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青春期孩子往往有很多秘密,不再愿意告訴父母,父母往往會覺得:“怎么一進入青春期,我和我的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小時候他多么可愛,我們無話不談,他什么秘密都告訴我,可是現在這孩子在想什么我都不知道,問他也不愿意說?!焙芏喔改搁_始變得無比焦慮,其實一個孩子在成為他自己的過程中,有的人是會有失落感的,但是這個人不是孩子自己,而是我們的家長。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距離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家長顯得不再那么重要,這種不再被需要的失落感,會使家長有強烈的喪失感,甚至會有焦慮,他們會感覺到這個孩子好像已經脫離了我的掌控。這個時候一個真正有經驗的爸爸或者媽媽,他會明白我要給孩子空間和距離,讓他去完成自我成長。但是也有一些家長在這個時候采取了一些相反的行為:“你不告訴我你的想法是嗎?那我就去偷看你的日記;你不告訴我你跟誰玩是嗎?我就去通過別的家長和孩子去打聽你到底和誰一起玩,你發(fā)生了什么?!?/p>
這樣對你的孩子來說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所有的孩子真誠地對父母發(fā)出過感慨:“如果你不能夠好好陪伴我走過青春期,如果你不能夠理解我在想什么,不能理解我的困惑和痛苦,那么請你至少保持平淡的陪伴,好嗎?你不要去窺探我的隱私,不要打著關心我的旗號去掌控我的一切行為?!?/p>
青春期的孩子其實都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他們大多不會做超越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請相信他們。
得體退出孩子的生活圈
家長應當首先反思的一點是,為什么當孩子和我們有距離以后,我們內心會有巨大的喪失感?這個時候要去做心理治療的不一定是我們的孩子,有可能是我們的家長自己。
當你把人生所有的價值感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時候,當你所有的人生目標就是成為這個孩子的好朋友,成為這個孩子的好媽媽,你把你人生所有的作品都當成是這個孩子,你的孩子在青春期以后會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他會覺得媽媽對我的愛讓我無法呼吸。
所以在進入青春期以后,爸爸媽媽就應當學會逐步從孩子的生活圈中得體退出。當孩子結婚生孩子組建自己的家庭以后,父母更要做到得體退讓。僅僅是疏離就讓家長感覺到無法忍受的話,我想應當是我們的父母該去看一下心理醫(yī)生了。
在青春期,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間去思考想做什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個階段的思考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很好地度過了這個階段,他整個人生都會非常有計劃和想法。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一定想要的是一個自我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僅表現在物質上,更表現在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小團體,有自己的小情緒,這些情緒不愿意和父母分享,只想自己消化,只想和我的朋友分享。
這種時候我們要做的除了陪伴、等待、觀察,真正要做的是從孩子的生活中往后退一步。只有讓孩子經歷過了青春期的這些思考,孩子才能夠真正明白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這個階段有迷茫、有困惑、有反復,但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經過了青春期的掙扎以后,他們才能夠更好地向成人期邁進。
保持平常心
如何去面對孩子的疏離?保持平常心,不要在這個時候感覺到恐慌,拼命去抓住孩子,這樣的父母太可怕了,一定會把孩子逼得越來越遠。
也有的爸爸媽媽不這樣認為:“你看我們身邊的誰對他孩子也是這樣,他的孩子依然非常聽話,非常懂事?!边@樣的孩子內心的痛苦,家長可能永遠沒有辦法知道,尤其當你的孩子進入成人期以后,媽媽的愛對他來講,可能就像勒著他脖子的雙手一樣,讓他無法呼吸,影響到他生活的每個方面。更多時候父母會用愛給自己的行為找一個合理的借口,會讓孩子覺得如果我不要父母的愛,才是有罪的,所有的獨立是傷害了我的父母。
如果你們的親子關系到了這樣的地步,我想它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要及時去調整。一個人格健全的媽媽,一個有獨立三觀和人格的媽媽,才能夠教育出一個人格完整的孩子。
王倩蕓,安徽新聞出版職業(yè)技術學校教師,安徽社會心理學會理事,從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王老師小貼士
面對孩子的疏遠,恰恰留給我們家長一個空間,讓我們也看清楚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想在孩子生命中成為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我想這是對親子關系都非常有空間的一個階段。好好利用青春期這段疏遠時期,我想孩子和父母都能找準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