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循化廳檔案為例"/>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晚清雨澤奏報制度在州縣運行機制的研究
        ——以循化廳檔案為例

        2021-10-20 04:33:48劉炳濤
        歷史地理研究 2021年3期

        劉炳濤

        (上海電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306)

        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大國,降水對于農(nóng)業(yè)的收成乃至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均具有重要影響。歷代統(tǒng)治者都非常關注地方降水情況,要求各地定時向中央奏報雨澤,自秦漢以來就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雨澤奏報制度。但目前只有清代保存下來大量的“雨雪糧價折”,成為了解清代氣象觀測并重建清代氣候變化的重要文獻資料。(1)周清波、張丕遠、王錚:《合肥地區(qū)1736—1991年年冬季平均氣溫序列的重建》,《地理學報》1994年第4期;鄭景云、葛全勝、郝志新等:《1736—1999年西安和漢中地區(qū)冬季平均氣溫序列重建》,《地理研究》2003年第3期;楊煜達:《清代昆明地區(qū)(1721—1900年)冬季平均氣溫序列的重建與初步分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1輯;葛全勝、郭熙鳳、鄭景云等:《1736年以來長江中下游梅雨變化》,《科學通報》2007年第23期;葛全勝、丁玲玲、鄭景云等:《利用雨雪分寸重建福州前汛期雨季起始日期方法的研究》,《地球科學進展》2011年第11期;丁玲玲、鄭景云:《1735—1911年漢江流域季節(jié)旱澇登記序列的重建與特征分析》,《地理研究》2020年第1期。

        利用“雨雪糧價折”檔案,學者們大致復原了清代雨澤奏報制度的概貌,如楊煜達以云南為中心,簡要闡述了“雨雪分寸”制度的概況(2)楊煜達:《清代檔案中氣象資料的系統(tǒng)偏差及檢驗方法研究——以云南為中心》,《歷史地理》第2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188頁。;穆崟臣以山東地區(qū)為中心,對雨雪奏折制度的歷史淵源、確立過程和特點均做過討論(3)穆崟臣:《清代雨雪折奏制度考略》,《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第11期。;劉炳濤則對清代雨澤奏報制度在全國的確立、程序、內(nèi)容和格式等進行詳細論述(4)劉炳濤:《清代的雨澤奏報制度》,《歷史檔案》2017年第2期。?,F(xiàn)存“雨雪糧價折”大都是各地督撫、布政使等高級官員向皇帝的奏報,這些檔案資料可以看作是清代雨澤奏報制度在高層政區(qū)(5)周振鶴將歷史上行政區(qū)劃的層級劃分為三級,即縣級政區(qū)、統(tǒng)縣政區(qū)和高層政區(qū),本文沿用此說。參見周振鶴:《體國經(jīng)野之道》,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版。運行的反映。清代的雨澤大致是層層遞報,可知現(xiàn)存“雨雪糧價折”中的降水信息肯定來自州縣的上報,那么,清代雨澤奏報制度在州縣的運行狀態(tài)是如何的呢?這是清代雨澤奏報制度研究無法回避的問題。僅僅依據(jù)“雨雪糧價折”資料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深入挖掘地方雨澤奏報檔案。

        本文主要利用循化廳檔案,輔以南部縣衙檔案、吉林實業(yè)檔案、淡新檔案、太湖廳檔案以及地方文書、地方志等資料來考察晚清時期州縣雨澤奏報制度的程序、格式、查核措施以及信息的獲取渠道,深化對清代氣象觀測運行實態(tài)的認識,進而推進我國氣象史及歷史氣候變化研究。

