對夢想的追逐。
幼兒的學習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實現的。對幼兒而言,追夢課程需要一個能夠展示他們夢想的舞臺,這個舞臺并非是鎂光燈下的場地,而存在于集體教學活動、區(qū)域活動、生活活動當中。比如,一次坐上消防車的感受、一個展示泥塑作品的空間、一些可以聽他們講自編故事的觀眾、一次可以和小伙伴在戶外草坪搭帳篷的經歷……
注重品質的培養(yǎng)。在自由、自主的追夢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夢想在幼兒心中綻放,幼兒帶著一顆好奇心不斷探索著周圍的世界。在“有夢的孩子慶六一”活動中,幼兒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培養(yǎng)的堅持不懈、敢于嘗試等良好品質在夢想日那一天展現得淋漓盡致。教師不斷思考幼兒夢想背后的教育價值,成為幼兒追夢路上的支持者、引領者、合作者。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家長不禁被感染并參與到追夢課程中,成為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
追夢路上,幼兒體會到了努力的快樂、同伴互助的情誼、成功的幸福。相信積極的情緒體驗將伴隨幼兒的成長過程,推動他們成為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好兒童。(楊佳)
探索追夢:春日趣樂園
區(qū)域活動,是幼兒可以自主操作、自由互動的一項個性化活動。首師大學前教育學院附屬園的追夢主題“春日趣樂園”活動,積極與區(qū)域聯動,嘗試通過區(qū)域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材料的投放,對幼兒在區(qū)域中的追夢成長給予有效支持。
“春日趣樂園”活動的兩個發(fā)展目標是:發(fā)現、認識生活中的花卉,并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美的表現和創(chuàng)造;認識風箏并探究風箏的制作方法,大膽進行風箏的制作。根據發(fā)展目標,我們分析幼兒需要一個觀察花卉、制作風箏的藝術空間。于是,我們將活動與美工區(qū)進行了巧妙聯動。
根據幼兒“和小花做游戲”的夢想,我們開展了“美麗的花園”活動,幼兒仔細觀賞著收集來的花束和自然角的花卉,討論著花朵的顏色、形狀、數量等。追隨幼兒的興趣,我們開展了“我的花花世界”創(chuàng)作活動,幼兒大膽嘗試使用不同工具和方式創(chuàng)作各種各樣的花朵。
美工區(qū)的活動支持了幼兒個性化表達,幼兒不僅獲得了滿滿成就感,還培養(yǎng)了積極專注、樂于探索的好品質。
區(qū)域活動的順利開展,得益于區(qū)域環(huán)境的科學設計。
首先,注重區(qū)域環(huán)境的自然化。我們以大樹、草坪、花園為活動場地,組織幼兒從生活中收集花束、枯枝、樹葉等自然物品,同時收集風車、風箏等生活物品,營造自然化的整體環(huán)境。
其次,注重區(qū)域材料投放的層次化。在風箏制作活動初期,我們提供了制作風箏的材料和風箏模型、畫筆等。幼兒對風箏形成一定的認識后,我們提供了“風箏大探秘”材料組合,面對多種材料,風箏面的選擇成為幼兒熱議的話題:“報紙很大可以做大風箏”“彩紙的顏色很好看”……幼兒各抒己見,激烈的討論后開始嘗試,在一次次努力中不斷積累經驗。
最后,注重區(qū)域環(huán)境材料的細節(jié)化。對于不同的作品,我們打造了不同的展示空間,墻面為平面作品展示平臺、柜面及吊飾為立體展示平臺。同時,作品展示平臺的高度適合幼兒取放?;顒舆^程中,我們發(fā)現,幼兒在繪制花朵和風箏裝飾時容易涂出框線,于是我們提供了畫直線、波浪線的趣味畫線練習工具,支持幼兒在區(qū)域中更快樂地游戲。
幼兒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觀察事物、使用工具、探究材料的能力,還有助于形成專注、敢于挑戰(zhàn)、不怕困難的好品質。(孫悅)
智慧追夢:我們的彩泥博物館
從幼兒提出夢想到幼兒實現夢想,教師作為引路人,需要細心觀察,精心組織相關活動,帶領幼兒勇敢追夢。一次,子萱用彩泥捏道具,吸引了其他幼兒圍觀:“好好看啊”“我也想試一試”……之后,我發(fā)現有很多幼兒自發(fā)進行捏泥活動?!拔蚁肽笪业呐笥选薄拔蚁肽蠛芏嘈≌卖~”,基于幼兒的夢想,我們組織開展了“我們的彩泥博物館”主題活動。
基于集體討論和日常觀察,我們決定在彩泥博物館內呈現三大類彩泥作品,分別為人物、動物、事物。通過觀察幼兒的作品,我們發(fā)現幼兒對以上三類作品的細節(jié)特征制作得不夠仔細,比如頭發(fā)絲沒有表現出來、動物身上的花紋不清晰等。于是我們?yōu)橛變禾峁┝怂麄兏信d趣的圖片,以便幼兒帶著更大的熱情觀察細節(jié);提供各種各樣的捏泥工具,方便幼兒通過工具制作細節(jié)特征;提供半成品材料,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靈感。
當幼兒興致勃勃地投入捏泥工作時,發(fā)現彩泥不夠用了。一個幼兒說:“我覺得我媽媽包餃子用的小面團和彩泥很像,我們可以自己制作彩泥?!边@個想法得到了其他幼兒的贊同,我們?yōu)橛變禾峁┝瞬誓嘀谱鞯牟牧希好娣邸⑷萜?、油、水、攪拌棒、發(fā)酵粉等。幼兒的操作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當遇到面粉不成團、面團太硬等情況時,幼兒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并嘗試,最后他們成功制作出了彩泥。
隨著幼兒對彩泥越來越熟悉,彩泥的應用范圍也漸漸擴大。有一次,萱萱在講故事時發(fā)現用紙講很不方便,于是突發(fā)奇想,用彩泥在硬紙板上創(chuàng)編故事,制作立體圖書。在制作過程中,她發(fā)現畫面過于凹凸不平,于是我們鼓勵幼兒展開集體討論:“捏草坪的時候要用力壓平”“可以使用工具”……幼兒之間互相幫助,立體圖書最終完成。
除此之外,幼兒還發(fā)現了彩泥的裝飾作用。角色區(qū)“多多超市”的小售貨員說:“沒有客人買東西?!蓖ㄟ^觀察討論發(fā)現,原來是超市的貨物過于陳舊?!翱梢杂妹拦^(qū)的彩泥裝飾一下卡子”“可以用彩泥做好看的相框”……幼兒集思廣益并付諸行動,裝飾了頭花、發(fā)卡、相框、鑰匙鏈等,吸引了很多小客人。
追夢之路是一條充滿挑戰(zhàn)與驚喜的路。教師應鼓勵幼兒勇往直前,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獲得經驗,成為快樂的追夢人。(寧小巖)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