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
摘要:傳感器技術是測控專業(yè)基礎課程中的重要內容。該部分內容綜合性強,是難點內容,針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凸顯的問題,文章著重從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方面提出了新的教學方式,以提升課堂效果,幫助學員真正學會傳感器技術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關鍵詞:傳感器技術;理論教學;實驗教學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對外界信息獲取的準確性決定著科學技術的有效應用。傳感器技術是實現(xiàn)測試與控制的一項核心技術,已被列為目前優(yōu)先發(fā)展的科技領域之一。
傳感器技術是測試與控制的基礎,其綜合性較強,涵蓋了高等數(shù)學、電學、光學、力學等多項理論;與自動控制、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等技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廣泛應用到工業(yè)生產(chǎn)、日常生活、軍事醫(yī)療等應用領域中。教員應力求運用有效的教學模式,利用有限的課時,引導學生掌握理論、學會實踐。
1.?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時的有限性
傳感器技術的原理十分復雜,涉及到高等數(shù)學、電學、光學、力學等相關知識,學習難度較大,但其學時分配十分有限,有限的課時分配與繁雜的課程內容形成矛盾,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雖然學員們已經(jīng)學習了數(shù)模電等基礎知識,但學員對這些課程的掌握情況,卻往往不理想。因此,必須提高授課的高效性。若對課程的要求僅止于掌握幾類基本傳感器的檢測原理,那么學生今后將感覺理論的更新與實際脫節(jié)。
(2)教學的重復性
這部分內容占據(jù)12個課時,實驗課時占大部分比重,但是實驗部分均為驗證性實驗:給出實驗器材、電路圖,學員只需依照實驗步驟調試,記錄、分析數(shù)據(jù)即可。學員只學會了在實驗臺上的實驗操作及基本的物理原理,而并沒有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并未達到實驗教學重在應用、讓學員在動手的同時兼鍛煉思維能力的教學目的。
(3)考核的矛盾性
該門課程作為必修課,其考核方式還是以卷面考試為主,而閉卷考試成績無法體現(xiàn)學員的動手操作能力。而動手能力也是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所以,現(xiàn)有的課程考核方式的有所側重,在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學生對自身綜合能力的鍛煉。
2.?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在掌握理論基礎上,形成實踐能力。因此,平衡這兩者的相互關系十分重要,既不能局限于數(shù)理層面的講授,也不可在理論根基不牢固的情況下盲目加大實驗力度。
(1)針對理論教學方式的改革
采用應用為導向的理論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安排為:先做理論推導,再在應用介紹中對理論進行鞏固。在理論講授階段,因涉及到大量的物理知識、公式推導,學員會因內容枯燥難懂而失去注意力,在理論學習不牢固的基礎上進行應用介紹,理解上又感困難,會導致整個課堂效果非常差。為了激發(fā)學員興趣、提高學員積極性,我們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由具體應用入手,在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學習知識。
由應用實例引出問題,隨著進一步提出問題、對問題的解決,這種層層遞進“謎底揭曉”式的教學方式,必然能帶動學生的求知欲,最后回歸到對基本原理的探究,加深學生對整個檢測系統(tǒng)的理解,使理論教學過程不再枯燥抽象。
采用多媒體、視頻動畫等教學新技術,也是提高學員積極性的有效方式。生動形象的多媒體素材更能激發(fā)學生的關注度、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把不同的教學手段應用在能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的教學內容中。對于多媒體教學,我們將其應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首先有一個直觀的掌握,對于一個新概念,先解決“為何物”的疑問。
但是,多媒體的應用并不能完全代替板書的作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板書是對課堂重點內容的總結歸納,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各種方法手段的作用。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學員對各種傳感器如何實現(xiàn)信號檢測的理解,既有畫面可聯(lián)想,又有公式數(shù)據(jù)可依,能對課堂所學內容更牢固更深入地掌握。
隨著科技發(fā)展,傳感器的種類成千上萬,但教學不可能涵蓋所有的新技術,涉獵所有類型的傳感器。所以,充分利用學員課余時間也有助于學員更充分的掌握這門技術。比如,完成對霍爾傳感器的學習后,布置學生課后搜集“目前霍爾傳感器的應用實例”,并整合資料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實施效果表明,大部分學生積極于這樣的對工程中應用的探求工作。在資料查找及講解與互享的過程中,學生對課堂所學做到了鞏固,并有效地與實際建立了應用關聯(lián)。
(2)針對實踐教學方式的改革
傳統(tǒng)實驗大綱中編寫的實驗,多數(shù)為基于專業(yè)實驗臺的操作,基本為相關物理效應的演示,比如電阻應變片傳感器是將形變轉換為電阻值的變化,實踐操作只是對電阻應變效應的驗證。為了增強理論與應用的關聯(lián),對于傳感檢測技術的原理驗證,我們融合了對產(chǎn)品實例的分析。比如,對于電阻應變片傳感器相關實驗,為每個試驗臺準備一個傳感器,鼓勵學生拆開分析其內部運作原理。實驗報告也并非簡單的數(shù)據(jù)記錄及處理,而是要求學員在拆解過程中分析電路,并通過簡易的外部輸出電路搭建,檢測不同形變發(fā)生時時,信號輸出的變化情況。
另外,為學員準備開放性設計實驗,使學員能夠開放思維,大膽設計。通過對傳感器檢測的設計,轉換電路的搭建,以及整個系統(tǒng)的調試,讓學生自主自發(fā)地在設計中引出相關理論知識點,在設計實現(xiàn)過程中加深對專業(yè)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
3.?總結
總之,教學改革的思想就是以學員為主體,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針對傳感器技術的特點,進行了針對性的嘗試探索。教學實踐證明,通過改變教學模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大大活躍了課程氣氛,通過設計系實驗培養(yǎng)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員的思維能力,使學員真正掌握這門技術。
參考文獻:
[1] 王東霞,溫秀蘭.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 2008(07).
[2] 肖傳清.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科技論壇 . 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