        一、雨澤上報的程序和格式

        清代州縣的雨澤奏報有旬報和月報。所謂“旬報”就是將每月分上、中、下三旬,州縣每旬都要上報。其程序大致如下:知縣(知州)按旬開折呈報給知府,知府核查后將各州縣所報雨澤做概括性報告,匯呈給布政使,再由布政使匯總交由督撫按月呈報給皇帝閱覽。(6)除按照“縣—府—省—中央”逐級上報外,州縣還會將雨澤折報直接報送給道臺、布政使,甚至督撫。這在循化廳檔案、太湖廳檔案、南部縣衙檔案中均有體現(xiàn)。旬報雨澤由來已久,早在乾隆初年就已經(jīng)實施,湖南省在乾隆五年(1740)之前的州縣雨澤上報比較混亂,“各屬有五日一報,半月、十日一報者,俱不劃一”,乾隆五年三月湖南省統(tǒng)一了州縣上報時間,每月分上、中、下三旬進行具報,并明確了每旬上報時限,再由布政使匯總整理進行月報,“今擬以一月具報三次,初次定于每月初十日具折;二次、三次定于每月二十、三十日具折,在各州縣距省最遠者不過千有余里,由馬遞遞送不出十日可以到司。如初次之折定限于本月二十日取齊,二次之折定限本月三十日取齊,三次之折定限次月初十日取齊,則司中于次月月半時可以匯折赍請核奏”(7)《湖南省例成案·吏律公式》卷五《熱審減等及內(nèi)外結(jié)贓贖侵那銀兩刪繁就簡各條州縣晴雨米價值藩司匯總冊轉(zhuǎn)報》,楊一凡編:《清代成案選編(甲編)》第46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49—355頁。。安徽、直隸等地州縣均進行旬報,如含山縣“差查含邑陰晴雨雪、米麥價值,每十日一報”(8)乾隆《含山縣志》卷七《武備志》,清乾隆十三年本。。永清縣戶書的職責之一也是旬報雨澤,“掌記注雨雪陰晴之期日,及旬則計其數(shù)而呈報于上官,以驗農(nóng)事之豐歉。其有甘雪、時雨,非時而降,則不待及旬而馳報之”(9)乾隆《永清縣志》之《書六·戶書第二》,清乾隆四十四年本。。當然,并不是所有州縣都是旬報,乾隆四十六年(1781)五月福建巡撫對閩縣雨澤糧價的上報批復中稱:“按照向例,每逢五日,專折具奏報,仍俟按月再行折報,以昭劃一。”(10)《福建省例》,大通書局1984年版,第118頁。從中可見,在此之前,福建省州縣的雨澤奏報應該是五日一報,即“候報”(11)“候報”由來已久,南宋縣級政區(qū)就存在“候報”雨澤,南宋孝宗淳熙八年七月曾明確規(guī)定州、縣上奏雨澤的時間,“是月,定上雨水限:諸縣五日一申州,州十日一申帥臣,監(jiān)司類聚,候有指揮,即便聞奏”,即縣級政區(qū)五日一報,統(tǒng)縣政區(qū)十日一報(佚名撰,李之亮校點:《宋史全文》,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4頁);明代州縣亦存在“候報”,萬歷年間,“黃鐘梅為東省巡撫,凡各府、州、縣俱限五日一報雨澤米價”(徐日久:《騭言》卷四《督撫》,《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23冊,第57頁)。。但到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福建省州縣則由“候報”演變?yōu)檠畧螅扒缬暌豁?,按旬按月另造清折,隨同糧價報折呈送”(12)《福建省例》,第120頁?!,F(xiàn)存地方雨澤檔案顯示,州縣雨澤上報以旬報為主。(13)甘肅循化廳檔案、臺灣淡新檔案、四川南部縣衙檔案、吉林實業(yè)檔案、江蘇太湖廳檔案顯示,州縣雨澤奏報以旬報為主,但其中也有例外,如四川南部縣衙檔案顯示,光緒二十五年州縣雨澤奏報程序經(jīng)歷了由旬報到半月報的轉(zhuǎn)變過程,至于為何會有這樣的轉(zhuǎn)變,目前尚不清楚。參見四川省南充市檔案局編:《清代四川南部縣衙門檔案》,黃山書社2015年版。

        地方州縣雨澤旬報的上報格式如圖1所示,通過旬報的格式可知,州縣行政機構(gòu)要向上級匯報所轄境內(nèi)每日的天氣狀況(如晴、雨、陰等);如遇有降雨(雪),則還要記錄降水的起訖時間和降水量,其衡量標準是入土深度(降雪則以積雪厚度為準);如果沒有降水發(fā)生,則只需記錄天氣狀況即可。也就是說,標準的州縣“雨雪分寸”上報格式包括三個要素:陰晴雨雪逐日天氣記錄、降雨(雪)起訖時刻以及降雨(雪)量的多寡。在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地方雨澤奏報檔案中,尚未發(fā)現(xiàn)嚴格執(zhí)行“雨雪分寸”奏報格式的記錄,最接近制度規(guī)定的雨澤記錄則是逐日書寫天氣記錄,但要么缺少降水的起訖時刻,要么缺少降水量。(14)江西省贛州府定南廳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下旬晴雨日期:二十一日,晴;二十二日,晴;二十三日,晴;二十四日,晴;二十五日,晴;二十六日,晴;二十七日,晴;二十八日,陰;二十九日,陰;三十日,陰(王業(yè)鍵:《清代的糧價陳報制度及其評價》,《清代經(jīng)濟史論文集》第2冊,稻鄉(xiāng)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5頁)。吉林省德惠縣宣統(tǒng)二年九月中旬晴雨日期:十一日,晴;十二日,晴;十三日,晴;十四日,晴;十五日,晴;十六日,晴;十七日,晴;十八日,雨,量積一寸;十九日,晴;二十日,晴。以上一旬雨一日,隨窨入地,飭查四鄉(xiāng),田禾□糧均已收獲,理合登明(德惠縣:《為報本年九月中旬晴雨日期米糧食鹽錢價事給勸業(yè)道申文》,宣統(tǒng)二年九月二十八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吉林實業(yè)檔案,檔號:J010-02-0044-1426)。江蘇省蘇州府太湖廳宣統(tǒng)二年十二月上旬晴雨日期:初一日,晴;初二日,晴;初三日,晴;初四日,晴;初五日,晴。初六日,晴;初七日,雨二分;初八日,晴;初九日,雨五分;初十日,晴。以上八日晴,得雨二次,共七分([日] 岸本美緒著,劉迪瑞譯,胡連成審校:《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jīng)濟波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454頁)。

