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逸凡
《何談風雅》
陳歆耕著
作家出版社2021年2月
既然書名為《何談風雅》,那便以“風雅”二字入手來品讀?!帮L雅”一詞源自《詩經(jīng)》,所謂風、雅、頌是指《詩經(jīng)》按音樂劃分的三個類別?!帮L”,指國風,即西周時期各國的民間歌謠?!把拧笔侵芡蹙╃艿臉犯?,周王京畿被周人稱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稱。因《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對后世的文學影響深遠,故孔夫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漢代文學家班固在其《東都賦》中也寫到:“臨之以《王制》,考之以《風》《雅》?!薄对娊?jīng)》表現(xiàn)出的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被后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后世詩人的創(chuàng)作,往往以“風雅”精神為內(nèi)核來進行文學革新。它引導后代文人在感情抒發(fā)上尋求一個健康向上的正確人生觀念,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習慣和道德節(jié)操。
從“風雅”二字來看,便可以去猜想和初窺書中的內(nèi)容。
初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便為其雅致而精巧的裝幀所吸引。后翻開書頁,看到陳先生在開篇時提筆寫下的自序,更有獨特的理解。拋開詩文原意不談,作者以徐渭筆下的“老翁”自喻,希冀在神往的書海里泛舟,非釣“寒江雪”,而釣一種“心遠地自偏”,在“車馬喧”的環(huán)境中尋找悠然自得的意趣。作為本書萬千讀者中的一位,我甚是欣賞作者對于讀書的態(tài)度:“書海泛舟,因生命的長度所限,我知道永遠也抵達不到彼岸,小船兒只能是劃到哪里算哪里。向何處去,往哪里劃,皆漫無目標,隨心所欲,無固定計劃。也不給自己施加任何壓力,把自己弄成一個移動的書櫥。”對于自主性閱讀來說,一旦有了目的,讀起書來也便有了壓力,使得這件事情本身變得不那么快意。漫無目的,隨心所欲反而會在摸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我想,也正是這樣的心態(tài)使得書中的內(nèi)容會讓讀者感到眼前一亮。
《何談風雅》是陳歆耕先生長時間來所撰寫的歷史文化隨筆的結(jié)集,也是多年潛心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書中所選人物都是知名度高的文人雅士,前人對這些大家已有很多評論和鑒賞,因此寫出特色不是非常容易的事,但這本書體現(xiàn)了陳先生對歷史上一些文人的獨特感悟,在詩意的通達解釋中將表現(xiàn)藝術(shù)的精妙之處以及作者的人生理念態(tài)度清晰地凸顯出來。書中的文章多以一個獨特的角度,描繪出一些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其不為人所熟悉的另一面的畫像。例如陳先生在書中第一篇講到的柳永。我們提及柳三變,常常會想到他的《雨霖鈴》,想到他的“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惋惜他在仕途上的懷才不遇。而書中卻以反方向的視角,講述為什么柳永寫頌詞卻走了“霉運”。書中也講到了蘇軾,在我們眼里,蘇東坡一直是以一個大文豪的形象出現(xiàn)的。但是陳先生在閱讀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蘇軾本身也有一些做法有可商榷的地方,他的人格也并不一定是完美的。探尋歷史真相的“硬核”,賦之以激情飛揚的文字“冠飾”,讓本著的“文”與“質(zhì)”抵達高度融合的境界。從而與同類寫作者相比,顯出其高人一籌之處。
最后借用明代大家方孝孺的一句詩做結(jié):“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辭。”對人情世態(tài)有了深刻的了解和體察之后,凝聚于自己的筆端,不受前人的束縛,寫出來的作品才是好的。就讓這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帶讀者去領(lǐng)略,究竟“何談風雅”吧。
《親歷和榮耀:陸家嘴崛起風云錄》一書,由首任陸家嘴金融貿(mào)易區(qū)開發(fā)公司總經(jīng)理王安德、副總經(jīng)理余力等一批陸家嘴“老開發(fā)”擔任總顧問,匯集了陸家嘴幾十位早期開發(fā)的親歷者,他們或自己撰稿或通過口述,生動還原陸家嘴金融貿(mào)易區(qū)在1990年到2000年間從無到有的發(fā)展故事,這些敘事也是上海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