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俊,顏廷武,王葉紅,王祥福,張慧東*
(1.遼寧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32;2.撫順市林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遼寧 撫順 113006;3.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西北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設計院,陜西 西安 710048)
研究區(qū)位于遼寧省西豐縣境內的冰砬山森林生態(tài)站(124°45′~125°15′E,42°20′~42°40′N)。屬吉林哈達嶺的西南延續(xù)地帶,低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為500~600 m。屬溫帶季風氣候,7月氣溫最高,平均氣溫為23.2℃,極端高溫35.2℃;1月氣溫最低,平均氣溫-17.2℃,極端低溫-41.1℃;具有典型的山區(qū)氣候特征,年均氣溫5.2℃,年均降水量684.8 mm,年均蒸發(fā)量1 379.8 mm,無霜期133 d。以暗棕色森林土為主,其次為棕色森林土,土壤多為粉沙壤土和壤土質地,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pH值為6~7?,F(xiàn)存森林植被為以蒙古櫟Quercusmongolica等為主的天然次生林和以長白落葉松Larixolgensis等樹種為主的人工林。
在每個氮素添加處理的樣方內,隨機設置3個土壤呼吸速率的觀測點。每個觀測點安置1個PVC土壤呼吸測定環(huán)(直徑21.34 cm、高11.43 cm,插入土壤深度為10 cm)。利用Licor-8100便攜式二氧化碳紅外氣體分析儀測定土壤呼吸速率。每次測定前,用剪刀緊貼地表剪除土壤呼吸測定環(huán)內的草本。土壤呼吸速率測定在2015-2018年的5-10月進行,每月上、下旬選擇晴好天氣各進行1次測量。Licor-8100便攜式二氧化碳紅外氣體分析儀自動記錄土壤呼吸速率,每個樣點重復3次,每次測量時間為5 min。土壤呼吸速率測定在上午9:00-11:00進行,多數(shù)研究結果證明這一時段的土壤呼吸速率更接近于當日日平均值[10]。
在測量土壤呼吸速率的同時,利用Licor-8100附帶的溫濕度傳感器在樣點附近測量10 cm深土壤溫度和土壤體積含水量;同時利用生態(tài)站森林小氣候梯度觀測系統(tǒng)對研究區(qū)的大氣溫度、相對濕度和5 cm、10 cm、15 cm的土壤溫度等進行補充。
2015-2017年的生長季每月中旬,在每個氮添加處理樣方中,沿對角線用土鉆(直徑為2.5 cm)隨機采集10個土壤樣品,然后均勻混合成1個樣品,采集深度為10 cm。將采集的土壤樣品分為兩等份,立即用2 mm土壤篩篩去礫石和植物根系,帶回實驗室盡快處理樣品。樣品4 ℃冷藏,用于測定土壤銨態(tài)氮和硝態(tài)氮以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銨態(tài)氮采用2 mol·L-1KCl浸提-靛酚藍比色法測定,土壤硝態(tài)氮采用酚二磺酸比色法測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簡稱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測定采用氯仿熏蒸提取-Multi C/N 3100儀器分析法[11]。
利用SPSS17.0進行雙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氮素形態(tài)和施氮水平對土壤性質(土壤銨態(tài)氮、硝態(tài)氮、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響差異。采用指數(shù)模型擬合土壤呼吸速率與10 cm深度土壤溫度之間的關系(公式1)。
Rs=aebT10
(1)
式中:Rs是土壤呼吸速率(μmol·m-2·s-1);T10是10 cm深度土壤溫度(℃);a和b分別是方程系數(shù)。
運用擬合得到的指數(shù)模型中的參數(shù)以及森林小氣候梯度觀測系統(tǒng)獲得的10 cm深度土壤溫度連續(xù)觀測數(shù)據(jù)來估算不同氮添加處理下土壤碳排放量(公式2)。
FiCO2=∑Rs10×600
(2)
式中:FiCO2為各氮處理下碳排放量(g C·m-2);i為不同氮添加處理;Rs10是每10 min的土壤呼吸速率;600表示10 min內包含600 s。
注:和分別為低、中和高添加水平;和分別為低、中和高添加水平;CK為對照。下圖同。
表1 氮添加對土壤可利用氮素影響雙因素方差分析
圖2 氮素添加落葉松人工林的土壤銨態(tài)氮和硝態(tài)氮含量
圖3 氮素添加下落葉松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氮含量
通過氮素形態(tài)和氮添加水平對土壤微生物特性影響的雙因素方差分析得到,氮素形態(tài)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顯著的影響,但氮添加水平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響并不顯著;氮素形態(tài)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有極顯著的影響,氮添加水平同樣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沒有顯著影響(表2)。
表2 氮添加對土壤微生物特性影響的雙因素方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