        圖1 福建省各縣雨水旬報折式資料來源:《福建省例》,大通書局1984年版,第125—126頁。

        州縣在按旬上報雨澤的同時還要按月進行奏報。月報就是州縣將每月的雨澤情況匯總上報,“各屬米糧時估并雨水清折系按月具奏”。清代后期月報都有明確的時限,州縣如有延遲則會受到懲罰,“將每月應報米糧時估雨水清折,上月之折務于下月初旬呈司,以憑匯詳請奏,倘再延遲,定行記過不貸”(15)西寧府:《為報米糧時估及雨水清折事致循化廳》,光緒五年三月十八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386-4。。其格式與旬報大致相仿。(16)〔清〕 剛毅輯:《牧令須知》卷三,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89—90頁。

        除例行的旬報和月報之外,還存在另一種特殊的上報程序,即各屬如遇夏雨冬雪要隨時上報。因夏令和冬令雨雪對農(nóng)業(yè)收成最為重要,所謂“禾稻收成,端賴甘霖于九夏;麥秋豐稔,預卜雪澤于三冬。是以時雨瑞雪,攸關農(nóng)事、歲功之豐歉”。同治十二年(1873),江蘇省入夏以后出現(xiàn)旱情,望雨殷切,但各州縣屬并沒有及時將得雨信息“專稟馳報”,而是等待旬折開報,這就導致江蘇布政使的不滿,認為這種行為“殊失重農(nóng)務本之意”。于是要求“嗣后應令各州廳縣于夏令得雨、冬令得雪后,即日用紅白稟,由五百里馳報,以慰廑系,須報至一律深透為止,尋常閑月雨水,無關收成者,仍照向例,歸入月折匯報”(17)佚名:《江蘇省例續(xù)編》,楊一凡、劉篤才主編:《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丙編》第12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306頁。。

        甘肅省循化廳遺留下大量的檔案也表明,夏令得雨、冬令得雪需隨時上報。

        敬稟者,竊卑廳地方自本年入夏以來,雖有微雨,均不深透,四民望澤孔殷。茲于四月初七日夜亥時下刻,陰云密布,大雨淋漓,斷續(xù)相兼,至初八日己刻,入土深透,差查四鄉(xiāng),一律沾足。正值禾苗滋長之際,幸蒙福佑,獲此膏澤,民氣歡騰,秋成可望。除旬折另報外,理合將得雨日期,稟報憲臺電鑒?!饩w十九年四月初八日。撫番府長。(18)循化廳:《為報四月份得雨入土分寸情形事呈西寧府等》,光緒十九年四月初八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409-6、7。

        此次降水是入夏以來第一次大規(guī)模降水,循化廳理應及時上報,“除旬折另報外,理合將得雨日期稟報憲臺電鑒”,這與江蘇省的要求是一樣的,即除隨時呈報夏令和冬令雨雪外,還要再次旬報。隨時上報的格式大致與經(jīng)常性上報類似(圖2)。

        圖2 飛報隨時得雨得雪折(三百里)資料來源:〔清〕 剛毅輯《牧令須知》卷三,第92—93頁。

        二、雨澤上報的查核

        以往對雨雪糧價的查核多強調(diào)皇帝個人的關注程度及不同渠道之間(督撫、總兵、將軍、學政等)的相互監(jiān)督。(19)張瑾瑢:《清代檔案中的氣象資料》,《歷史檔案》1982年第2期。誠然,這對于核查督、撫的奏報有重要意義,但整個雨澤奏報系統(tǒng)如同一條信息鏈,皇帝、督撫、將軍等處于信息鏈頂層,只有確保底層的正常運行才能確保整條信息鏈有條不紊地運轉(zhuǎn)。州縣(廳)正是這條信息鏈的底層,其雨澤上報信息的質(zhì)量直接關系到雨澤奏報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zhuǎn)及降水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如何對州縣(廳)雨澤上報進行查核才是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因此,統(tǒng)縣政區(qū)長官(知府等)、高層政區(qū)長官(布政使等)對雨澤上報的態(tài)度和查核就顯得尤為重要。

        清代的雨澤奏報系統(tǒng)內(nèi)部應該有一套原始的查核程序及環(huán)節(jié),可惜現(xiàn)在已無從得知,只能通過現(xiàn)存檔案中縣州在上報過程中所犯的錯誤來總結(jié)上級部門查核的幾個方面。

        1. 上報格式的查核

        上文論述州縣雨澤奏報的格式包含三個要素:逐日天氣記錄、降水起訖時刻和降水量多寡,但總有州縣因在上報時不遵守要求而受到上級部門的申飭。

        光緒十五年(1889),循化廳僅報雨雪日期,卻沒有上報雨雪起止時刻和入土分寸,遭到西寧知府的申飭:“近來各屬廳州縣……僅以旬折開報某日雨雪,又不將得遇雨雪起止時刻及入土分寸詳細報明,殊非慎重公事之道……嗣后得沾雨雪日時分寸務必隨時具稟報司,仍應照依向前例按旬折報?!?20)西寧府:《為稟報得雨日時入土分寸批示致循化分府長》,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371-9。

