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聲統
(賀州市人民醫(yī)院眼科,廣西賀州 542899)
眼眶腫瘤是指位于眼眶部的變異細胞過度增殖所形成的腫塊,目前該病發(fā)病率一直呈上升趨勢。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但因眼眶腫瘤部位不一,所以診療中需要結合患者眼眶腫瘤的具體部位、性質、深度進行手術入路的選擇,在控制手術創(chuàng)傷的同時實現腫瘤的切除[1]。對于眼眶腫瘤手術入路的選擇,臨床較為常用的包括外側、內外側聯合、經結膜入路前路3種方式,但上述入路的手術治療后患者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腫瘤殘留和復發(fā)情況[2]。因此本文回顧性分析賀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例眼眶腫瘤患者,旨在探討不同手術入路開眶術治療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賀州市人民醫(yī)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眼眶腫瘤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手術入路方法分為外側開眶術組、內外側聯合開眶術組和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組,分別為29、26、25例。外側開眶術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7、12例;年齡20~67歲,平均(45.18±5.02)歲;患眼部位:左眼16例,右眼13例。內外側聯合開眶術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4、12例;年齡23~69歲,平均(44.57±4.76)歲;患眼部位:左眼13例,右眼13例。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2、13例;年齡22~66歲,平均(46.03±5.41)歲;患眼部位:左眼12例,右眼13例。3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眼科疾病臨床指南》[3]中的有關眼眶腫瘤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眼眶腫瘤者;單側患病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類型眼部疾病者;凝血功能異常者;眼部有手術史者等。本研究經賀州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影像學檢查,明確眼眶腫瘤的具體部位,依據患者眼眶腫瘤情況與毗鄰組織解剖結構進行手術入路的選擇,具體如下:①外側開眶術,常規(guī)消毒麻醉后,在外眥外側5 mm左右區(qū)域進行水平切開,骨瓣上方切口為顴額上5 mm,下緣平行于眶底,根據情況進行外眥皮膚切開保障術野,將瞼裂、切口相聯系,外上開眶即在眉弓中線范圍以內,自下而上從內沿眶緣向外眥轉為水平進行切開,切口呈“S”形,根據情況到達眶上緣中線,將眶外側骨壁、骨膜等組織切開后,向深部分離,暴露腫瘤后進行探查與切除。②內外側聯合開眶術,常規(guī)消毒麻醉后,外眥部外側予以開眶處理,將內側結膜180 °剪開,使眶內容物組織外移,離斷內直肌,將內直肌向內牽引,眼球向外牽引,暴露腫瘤后切除。③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常規(guī)消毒麻醉后,弧形切開穹窿區(qū)域結膜組織,根據情況選擇性聯合外眥切開保障手術術野,向后進行眼眶脂肪、結締組織等鈍性分離處理,充分暴露眼眶腫瘤在保護淚腺導管的情況下進行腫瘤切除。所有患者均于術后隨訪12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腫瘤切除情況。所有患者于術后1~2周時進行復診,通過眼眶CT檢查患者腫瘤切除情況,統計腫瘤殘留率。②視力水平。術前及術后2、6、12個月采用視力檢測儀測試所有患者視力水平。③生活質量。于術前及術后2、6、12個月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4]評估患者生活質量,總分100分,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④并發(fā)癥。統計所有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⑤復發(fā)情況。統計所有患者隨訪期間眼眶腫瘤復發(fā)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其中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采用(±s)、[例(%)]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腫瘤切除情況術后1~2周,外側開眶術組有2例患者存在眼眶腫瘤殘留,殘留率為6.90%(2/29);內外側聯合開眶術組有3例,殘留率為11.54%(3/26);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組有5例,殘留率為20.00%(5/25),3組患者腫瘤殘留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140,P>0.05)。
2.2 視力水平與術前比,術后2、6、12個月3組患者視力均呈升高趨勢,但3組患者視力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視力水平比較(±s)
