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博
(阜新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阜新市婦產醫(yī)院門診手術室,遼寧 阜新 123000)
外傷危重患者屬于急診患者,其受傷部位不同,造成病情情況不一。發(fā)病急、病程短、病情嚴重為共同的病例特點。不僅對患者身體上造成痛苦,還對患者家庭經濟帶來巨大損失。此外,還嚴重影響患者心理健康,大部分外傷危重患者都伴有焦慮、失眠、抑郁、急躁易怒甚至自殺傾向等心理問題[1],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同時也給醫(yī)護人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尋找一種合適的護理方法極其重要。手術室護理路徑是近年來我國推行的一種是以患者為中心,根據患者各方面的需求,提供最適合患者的優(yōu)質化護理[2]。護士不僅要關注患者的身體,還要關注患者的居住地點,心理健康,各種對病情恢復有影響的理化因素等[3]。本實驗將2組不同的護理方法進行對比,探討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對外傷并發(fā)危重患者的臨床效果,目的在于尋找一種高效的護理方法,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2019年9月期間在本院住院治療的66例外傷合并危急重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2組,各33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4.32±2.46)歲;對照組男22例,女11例;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45.05±3.65)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以進行對比。(1)納入標準:①符合外傷并發(fā)危重的診斷標準[4];②無嚴重基礎疾病和重大肝腎功能不全;③年齡21-67歲;④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積極配合治療。(2)排除標準:①年齡在21歲以下,67歲以上;②未達到危重標準;③有其他嚴重基礎疾病和重大肝腎功能不全;④患有其他重大疾病。
2 方法: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性護理方式,主要包括監(jiān)視患者的病情異動,嚴密觀察患者血壓、脈搏、呼吸、心率等相關體征;叮囑患者按醫(yī)囑服藥及維持正確體位;保持病房安靜,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的流通;房間溫度控制到25℃左右,濕度控制到60%[5];定期更換床單被褥,對病房進行消毒殺菌;定期換藥,保持敷料的整潔。觀察組給予手術室護理路徑,除了包括常規(guī)護理方法外,還包括以下方法:(1)對患者受傷部位以及具體病情進行綜合評價,對患者進行個體化、針對性護理,制定出一套具體的護理方案。(2)與家屬及患者積極溝通病情,盡量運用通俗易懂、形象具體等方式進行溝通,將病程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及預后情況給患者及家屬交代清楚,防止以后出現不必要的糾紛。(3)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隨時關心、慰問患者,使其能表達自身的需求與自身感受,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合作關系,使患者及家屬減少不必要的擔心,增強康復自信心,提高治療效果。(4)叮囑患者盡量臥床休息,采用正確的體位,避免進行劇烈的活動,以免造成傷口2次損傷。(5)對于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采用預防措施,比如:對于消化道反應,可以提前采用護胃止嘔方法。應將床頭抬高25°-35°半臥位,有利于靜脈回流,從而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并可避免胃中物質逆流進呼吸道[6]。還應在疾病平穩(wěn)及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協(xié)助將病患翻身拍背,利于排出痰液。對于安置導尿管的患者,要經常清洗會陰部和沖洗膀胱,防止尿路感染。要定時協(xié)助患者翻身,予以全身按摩,以防止褥瘡、壓瘡的發(fā)生。適當抬高下肢,防止下肢VTE形成。使患者舒服,防止導致感染等類并發(fā)癥的發(fā)生。(6)指導患者注意營養(yǎng)均衡,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食,以增強其機體的抵抗力,使傷口早日愈合。食用的東西溫度要適宜,不能太高或太低,太高會燙傷食管和胃粘膜,太低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而泄瀉。腸內營養(yǎng)干預需改進鼻飼方法,采用小口徑鼻飼管進行持續(xù)點滴,以減少胃膨脹導致的返流及應激性潰瘍的發(fā)生[7]。(7)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外傷并發(fā)重癥患者長期臥床,活動少,容易出現肌肉廢用性萎縮,護理人員應該給患者按摩,幫助他進行康復訓練,引導患者的肢體進行運動,對于恢復期患者,鼓勵其下地行走,進行功能鍛煉,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肌肉張力,既有利于加快肌肉骨骼功能恢復,也可預防肢體深部VTE的形成。
3 觀察指標:(1)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住院時間的情況;(2)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3)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對護理的滿意情況。
5 結果
5.1 2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對比: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4.51±4.58)天,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7.45±5.62)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2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5.2 2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對比:觀察組中,出現并發(fā)癥2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6.06%,其中出現傷口感染1例,消化道反應1例;對照組中,出現并發(fā)癥8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4.24%,其中出現傷口感染2例,消化道反應5例,壓瘡1例;組間比較差異顯著(x2=4.24,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n,%)
5.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在護理滿意度評估中,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偡譃?100分,其中,非常滿意指量表評分>90分,滿意指量表評分≥60 分,不滿意指量表評分<60 分。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 100%。觀察組患者非常滿意17 例,滿意15 例,不滿意1例,護理滿意度為96.97%;對照組非常滿意14 例,滿意12 例,不滿意7例,護理滿意度為78.79%,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外傷并發(fā)危重患者病情重,病情變化快,易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對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需要尋找一種可靠的護理方法。手術室護理路徑是一種新興的護理方法,充分表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從多方面出發(fā),對患者進行個體化、人性化的護理,使患者在住院期間得到全面的、系統(tǒng)化的護理,以有效提升其護理效果[9-10],促進病情康復,減少肌肉骨骼功能缺損,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并且對幫助患者恢復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價值。手術室護理路徑是一組由多學科專業(yè)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及共同制定的標準化護理方案,減少護理過程中的隨意化,能使患者獲得最佳的醫(yī)療護理服務質量,能加強醫(yī)患之間、醫(yī)護之間的交流,保障護理項目標準化、精細化,提高醫(yī)院資源的管理和利用,降低醫(yī)療風險,減少醫(yī)療費用,提高患者治療中的主動性。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14.51±4.58)天,明顯低于對照組的住院時間為(17.45±5.62)天,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中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患者占比為24.24%(8/33),與觀察組的6.06%(2/33)比較,明顯較高(P< 0.05),具有可比性;觀察組對護理不滿意患者1例,護理滿意度為96.97%,對照組對護理不滿意患者7例,護理滿意度為78.79%,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路徑實際上是一套個體化的標準化護理方案,通過對患者進行各方面的評估,從而在疾病宣教方面、心理方面、預防并發(fā)癥方面、飲食方面、康復訓練方面等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路徑表。充分滿足患者的需要,了解患者疾病特征,增進醫(yī)患交流,減少醫(yī)療糾紛發(fā)生。對外傷并發(fā)危重患者實行手術室護理路徑,能使患者的住院時間縮短,減輕患者負擔,并且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更小,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更高,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