        光緒二十四年(1898),循化廳因奏報格式不合要求再次收到西寧府轉(zhuǎn)達甘肅布政使的申飭:“今查各屬旬報雨水率多忽略,或僅注微雨、大雨,并無起止時刻,或但稱某時某刻不計入土分寸,更有將十日串寫一行,并不分列明白者,甚有并此一報積久不至者……”同時要求西寧府匯報總報時要進行查核:“該府匯報總報時亦須考秩明白,再行申轉(zhuǎn)。合行由四百里通札,札到該府亦即遵照轉(zhuǎn)飭所屬一體查照開報,毋得視為具文?!庇衷俅沃厣炅酥菘h雨澤上報的格式,即“仍詳開旬報排列十日,每日或陰或晴或雨或雪或風或雷,一一題名,并將雨雪微細、得幾何時、入土不及分寸、雨雪滂沛有若干深、四鄉(xiāng)是否沾足及烈風有無拔折、迅雷曾否轟擊之處,詳細注明以憑核轉(zhuǎn)”(21)西寧府:《為旬報得雨日期分寸詳細注明事致循化廳黃》,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九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404-16。。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太湖廳,如宣統(tǒng)二年(1910)二月江蘇省太湖廳收到蘇州府傳達的江蘇巡撫的手札,其中要求太湖廳在晴雨上報中報雨量,可知太湖廳也沒有嚴格按照格式上報。對于這樣的指示太湖廳并沒有做出迅速的應對,于是在同年的六月和八月再次經(jīng)由蘇州府收到了布政使的嚴厲斥責。(22)[日] 岸本美緒著,劉迪瑞譯,胡連成審校:《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jīng)濟波動》,第453—454頁。

        2. 上報時限的查核

        在同類檔案的查核中,對于上報時限的查核是最多的。因雨澤奏報是層層遞報,州縣作為最底層奏報者,只有及時上報,其他各級政府才能如期遞報,最終由督撫上報皇帝;如果州縣上報不及時,則會影響到通省的奏報。光緒五年(1879)三月,西寧府屬各州縣“有未據(jù)折報者,有遲至下月底始行報到者,以致通省□□遲延,實屬不成政體”(23)西寧府:《為報米糧時估及雨水清折事致循化廳》,光緒五年三月十八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386-4。。情況嚴重者,布政使會繞過知府而直接督促州縣上報雨澤,循化廳就曾多次收到甘肅布政使催報雨水糧價的火簽。

        簽循化廳知悉:案查各屬每月申報米糧時估雨水報折應于下月初旬一律開折報司,司中于下月中旬將上月糧價雨水匯開清折詳院請奏,歷辦有案。近來該廳并不按月分旬開報,又不將上月下旬報折于下月初旬造赍到司,以致司中無憑匯報,案關通省每月具奏要件,豈容任意玩延。本應記過,姑從寬。合亟嚴簽飛催,簽到該廳遵照刻將每月應報米糧時估并雨水報折按月分旬造赍至,上月下旬務于下月初旬一律開折報司,以憑匯詳請奏,毋再玩延致干未便,凜遵速速,此簽即□。光緒十三年四月初八日。(24)甘肅布政使:《為催報米糧時估雨水清折事》,光緒十三年四月初八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377-6。

        光緒二十八年(1902)二月,鑒于“近來各州縣具報前項文折大抵視為泛文,任意遲延致由司匯報之時僅有上旬可稽而中下旬未據(jù)造報者,亦有三旬全無者”的情況,西寧府明令:“嗣后造報雨水時估,各就路途遠近定報文限期。上月雨水時估,務于下月初三以前一律造報發(fā)遞,由司按報匯奏,如再任意遲延倒填月日者,查出嚴懲,絕不姑寬?!?25)西寧府:《為限期造報米糧時估雨水日期致循化分府》,光緒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395-17。八月,再次明確州縣上雨澤的時限和懲罰措施,即“將上月下旬雨澤糧價務于下月初三日開折”,“倘逾限三日記大過一次,依次遞加,至三大過止。一月以上請詳撤參,以儆玩泄”(26)西寧府:《為限期具報雨澤糧價事致循化分府付》,光緒二十八年八月初二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395-24。。但實際上并沒有嚴格執(zhí)行懲罰規(guī)定,光緒三十四年(1908)河州、永昌、古浪、紅水、隴西、董志等州縣(分縣)三月的雨澤折報至七月尚未奏報,遠遠超過一個月,也僅僅是“將該州縣各記大過一次,以示嚴懲”(27)西寧府:《為應報雨水時估定章事致循化分府王》,光緒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393-12。。

        同樣,其他省份州縣也存在這一問題,如光緒二十九年(1903)三月四川省南部縣就因沒有按時上報雨澤而受到保寧府的申飭(28)西華師范大學、南充市檔案局(館)編:《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目錄》,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078頁。。因此,州縣延遲上報是清代雨澤奏報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正是因為州縣遲報導致布政使不能按時匯總進呈督撫,才導致督撫月報受阻,進而受到皇帝的申飭。

