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王宏印漢譯《哈姆雷特》的副文本研究

        2021-10-20 12:50:36朱安博
        關鍵詞:文本

        朱安博, 陳 潔

        (1. 華北電力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2206;2. 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70)

        一、 引言

        《哈姆雷特》(以下簡稱《哈》)因不朽的價值和強大的生命力,早已成為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和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甚至被譽為莎劇中“巔峰上的巔峰”[1]1。從1903年上海達文社出版的《澥外奇談》中收錄的《報大仇韓利德殺叔》至今,《哈》在中國的漢譯已經(jīng)走過了百余年歷程。其中具代表性的有20世紀30年代問世的梁實秋譯本、40年代誕生的朱生豪譯本、50年代產(chǎn)生的卞之琳譯本,以及文革前結稿而其后出版的孫大雨譯本。而后,又有王宏印、黃國彬、辜正坤和許淵沖等譯本陸續(xù)出版,國內(nèi)掀起了一陣《哈》翻譯的熱潮。迄今,漢譯《哈》的研究成果已洋洋大觀,但研究對象多為譯本中的正文本,雖然從朱譯本開始,國內(nèi)莎劇譯者開始關注“與莎士比亞及其作品有關的一切研究,包括莎士比亞的身世、作品的歷史背景、著作和出版日期、素材來源、版本校勘、文本注疏,等等”,但“以往的《哈》譯評介與研究多聚焦于朱、梁、卞等舊譯,對新世紀以來的新譯研究得明顯不夠”[2]25。

        2012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以英漢對照的形式推出了南開大學王宏印教授歷時九年,數(shù)易其稿譯成的《哈》新譯本。作為“學者型”翻譯家,王宏印教授以深厚的莎學研究造詣為基礎,把文學批評借鑒到翻譯實踐之中,因此《哈》的特色和創(chuàng)新非常明顯,這是因為他的翻譯實踐與學術研究是密切相關的。在翻譯莎劇時都參考大量的相關莎學研究文獻,不僅在譯本序言或前言中詳論莎學源流和版本考證,還在譯本中加入詳盡的注釋,是典型的“厚譯”,提升了譯本的學術研究價值,是典型的學者型譯者風格。作為學者型譯者,王宏印譯(以下簡稱王譯)《哈》中的副文本信息豐富,特別是體現(xiàn)了對《哈》翻譯的認識及重譯原則。[3]97作為翻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副文本存在著一定的時代和研究價值,“副文本研究漸漸成為國內(nèi)近五年翻譯研究的新興熱點,是值得關注的重要研究動向。”[4]22但這些信息至今并未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這與《哈》譯本的地位很不相稱。為此,有必要將“副文本”引入研究之中。本文將結合王譯本,從《哈》譯本的封面、譯者/譯本簡介、封底、出版前言、譯者序言、譯文評點、劇本注釋、后記等諸多副文本因素等進行分析,解讀贊助人的推介、譯者翻譯觀、譯本的外部生產(chǎn)環(huán)境和接受機制,以期全面與客觀地探索王譯《哈》的價值意義、翻譯動機和翻譯過程。

        二、 翻譯研究中的副文本

        “副文本”的概念,原是法國文論家杰拉德·熱奈特(Gérard Genette)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指的是“協(xié)調(diào)讀者和正文本之間的語言和非語言材料”[5]1。熱奈特還對副文本進行了分類,即兩大類型副文本:內(nèi)文本(peritext)和外文本(epitext)。[5]5

