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物理觀念形成,需要眾多物理概念的支撐.高中物理概念教學往往忽略小概念的教學,導致物理概念理解不到位,物理觀念形成有偏差,解決問題無力感.以微小形變教學為例,說明小概念進階教學建議.
關鍵詞:小概念;微小形變;進階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134(2021)19-0037-03
作者簡介:楊學切(1972-),男,浙江平陽人,碩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學.
毋庸置疑,物理概念,是物理課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在當下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倡“大概念教學”,引導物理概念教學需要“先見森林,再見樹木”,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但是也需要重視“小概念”教學.
什么是小概念呢?若把物理基本概念,如重力、摩擦力、彈力、位移、加速度……看成一顆顆樹木,則構成樹木的枝葉等就是物理的“小概念”,如“相對運動”是滑動摩擦力的小概念,“豎直向下”是重力的小概念,“微小形變”是彈力的小概念等,不再贅述.
俗話說:“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小概念不清楚,物理概念構建就不完整,也就無法形成相應的物理觀念,也就奢談從物理視角解決真實問題了.
1 一道試題帶來的啟示
例題1 (多選)如圖1,質量為M、半徑為R的半球形物體A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通過最高點處的釘子用水平輕質細線拉住一質量為m、半徑為r的光滑球B,重力加速度為g.則
A.地面對A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B.B對A的壓力大小為R+rRmg
C.細線對小球B的拉力大小為
T =(R+r)2-R2Rmg
D.若剪斷繩子(A不動),則此瞬間球B的加速度大小為(R+r)2-R2Rg
錯解:如
圖2,對球B受力分析,正交分解:Ncosθ=mg,Nsinθ =T,其中cosθ =RR+r.
解得:N=R+rRmg,
T =(R+r)2-R2Rmg,
則選項C正確.
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B對A的壓力大小為
R+rRmg,則選項B正確.
若剪斷繩子(A不動),則此瞬間球B的加速度大小為a =Tm=(R+r)2-R2Rg,則選項D正確.
教學剖析:若剪斷繩子(A不動),球B受到的支持力N已經(jīng)發(fā)生了突變,合外力大小不再等于細線對小球的拉力大小.則此瞬間球B的加速度大小為gsinθ;故本題只有選項BC正確.本題為高三下學期學校的月考試題,學生錯選D的比例高達50%之多,其錯誤歸因是“微小形變”的小概念未能很好地掌握,而許多老師對“微小形變”的教學也沒有足夠重視,導致解決許多相關問題,學生感到無從下手.
2 彈性形變的進階教學建議
學習進階理論認為將一節(jié)物理課、一個物理規(guī)律、一個物理概念的學習納入學生的整個高中物理課程的學習序列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課堂教學中,依據(jù)學習進階理論,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特點設置進階的起點,根據(jù)學生發(fā)展和課程學習的需要設置進階的目標,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特點設計進階的策略和途徑.
2.1 進階(一)新課教學: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
形變的概念,學生在初中就有所感受.普通高中物理教材中,明確了物體發(fā)生的伸長、縮短、彎曲等形狀的變化稱為形變.通過舉例,將形變分為:彈性形變和范性形變,發(fā)生彈性形變是產生彈力的前提條件.
無論什么版本的普通高中物理教材都編排了“實驗與探究”——觀察桌面的微小形變、觀察玻璃瓶的微小形變.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利用微小量放大的方法,讓學生親身體驗看不到、摸不著的微小彈性形變的真實存在.而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用播放視頻,替代學生動手實驗與親身體驗,導致學生對微小形變的第一感知就不充分.
新課的教學目標:通過實驗,感受彈性形變,既有肉眼看得到的彈簧類形變,也有肉眼看不到的,但普遍存在的彈性形變,并初步理解由于形變很“微小”而可以瞬間“突變”.
2.2 進階(二)單元鞏固:從微小形變的視角解析輕桿的受力問題
在物體平衡的單元復習教學中,輕桿模型是典型的受力模型,也是教學難點.究其原因,很多教師僅讓學生記住“活桿”和“死桿”的不同受力特征,沒有從本質上解析清楚,學生僅僅記得而已,時間一久,又不會了,更別談靈活運用了.
例題2 如圖3所示,輕繩OB與輕桿AB的質量均可忽略,桿的A端用鉸鏈固定,光滑輕小滑輪在A點正上方O端,桿B端吊一重物G,現(xiàn)將繩的一端拴在桿的B端,用拉力F將B端緩慢上拉,在AB桿達到豎直前,關于繩子的拉力F和桿受的彈力N的變化,判斷正確的是
A.F變大 B.F變小 C.N變大 D.N變小
解析:選B.設物體的重力為G.以B點為研究對象,分析受力作受力圖,如圖4所示.作出力N與F的合力F2,根據(jù)平衡條件得知,F(xiàn)2=F1=G.由兩三角形相似得NF2=ABAO,解得N=ABAOG,式中AB、AO、G不變,則N保持不變,C、D錯誤;由兩三角形相似得NAB=FOB,OB減小,則F一直減小,A錯誤,B正確.
