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
摘要: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集中國幾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精髓,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深邃的意境、唯美的腔調傳達著中國詩詞特有的神韻,將中國古典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呈現(xiàn)在世界舞臺上。鋼琴作為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在對人聲和器樂伴奏時,可以帶動和烘托音樂情緒。采用鋼琴伴奏的方式對古典詩詞進行演繹,不僅豐富了藝術歌曲的意蘊,還使古詩詞的韻律美更加深入人心,從而能更好地弘揚和傳承我國古典詩詞藝術。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 鋼琴伴奏? 藝術魅力? 語境創(chuàng)造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8-0068-03
詩歌是一種以富有韻律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表情達意的文學體裁?!睹娦颉分械摹扒榘l(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和《樂記》中的“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所表達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認為人心中的情感可以通過詩歌來表現(xiàn)。古老的藝術,詩、歌、舞是三位一體,是一種綜合藝術,因此適用于“詩”的理論同樣也適用于“歌”。白居易對《毛詩序》的情志統(tǒng)一說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在《與元九書》中有“人之文《六經(jīng)》首之。就《六經(jīng)》言,《詩》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之說。他將詩歌特性比作果樹生長,認為感情是根本,語言是枝葉,聲律是花朵,義理則是果實。而《詩經(jīng)》之所以能夠作為《六經(jīng)》之首,在乎“情”,這同樣肯定了詩歌“言志”“詠情”的功能。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實際上就是以《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代散曲小令等古典文學佳作為歌唱內容,由歷代文人樂師依據(jù)時代特征巧妙對其進行“入調譜曲”或“填詞改編”,并經(jīng)“詩樂同體”“詩樂分離”及“詩樂獨立”等表現(xiàn)形式的衍變而產(chǎn)生的一種較為獨特的音樂形式。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fā)展大體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19世紀中期的“學堂樂歌”是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萌芽期。20世紀20~40年代古詩詞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熱潮涌現(xiàn),出現(xiàn)了一大批具有較高造詣的藝術作品。其中,1920年青主的《大江東去》被認為是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此外,黃自的《花非花》《峨眉山月歌》《點絳唇·賦登樓》;譚小麟的《自君出之矣》《正氣歌》;江文的《垓下歌》《宋詞李后主篇》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經(jīng)典作品,自此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風格趨于成熟。新中國成立后在經(jīng)歷了“左傾冒進”和“十年文革”的沖擊下陷入了沉寂,直到改革開放才開始重獲新生。這一時期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入了特有的民族音樂元素,具有鮮明的民族化風格,代表作品有羅忠镕的《涉江采芙蓉》、黎英海的《唐詩三首》、劉念劬《登鸛雀樓》等,又將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推向了一種新的高度。由此可見,中國古詩詞歌曲的發(fā)展可以說是一波三折,但無論是在語言美和音律美的結合上,還是在民族風格的探索方面,抑或是在時代審美元素的追求上,均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以中國古典詩詞為基礎,輔以西方音樂的鋼琴伴奏,有助于詩詞氛圍的營造,更加生動地傳達出了古詩詞的意境和情調,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本文側重論述古詩詞歌曲鋼琴伴奏的藝術魅力與語境創(chuàng)造。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藝術魅力
中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將古典詩詞與鋼琴伴奏相結合,能夠更好地傳達出“詩中情”“畫中意”。詞曲交融,詩樂合一,運用古典樂的前奏和引子達到以情入境、虛實相生的效果,有助于挖掘出古典詩詞歌曲如詩如畫的藝術境界,對古典詩詞意境與情感的逼真呈現(xiàn),是鋼琴伴奏最獨特的藝術魅力。
