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興愛
摘 ?要:勞動素養(yǎng)主要在勞動實踐中習得,結合本校“防震減災科普基地”的實際,進行一系列學生勞動實踐活動教育,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在新時代教育使命中,提高學生勞動意識、增強勞動觀念、提升勞動能力、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關鍵詞:防震減災;活動;勞動素養(yǎng)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重磅發(fā)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充分發(fā)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可見,在新時代教育體系中,勞動素養(yǎng)越來越被重視。但要怎樣落實勞動素養(yǎng),就成為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學校面臨教學任務與課時的沖突;加上勞動活動中的安全隱患;教師自身開展勞動活動項目的能力存在不足等,使學校和教師們望而卻步,再有就是受勞動場地、勞動經費、教育觀念等影響,使中小學生勞動教育活動受到較大的阻礙。
防震減災活動是我校建校以來一直堅持的一項活動,把生命教育作為一項重要課程,秉承“立本求真,生命樂園”的辦學理念,把防震減災活動做實做強。在特定勞動情境中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在勞動活動中學習,在勞動活動中發(fā)展;其次,充分利用科普基地的資源,對提升學生勞動素養(yǎng)有著極大的幫助。
防震減災活動也是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的六大模塊內容之一,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在第五模塊的“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中,在初、高中生階段學生的要求如下:
初中生 高中生
(1)學會冷靜應對自然災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災害事件中自我保護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曾經發(fā)生在我國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之間的關系,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生態(tài)意識。 (1)基本掌握在自然災害中自救的各種技能,學習緊急救護他人的基本技能。
(2)了解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能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為保護和改善自然環(huán)境做貢獻
綜上可見,防震減災活動主要在學生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技能方面,而各種技能的學習則需要在勞動活動中學習掌握。為此,我校針對以上要求第(1)項,開發(fā)了十大防震減災勞動技能活動項目:應急緩降項目、應急包配置及使用、基礎繩結學習使用、止血包扎法、防踩踏自我保護法、氣管堵塞(海姆立克急救法)處理方法、巧用傷員搬運法、CPR操作技術、防溺水岸上施救法、火場逃生技巧。
所有項目都是以勞動實操為主,學生在參與各項勞動活動中,不僅提高動手能力,還培養(yǎng)學生勞動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勞動素養(yǎng)。
勞動素養(yǎng)是指經過生活或教育活動形成的與勞動有關的人的素養(yǎng),包括勞動價值觀、知識、能力等具體指向。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素養(yǎng)還包括“勞動活動在一個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勞動創(chuàng)造中的充實智力內容、豐富的道德意義和明確的公民目的性”。在學校組織的防震救災活動中,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也得以提升。
一、提高勞動意識
在當下“寵溺孩子”的背景下,大多數(shù)學生的勞動意識淡薄,自我意識較強,這種觀念會導致學生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產生消極影響。本校組織學生在防震救災活動中進行實踐勞動,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學生實操完成,使學生在防震救災的情境下,親力親為地“解救”每一個傷員,“緩解”救災活動帶來的危險等,讓學生意識到“倘若沒有平時的勞動訓練,就會導致更大危險”,由此學生對勞動的看法也會進一步深化,學生勞動意識得以強化。
二、豐富了課外知識
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禮記》的《學記》篇中,就提倡學習不但要有書本學習(正業(yè)),也要有課外勞動實踐(居業(yè))。在防震減災勞動活動中,通過學習到止血包扎、基礎繩結、氣管堵塞(海姆立克急救法)處理方法、CPR操作知識等,大大豐富學生課外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在勞動活動中,讓學生深刻體驗勞動實踐中掌握的知識。例如,在CPR操作中,對“三無”(無呼吸、無心跳、無脈搏)人員的準確判斷,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時,按壓位置的選擇、按壓的深度、力度和速度等都能通過操作實踐的過程中習得,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濃。構建主義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主動構建的過程,這樣的勞動實踐對學生終身受益。
三、提升勞動能力
站在新時代歷史坐標上,我們不能簡單理解勞動只是“體力”勞動,人類勞動的能力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変化,腦力勞動,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重要性無與倫比?!兑庖姟窂娬{“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性”正是適應新時代勞動教育方向。而在防震減災通過一系列的勞動活動、體驗、操作與實踐,學生創(chuàng)造力得以提高,比如在溺水施救活動中,有的同學提出用幾個空礦泉水瓶,制作成應急“救生圈”給溺水者作浮板等,這些大膽的設想將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構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然我們又不能簡單否定體力勞動的重要性,防震減災活動主要培養(yǎng)學生自救、互救技能,這些技能的學習需要學生在“真槍白銀”的勞動中獲取。學生每一次的CPR操作、搬運傷員、火場逃生等都需要“賣力氣”才能夠完成,而“賣力氣”的過程增強了體魄。通過搬運傷員、搬運物資、來回奔跑等,使學生的體魄變得更加強壯,從中也學會不怕苦、不怕累的勞動精神。
參考文獻:
[1]新時代勞動教育應為學生成長賦能.光明日報.2021年6月22日.
[2]姚凌元.加強學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提高學生防震減災意識.維普網(wǎng).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