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反推發(fā)動機成功點火后,順利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qū)域。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順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神舟載人飛船執(zhí)行的第七次載人飛行,歷經制動飛行和自由滑行、再入大氣層、著陸三個階段,從距離地面300多千米的太空凱旋而歸。
2021年9月7日,我國在太原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高光譜觀測衛(wèi)星(高分五號02星)。該星將全面提升我國大氣、水體、陸地的高光譜觀測能力,滿足我國在環(huán)境綜合監(jiān)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相比于光學成像衛(wèi)星只能看到物質的形狀、尺寸等信息,高光譜衛(wèi)星具備的光譜成像技術可使光譜與圖像合為一體,探測各類物質的具體成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目前已采集到兩個巖石樣本,有跡象表明它們與水長期接觸,為這顆紅色星球曾有生命這一觀點提供了證據。“毅力”號這臺六輪機器人2021年9月6日采集了它的第一個樣品“蒙特尼?!?,9月8日在同一塊巖石上采集了第二個樣品“蒙特尼亞克”。這兩個樣品的直徑略大于鉛筆的直徑,長約6厘米。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使用世界上最強大的天文超級計算機,歷時一年,開發(fā)了迄今規(guī)模最大、最詳細的宇宙模擬軟件Uchuu,并免費提供給所有人使用。它可以幫助天文學家解釋大型星系調查的結果,有望在天文學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Uchuu包含2.1萬億個粒子,跨越96.3億光年的距離,使科學家能在迄今無法想象的大小和細節(jié)層面上研究宇宙的演化。
2021年9月16日,經過10天、1 800多海里航行,“實驗6”科考船圓滿完成首航任務,順利返回廣州新洲碼頭。此次首航任務,“實驗6”科考船克服臺風對南海北部海域的影響,全航次進行了30個站位的觀測和采樣,包括CTD(一種常見的水文調查設備)作業(yè)+采水、可視化多管采泥、浮游生物多聯拖網、箱式采樣、重力柱狀采樣等作業(yè),獲取了2 395份樣品。
2021年9月11日,中國首座高水平放射性廢液玻璃固化設施在四川廣元正式投運。這是中國核工業(yè)產業(yè)鏈后端標志性工程,其投入運行標志著中國已經實現“高放”廢液處理能力零的突破,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備“高放”廢液玻璃固化技術的國家,對中國核工業(yè)安全綠色發(fā)展具有里程碑意義。該項目2004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準立項,由中國、德國聯合設計。
英國研究人員在簡單模式生物中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fā)現,減少蛋白質合成(生產)中的自然錯誤可以改善健康和延長壽命。這項新發(fā)現首次證明了蛋白質錯誤減少與壽命之間的直接聯系。研究人員表示,制造蛋白質的過程并非沒有錯誤,核糖體也會出錯,改變核糖體解碼中心的一種氨基酸可以減少蛋白質合成錯誤,提高機體的抗壓能力并延長壽命。
如何模仿昆蟲研制出功能新穎、多樣的微型機器人,揭示微觀尺度下新的現象和規(guī)律并服務于人類,是很多科學家思考和面對的問題。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在微型機器人領域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研究的仿水黽微型機器人可在紅外光與磁場的聯合驅動下,實現可編程多模態(tài)運動,在微型機器人聯合驅動、微流控輸運、環(huán)境監(jiān)測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