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展鵬,李姣姣,鄭深根
(深圳遠東婦產醫(yī)院新生兒科 廣東 深圳 518000)
近些年來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臨床對分子結構探索不斷深入,抗生素品種不斷增多,導致臨床不合理應用抗生素現(xiàn)象日益凸顯,抗生素應用不合理不但起不到抗感染作用,甚至會產生大量耐藥菌株危及患者生命[1]。感染性疾病作為新生兒常見一類疾病類型,抗生素治療則作為預防控制感染方式,新生兒對藥物承受能力較低下,濫用抗生素與成年人相比較,會產生更為強烈毒性反應,對新生兒正常生長發(fā)育造成影響[2]。為進一步了解抗生素應用情況,本文就綜合用藥管理對使用抗生素的住院新生兒轉歸和預后臨床價值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我院2020 年7 月—12 月期間住院人數(shù)為484 例,選取其中的253 例使用抗生素住院新生兒作為本次觀察組使用綜合用藥管理;另選取2019 年7 月—12 月期間住院人數(shù)379 例中167 例使用抗生素住院新生兒作為本次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用藥管理。(1)納入標準:①均為新生兒,且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患兒;②本次研究經患兒監(jiān)護人同意,并自愿參與。(2)排除標準:①住院未滿24 h 及出院不足24 h 再入院病例;②中途轉院及死亡者。觀察組中男136 例,女117 例,胎齡29 ~42 周,平均(39.7±0.7)周,其中危重者64 例,非危重者189 例;對照組中男88 例,女79 例,胎齡29 ~42 周,平均(39.5±0.8)周,其中危重者42 例,非危重者125 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用藥管理。具有以下風險新生兒使用抗生素:具備感染高危風險,如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羊水Ⅲ度污染、胎兒窘迫及嚴重感染癥狀患兒;入院時有明確嚴重感染癥狀患兒,如休克、敗血癥、感染性肺炎、顱內感染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等。觀察組采取綜合用藥管理:(1)感染篩查:當新生兒入院后及時進行感染篩查,依據(jù)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按照檢查后結果依據(jù)實際情況是否進一步開展檢查血培養(yǎng),依據(jù)患兒病情變化酌情復查。若患兒病情平穩(wěn),此時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較為正常時,可暫時不配合抗生素應用,依據(jù)復查結果進一步合理制定用藥方案,若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異常,患兒伴有感染癥狀時配合抗生素應用,包括面色蒼白、反應低下及吸吮無力等,對患兒細菌學資料及臨床表現(xiàn)進行監(jiān)測,用作臨床用藥依據(jù)。(2)用藥依據(jù):基于藥物說明書,《中國國家處方集》(2013 年兒童版)[3],制定合理抗菌藥物應用方案:1 早發(fā)性新生兒肺炎(≤3 d)一線予以頭孢呋辛鈉、美洛西林舒巴坦鈉或青霉素治療。晚發(fā)型新生兒肺炎(>3 d)予以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或頭孢曲松鈉。對于難治性嚴重感染患兒,則由主任醫(yī)師聯(lián)合藥師會診制定用藥方案,必要時聯(lián)合美羅培南或萬古霉素,所有用藥方案依據(jù)病原學結果合理調整。
(1)比較兩組用藥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包括心率(HR)、呼吸(RR)、體溫(T)、收縮壓、舒張壓、血氧飽和度(SO2)。
(2)比較兩組前后實驗室數(shù)據(jù),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比率(NE%)、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
(3)治療效果評價,分為以下三個標準[4]:痊愈:患兒經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無缺氧表現(xiàn);有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好轉,伴有輕度缺氧表現(xiàn);無效:無改變甚至加重。(痊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
觀察組危重者、非危重者HR、RR、T、收縮壓、舒張壓、SO2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命體征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HR/(次·min-1) RR/(次·min-1) T/℃觀察組 危重者 64 132.45±6.26 62.63±6.26 37.11±1.15非危重者 189 122.36±5.56 45.65±5.15 36.12±1.56對照組 危重者 42 142.63±6.56 68.96±6.59 38.15±1.56非危重者 125 136.26±4.15 55.15±6.26 37.22±1.65 t/P 兩組危重者比較 8.035/0.001 4.987/0.001 3.947/0.001 t/P 兩組非危重者比較 23.889/0.001 14.669/0.001 5.977/0.001組別 例數(shù)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 SO2/%觀察組 危重者 64 68.59±1.15 48.59±2.15 94.26±6.06非危重者 189 85.59±6.56 55.56±5.26 98.26±7.05對照組 危重者 42 63.26±1.56 45.56±2.05 85.81±6.03非危重者 125 76.26±5.56 50.56±4.15 90.85±7.08 t/P 兩組危重者比較 20.229/0.001 7.227/0.001 7.035/0.001 t/P 兩組非危重者比較 13.091/0.001 8.943/0.001 9.102/0.001
觀察組危重者、非危重者WBC、NE、CRP、PCT 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性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炎性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WBC/(×109·L-1) NE/%觀察組 危重者 64 32.32±2.26 80.25±6.56非危重者 189 25.62±1.15 75.63±5.56對照組 危重者 42 40.78±2.15 86.26±6.42非危重者 125 30.12±1.05 80.26±6.63 t/P 兩組危重者比較 19.214/0.001 4.652/0.001 t/P 兩組非危重者比較 35.123/0.001 6.684/0.001組別 例數(shù) CRP/(mg·L-1) PCT/(ng·mL-1)觀察組 危重者 64 20.51±4.06 0.51±0.06非危重者 189 15.61±4.05 0.61±0.05對照組 危重者 42 30.44±6.06 0.44±0.06非危重者 125 22.56±5.04 0.56±0.04 t/P 兩組危重者比較 10.110/0.001 5.875/0.001 t/P 兩組非危重者比較 13.487/0.001 9.370/0.001
觀察組中危重者、非危重者治療有效率為96.88%、96.83%,高于對照組的80.95%,81.60%,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預后及轉歸比較[n(%)]
新生兒為具有特殊生理特點群體,其免疫功能不成熟極易受到外界病原菌侵襲,因此感染是住院新生兒重要問題[4-6]。新生兒時期使用抗生素,可消滅侵襲性感染,可改善無數(shù)患兒臨床預后,但對于抗生素治療,也逐漸意識到抗生素濫用所致負面影響,如細菌耐藥、抗生素毒副反應及醫(yī)療費用增加等,為新生兒臨床診療中抗生素應用決策帶來挑戰(zhàn),因此,如何合理應用抗生素成為臨床醫(yī)師關注重點問題[7]。
本次研究開展中,對收治住院新生兒采取常規(guī)用藥管理及綜合用藥管理,對兩組住院新生兒分別進行危重兒、非危重兒分組,對兩組生命體征及炎癥指標比較中得出,經綜合用藥管理患兒在生命體征平穩(wěn)及炎癥指標改善程度上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通過綜合用藥管理,一定程度上能規(guī)范抗生素的使用,并能降低抗生素使用率。通過早期風險感染篩查,對病情穩(wěn)定且無異常的患兒不予以抗生素治療,并采取依據(jù)感染情況指導用藥等多項措施干預,避免臨床盲目使用抗生素,加強對細菌耐藥性控制。合理有效應用抗生素,可減少毒副反應,利于新生兒健康成長,同時控制感染及預后改善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綜合用藥管理可提高對住院新生兒用藥管控,進而改善新生兒轉歸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