        3. 上報人員、長官的查核

        清代州縣衙門大都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其中,戶房職掌之一便是雨雪糧價報告,負責上報雨澤的當為戶房胥吏。為防止胥吏弄虛作假,上級部門也會對其進行查核,其舉措之一便是在奏報折報上書寫姓名,萬一出現(xiàn)問題以便追究責任。早在乾隆年間,福建省即有此規(guī)定:“晴雨一項,按旬按月另造清折,隨同糧價報折呈送,仍將該管胥差姓名填名折末,如有草率,以便提究?!?29)《福建省例》,第120頁。在循化廳檔案中也發(fā)現(xiàn)部分雨澤折報填寫胥吏名字,如光緒八年(1882)三月的雨澤折報就寫有“戶房經(jīng)書陳其禮稿,初十日呈稿”(30)循化廳:《為所屬四鄉(xiāng)得雨日期事》,光緒八年三月十一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367-7。字樣。與以上情況如出一轍的還有江蘇省太湖廳,其檔案文書有關晴雨糧價的草稿中,幾乎都會書寫一個叫“薛繼樹”的書吏(31)[日] 岸本美緒著,劉迪瑞譯,胡連成審校:《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jīng)濟波動》,第453頁。,其作用也當為以備查核之用。

        在現(xiàn)存循化廳檔案中,也確有胥吏因雨澤上報造假而被上級長官發(fā)現(xiàn)的案例,光緒二十八年(1902),古浪等縣負責雨澤糧價奏報胥吏就玩忽職守,隨意填報雨澤、糧價遭到布政使的斥責?!捌澆楣爬丝h應報前項旬折,仍敢日久未赍,其余各屬亦多玩延,并有任聽書役信手填注某日雨澤若何、糧價若何,竟不過問?!睂τ诓回撠熑蔚臅舻膽土P措施便是革除,重新任命新的書吏,“將該縣戶房書吏楊清,由司斥革另充”,此條資料也可證明在雨澤上報中的確是要注明書吏姓名,否則布政使不會得知古浪縣雨澤糧價奏報的書吏就是楊清。除負責上報的書吏受到處分外,州縣長官對于書役信手填注某日雨澤之事“竟不過問”,所以也受到懲罰,“將古浪縣王令先記大過一次,以示薄懲”(32)西寧府:《為限期具報雨澤糧價事致循化分府付》,光緒二十八年八月初二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395-24。。

        4. 上報信息準確性的查核

        各州縣(廳)上報雨澤的內(nèi)容是整個奏報制度中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雨澤資料的可靠程度。因各上級主管(知府、布政使、督撫等)不可能親身感受到各州縣的實際陰晴雨雪狀況,所以在對州縣上報信息的監(jiān)督上就比較困難,這是整個雨澤奏報系統(tǒng)中查核最困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但負責任的長官只要留心駐地的天氣及認真核實周邊區(qū)域的上報就可以進行查核。如光緒三年(1877),西寧縣因少報得雨日期而被西寧兵備道長官發(fā)現(xiàn),從而受到申飭?!皳?jù)西寧縣折報,陰晴日期內(nèi)開自五月初一日至三十日止,內(nèi)十七日申時得雷雨一陣,雨中帶雹,入土不及分寸等情。據(jù)此查五月十八日、十九日、二十六、三十日均得微雨,該縣何以未報,折內(nèi)亦未登明?!币蛭鲗幙h是西寧府首縣,兵備道也駐西寧城,其長官自然能熟知該地區(qū)的降水情形,看到西寧縣的上報后產(chǎn)生質(zhì)疑,于是“據(jù)此查”西寧城其他州縣上報的雨澤信息發(fā)現(xiàn)“五月十八日、十九日、二十六、三十日均得微雨”,獨西寧縣沒有上報。問題不僅如此,此次西寧縣也沒有按旬上報,所以重申“此后該縣所報雨水,應照舊按旬稟報,不得草率”(33)西寧府:《為按旬報雨水日期事致循化廳》,光緒三年六月十一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385-18。。

        光緒二十四年(1898),皋蘭縣則因為將偶得微雨也統(tǒng)計在內(nèi),致使上報得雨次數(shù)增多而遭到陜甘總督及布政使的嚴飭,“皋蘭縣竟報得雨九次,并未聲明微雨字樣。地方官吏漫不經(jīng)心,一至于此,實屬非是”。陜甘總督及布政使之所以對皋蘭縣上報得雨次數(shù)較多產(chǎn)生質(zhì)疑是基于省城的降水及旱情,“省城四月內(nèi)僅得雨一次,此外偶有微雨,凡風即止,官民憂旱甚切”(34)西寧府:《為據(jù)實開報雨水糧價毋疏漏事致循化廳黃》,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7-3404-19。,皋蘭縣距離省城不遠,省城旱情嚴重,皋蘭縣何以獨得雨九次?據(jù)此判斷皋蘭縣所奏雨澤信息不實,可能將微雨也算入。

        在朱批奏折中經(jīng)常會看到皇帝申飭督撫、總兵等大員遲報雨澤或者雨澤奏報信息不準確等事件,從而強調(diào)皇帝的查核在整個雨澤奏報系統(tǒng)中的作用。但無論如何,督撫的雨澤奏報最終來源于州縣上報,如果州縣在上報中出現(xiàn)問題,那么整個系統(tǒng)就不能正常運轉(zhuǎn)。而保證州縣按時、準確上報雨澤的是統(tǒng)縣政區(qū)及高層政區(qū)長官的查核。統(tǒng)縣政區(qū)和高級政區(qū)長官對州縣雨澤奏報格式、時限、人員、信息準確性等進行查核,是確保雨澤信息準確的重要保障,這一點往往被忽略。

