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
2004年仲秋的一個傍晚,夕陽西照,彩霞滿天。西京大學禮堂,鴉雀無聲,萬人矚目。只見講臺前一位白發(fā)蒼蒼、目光炯炯的老人,肩背手風琴,手按琴鍵,放開歌喉,縱情歌唱:“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好比大松樹冬夏常青……”豪邁的歌聲隨著手風琴的伴奏聲飛向長空,直上云霄。
歌聲甫畢,掌聲雷動,經久不息。人們仿佛看到立在眼前的分明是一棵大樹——他就是青海省西寧軍分區(qū)原政治部主任,離休后熱心于青少年教育事業(yè)的離休干部田霑霖。
田霑霖當天是受邀來此作革命傳統(tǒng)教育報告的。為了引起聽眾的注意,報告前他總是用手風琴拉唱一支大眾喜愛的歌曲。
正當人們翹首以盼的時候,只聽田老舌綻春雷:“尊敬的校領導、老師們、同學們!在報告之前,我想給大家朗誦一篇富有激情、富有文采的散文,大家想不想聽?”
“想!”大家眾口一詞,回答聲一浪高過一浪。
田老聲情并茂地朗誦,引起臺下聽眾的陣陣掌聲。
接著,田老高聲說道:“剛才的朗誦是一個小小的插曲,現(xiàn)在言歸正傳。今天我講的題目是《熱愛祖國跟黨走,‘四有新人鑄輝煌》?!眻蟾骈L達兩個多小時,會場一片寂靜,人們認真地聽著,記著。
我與田霑霖老人相識于1999年的冬天。那之后,我們常有書信往來,或電話交談,互通有無,互致問候,互相勉勵,互相鼓舞。久而久之,我倆友誼益甚,友情益深,遂成莫逆。
一次,我在電話中告訴田老,山東的《老年教育》喜歡刊載名人的作品,或報道名人的作品。
我本想寫一篇報道田老的作品,但我正在趕寫采訪紅巖英烈“小蘿卜頭”的大姐宋振平事跡的長篇報告文學,實在抽不出時間。
他聽后說道:“老弟,你不用寫我。我可以試著自己寫一些小東西,給《老年教育》寄去!”
不久,田老告訴我,說他在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短文,寫他70多歲學電腦的故事。
田老說:“剛開始學電腦,有人見了,說我吃飽飯撐的!古稀之人,學那玩意兒干啥?還不如好好休養(yǎng)生息,打打撲克、下下象棋,娛樂娛樂,放松放松。我聽后不以為然,一笑了之。現(xiàn)在電腦打字、電腦查詢、電腦游戲和平面設計我都能夠獨立操作了,可謂樂在其中啊!”
我的雜文集《長安夜話》剛出版時就給田老寄去了一本。
第三天我便接到田老的來信。信中說:“非常感謝您贈送的大作。昨夜翻看了多篇,為文為人,思想敏銳,我一定好好地通讀?!?/p>
不久后,田老把他自行設計并親自用電腦打印好的精美彩頁寄給了我。上面印有田老夫婦的彩照和《長安夜話》的封皮,還有一首詩:
古城喜相逢,難得是知音。
歲月隔不斷,年久情彌深。
從1947年參軍到2010年去世,長達63個春秋的革命生涯中,田老經歷了3年解放戰(zhàn)爭、土地改革、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階段。
身為一名共產黨員,田老始終堅持做到牢記初心,不忘使命,與時俱進,勇往直前。離休后的田老也從不搞特殊化,他的房間布置極為簡樸,家中沒有一件高檔家具,而是擺滿了各種證書、獎狀、獎牌、獎杯、錦旗和綬帶。這些都見證了田老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光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