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親華
“葉九條”是經過中央政治局反復討論審定的,是中央制定的一個大政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臺方針政策的進一步深化與發(fā)展。
40年 前,1981年9月30日,在舉國沉浸在喜迎國慶佳節(jié)歡樂氛圍的前夕、辛亥革命70 周年即將來臨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向新華社記者發(fā)表了對臺九條方針政策的重要談話(后來被稱為“葉九條”)。40年后的今天,這一方針政策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葉劍英在談話中表示:“1979年元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了爭取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得到全中國各族人民,包括臺灣同胞、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僑胞的熱烈擁護和積極響應。臺灣海峽出現了和緩氣氛?,F在我愿趁此機會進一步闡明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tǒng)一的方針政策?!?/p>
2014年 2月19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中)訪問北京大學
這個談話是《告臺灣同胞書》的姊妹篇,是黨和國家向海內外愛國同胞和臺灣當局發(fā)出的新的召喚。其主要內容是:1、建議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2、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游以及學術、文化、體育等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xié)議;3、國家實現統(tǒng)一后,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qū),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并可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干預臺灣地方事務;4、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系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yè)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5、臺灣當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6、臺灣地方財政遇有困難時,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補助;7、臺灣人士愿回大陸定居者,保證妥善安排,不受歧視,來去自由;8、歡迎臺灣工商界人士回祖國大陸投資興業(yè),保證其合法權益;9、歡迎臺灣團體、各界人士提供建議,共商國是?!叭~九條”還表示,希望國民黨當局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兩個中國”立場,呼吁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共同完成統(tǒng)一祖國大業(yè),實現振興中華的宏偉藍圖。
這些方針政策,是經過中央政治局反復討論審定的,是中央制定的一個大政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臺方針政策的進一步深化與發(fā)展。
與《告臺灣同胞書》相比,“葉九條”有幾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在方針表述上,它首次使用“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tǒng)一”的提法,突出了新時期中國政府對臺政策的和平統(tǒng)一目標。
第二、在談判的問題上,它把《告臺灣同胞書》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臺灣當局之間的商談”,調整為“舉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體現了兩岸談判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平等協(xié)商。
第三、首次明確了統(tǒng)一后臺灣的地位,是享有具有高度自治權的“特別行政區(qū)”。中央政府不干預臺灣地方事務,臺灣可以保留軍隊。臺灣當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
第四、將《告臺灣同胞書》中“尊重臺灣的現狀和現行制度,照顧臺灣人民的根本利益”等比較抽象的提法,具體概括為“三個不變”“六個不受侵犯”,即“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系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yè)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
談話的發(fā)表,迅即在海內外產生強烈反響,為冰封的兩岸關系注入一股強大的暖流。
鄧小平在1982年1月的一次談話中曾對“葉九條”作過這樣的評價:“九條方針是以葉副主席的名義提出來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边@是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表明了“葉九條”在“一國兩制”科學構想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歷史地位和理論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核心利益,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必須繼續(xù)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主張和活動,不能有任何妥協(xié)”。
“葉九條”發(fā)表40年以來,對臺工作成就斐然,兩岸關系雖然歷經風雨波折,但終究沖破各種阻礙,不斷開辟前進的道路,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兩岸關系的總體面貌發(fā)生了歷史性變化。
40年前,在兩岸同胞不懈努力下,第一批探親臺胞途經香港回到大陸,兩岸長期隔絕狀態(tài)終被打破,兩岸交流交往大門由此打開。40年來,兩岸交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不斷擴大深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格局。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系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為兩岸關系緩和改善與和平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動力。
40年前,臺海陰云密布,同胞隔海相望,多少家庭妻離子散,音訊全無,長夜痛哭,留下刻骨銘心的傷痛和無法彌補的遺憾;40年后的今天,每年近千萬人次往來兩岸,各領域各界別交流蓬勃發(fā)展,形式豐富多彩,不斷譜寫兩岸同胞來往的新故事、新篇章。有近38 萬對兩岸同胞喜結良緣,步入婚姻殿堂,在大陸工作、生活的臺胞超過百萬。
40年前,兩岸經濟幾無交匯,寄一封信、打一個電話都障礙重重,更不要說進行投資和貿易;40年后的今天,兩岸實現直接全面雙向“三通”,形成“一日生活圈”,年貿易額約2300 億美元,大陸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最大島外投資目的地,兩岸利益交融之深前所未有。
40年前,我們不斷呼吁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進行事務性、經濟性商談,解決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1993年以來,受權協(xié)商團體海協(xié)會與臺灣?;鶗谶_成和確認“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共舉行了12 次會談,簽署27 項協(xié)議,就兩岸諸多領域交流合作作出制度性安排,極大增進了兩岸同胞福祉。
40年來,我們黨和政府把握兩岸關系時代變化,相繼提出“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發(fā)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重要思想。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敏銳洞察國內外形勢和臺海形勢的新變化,深刻總結黨中央對臺工作大政方針及實踐,提出一系列內涵豐富、邏輯縝密、思想深邃的重要理念、方針政策,形成了關于新時代對臺工作重要論述,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央對臺大政方針,是中國共產黨思考解決臺灣問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融合發(fā)展,推進祖國統(tǒng)一進程而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好新時代對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臺海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對臺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都有新的變化。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其中深刻闡述了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目標任務,對做好第二個百年新征程的對臺工作指明了方向,充分體現了百年大黨的歷史擔當和崇高境界,體現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我們要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高舉共圓中國夢的精神旗幟,團結臺灣同胞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臺灣的前途系于國家統(tǒng)一,臺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這些論述扎根于兩岸同胞的血脈聯系,順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潮流,昭示了兩岸同胞共同的前途命運,為兩岸同胞指明共同奮斗的目標,具有感召人心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這些論述深刻闡明了完成祖國統(tǒng)一與實現民族復興之間的辯證關系。
