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花,張白玉,晉秀明
(焦作市中醫(yī)院 a.心血管科;b.婦產(chǎn)科,河南 焦作 454000)
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指冠狀動脈血管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心血管相關疾病的臨床癥狀無法短時間內(nèi)消除,患者需經(jīng)歷長期住院、反復治療及康復鍛煉,以免加重病情[1-2]。而在康復過程中,預后較差的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礙,形成惡性循環(huán)。CHD的病變范圍和臨床類型廣泛,還可能有炎癥、栓塞等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出現(xiàn)無癥狀心肌缺血、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病)、猝死等疾病。因此,這要求護理人員利用評判性思維以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點,客觀、準確地評估患者護理后的病情變化,針對相關問題采取恰當?shù)母深A措施來解決患者面臨的問題。但就目前的常規(guī)護理來看,護理人員對待CHD患者出現(xiàn)的心理、生理及相關疾病的處理仍然不夠客觀,需采取相應的培訓體系進行規(guī)范操作[3-4]。本研究選取116例CHD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評判性思維護理結合情志護理對患者睡眠障礙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以此分析該種護理干預對CHD患者的效果,為提高患者護理質量提供新思路。
1.1 一般資料選取焦作市中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16例CH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對照組男32例,女26例;年齡55~78歲,平均(67.37±8.41)歲;病程4~15 a,平均(7.54±2.61)a;冠心病心功能分級包括32例Ⅰ級,18例Ⅱ級,7例Ⅲ,1例Ⅳ;受教育程度包括6例文盲或半文盲,17例初中及以下學歷,35例高中及以上學歷。觀察組男33例,女25例;年齡53~80歲,平均(66.72±8.19)歲;病程3~15 a,平均(7.21±2.52)a;冠心病心功能分級包括33例Ⅰ級,19例Ⅱ級,5例Ⅲ,1例Ⅳ;受教育程度包括8例文盲或半文盲,16例初中及以下學歷,34例高中及以上學歷。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1)符合WHO制定的CHD患者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無誤;(3)根據(jù)《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相關標準,患者存在睡眠障礙,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分;(4)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有心肌梗死或急性心力衰竭;(2)存在其他器官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疾病,不能配合本研究;(3)存在認知障礙,無法與護理人員正常溝通交流;(4)中途退出。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講解CHD疾病知識,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指導患者按時、正確用藥,同時給出臥床姿勢、飲食及運動建議,督促患者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對經(jīng)醫(yī)囑使用艾司唑侖片等藥物的患者,幫助其詳細了解藥物作用和不良反應,及時跟進病情變化。觀察組接受評判性思維護理結合情志護理。(1)情志護理??陀^評估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觀察患者在住院期間發(fā)生的與心血管有關的心理、精神狀態(tài)變化,以足夠的耐心協(xié)助患者了解自身問題。對情緒暴躁或優(yōu)思過重的患者由家屬陪伴了解疾病知識,寬解內(nèi)心恐懼;對情緒起伏較大的患者,通過講故事、播放音樂的方式調節(jié)情緒,或指導患者有意識地進行呼吸吐納鍛煉[5]。(2)癥狀管理。監(jiān)測患者心率、血壓等生理指標變化,對心悸或相關不良反應采取恰當救治措施,引導患者正確臥姿,給予吸氧護理。(3)用藥指導。了解患者病情,評估用藥合理性,確定藥物種類、劑量和服用時間,并記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及時向主治醫(yī)生反饋。(4)生活管理。關注患者的睡眠、飲食、運動等問題,叮囑患者飲食遵循低脂、低鹽原則,多食高纖維食物,同時忌煙酒。在患者休息期間安排巡防,及時排查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安全問題,提高護理安全性。兩組患者均接受護理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1)在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采用PSQI量表評估患者睡眠質量,7個維度共21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睡眠障礙越嚴重[6]。(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越嚴重[7]。(3)干預3個月后,采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36-items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分別從總體健康、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精神健康等方面評定,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8]。
2.1 睡眠障礙評分干預前,兩組患者PSQI量表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兩組患者各維度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睡眠障礙評分比較分)
2.2 心理狀態(tài)評分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分)
2.3 SF-36評分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分)
CHD患者由于冠狀動脈狹窄、心臟供血供氧降低,在無明顯癥狀下仍會出現(xiàn)胸部疼痛、呼吸急促冷汗、頭暈、惡心等癥狀,同時因精神狀態(tài)不佳,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加重病情。吳晶等[9]研究發(fā)現(xiàn),CHD患者的年齡較大,在表現(xiàn)出胸悶、心悸等不適癥狀后易出現(xiàn)負面情緒,對日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王燕等[10]研究中,CHD患者心臟泵血功能減弱,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調節(jié)能力降低,導致睡眠相關腦區(qū)缺氧缺血,引發(fā)功能紊亂,進而造成睡眠障礙和神經(jīng)功能紊亂。與此同時,心功能障礙與睡眠障礙相互影響,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功能異常,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失眠、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不利于后續(xù)康復。
在中醫(yī)學上,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不宜大變,否則將引發(fā)機體陰陽失衡。因此,采用情志護理主要從調節(jié)喜怒、以喜勝憂出發(fā),借助他人正向情緒移除負面情緒,緩解患者壓力和焦慮情緒[11-12]。與此同時,護理人員也要加強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正確辨析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癥狀,客觀、準確地根據(jù)癥狀評估嚴重程度,進而采取正確的干預措施。心血管異常病變患者由于機體炎癥、栓塞等,可能出現(xiàn)無癥狀心肌缺血,或突發(fā)不良反應。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利用評判性思維以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點評估病情變化,進而處理該類護理問題[13]。如患者存在睡眠障礙,可先排查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設置良好的休息環(huán)境,降低周圍噪聲,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若睡眠嚴重異常,可根據(jù)患者病情向主治醫(yī)生反應,服用相關藥物促進睡眠。
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經(jīng)過3個月的護理干預后,PSQI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各評分低于對照組。這說明采取恰當?shù)淖o理干預均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但在評判性思維下的情志護理更能消除睡眠障礙。從雷曉慶等[14]的研究來看,CHD患者睡眠質量評分與焦慮情緒呈相關性,即CHD群體的睡眠障礙發(fā)生率高與患者焦慮情緒有關。本研究采用多項量表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評判性思維結合情志護理更能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有效疏解負面情緒帶來的不良狀態(tài),進而改善睡眠質量。在護理干預完成后,本研究分析了兩組患者的總體生活質量,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表明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不僅影響睡眠,還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評判性思維護理結合情志護理可以降低CHD患者負面情緒,改善患者睡眠障礙,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相關護理實踐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