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麗
女兒不好好吃飯
Q:10歲女兒不好好吃飯。我一日三餐都精心準備,但她早上要么不吃要么吃一兩口,晚飯時大家都上桌了,她不是“不餓”就是“再等一會兒”,等我們吃完了她再吃(飯菜冷了我也不管)。怎么說都沒用,我們家零食不多。怎么改掉她這臭毛病呢??
A:吃喝拉撒是人類最本能的需求。剛出生的嬰兒,嘴唇碰到媽媽的乳頭就會自然吸吮,這是人類機體為了生存延續(xù)下來的無條件反射。生理學家、兒科醫(yī)生都認為:每個孩子生來體內(nèi)就具備一套自行調(diào)節(jié)進食數(shù)量和種類、滿足生長發(fā)育需要的精妙生理機制。也就是說,吃什么、吃多少是人的本性,當父母為此費盡心思、焦頭爛額時,可能都是在消耗能量做一件反天性之事。
怎么解決?很簡單:順其自然。父母收回那份天大的“耐心”和精力,把進食的權(quán)利還給孩子。家長不能再因孩子吃飯問題而焦慮,要相信孩子自己知道吃多少,某天胃口大開和某天什么都不想吃都很正常。尤其是媽媽,更不能因為自己費盡心思、精心準備了餐食,就強迫孩子必須吃、吃多少。正常做法是每天將搭配好營養(yǎng)餐食放上桌,其他的由孩子自己做主。如果過了飯點她還不吃,不用管,正常收桌。飯點后孩子餓了,讓她自己去熱,這也是自己承擔“延后”的后果,而且10歲孩子可以獨立完成。
當孩子與父母正常進餐時,無論他吃了多少,都要給予肯定,不一定是夸張地表演,如“哎呀,你今天吃得真好!”而是強調(diào)其他益處,如“能一起吃飯的感覺真好”,或借機討論些有趣的話題,用樂融融的進餐氛圍來吸引孩子。同時,要守住不因吃多少飯對孩子進行評判這一底線。
記?。杭彝シ諊欠褫p松、父母關(guān)系和諧與否、吃飯前的情緒狀態(tài)等都會影響到人的食欲。而且任何秩序的打亂、恢復都要時間,尤其是身體機能規(guī)律被打破后,父母要有耐心,直到孩子找回自己的本能需求。
學渣兒子愛和學霸玩兒
Q:上初二的兒子成績中等,愛畫畫、愛看書,不太愛學習。他從小學到初中,結(jié)交的朋友都是品學兼優(yōu)的學霸。他跟人家談心、一起玩兒,卻沒有“近朱者赤”提高學習成績。他從不跟人討論學習,別人提出要幫忙他都拒絕。浪費這么好的朋友真讓我心急,有辦法讓他改進嗎?
A:做父母的及格線,首先應(yīng)該是對自己孩子有基本的了解。了解孩子能讓父母心中有把尺、有個度,也能讓父母知道教育投入的“度”到底在哪里,而不是眼前永遠有一個“可能更好的孩子”,誘惑著父母一步步走向焦慮的深淵。
再者,當父母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孩子不到位,應(yīng)對方法當然也不會到位,教育的成效自然也就很低。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確難,但是再難也要做,因為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根基。就像這位家長,當務(wù)之急不是拿孩子的短項去和別人的長項比,而是要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怎樣的性格、有著怎樣的優(yōu)秀品質(zhì)?他具備怎樣的交往能力,才能和優(yōu)秀的孩子們不卑不亢、有、仁有義地交往?也可以問問他的學霸朋友們,自己孩子的什么特質(zhì)吸引他們愿意和他開心快樂地在一起?
我的意思也不是說讓父母通過冷靜評價去接受孩子資質(zhì)一般就自得其樂,懶得去管,由著理性未開、見識有限的孩子自由發(fā)展。之所以要這么做,是因為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wù),但同時也是一件很累的事情,需要父母的定力、耐心和無條件付出。
當父母把不該有的焦慮放下,學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孩子,就一定知道教育的方向,讓孩子守規(guī)矩、有擔當、能自律,既按照孩子自己的節(jié)律和特點,又給他提供發(fā)展的空間和支持,再有學霸朋友們的加持,那么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優(yōu)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