        三、雨澤奏報的獲取渠道

        以上展示了州縣雨澤上報的程序、格式以及對州縣雨澤上報的查核,但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州縣雨澤奏報的來源,即州縣是如何取得雨澤資料的呢?經(jīng)過幾代學者們的努力,對于州縣糧價上報的信息來源已基本了解(35)王業(yè)鍵認為糧價的獲取渠道是由州縣衙役和書吏到市場上調(diào)查所得,或由糧行和米牙報告,參見王業(yè)鍵:《清代的糧價陳報制度及其評價》,《清代經(jīng)濟史論文集(二)》,稻香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頁。陳春聲認為糧價系由米鋪上報給巡檢司或縣衙門書吏,參見陳春聲:《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11頁。余開亮通過循化廳檔案更加證實了斗行奏報的存在,參見余開亮:《清代晚期糧價報告研究——以循化廳檔案為中心》,《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4年第4期。呂長全等則認為衙役調(diào)查的可能性較小,由米鋪、米行、牙行呈報的可能性較大,參見呂長全、王玉茹:《清代糧價奏報流程及數(shù)據(jù)性質(zhì)再探討》,《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1期。,但州縣雨澤、收成上報的信息來源卻一直懸而未決(因糧價、雨澤、收成奏報經(jīng)常一起奏報)。

        上文在論述雨澤上報人員的查核時了解到戶房會專門派一個書吏負責晴雨、糧價的上報。縣城內(nèi)陰晴等天氣狀況比較容易感知,書吏只需要記錄下即可;遇有降雨或降雪則需要掘地進行測量雨水的入土分寸及落雪的厚度。近郊降水情況書吏也可以進行實地調(diào)查獲得雨水信息,遠不如調(diào)查糧價那般復雜,所以州縣晴雨資料的來源應該是戶房書吏。但檔案中多有“差查四鄉(xiāng),一律沾足”等語,那么“四鄉(xiāng)”的晴雨信息又是如何得到的呢?一種可能是負責書吏專門去“四鄉(xiāng)”調(diào)查所得,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當?shù)剞r(nóng)官上報。

        咸豐二年(1852)甘肅省丹噶爾廳公舉靳寶慶充當農(nóng)官,在發(fā)給他的執(zhí)照中明確規(guī)定了農(nóng)官應該履行的職責:“該農(nóng)官并將水道溝渠盡心管理,每于春耕將播種滋長情形、時雨瑞雪分寸隨時呈請轉(zhuǎn)報?!?36)丹噶爾廳:《為遴選靳寶慶充當農(nóng)官發(fā)照事》,咸豐二年十二月十一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5-72-3。及至三年秩滿后,重新遴舉的農(nóng)官傅廷選依然要“時雨瑞雪分寸隨時呈請轉(zhuǎn)報”(37)丹噶爾廳:《為遴舉傅廷選任農(nóng)官事》,咸豐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5-72-9。??梢?,除戶房書吏外,農(nóng)官上報也是州縣獲取“四鄉(xiāng)”雨澤信息的渠道之一。

        但農(nóng)官向州縣匯報雨澤只是作為一種補充,并沒有形成一套制度,原因有二。其一,農(nóng)官上報雨澤并非一開始就有的職責。丹噶爾廳在道光年間的農(nóng)官任命中并沒有雨澤上報的職責,可以通過道光十四年(1834)甘肅省丹噶爾廳任命韓起才充當農(nóng)官一事得知,據(jù)此也可以了解清代州縣農(nóng)官的選派標準和職責。

        劉天喜、寇丙元、晁騰云等秉稱,公舉得□隆莊民韓起才,為人老誠,品行端方,堪充農(nóng)官之責,公舉驗充。前來奉分府,除當堂驗看外,合行給照,并給頂戴榮身,為此照仰,農(nóng)官韓起才收執(zhí)。自此之后,務宜勤加勸諭小民人等,皆知稼穡為養(yǎng)命之源,播種五谷,樹藝桑榆,得以安心力作而地利不至拋荒,民情自能淳樸,本分府有厚望焉。該農(nóng)官每于夏秋二禾登場,務宜眼同農(nóng)民碾打,收成分數(shù)報明本府查考,以便轉(zhuǎn)報。兼有一切大典事宜,該農(nóng)官俱應一體遵照辦理,凜遵毋違,須至執(zhí)照者。右照給農(nóng)官韓起才,準此。道光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承,王靄如。(38)丹噶爾廳:《為韓起才充當農(nóng)官事》,道光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5-38-1。