表1 3組患者視力水平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2個月比,#P<0.05;與術后6個月比,△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2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外側開眶術組 29 0.38±0.12 0.88±0.19* 0.94±0.17* 1.30±0.16*#△內外側聯合開眶術組 26 0.40±0.13 0.90±0.18* 0.99±0.20* 1.33±0.19*#△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組 25 0.40±0.11 0.91±0.20* 0.98±0.19* 1.34±0.18*#△F值 0.225 0.176 0.559 0.38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生活質量與術前比,術后2、6、12個月3組患者QOL評分均呈升高趨勢,但3組患者QO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QOL評分比較(±s,分)
表2 3組患者QOL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2個月比,#P<0.05;與術后6個月比,△P<0.05。QOL:生活質量量表。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2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外側開眶術組 29 56.83±4.58 64.04±8.09* 72.99±3.46#* 83.17±4.22*#△內外側聯合開眶術組 26 58.12±5.61 65.29±9.02* 73.37±2.77#* 82.74±3.84*#△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組 25 58.32±5.37 64.06±9.06* 73.57±2.64#* 84.01±4.05*#△F值 0.673 0.178 0.263 0.649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并發(fā)癥外側開眶術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3.45%,低于內外側聯合開眶術的7.69%與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的8.00%,但3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2.5 復發(fā)情況術后12個月隨訪期間,外側開眶術組無患者復發(fā),復發(fā)率為0.00%(0/29),內外側聯合開眶術組有1例患者復發(fā),復發(fā)率為3.85%(1/26),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組有1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4.00%(1/25),3組患者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68,P>0.05)。
眼眶腫瘤會導致眼球運動障礙、眶內壓力增加,因腫瘤壓迫運動神經,從而出現眼球運動不全和神經萎縮。眼眶腫瘤如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腫瘤的增大,進而影響手術效果,部分患者會導致視力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外側開眶術適應于較大的淚腺上皮腫瘤、眶外上方位置較深的表皮樣囊腫和眶內上方較大的腫瘤,尤其是蔓延至眶尖的腫瘤[5]。內外側聯合開眶術適合球后肌錐內腫瘤、位于視神經內側的眶尖部病變,如靜脈曲張、靜脈性血管瘤,不適合單純內側開眶的視神經內側腫 瘤[6]。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適用于眼球周圍、結膜下腫瘤、球后肌錐內無粘連的海綿狀血管瘤的摘除[7]。本研究通過分析不同手術入路治療眼眶腫瘤患者,結果顯示,術后1~2周眼眶腫瘤殘留率由低到高為外側開眶術組、內外側聯合開眶術組、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組,且經治療3組患者術后2、6、12個月患者視力水平均呈升高趨勢,但3組間腫瘤殘留率和視力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3種手術入路方式治療眼眶腫瘤患者均可有效切除腫瘤,提升視力,但可能由于本研究中的患者例數較少,因此并未得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結果。同時本研究對術后并發(fā)癥的統計結果顯示,外側開眶術、內外側聯合開眶術、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依次升高,術后12個月期間復發(fā)率由低到高為外側開眶術組、內外側聯合開眶術組、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組,同時3組患者術后2、6、12個月患者QOL評分均呈升高趨勢;但組間比較,仍然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3種手術入路方式治療均可提高眼眶腫瘤患者生活質量,但相較于內外側聯合開眶術與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外側外眶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和復發(fā)情況更低,因此,需結合患者自身疾病類型選取手術方式。
筆者分析了手術的注意事項,總結如下:①外側開眶術術中需保持術野寬闊,需用腦壓板牽拉眼球或視神經,牽拉力要柔和,3~5 min后應放松一次,以免因眼球或視神經的過分牽拉導致供血障礙;②內外側聯合開眶術眼眶內操作范圍較廣泛,術后反應較重,術后注意局部有無滲血、滲液;拆除縫線后,注意外眥對位是否良好;③經結膜入路前路開眶術需注意勿損傷眼外肌,術前可做直肌牽引線,術中可牽拉牽引線鑒別肌肉與病變組織;避免貼眼球分離而破壞眼部軟囊造成粘連,影響眼球運動。研究顯示,因部分眼眶腫瘤患者免疫力低下,會導致腫瘤復發(fā),后期可服用藥物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預防腫瘤復發(fā)轉移[8]。
綜上,不同手術入路均能夠有效提升眼眶腫瘤患者視力水平,改善生活質量,臨床需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手術入路的選擇,同時因本研究樣本量少且為單中心研究,后期可擴大樣本量,開展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