        一個完整的翻譯作品不僅僅包括正文本,也包括了正文本以外的信息,即副文本信息,它“是將原作者、譯者、出版商以及讀者聯(lián)系起來的重要紐帶,對翻譯研究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6]171,是“歷史研究的文獻來源”,也是“一種潛在翻譯或譯者‘現(xiàn)身’的地方”,更是“譯者表達對作者或文本思想上的認同或反感的地方”[7]32。但副文本由于在文學作品中通常處于不顯眼的位置,研究者常常未能予以重視。而實際上“沒有副文本的文本不曾存在且永遠不會存在”[7]3。因此,翻譯研究離不開副文本的參與?!巴ㄟ^對副文本的分析,能夠挖掘出正文本本身所隱含的因素”[8]59,對于一個譯本來說,副文本因素“參與了、豐富了、甚至闡釋了該譯文正文本的意義”,也能“為我們發(fā)現(xiàn)和解讀某一特定時期翻譯生產(chǎn)的外部環(huán)境提供線索”[9]17-19。AyGenaz KoG也認為“對副文本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因為副文本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譯本在目的語歷史和文化環(huán)境中的生產(chǎn)和接受機制”。[10]60由此可見,“研究副文本并不是要研究文本周圍的物質(zhì)因素,而是要研究作者(及其支持者)如何看待他們的作品接受方式的研究”。[7]23因此,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讀者期待視野的變化,《哈》復譯是必然的;而要想了解復譯背后的深意,則對王譯《哈》副文本研究也是必要的。

        三、 王譯《哈姆雷特》副文本的分類及具體內(nèi)容

        1. 封面

        封面呈現(xiàn)了譯本最基本的信息。整本書封面的色調(diào)質(zhì)樸淡雅,以黑白灰為主色調(diào),莊重感與現(xiàn)代感并存。封面頁的中上部用灰色字體寫著“Hamlet”,黑色大號加粗字體“哈姆雷特”四個字最為顯眼,同時標出了“莎士比亞著”和“王宏印譯評”,表明該譯本重點強調(diào)譯者對譯文的點評,此為新譯本的一大特色。在封面頁的右上角,寫著“翻譯專業(yè)名著名譯研讀本⑥”(此處“⑥”表明是系列讀本的第六本)和“英漢對照”,明確該書為研讀本系列之一,讀者對象主要為翻譯專業(yè)學生,排版形式為英漢對照。封面的右下方則是一幅莎士比亞的名畫像,畫像的左邊,即整個封面的左下方有一段獨白,這是《哈》中的鬼魂福丁布拉斯(Fortinbras)的英文收場白。筆者查閱和對比以往《哈》的封面,像這樣采用原作者莎士比亞的畫像和劇中獨白為封面部分的設計還不多,這也從側面強調(diào)新譯本力求忠實于原作,展現(xiàn)了譯者對新譯本的嚴謹態(tài)度和莎翁經(jīng)典的致敬。

        2. 譯者/譯本簡介

        譯本前勒口和后勒口處分別有譯者簡介和譯本簡介?!白g者簡介”部分主要介紹了王宏印教授個人簡介、研究方向和學術成就?!白g本簡介”對于《哈》千古輝耀的事實不吝溢美之詞,對于王譯本的精耕細作給予充分肯定。這是出版社對于這本“融譯家體會與學者品評于一體”的21世紀新譯作進行大力推介的方式之一。

        3. 封底

        在新譯本《哈》的封底上,再次表示外教社出版“翻譯專業(yè)名著名譯研讀本”目的在于滿足翻譯專業(yè)的教學和研究。另外,封底部分還介紹了本套叢書的特色,并列舉了本套叢書部分其他書目。在封底的左下方則印有“外教社讀物”的標志性圖案,右下方則附上高等英語教學網(wǎng)的網(wǎng)址。總之,封底設計主要是出版社為了推廣該系列研讀本。

        4. 出版前言

        王譯本的“出版前言”部分主要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于對書籍系列的成書方式、成書意圖和全套圖書的介紹。此部分明確了以下信息:(一)該譯本被收錄為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翻譯專業(yè)名著名譯研讀本”系列,目的是為了推進翻譯學科建設;(二)本書以“英漢對照”的形式呈現(xiàn),方便讀者閱讀揣摩,本書特色,即文內(nèi)點評也是為了引導讀者對照原文和譯文,細心體會翻譯過程,體會譯者對于準確性和靈活性的平衡,并保持原作與譯作風格的一致性;(三)本套書的受眾為翻譯專業(yè)學生以及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和其他翻譯愛好者。