        直到咸豐年間,丹噶爾廳才要求州縣農(nóng)官上報雨澤,至于其后是否依然上報囿于文獻的缺乏尚無法知曉。其二,農(nóng)官制度在清代并沒有完全確立,所以不可能完全由農(nóng)官負責“四鄉(xiāng)”上報雨澤。鑒于清代并沒有設立專管農(nóng)業(yè)的官吏,雍正二年(1724)諭直隸各省督撫等“其令州縣有司,擇老農(nóng)之勤勞儉樸,身無過舉者,歲舉一人,給以八品頂帶榮身,以示鼓勵”(39)《清世宗實錄》卷一六“雍正二年二月甲子”條,《清實錄》第7冊,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6131—6132頁。,開啟了在州縣設立農(nóng)官的先風。雍正七年(1729)“前有人條奏請于各省設立農(nóng)官,以司勸課”,對此雍正的態(tài)度是“朕思各省耕作之情形不同,未可一例通行”(40)《清世宗實錄》卷七八“雍正七年二月甲午”條,《清實錄》第8冊,第7016頁。,所以雍正年間一直沒有在全國建立農(nóng)官制度。

        直至乾隆二年(1737)“曉諭臣等酌議,仿周禮遂師之制,于鄉(xiāng)民之中擇其熟諳農(nóng)務,素行勤儉,為閭閻所信服者,每一州縣量設數(shù)人,董率而勸戒之”,并且“通行直隸各省督撫一體遵行從之”(41)《清高宗實錄》卷四四“乾隆二年六月己未”條,《清實錄》第9冊,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732頁。,才使這一制度明確化。同年十一月,云南巡撫張允隨提出選舉農(nóng)官的十則規(guī)定和考核標準,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而通行全國。“州縣牧令,熟諳農(nóng)功者少,請定十則規(guī)條……獎賞老農(nóng)之例,于每歲秋成后,州縣查所管鄉(xiāng)村,如果地辟民勤,谷豐物阜,觴以酒醴,給以花紅,導以鼓樂,以示獎勸?!瓚缢?,通行直省,從之?!?42)《清高宗實錄》卷五六“乾隆二年十一月丁卯”條,《清實錄》第9冊,第8882頁。雖然乾隆皇帝使農(nóng)官制度化,但執(zhí)行過程卻并不理想,他在給兩江總督尹繼善的回復中表示了無奈:“總在汝督撫實力行之,而實力行之者蓋少,朕亦無可如爾等,何也?!?43)《清高宗實錄》卷二三三“乾隆十年正月辛丑”條,《清實錄》第12冊,第11195頁。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廣東試用直隸州州同張如翰還條陳擬請于各州縣設立農(nóng)官??梢姡宕r(nóng)官制度并沒有很好地確立和貫徹執(zhí)行。鑒于此,農(nóng)官上報雨澤就不可能成為一種常態(tài),而只能是一種輔助或補充。

        既然談到雨澤奏報的來源,不妨再討論一下收成奏報的來源問題。穆崟臣在論述清代收成奏報制度時討論了各直省是通過下屬層層呈報而得到收成分數(shù)信息,即收成分數(shù)的信息來源于各府州縣的稟報。(44)穆崟臣:《清代收成奏報制度考略》,《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但問題是,最底層的州縣又是如何獲得收成分數(shù)信息的呢?遺憾的是穆氏并未說明。

        據(jù)《安平縣志》記載,該縣戶糧房司管的職務范圍就包含“造報二麥收成分數(shù)、晴雨、谷價”(45)光緒《安平縣雜記》之《安平縣衙職官及其房科分職》,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文聽閣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頁。?!兜聶n案》中新竹縣前后任戶糧總書的交接清單中有《飭造早稻收成分數(shù)文冊卷壹宗》《臺灣府周移造晚稻收成卷壹宗》《催造送二麥收成卷壹宗》。(46)戴炎輝整理:《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之《新舊戶糧稅總書呂祥與李登間交接各案卷》,大通書局1984年版,第117—119頁。而新竹縣戶糧房的經(jīng)常性開支清單中也有《報早、晚稻收成冊費銀壹拾肆元》《報二麥收成冊費銀柒元》《報晴雨糧價冊費銀叁拾陸元》。(47)戴炎輝整理:《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之《新竹縣糧房每年進出款》,第230頁??梢姡Z價、雨澤一樣,州縣負責收成奏報的依然是戶房書吏。除書吏在收獲時節(jié)親自到鄉(xiāng)村調(diào)查外,農(nóng)官也有上報收成分數(shù)的義務。早在道光年間,丹噶爾廳對農(nóng)官職責的要求就有“該農(nóng)官每于夏秋二禾登場,務宜眼同農(nóng)民碾打收成分數(shù)報明本府查考以便轉(zhuǎn)報”(48)丹噶爾廳:《為韓起才充當農(nóng)官事》,道光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5-38-1。,明確要求把夏秋二禾的收成分數(shù)報明丹噶爾廳以便再行轉(zhuǎn)報。及至咸豐年間,農(nóng)官要在“秋收之時,將收成分數(shù)眼同農(nóng)民試碾報查,以憑轉(zhuǎn)報”(49)丹噶爾廳:《為遴選靳寶慶充當農(nóng)官發(fā)照事》,咸豐二年十二月十一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5-72-3;丹噶爾廳:《為遴舉傅廷選任農(nóng)官事》,咸豐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5-72-9;丹噶爾廳:《為遴選張進科任農(nóng)官事》,咸豐九年五月十六日,青海省檔案館藏,檔號:05-72-13。。