意境一詞最早是由唐代僧人皎然提出的,同一時期的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三境”說,詩有“三境”:曰“物鏡”“情境”“意境”。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宋代嚴羽《滄浪詩話》中的“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這些都是強調詩歌神韻非凡、意境超脫。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意境提升到了一種“境界說”,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熬场笨梢哉f就是意境,“界”是指一種精神上的高度。“境界”二字合起來就是指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意境。美學大師宗白華通過人與世界接觸的關系層次,將意境分為五種境界: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和宗教境界。而主于美的藝術境界則介乎后二者之間,它以宇宙人生的色相、秩序為對象,窺見自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化形象為象征,意境因此有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將“境界說”引用到音樂創(chuàng)作當中也未嘗不可。由于中國古詩詞本身具有韻味濃厚、意蘊深長的特點,這就要求鋼琴伴奏者在對古典詩詞進行伴奏時不能再用普通的鋼琴獨奏形式演奏,而是要結合民族審美需求和文化傳統(tǒng),準確把握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人的思想感情,既要注重與演唱者的節(jié)奏情感相交融,又要展現(xiàn)出詩詞的意境與情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傳達出古詩詞歌曲的藝術魅力。
王國維認為:“景多無限,情也說不盡,境界本質上是景和情兩個元質構成的。但不論是客觀的景,還是主觀的情,都是觀——人的精神活動的結果”?;蚴乔橹幸娋啊⒒蚴蔷爸泻?、抑或是情景并茂,都可以構成詩詞深邃幽遠的意境。當代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創(chuàng)作的古詩詞聲樂套曲《唐詩三首》,包括《春曉》《楓橋夜泊》《登顴雀樓》三首歌曲。孟浩然的《春曉》僅用短短二十字便把我們帶入到了一幅生機勃勃的雨后早春圖之中。黎英海先生在作曲時抓住了詩人“花落知多少”的無奈,通過琴聲和鳴進行意境的塑造和情感的傳達,讓作品中那種淡淡的傷感和惜春之意緩緩流出。全曲分為A、B兩段,A段的前奏部分,作曲家運用上層小二度交錯碰撞,音效好比鳥鳴,中間穿插大三度音程,聽覺效果和諧優(yōu)美,給人此起彼伏之感,展現(xiàn)了古典音樂清新、雅致的意境。在B段中,“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連續(xù)兩次重復出現(xiàn),音調由強到弱,毫無保留地流露出一種從生機盎然到突然沉寂的失落和驚訝。眼見花落卻無力改變的惋惜和凄涼之感瞬間噴發(fā),將樂曲的情感推向高潮,極大限度地凸顯了民族音樂的特色。張繼的《楓橋夜泊》描繪了江南夜色凄涼孤寂的畫面,勾勒出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寺、江楓漁火、孤舟游客等景象,營造出一種靜謐、寂寥、憂愁的意境,表達了詩人作為無家可歸漂泊者的憂國之思以及渴望歸家的愁悶之情。作曲家領悟到了詩詞中的“愁”,用“琴聲”仿“鐘聲”,用“音動”仿“水動”。作曲家將這些音樂形象富有層次地呈現(xiàn)于真實的畫面之中,使平面化的詩詞變得更加立體和靈動,達到了詩、曲、樂的和諧統(tǒng)一、交相輝映的音響效果。這首曲子從開頭就用低音聲部,使用純5度音程模擬寒山寺的鐘聲,樂曲由四組鐘聲引入,由弱到強,達到了輕而不飄、空而不散的效果。鐘聲敲響后的裝飾音,表現(xiàn)出了江水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形態(tài),讓人能夠感受到江面細微的起伏變化。這種以情入景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聽眾在賞析樂曲時能夠與詩人產(chǎn)生共情,更好地體味詩人流落他鄉(xiāng)的愁思。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寫詩人為萬里之勢的壯闊景象所震撼,登高遠眺,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全詩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達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黎英海先生正是在“廣闊”“豪壯”的基礎上刻畫“白日”“黃河”“高山”“大?!钡囊魳沸蜗蟆5鸵舨窟\用大跳的音程并結合附點節(jié)奏,形象描繪出山的陡、峻、險。高音部則用反琵琶音音型模擬古箏演奏技法,共同勾勒出奔放、大氣的織體。總之,黎英海先生的《唐詩三首》將《春曉》的生機美、《楓橋夜泊》的靜謐美、《登鸛雀樓》的壯麗美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做到了鋼琴伴奏與詩詞意境的完美融合,把古典詩詞的民族化風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凸顯了東方音樂獨特的審美特征。
二、古詩詞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語境創(chuàng)造
鋼琴作為一種西洋樂器,如何能夠貼合古典文學的古風、古韻,讓音律與意境的交融得到完美的詮釋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20世紀我國的藝術歌曲無論是在作品題材、風格還是在創(chuàng)作技法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作曲家大多注重以描寫自然風情、地域文化、民族歷史為題材的古典詩詞,把西方音樂技法和我國的音樂技法相結合,注意音樂語言的民族化表述,逐漸確立了中國的審美格調,開始致力于開創(chuàng)“中國風”的鋼琴語境。