        5. 譯者序言

        序言洋洋灑灑近兩萬言,內(nèi)容涉及《哈》的文學、文化、思想、藝術價值以及該劇漢譯的目的、文體、語言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引導讀者進行深入閱讀。作為“古典的人文的精神營養(yǎng)”,莎士比亞戲劇是“帶有民族樣式的戲劇”,是英國戲劇本身的一次復興,而《哈》則是莎翁戲劇王冠上最閃亮的明珠,它作為一部哲理悲劇,不僅充滿哲理和玄思,也充滿了戲劇藝術。莎劇的人文價值和莎劇的時代意義在譯者序言中再次得到回顧,前人主要譯本的得失給譯者帶來了啟發(fā),據(jù)此譯者提出相應的翻譯原則和翻譯策略等。

        6. 譯文評點

        譯本借鑒了中國古典小說頁邊評點方式,構成新譯一大特色。側重評點翻譯的語言特色及藝術處理,主要目的是引導讀者評價和賞析譯文對于原作專有名詞、雙關語、文化典故等的翻譯效果,以及語言修辭上的特殊處理,兼具趣味性和理論性。在譯者看來,評點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學閱讀和評論方式,在當今也可成為一種新型的文學批評樣式,其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閱讀西方經(jīng)典譯本。王宏印認為理想的評點本包括導讀、正文、注釋、評點以及必要的附錄或其他資料性的補充。

        7. 劇本注釋

        “劇本注釋”部分共23頁,共計255條,王宏印將西方宗教、神話、歷史、民俗、政體、藝術等諸多方面的文化進行闡釋,對正文的版本和文字差異加以說明,解釋了語言和文化背景上的相關問題,這對于讀者攻克原作和譯作閱讀的困難點十分必要,能夠幫助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8. 后記

        后記詳細交代了新譯本的產(chǎn)生過程和評點方式的來源,討論了譯本依據(jù)的版本、英國文學史對于《哈》的闡釋等,并將自己的心得分享給讀者,讓讀者體會譯者的艱辛翻譯過程。作為學者型譯家,譯者在后記中還展現(xiàn)了研究的視角,尤其是對所選取的1997年牛津版和第二四開本(Second Quarto,簡稱Q2)及對譯本注釋和評點的思考。

        四、 從副文本解讀王譯《哈姆雷特》

        1. 贊助人的推介

        在眾多的副文本中,如封面設計、文中插圖、標題、扉頁及書本護封上作為廣告宣傳的短評或簡介,甚至為出版物進行宣傳的廣告、演講、書評等大多是由贊助人來主導的,“讀者的期待視野在很大程度上受此影響。如果譯作不符合這種主導,就很難被讀者接受?!盵11]92這些副文本的翻譯策略“好似翻譯的門檻,是譯文前廳與正廳的過渡區(qū),溝通譯文與讀者,對翻譯的跨文化交流活動起促進作用”[12]123。這種贊助人主導的推介形式在翻譯史上不乏其例。比如,早在光緒29年(1903),上海達文社出版的《澥外奇談》(書名目錄題名為《海外奇談》)出版后,《中外日報》(1904年1月12日28號)就刊載了一則廣告名為“西洋無人不讀之小說《海外奇譚》”:“小說書多矣,而譯自西文新穎奇離者卒鮮。是書為英國絕世名優(yōu)索士比亞所著,清潔奇妙,趣味濃深,泰西男女,人人爭讀。重印至念余版,幾余洛陽價重。茲經(jīng)本社譯出,以餉同好。每部大洋五角,各書坊均有寄售??偘l(fā)行所:新馬路覺賢里達文社。”可見,古往今來,宣傳手段都必不可少,對原著和譯本進行一番極力推廣,提高讀者的期待乃贊助人職責所在。

        王譯《哈》副文本內(nèi)容中的封面、封底、扉頁、出版前言部分也是由贊助人主導。首先是封面,封面不僅能起到書的包裝效果,也是吸引讀者的第一扇“窗口”。從某種意義上講,“封面也是一種翻譯,即從文本到封面的翻譯(text-to-cover translation),讀者在打開正文之前,封面就已經(jīng)起到信息傳遞的作用?!盵13]11同時,它“增強了文本內(nèi)容的藝術性,擴大了宣傳,傳達了信息,強調(diào)了譯本的重點”[14]102。整本書封面的色調(diào)質(zhì)樸淡雅,在介紹劇中人物與故事梗概部分時,出版社也選用了戲劇背景,與《哈》作為哲理悲劇的性質(zhì)相符,給讀者以莊重之感,顯示出版社對本書的量身設計,也側面突出了譯者忠實于原作的努力。同時,出版社在封面上突出顯示新譯本為王宏印譯評本,將“譯評”二字加粗處理,并在后以灰色小方塊結束,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強調(diào)方式。整體來看,封面一開始便營造了較為高雅的文學意境,強調(diào)新譯本忠實于原作,展現(xiàn)了譯本注重風格模仿、哲學內(nèi)涵提升和文學意境營造,目的是為了充分體現(xiàn)原作文學藝術成就。