        雖然只有丹噶爾廳道光、咸豐兩朝的文獻資料,但畢竟解決了部分問題,即表明農(nóng)官也是清代上報收成的來源之一,但鑒于農(nóng)官制度本身的特點,其收成上報與雨澤上報一樣,不可能是一種常態(tài),而只能是一種輔助或補充。

        四、結(jié) 論

        清代州縣的雨澤上報在程序上有旬報和月報之分,無論旬報還是月報在格式上均要書寫逐日天氣狀況、降水起訖時刻和降水量多寡。除旬報和月報外,還存在另一種特殊的上報程序,即各屬如遇夏雨冬雪要隨時上報,并有一套自己的格式要求。清代雨澤奏報系統(tǒng)內(nèi)部有一套原始的查核程序及環(huán)節(jié),通過對上報格式、上報時限、上報人員及長官、上報信息準確性的查核等幾個部分進行了分析,這都是確保雨澤奏報在地方得以維系的保障。州縣戶房的書吏是具體負責雨澤信息收集并上報的人員,在此之外,農(nóng)官上報也是雨澤、收成奏報的來源之一。

        通過對清代州縣雨澤奏報制度運行的考察,有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以往研究對于雨雪、糧價的查核及可靠性的評估上多強調(diào)皇帝個人的關注程度及不同渠道之間(督撫、總兵、將軍、學政等高級長官)的相互監(jiān)督,但不應忘記督撫等的雨澤奏報最終來源于州縣上報,如果州縣在上報中出現(xiàn)問題,整個系統(tǒng)就不能正常運轉(zhuǎn)。而保證州縣按時、準確上報雨澤的正是統(tǒng)縣政區(qū)及高層政區(qū)長官的監(jiān)督和查核,這一點往往會被忽略。只有統(tǒng)縣政區(qū)及高層政區(qū)長官掌控好這一關,才能保證整個雨澤奏報系統(tǒng)的可靠性,因此,統(tǒng)縣政區(qū)長官(知府等)、高層政區(qū)長官(布政使等)對雨澤奏報的態(tài)度和查核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中對于奏報的查核中的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這點。

        第二,本文所提供的證據(jù)表明,無論是在雨澤上報的程序、格式、時限、人員及上報信息的可靠性上,都或多或少地偏離制度本身的規(guī)定,也就意味著州縣雨澤奏報制度本身與實際運行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以州縣雨澤上報格式為例,規(guī)定州縣上報要逐日書寫天氣記錄、降水起訖時刻和降水量多寡,但州縣并沒有嚴格按照格式要求進行奏報。另外,在督撫奏報的雨雪清單中又保留了大量地方雨澤信息,其中同時含有明確的降水起訖時刻和降水量(50)如山西巡撫在光緒某年《五月份山西省解州屬得雨日期單》中保留了解州、安邑、夏縣、平陸縣等各屬的降雨信息,解州:五月二十日申時起至亥時止,入土三寸;五月二十一日酉時起至亥時止,入土二寸;安邑縣:五月二十日申時起至亥時止,入土一寸;五月二十一日戌時起至亥時止,入土二寸?!?朱批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04-01-30-0333-005)。此外,直隸、新疆等地也有類似的雨澤奏報清單,不再贅述。(督、撫給皇帝的雨澤奏報中只報降水信息,不書寫逐日天氣),又顯示了這些區(qū)域制度規(guī)定與實際運行的一致性。所以,這種差異僅僅是地方性的特點還是普遍性存在的現(xiàn)象,目前尚不清晰,以及這種差異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歷史氣候重建,也需要深一步的研究。

        第三,17—18世紀,歐洲陸續(xù)發(fā)明和改進氣象觀測儀器,氣象觀測開始從定性描述的目測逐漸轉(zhuǎn)向定量化的器測。19世紀中后期,外國傳教士、歐洲列強紛紛在中國建立氣象站點進行儀器氣象觀測,尤其是海關氣象觀測站的建立,使中國東部沿海和內(nèi)陸通商開口岸形成近代第一個氣象觀測網(wǎng)系統(tǒng)。(51)吳增祥:《中國近代氣象臺站》,氣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頁。清政府雖然也在一些農(nóng)事試驗場設立測候所進行定量化器測,但以目測定性描述的傳統(tǒng)雨澤奏報仍占主導地位,直至清王朝的覆亡,既彰顯了傳統(tǒng)雨澤奏報制度強大的生命力,又顯示了晚清政府近代以來向西方學習的保守性和滯后性。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不卡|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99er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国产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黄色片| 国产果冻豆传媒麻婆精东|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三区|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97久久国产精品成人观看|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 国产真实夫妇视频| 国产九色AV刺激露脸对白|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试看| 欧美拍拍视频免费大全| 少妇性l交大片| 日韩精品成人无码AV片| 少妇太爽高潮在线播放| 丰满熟妇乱又伦精品| 制服丝袜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女同| 成人影院羞羞的视频免费观看 |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 mm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爽av大片 |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三区| 无码AV午夜福利一区| 国产一级免费黄片无码AV| 日韩av中文字幕一卡二卡| 国产亚洲aⅴ在线电影| 67194熟妇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拍偷自拍偷精品| 亚洲a级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肥老妇色xxxxx日本老妇| 在线观看av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精品三级自产拍av| 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 欧美疯狂性xxxxxbb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