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靜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護理結合早期康復指導對腦梗死住院患者負性情緒的改善作用。方法:本院80例腦梗死住院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40例行早期康復指導,觀察組40例行心理護理聯(lián)合早期康復指導,分析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以及NIHSS和FMA評分。結果:護理后觀察組焦慮和抑郁評分更低(P<0.05);護理后觀察組NIHSS評分更低且FMA評分更高(P<0.05)。結論:心理護理聯(lián)合早期康復指導可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以及神經和運動功能,效果顯著。
關鍵詞:心理護理聯(lián)合早期康復指導;腦梗死住院患者;負性情緒;改善作用
研究指出,早期康復指導對患者神經和運動功能恢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腦梗死治療后期的必要手段,但另有研究指出,僅依靠早期康復護理無法對患者心理情緒形成積極影響,且長期康復治療過程會逐漸消磨患者的治療信心,極易引發(fā)護理風險[1-2]。鑒于腦梗死住院患者身心狀態(tài)較差的問題,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以及神經和運動功能應同時作為護理核心,而心理護理聯(lián)合早期康復指導的落實和推進可滿足護理要求,可行性較強。
1資料和方法
1.1基本資料
在2018-2019期間篩選符合診斷標準;病歷資料齊備;病史清晰;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剔除有其他重大疾病或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選出的80例患者參與隨機分組,對照組40例,男女1:1;(62.19±3.55)歲。觀察組40例,男女1:1;(62.31±3.52)歲。組間資料對比,P>0.05。
1.2操作方法
對照組:早期康復指導,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偏癱患肢康復訓練: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引導患者進行翻身訓練、關節(jié)訓練和自理能力訓練。觀察組:早期康復指導方案參照對照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心理護理:(1)尊重患者的人格尊嚴,日常護理中多與患者交流談心,講解以往成功治療案例,給予患者積極心理暗示,從而消除其恐懼、憂慮情緒,此外需時刻注意患者情緒變化,在其出現(xiàn)焦慮、抑郁情緒之前便開展心理安慰工作,防患于未然,同時降低心理安慰難度。(2)科學評估患者的學習能力和醫(yī)學知識水平,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康復治療過程,必要時可通過視頻方式輔助教育,使患者認識到康復治療的重要性,理解并接受臨床治療方案,如此措施可給予患者科學指導,明確治療目標,提高治療信心。
1.3觀察指標
負性情緒評分:采用SAS和SDS表,分值與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表現(xiàn)正相關。
神經和運動功能評分:采用NISS表評價患者神經功能,分值越低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低,采用FMA表評價患者患肢運動能力,分值越高則患者運動能力越強。
1.4統(tǒng)計學處理
SPSS20.0處理計數(shù)(χ2)和計量(T)資料,差異顯著(P<0.05)。
2結果分析
2.1負性情緒評分
表1結果:護理后觀察組焦慮和抑郁評分更低(P<0.05)。
2.2神經和運動功能評分
表2結果:護理后觀察組NIHSS評分更低且FMA評分更高(P<0.05)。
3討論
護理和治療密不可分,尤其臨床護理是改善患者身心狀態(tài),輔助提高治療效果的根本措施,故非常重要。為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以及神經和運動功能,同步改善患者身心狀態(tài),護理工作應體現(xiàn)人本、科學護理思想,給予患者良好的身心干預指導。
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觀察組在心理情緒、神經和運動功能康復效果方面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說明心理護理聯(lián)合早期康復指導的科學性,早期康復護理重在患肢鍛煉,結合科學指導方案逐步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改善神經功能,恢復正常生活,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樹立生活希望,從而積極配合治療,促進病情恢復[3-4]。
綜上分析可知心理護理聯(lián)合早期康復指導可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以及神經和運動功能,臨床應用價值巨大,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燕,劉彩琴.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聯(lián)合康復訓練指導的效果探討[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9,17(11):248-250.
[2]黎瓊.早期情志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和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46):40-41.
[3]李芳芳.心理護理結合早期康復指導對腦梗死住院患者的效果[J].當代護士(學術版),2020,27(3):96-98.
[4]喬敬華.心理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及服藥依從性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9,17(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