要堅持在發(fā)展的基礎上解決臺灣問題,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謀劃對臺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系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fā)展進步。”這是在總結歷史規(guī)律和兩岸關系發(fā)展經驗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而落實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戰(zhàn)略安排,必將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tǒng)一奠定更堅實的基礎,提供更充分的條件。
要堅持“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方針,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一國兩制’在臺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臺灣同胞利益的安排”。近40年來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實踐充分證明,“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方針順應時代潮流和歷史大勢,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是實現國家統(tǒng)一的最佳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tǒng)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tǒng)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這一論述豐富了國家和平統(tǒng)一理論的思想內涵。隨著兩岸交流交往的持續(xù)擴大和深化,兩岸同胞之間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廣泛深入,極大地增進了相互了解和親情。這表明,只要兩岸同胞以心相交,以誠相待,就沒有什么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
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定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關鍵。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xié)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關鍵地位,將其喻為“兩岸關系之錨”“定海神針”。這是總結兩岸關系發(fā)展歷程得出的重要結論。
“葉九條”發(fā)表40年來的對臺工作實踐證明,中央對臺工作的大政方針是正確的,體現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把握了時代潮流、歷史趨勢,反映了對兩岸關系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引領著兩岸關系發(fā)展方向,推進了和平統(tǒng)一進程,符合兩岸同胞共同愿望,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進步潮流。
2011年4月2日,清明節(jié)將至,祭祖的臺胞抵達福州港馬尾客運碼頭
要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正確道路,扎實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是兩岸同胞順應歷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選擇”,“我們將毫不動搖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40 周年講話中將新時代對臺工作的主要任務明確為“兩岸中國人、海內外中華兒女理應共擔民族大義、順應歷史大勢,共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進程”。實踐證明,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是一條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統(tǒng)一的光明大道。民進黨在兩岸關系上的倒行逆施,遭到臺灣各界同胞的強烈反對。島內要求當局調整兩岸政策、重回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正軌的呼聲高漲。我們將不負兩岸同胞的共同期待,排除干擾,砥礪奮進,堅定不移地沿著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道路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努力推動兩岸關系不斷取得新進展,扎實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進程。
要堅持持續(xù)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推動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陸和臺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我們將持續(xù)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愿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fā)展的機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這進一步明確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的目標任務、基本路徑和具體措施。
要堅持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持之以恒做臺灣人民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愿景”,“臺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huán)境,有著自己特定的心態(tài),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有著強烈的當家作主‘出頭天’的意識,珍視臺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們完全理解臺灣同胞的心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岸一家親”理念,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豐富了做臺灣人民工作的思想內涵。我們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愿意認真聽取各方意見。臺灣任何黨派、團體和人士只要承認“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我們就愿意與其交往、對話。我們將繼續(xù)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用真誠、善意和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
要堅持反對和遏制“臺獨”,積極防范化解臺海重大風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核心利益,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必須繼續(xù)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主張和活動,不能有任何妥協(xié)”。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示“六個任何”,強調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在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涉及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原則問題上,我們不會有任何動搖和妥協(xié)。民進黨重新上臺以來,拒不放棄“臺獨”立場,放任縱容“去中國化”“漸進臺獨”,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合作,妄圖削弱、切割臺灣同大陸的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聯系。島內各種“急獨”勢力動作頻頻、竭力鼓噪推動所謂“正名”“制憲”。一些外部勢力大打“臺灣牌”,力圖提升與臺實質關系。我們決不容忍“法理臺獨”分裂行徑,決不坐視“漸進臺獨”侵蝕和平統(tǒng)一的基礎,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在臺海興風作浪,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葉九條”發(fā)表40年來的對臺工作實踐證明,中央對臺工作的大政方針是正確的,體現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把握了時代潮流、歷史趨勢,反映了對兩岸關系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引領著兩岸關系發(fā)展方向,推進了和平統(tǒng)一進程,符合兩岸同胞共同愿望,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進步潮流。40年來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同樣證明,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進步,形成了推動兩岸關系發(fā)展、實現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雄厚基礎和可靠保障,決定了兩岸關系的基本格局和發(fā)展方向。在這一歷史大潮流和大趨勢面前,任何形式的“臺獨”主張都是蒼白的,也是沒有出路的。臺灣的前途,最終系于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系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