        前勒口和后勒口上分別著重介紹了該書的譯者和譯本。譯者簡介使本書評譯者王宏印教授的學術“履歷”一目了然,包括多項學術職位介紹,以及出版專著和學術論文的數(shù)量等均增加了譯本的學術性和權威性。因此,其譯本自然令人充滿期待。后勒口的譯本簡介表明原作《哈》之偉大,譯者在復譯過程中精心推敲、悉心點評,讀者自然會對本書抱有高度關注,期待進一步閱讀和了解;故事梗概部分采用明晰有趣的表達手法,將《哈》的故事進行概述,這對于初識《哈》的讀者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上述方式均有助于贊助人面向讀者的推介。

        2. 譯者的翻譯觀

        (1) 從序/跋解讀譯者的翻譯觀

        凱瑟琳·巴徹勒(Kathryn Batchelor)從100多篇研究文獻里歸納出當前研究現(xiàn)狀:研究最廣泛的副文本是譯者序,其次是譯者言、封面、書名[15]109。其中能夠讓譯者充分現(xiàn)形的是譯本中的序/跋[9]18,“對原作的理解與認識,往往通過譯序或前言加以表達,連同譯作一起都是促進文學交流的重要因素”[16]100。因而序/跋是我們解讀譯者和原文的重要渠道和依據(jù)。王宏印在譯者序言近兩萬字,其中就包含自己對于《哈》翻譯觀的闡述。關于《哈》翻譯的基本認識,王宏印指出三點:(1)翻譯《哈》的主要目的是要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可以閱讀的戲劇文學讀本;(2)素體詩翻譯可放寬限制,不拘泥于音步或頓數(shù),適當講究節(jié)奏感和音節(jié)輕重,允許某些自由詩的排列原則;(3)采用地道的戲劇語言作為翻譯語言。[17]xv王宏印進一步提出復譯的三個前提條件:研究性、計劃性和超越性。由此可見,譯者所處年代不同,復譯對于文學名著的翻譯進化具有重要意義,而王宏印在研究頗有影響力的朱生豪、梁實秋、孫大雨、卞之琳《哈》譯文之后,找到了新譯本的參照基點,對于如何保持新譯和原譯的連續(xù)性與區(qū)別性,王宏印也提出了自己的幾點考慮。比如,在劇中人物名稱的處理上,采用“基本原樣、僅以個別漢字表示區(qū)別、同時兼顧人物褒貶和地名暗示的文學意味的譯法”[17]xx。這也契合了譯者對于復譯的觀點,即“名著復譯應在對原文理解和翻譯方法及效果追求等方面有所超越,不能原地踏步、徘徊不前……不必有意繞開原譯以求新奇,而是要使整部譯作呈現(xiàn)出自己的面貌”[17]xx。王宏印就是依照上述主張踐行自己的翻譯實踐和翻譯理念,也助推了當代翻譯批評和譯介學研究。

        (2) 從譯文評點解讀譯者的翻譯觀

        譯文評點為王譯《哈》一大特色,側重評點翻譯的語言特色及藝術處理。所謂譯文評點,就是針對譯文的評點而非原文,它直接體現(xiàn)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思考與作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譯者的主體性,即譯者主動對相關信息進行擴展或深化。文軍[18]6通過分析漢語古詩英譯附翻譯的使用策略和四大特點,挖掘了譯者主體性的內(nèi)涵和表現(xiàn),證明“漢語古詩英譯的附翻譯中譯者表現(xiàn)出的能力顯然超越了迄今關于翻譯能力的界定”,這與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譯者的隱身——一部翻譯史》中提出的譯者要“顯形”的觀點不謀而合,均說明譯者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表現(xiàn)原著的語言特色,從而為我們切實地理解譯者的翻譯觀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與“顯形”相對應的,是譯者的“隱形”。韋努蒂認為在漫長的時間里,譯者始終處于“隱身”或“隱形”的狀態(tài)。事實上,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會出現(xiàn)不同的文化風格,不同語言之間固然會有文化差異,這種差異也就導致了譯者的“顯形”是必然存在的[19]64。譯本的副文本信息就是“顯形”的一大表現(xiàn),副文本信息很好地呈現(xiàn)了“顯形”效果。