中國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化也進入了多元化的時代。在這種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鋼琴教學也應該嘗試多元化特色的教學方式,擺脫以往教師演奏、學生模仿的固定框架。因為教師的演奏是以自身對古詩詞作品的理解和自己的演奏技巧為基礎的,但是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會形成自己對于作品的認知和思考,也就是古詩詞鑒賞中的“以意逆志”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古典詩詞文化的傳承意義,盡可能引導學生們發(fā)散思維,形成自己對古典詩詞音樂作品的獨特見解。鋼琴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進行簡單地機械復制,而是讓演奏者在學習過程中對古典詩詞歌曲的內涵和情感進行一次再創(chuàng)造,對歌曲的文化意蘊進行一次再創(chuàng)新。此外,鋼琴自傳入以來,其自身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已逐漸實現(xiàn)了本土化的轉變,我們要看到這種中西文化交融下的語境變化。演奏時除了要注意“形、聲、韻、律”等多方面的美感創(chuàng)造,還要將我們民族獨特的審美觀念、文化氣質等因素組合到一起,實現(xiàn)古詩詞歌曲鋼琴伴奏藝術與技術的雙重統(tǒng)一。中國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在20世紀上半葉已經(jīng)逐漸凸顯出鋼琴伴奏的藝術地位,中國著名音樂家錢仁康曾將中國藝術歌曲鋼琴伴奏評價為“字句描繪”,中國歷代的音樂家賦予其更多層面的藝術作用,具體涵蓋了寫意、造型、烘托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渲染藝術歌曲意境等,使得依托于創(chuàng)作背景的古詩詞音樂抒發(fā)出的情與景更為鮮活,以此構建中國藝術歌曲中歌詞、旋律、伴奏三位一體的多元化結構。中國傳統(tǒng)音樂講究天人合一,體現(xiàn)出一種中和之美。中國一直深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熏陶,這種影響也自然而地體現(xiàn)在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鑒賞中。中國古典詩詞中通過青山碧水、明月清風等自然景物抒發(fā)感想、寄予情思,正是對“天人合一”的一種表現(xiàn)。中國的鋼琴藝術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琴音婉轉哀怨,比較保守,注重情感的表達。如青主的《大江東去》,在鋼琴伴奏中融入了琵音和弦肢體,模仿了古琴和古箏的音響效果,展現(xiàn)出中國詩詞獨特的韻味。黎英海的《楓橋夜泊》也模擬了琵琶、古箏等樂器的節(jié)奏特點,呈現(xiàn)出的音響效果細膩綿長、含蓄深沉,有古曲獨特的琴韻。鋼琴作為古詩詞歌曲演奏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能夠通過對伴奏中獨特的低音、和聲、旋律的把握,補充與完善藝術歌曲的各個部分,以此形成古詩詞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獨特語境。此外,鋼琴語境作為聽眾理解鋼琴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要順應時代潮流,吸取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精華,逐步完成鋼琴語境“中國化”的轉變。
中國古典詩詞經(jīng)過幾千年的沉淀、流傳,早已深深植根于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片熾熱的土壤之中。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是中西文化的一次成功結合,鋼琴的多音性和強大的和聲效果,自然完成了對古典詩詞的二度創(chuàng)作,延續(xù)了古詩詞的民族化氣息、審美特質和意境神韻。同時,沉淀千年的古詩詞文化又賦予鋼琴新的生命,讓它具有了東方氣質。魯迅曾經(jīng)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中國古典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氣節(jié)通過藝術歌曲的形式傳頌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耳中,讓更多的人再次認識中國的古典文化,感悟中國傳奇的歷史風云。總而言之,古詩詞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及其文化輸出,對于繼承和弘揚我國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樗,黃櫄.毛詩李黃集解[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5.
[2]孔穎達.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丁如明,聶世美.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蔣鳴.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現(xiàn)代復興與保護傳承[J].音樂創(chuàng)作,2017(09).
[5]王國維.人間詞話[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8.
[6]姚征.聲樂套曲《唐詩三首》的藝術特征探析[J].黃河之聲,2017(02).
[7]安琪.論中國早期藝術歌曲中的鋼琴伴奏藝術[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8]魯迅.且介亭雜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