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群,呂 健
(江蘇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急診科 江蘇 南京 210000)
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大量失血而引發(fā)的休克癥狀。臨床上針對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療前提是快速建立血管通路與液體復蘇。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容量出現(xiàn)急劇下降時,會造成外周靜脈發(fā)生塌陷現(xiàn)象,從而致使外周靜脈的穿刺難度上升,對搶救進程造成的不良影響。此外,對中心靜脈進行穿刺插管同樣具有較高的難度,而且耗時比較長,容易引發(fā)并發(fā)癥,不適合應用于急救。骨髓腔內(nèi)輸液(IO)是基于骨骼腔內(nèi)有海綿竇,可經(jīng)過中央管進行滋養(yǎng)靜脈,通向于血循環(huán),受到骨小梁支撐,可保持靜脈不塌陷,利于將液體輸入至人體內(nèi)[1]。有研究表明,IO 應用于搶救失血性休克患者可迅速建立輸液通道,補充血容量[2]。本研究將選取5 例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研究骨髓腔內(nèi)輸液(intraosseous infusion,IO)技術的效果,現(xiàn)匯報如下。
在我院收治的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患者之中選取5 例作為本研究的對象,選取時間為2020 年1 月—12 月。男性和女性分別有3 例、2 例;年齡20 ~51 歲,平均年齡為(31.48±6.25)歲;致傷原因:3 例交通事故,1 例墜落傷,1 例打擊擠壓傷;創(chuàng)傷類型:2 例胸腹部創(chuàng)傷,1 例頭顱創(chuàng)傷,1 例四肢脊柱骨折,1 例大部積燒傷;創(chuàng)傷TS 評3 分至13 分,平均TS 評分為(6.47±1.52)分;血容量喪失1 000 ~2 000 mL 之間,平均血容量喪失為(1 634.62±217.52)mL;送救時間在25 ~45 min,平均送救時間為(32.58±5.47)min;休克程度:3例中度,2例重度。
(1)選取標準:①經(jīng)過檢查確診為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②年齡18 ~60 歲;臨床病歷資料完整;③患者或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
(2)排除標準:①凝血障礙者;②心血管疾病者。
搶救人員接診后迅速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并判斷其病情,立即實行IO。先選取未受傷肱骨結節(jié)的最突出處內(nèi)側或脛骨粗隆的內(nèi)下方處1 ~2 cm 的平坦位置作為穿刺點,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與鋪巾,應用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使用半自動型骨骼腔內(nèi)注射儀器進行穿刺,穿刺肱骨進針角度應與骨面保持450,穿刺脛骨時可垂直骨面進針,進針至出現(xiàn)落空感,則表示進入了骨骼腔,再進針1 ~2 cm 即可,然后再拔注射器針芯回抽,并立即推注適量0.9%氯化鈉溶液;接通輸液器,迅速將液體與搶救藥物輸入。在穿刺部位覆蓋好無菌敷料,避免外露穿刺針;注意輸液壓力保持在60 kPa 之下,輸液時間不可超過24 h,以防止骨骼腔的壓力過高而造成的組織壞死以及其他的并發(fā)癥。等患者生命體重趨于穩(wěn)定且靜脈塌陷恢復之后,可以及時將IO 裝置撤出,改善用靜脈輸液。
觀察患者的置管效果、搶救情況、生命體征以及搶救有效率。
置管效果主要包括置管1 次的成功率、穿刺時間及輸液滴速。
搶救情況包括首次給藥的時間、心率的恢復時間、血壓的回升時間及患者在搶救室的停留時間等。
生命體征主要包括輸液前后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與血氧飽和度等指標。