        早在1924年邵挺譯本《天仇記》中,譯者就采用了中國古典文學中評點的方式,“以一個評論者的身份幫助讀者理解,并對《哈姆萊特》一劇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評點和闡釋。”[20]41王宏印新譯本再次使用評點的方式,使譯本不僅有巧妙的“譯”,如“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譯為“雖然是親上加親,畢竟也不怎么親”;也有精彩的“評”,“kin指親戚關系,kind兼有‘善良’和‘同類’兩義,而漢語‘親’字兼有‘親戚’和‘親近’的語義關聯(lián)。利用漢語‘親’字的多重含義,使王子此言,一語雙關,發(fā)人深省。”[17]19從這些注中,我們能夠清晰地感覺到譯者的存在,譯者的聲音“雖然若隱若現(xiàn),卻始終存在文本之中”[21]6。由此我們或許可以說,正是譯文評點等副文本因素強化了譯者的在場,使得譯本與原本相比,能更好地進行溝通,對翻譯的跨文化交流活動起促進作用,進而產(chǎn)生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3) 從注釋解讀譯者的翻譯觀

        注釋是大部分翻譯文本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譯《哈》所附注釋涉及對西方文化的諸多闡釋,許多均為英國文化的特色。劇中對基督教原典、以及雙關、隱喻、反諷等手段的運用極其頻繁,普通讀者,尤其是還處于學習階段的翻譯專業(yè)學生未必真正領會該劇蘊含的深刻含義。因此,遵循譯者不再“隱身”[22]1,譯者的角色不是“抄寫員”[23]7,而是創(chuàng)作者的原則,王譯本由于具有明確的指向對象,其中的副文本對這些文化現(xiàn)象的解釋,“增加了一個準確表達意義的改進機會,給譯語讀者提供可以正確解釋的條件”[24]110,“使得譯者可以確保不了解原文的文化語境的目的語讀者能抓住其意義”[24]209,且“譯者為直接闡釋作品所做的注,本身就是一種翻譯,是一種語內(nèi)‘文化翻譯’”[25]82。在王譯本中,這些注釋勾勒了一幅16世紀英國社會的廣闊圖景,小到一個詞的解釋,一句調(diào)皮話,大到一段英國傳說,當?shù)仫L俗習慣,文學典故,直至英國戲劇的藝術手法,背景鋪設,無所不包。比如,譯者在第一幕第五場鬼魂的獨白:“你就像忘川河畔的青草一般冥頑”,譯者對于“忘川”的典故由來進行了闡釋,還有truepenny,Hic et ubique,windlasses[17]262等涉及不同文化信息的詞,譯者利用自己建立在多年的莎劇研究成果基礎上,通過副文本的形式,從不同的視角一一進行分析,深入細致地闡釋翻譯的本質(zhì)和策略,有理有據(jù)地給出自己的譯文,其中不乏綜合創(chuàng)新和發(fā)人深思之處,對于讀者有非常大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3. 譯本的外部生產(chǎn)環(huán)境、接受機制

        (1) 譯本的外部生產(chǎn)環(huán)境

        一個譯本采用何種譯體形式,與外部環(huán)境息息相關。很多譯者在副文本中講述如何翻譯,也會在副文本中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如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自由的向往”[26]3,從而間接解釋譯本的由來。比如在抗日戰(zhàn)爭條件下,孫大雨就在《民族文學》上發(fā)表了他的《譯莎劇<黎琊王>序》,當中有一題詞:“謹向殺日寇、斬漢奸和殲滅法西斯匪徒的戰(zhàn)士們致敬?!盵27]而在1993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再版了孫大雨根據(jù)H.H.Furness新集注本譯出的譯本,譯本的扉頁赫然寫著同樣的題詞,下面附有“孫大雨”的簽名。這一題詞盡管沒有和文本內(nèi)容有直接的語言層面的關系,但作為翻譯的副文本形式,也代表了當時的時代精神。雖然彼時戰(zhàn)爭早已結束,但是這一份飽含愛國的赤子之心卻依然在傳遞。