教學剖析: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把教學重、難點放在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上.實際上這不是學生的難點,學生的難點有兩處:一是力N為什么一定要沿著桿?二是為什么OB段繩子的張力大小等于F,而BD段繩子的張力大小不等于OB段繩子的張力大???
通常教師歸納為:一是用鉸鏈固定的輕桿(稱活桿)其彈力的方向一定沿著桿,直接固定的輕桿(如本題A端,若固定連接,桿不可轉動,稱死桿)其彈力方向不一定沿著桿;二是繩子繞過滑輪或光滑的掛鉤等,兩邊的繩子張力大小一定相等;中間打死結的,兩邊繩子張力不一定相等.
顯然,這樣的結論沒有錯,但是沒有從物理原理本身去解釋問題的本質所在,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反復復出現(xiàn)錯誤也就在所難免了.
本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從“微小形變”入手.
由于輕桿的微小形變產生彈力,“活桿”的微小形變只能沿桿拉伸或壓縮形變,若存在彎曲形變,輕桿將會轉動;“死桿”由于一端固定,不存在轉動的可能,其微小形變可以是拉伸、壓縮或彎曲形變.因此,才有“活桿”的彈力的方向一定沿著桿,“死桿”的彈力方向不一定沿著桿.
繩子繞過滑輪或光滑的掛鉤等,兩邊的繩子實則是同一段繩子,其微小形變的形變量是相同,張力大小一定相等;中間打死結的,兩邊繩子實則是分為兩段的繩子,其微小形變的形變量不一定相等,張力也不一定相等.教學中用橡皮條做演示實驗,學生觀察,比較兩種情況下,兩邊橡皮筋的形變.
單元鞏固教學目標:熟練運用由于微小形變而產生的彈力,解釋、解決相關的物理問題.
2.3 進階(三)跨單元應用:分析動力學的瞬時性問題
在學習完牛頓運動定律之后,動力學的瞬時性問題是常見的問題.
例題3 (多選)如圖5所示,A、B兩物塊質量分別為2m、m,圖甲中用一輕彈簧相連,圖乙中用一輕桿相連.將A用長度適當?shù)妮p繩懸掛于天花板上,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態(tài),B物塊恰好與水平桌面接觸而沒有擠壓.現(xiàn)將懸繩剪斷,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懸繩剪斷瞬間,圖甲中,B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0
B.懸繩剪斷瞬間,圖乙中,B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0
C.懸繩剪斷瞬間,圖乙中,A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2g
D.懸繩剪斷瞬間,圖甲中,A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3g/2
解析:選A、B、D.剪斷懸繩前,對物塊B受力分析,因為B物塊恰好與水平桌面接觸而沒有擠壓,所以物塊B只受到重力和彈簧(或輕桿)的彈力,可知彈力F=mg.
懸繩剪斷瞬間,圖甲中彈簧受力不變,物塊B仍處于平衡狀態(tài),加速度為0,故A正確;圖乙中桿的彈力發(fā)生了突變,F(xiàn)′=2mg,進而水平桌面支持力也發(fā)生了突變,變成3mg,物塊B也處于平衡狀態(tài),故B正確.
懸繩剪斷瞬間,只對物塊A分析,圖甲中物塊A的合力為F合=2mg+F=3mg,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a=3g/2,D正確;圖乙中F合=0,故C錯誤.
教學剖析:以上是輔導書和教師教學中的解析,都做了正確的“結論性”的解釋,事實上,其效果僅僅是“知識的腳手架”沒能真正搭建“思考的腳手架”,學生遇到問題,無法靈活運用.
“思考的腳手架”應該是微小形變的內涵.剛性繩(或剛性接觸面) 的微小形變可以瞬間變化、消失或恢復,從而使得其彈力可以瞬間發(fā)生變化、消失或恢復,如細繩和輕桿的彈力.彈性繩發(fā)生明顯形變才能產生彈力,形變的變化需較長時間,瞬時問題中,形變保持不變,彈力保持不變,如彈簧或橡皮繩都是如此.
跨單元應用教學目標:理解微小形變的瞬間突變性,在此情形下彈力是可以突變的,深化微小形變的小概念內涵.
2.4 進階(四)綜合復習:融微小形變原理于復雜問題之中
在總復習階段,許多物理概念、規(guī)律都融合一起解決問題,微小形變也是如此,如例題1,還有2016年全國高考新課標Ⅰ卷的19題,2017年江蘇高考卷第9題,等等.
綜合復習教學目標:融微小形變原理在復雜問題中的應用,深化形成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觀,提升物理核心素養(yǎng).
3 結束語
物理觀念的形成是基于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提煉和升華,評價物理觀念形成質量水平,其依據(jù)是運用物理概念、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在當前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同時還需要專門研究“樹”的小概念,它是物理核心概念、基本概念的根基,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小概念是基礎中的基礎,務必在教學中引起重視,切忌把“結論當解釋”忽視小概念的教學.另外,小概念教學也是需要螺旋式的進階教學.
參考文獻:
[1]何春生,郭玉英.基于學習進階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以“功”為例[J].物理教師,2016,37(10):23-26+31.
(收稿日期: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