搶救有效的標準:經(jīng)過輸液擴容之后且在用藥搶救的4 h 之內(nèi),患者的休克癥狀得到的改善效果明顯,收縮壓高于90 mmHg,舒張壓高于60 mmHg,脈搏低于100 次/min,尿量每小時超過30 mL。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 例患者均置管1 次成功,成功率為100%;穿刺時2 ~5 min,平均穿刺時間為(3.21±1.05)min;輸液滴速在8 mL/min 至20 mL/min 之間,平均輸液滴速為(14.56±5.37)mL/min。
患者首次給藥的平均時間為(1.75±0.56)min,患者心率的平均恢復時間為(11.49±2.35)min,患者血壓的平均回升時間為(15.14±2.33)min,患者在搶救室的平均停留時間為(23.36±5.13)min。
患者輸液后的收縮壓、舒張壓與血氧飽和度均高于輸液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輸液后的心率低于輸液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輸液前后的生命體征比較(± s)
表1 患者輸液前后的生命體征比較(± s)
血氧飽和度/%輸液前 5 77.88±6.14 55.76±1.58 134.89±4.26 77.95±1.34輸液后 5 98.12±5.30 77.53±3.46 97.55±3.69 96.37±2.64 t 5.58 12.80 14.82 13.91 P 0.00 0.00 0.00 0.00分組 例數(shù)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 心率/(次·min-1)
5 例患者均被成功搶救,搶救成功率為100%。
針對于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搶救工作,應優(yōu)先輸液擴容,緩解組織缺氧情況,恢復其血壓至正常范圍,所以及時開通輸液通道關系著院前搶救效果。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危急,通常其血容量不足現(xiàn)象嚴重,外周靜脈塌陷較為嚴重,增加了穿刺開通輸液通道的難度,再加上搶救條件較為有限、救護車快速行駛等因素的影響,容易難以有效地開通輸液通道,影響搶救時機[3]。
有研究表明,當患者的外周靜脈發(fā)生塌陷之時,其骨骼腔內(nèi)因解剖結構比較特殊而存在開放通道[4],可用于輸液、用藥,隨著液體與藥物全身循環(huán)后,可迅速擴容,改善缺氧情況與生命體征,增加搶救的成功率。本研究5 例患者均應用IO,從文中的數(shù)據(jù)結果可以看出,患者應用IO 置管1 次的成功率極高,穿刺時間比較短,并且搶救成功率高,輸液后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恢復更加良好。究其原因是IO 的穿刺定位明確,穿刺方法易行,受光線、體位、窗位的影響較小,醫(yī)護人員能短時間內(nèi)快速開通靜脈通路,可迅速輸入液體與藥物,從而取得更好的搶救效果。從王紅霞[5]的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外周靜脈輸液與頸外靜脈輸液,IO 開通輸液通道的用時更短,穿刺成功率更高,1 h 輸液量更大,以其穿刺快、成功率高、輸液快的特點,為搶救工作贏得更多時間。
在IO 操作中,應以輕柔熟練的動作進行穿刺,用力應均勻適中,切勿讓穿刺針大幅度地左右擺動或上下擺動,最好由他人協(xié)助將穿刺肢體固定好;穿刺時注意避免反復穿刺同一部位,防止損傷組織或造成的感染,避免輸液時發(fā)生殘孔漏液;穿刺成功之后,要注意預防穿刺針出現(xiàn)脫落情況,在穿刺成功之后,應當使用無菌敷料來進行固定好,同時加用紗布進行包扎;醫(yī)護人員在給藥期間應用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變化與生命體征,注意輸液的通暢性,若發(fā)生阻塞,應使用肝素0.9%氯化鈉溶液進行加壓沖洗,以確保IO 操作的安全性[6];當患者的病情逐漸平穩(wěn)之后,應當開通靜脈通道,將IO 停止,防止長時間IO 而引發(fā)骨髓炎。
本研究因條件所限,研究選取的病例數(shù)量較少,數(shù)據(jù)結果存在偏差;若有下次同類研究,應選取更加充足的病例數(shù)量,以便更加充分地證明研究結果,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加準確的依據(jù)。
綜上所述,在急診科搶救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患者之中應用IO 不僅能縮短穿刺時間,提升置管1 次的成功率,還能縮短首次給藥的時間、心率的恢復時間及患者在搶救室的停留時間,糾正血壓、心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