        王宏印復譯《哈》的目的也十分明確,即為翻譯專業(yè)領域的各界人士提供研讀本,重視作品的教育功能。通過封面右上方的“翻譯專業(yè)名著名譯研讀本”“英漢對照”,而出版前言中除了再次強調(diào)以上之外,還表明本書為文內(nèi)評點,受眾為翻譯專業(yè)師生,這是本書的一大創(chuàng)新之處,原因在于當下正缺少這樣一本為翻譯專業(yè)學生設計的名著名譯研讀本,該譯本的出現(xiàn)可謂恰逢其時,彌補了翻譯專業(yè)正處于亟待發(fā)展階段的讀本空缺,也增加譯本對于讀者的吸引力。另外筆者還注意到,王譯本的《后記》部分是譯者于2011年7月7日夜里完成,譯者在《后記》中寫道:“7月7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使我想起當年的日本人,嘲笑中國人(他們稱為‘支那人’)文化不發(fā)達,竟然沒有一部莎士比亞漢譯本。血氣方剛的年輕詩人朱生豪,有感于此,立志翻譯莎劇……”[17]285王宏印在重讀和重譯莎士比亞之際,不禁想起了這位翻譯史上的先輩,一時感慨良多,也或許譯者心中一直埋著這樣一顆銘記國恥、敬仰先輩的種子,而成為投身《哈》譯介的內(nèi)在驅動。王宏印將此番感悟反映在自己譯作的后記之中,無疑幫助讀者加深對譯者的了解,使讀者理解復譯本對于舊譯作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從而更能體現(xiàn)此譯本的價值。

        (2) 譯本的接受機制

        副文本信息豐富,因此在接受機制下能吸引讀者交流、滿足讀者期待,使“讀者在接觸作品之前已有預先估計與期盼,既有對譯本藝術形式與審美特質(zhì)的期待,又有對譯者翻譯思想的期待”[28]79。如果譯者遵循每個時代的文化規(guī)范和文化語境,可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比如,清末民初時期,林紓和魏易以《鬼詔》為題名并用文言章回小說來改譯詩劇《哈》,如果將譯文與原文進行逐句逐字對照,很顯然譯文“漏譯誤譯觸處皆是”[29]71。在今天看來,不論內(nèi)容上還是形式上,林、魏兩人都與原作差異很大,但是,林、魏合譯本在當時依然廣受歡迎,這與他們遵循當時的漢語文化規(guī)范不無關系,迎合晚清時期的文化語境,即與梁啟超提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的“小說界革命”[30]50-54密切相關;民國十三年5月(1924年)商務印書館初版的邵挺譯《天仇記》是以“詩劇”形式翻譯的三大文言文譯本之一,深受讀者喜愛。盡管邵挺“盡力播放傳統(tǒng)地道的文體和戲劇形式,不惜歪曲原著的面貌”[31]336,但當時讀者們認為“莎氏劇本在文學史和詩歌史上的地位應和中國元雜劇和明傳奇等量齊觀,譯本如只是照樣譯成白話文,便難使沉醉在中國古典文學光芒里的讀者和詩人佩服,也降低了《哈姆萊特》自身的崇高文藝地位”[32]264。邵挺便是通過迎合當時的文化氛圍和閱讀習慣,使《天仇記》名噪一時。近年來,《哈》復譯本仍不斷出版,特定的時代背景、社會需求及受眾群體在呼喚不同的翻譯模式。而譯者作為受社會文化語境制約的人,譯者身份、語言功底及文化修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翻譯文本的接受。因此譯者要全面考慮,使譯本自覺適應讀者的閱讀欣賞習慣,推動莎劇復譯呈現(xiàn)出最為理想的效果。

        王宏印集教授、譯者、學者為一身,出版書籍七十部,發(fā)表論文百余篇,是我國著名中外文化典籍翻譯研究專家和資深翻譯家。這樣一位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譯者,無疑能夠使譯本更為讀者所接受。王宏印自1980年代開始翻譯詩歌,1999年就開始運用翻譯加評析的體例[17]13-19,因而他創(chuàng)造性地在譯文中以頁邊注釋的形式對《哈》中的語言特色和文化信息進行闡釋,體現(xiàn)了譯者對讀者的高度責任心,扎實的專業(yè)功底為《哈》新譯本的產(chǎn)生也奠定了基礎。其次,他還在某些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翻譯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吸引讀者和幫助讀者對《哈》的理解。關于標題的翻譯,譯者也選擇了更加流行的譯法,并在《后記》中予以解釋:“雖然也有《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更為全面的說法,但是取更為間接的大眾化的命名法《哈姆雷特》既和牛津版一致,又符合出版社的意思。這種做法能更好地保證原語特色和文化在譯語語境下的傳播?!盵17]287新譯本近兩萬字的序言對《哈》的文學、文化、思想、藝術價值以及該劇漢譯的目的、文體、語言等方方面面進行詳盡的介紹,也是至今學界學術序言的一座高山,讀者讀之敬佩,受之吸引。不得不說,王譯本“序言論疏導讀與諷喻評點多策并用的文化詮釋架構,給人煥然一新的審美體驗”[33]78。此外,出版社,即贊助人的推介作為副文本要素對其傳播的重要作用已有詳述,其高度評價也是對翻譯文本價值的肯定,對于譯本的接受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

        五、 結語

        莎劇漢譯在中國歷經(jīng)百余年,所衍生豐富、重要的“副文本”,極具研究價值。首先,《哈》是莎翁的經(jīng)典劇作,在莎劇中無疑是最受歡迎的。王宏印教授是著名的學者型譯家,他的《哈》譯本目的明確,特色鮮明,它與20世紀《哈》主要漢譯本之間有著某些繼承關系,又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之處,體現(xiàn)了譯者在新時代條件下引導廣大讀者閱讀、理解和欣賞《哈》的努力,具有較高的閱讀和研究價值。其次,通過對《哈》譯本的副文本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副文本”與“正文本”構成互文性關系,譯者不但參與譯本的實踐活動,而且借助副文本進行社會文化批評,闡明個人的文化立場,闡發(fā)自己的翻譯觀念。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思想變化無法直接呈現(xiàn)在譯文當中,而通過副文本研究,可以使譯者的翻譯動機、翻譯理念、翻譯策略以及翻譯思想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形成較為完整的翻譯理論;進而更好地總結譯者的譯介路徑和翻譯實踐特征,以及對讀者接受所帶來的影響。第三,從《哈》譯本的副文本角度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認識到副文本既是出版社推廣譯本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讀者全方位解讀譯者的翻譯觀、闡釋譯本的外部生產(chǎn)環(huán)境和接受機制,從而全面客觀地揭示新譯本的價值,促進其接受和傳播。

        猜你喜歡
        文本
        文本聯(lián)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重點:論述類文本閱讀
        重點:實用類文本閱讀
        初中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及組織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2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藝術評論(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2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文化傳承與理解”離不開對具體文本的解讀與把握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從背景出發(fā)還是從文本出發(fā)
        語文知識(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9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 国偷自拍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在线观看久久| 欲求不満の人妻松下纱荣子|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看片|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 亚洲旡码a∨一区二区三区| 又爽又黄禁片视频1000免费| 在线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av激情不卡| 久久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欧美亚洲尤物久久综合精品| 6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女同高清精品一区二区99|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变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又爽av| 中文无码人妻有码人妻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国模欢欢炮交啪啪150|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 | 婷婷丁香开心五月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婷婷射精av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成人午夜电影|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专区| 神马不卡一区二区三级| 久久精品国产av大片|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av| av影院手机在线观看| 扒开腿狂躁女人爽出白浆 |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av大全日韩|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Ⅴ| 亚洲免费视频网站在线| 亚洲综合中文日韩字幕| 午夜秒播久久精品麻豆| 极品嫩模高潮叫床|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网站|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观看入口| 99久久久6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