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姣,陳強,李林霞,蔣桂菊
(重慶市潼南區(qū)中醫(yī)院 針灸科,重慶 402660)
頸椎病是當前最常見的一種脊柱退行性病變,尤其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中,且有著逐年遞增的趨勢,同時還指向年輕化的趨勢。在不同的人群中,頸椎病的發(fā)病占比有所不同。據調查,以生活方式上的情況來看,長時間面對電腦并且處于高壓狀態(tài)的人群占比59.5%;另外,生活中常喜歡高枕的人頸椎病發(fā)病率達到了80.03%[1]。就發(fā)病癥狀來看,頸部疼痛不適和活動受限往往是本病的主要臨床特征[2]。當前臨床治療的主要方法以針灸的治療效果最佳,但是不同的針法治療本病的療效不一[3]。因此,為探求更為高效的治療方法,本研究“快針、手針、耳針”三聯針法干預頸型頸椎病伴頸部疼痛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本文全部病例來自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重慶市潼南區(qū)中醫(yī)院針灸科門診及病房。隨機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頸型頸椎病患者60例?!翱灬?、手針、耳針”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37歲,病程15天至12個月;常規(guī)針刺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36歲,病程18天至11個月。兩組對比,P>0.05,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①符合《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版)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處于18~60歲;③自述有頸部不適的癥狀,如有自覺頸部疼痛、頸部肌肉僵硬、活動受限的表現者,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頸椎退行性改變;④既往身體健康,無確切傳染病病史,無家族遺傳病病史者;⑤自愿加入本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①年齡小于18歲、大于60歲者;②健康體檢客觀檢查提示疾病態(tài)者;③抗“O”、類風濕因子見異常者;④頸部外傷,皮膚外觀異常,如有瘢痕、大面積色素沉著、潰瘍、丘疹等;⑤妊娠和哺乳期婦女;⑥不能完成療程,依存性可能不好者及難以隨訪者。
(1)“快針、手針、耳針”三聯針法組。針刺穴位選擇:快針,頸痛穴;手針,合谷、中渚、后溪;耳針,頸、枕。操作步驟:患者取正坐位,選定穴位區(qū)域皮膚,用一次性醫(yī)用棉簽蘸取75%的醫(yī)用酒精進行常規(guī)消毒,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快針采用三步到位手法,頸痛穴出現局限性、強化性針感后即可出針。手針術者分別用右手的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左手使患者被刺手處于相對舒適位,充分暴露針刺穴,然后在標記處進針。其中,合谷直刺0.5~1寸,中渚直刺0.3~0.5寸,后溪直刺0.5~0.8寸,留針。耳針采用斜刺法,頸、枕分別進針0.3寸,中等刺激強度,手針、耳針留針時間為30min,每間隔10min行針1次,出針后立即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以防出血。
(2)傳統針刺組。針刺處方:頸夾脊、天柱、申脈、懸鐘、后溪。操作步驟:患者采取正坐位,選定穴位區(qū)域皮膚,用一次性醫(yī)用棉簽蘸取75%的醫(yī)用酒精進行常規(guī)消毒,快速進針,施以平補平瀉手法,施針以“得氣”為宜。其中,頸夾脊直刺0.3~0.5寸,天柱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申脈直刺0.2~0.3寸,懸鐘直刺1~1.5寸,后溪直刺0.5~0.8寸。留針持續(xù)時間為30min,每間隔10min行針1次,出針后立即用一次性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以防出血。兩組治療都采用規(guī)范化操作。兩種方案同時進行,5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每療程間間隔2d,治療周期共10d。
兩組患者每日治療1次,5次治療為1個療程。兩組治療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來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調查問卷評定患者頸椎活動功能改善情況,分別在治療前、治療第1次后,全部治療結束后分別進行評分、記錄,以患者的疼痛改善變化情況和頸椎功能障礙指數下降程度作為評價指標。
(1)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長度為10cm的直線。0分:無痛;10分:劇痛?;颊邚闹袠耸?。
(2)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調查問卷從疼痛強度、個人護理、睡眠質量、頭痛、注意力、負重情況、閱讀、工作家務、娛樂、駕駛10個方面,評估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得分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
(3)療效評價標準:臨床療效評定全部參照2007年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頸椎病專委會頒布的《頸椎病診治康復指南》[4],將本病的療效評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改善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改善率>70%,治療后無相關的癥狀和體征,頸椎活動度正常,能參加正常的活動和工作;有效:30%≤改善率≤70%,治療后癥狀體征較前有所改善,頸椎活動度基本如常,能參加正常的活動并且工作能力較前改善;無效:改善率<30%,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及體征與治療前沒有明顯變化。
本文統計學采用SPSS 22.0統計分析進行比較與一致性檢驗方法統計。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用構成比(%)表示和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間的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用獨立樣本t檢驗,如果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話,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則用卡方檢驗。
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分析
VAS疼痛評分兩組治療前后對比,“快針、手針、耳針”組VAS疼痛評分低于傳統針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分析(x)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分析(x)
注:兩組治療前后進行對比,*P<0.05;兩組治療后對比,“快針、手針、耳針”組與傳統針刺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對比,“快針、手針、耳針”組疼痛強度、個人護理、負重情況等10個方面優(yōu)于傳統針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DI不同因子積分及總積分對比分析(分)
“快針、手針、耳針”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傳統針刺組,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分析(分)
中醫(yī)學將頸椎病歸于“痹癥”“筋病”等范疇[5]?!饵S帝內經》中記載了相關論述,《靈樞?經筋》表述為“項筋急”;《靈樞?經脈》中記載有“肩似拔,臑似折”;《證治準繩》中的“頸項強”也是關于本病的論述。在傳統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針灸、推拿、拔罐、中草藥、功法等傳統中醫(yī)治療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頸椎病的治療,而且均已進行了臨床研究來評估其療效。針灸可使毫針刺激穴位,并通過相應手法,針對頸椎病有很好地改善,但由于病患的個體差異,常規(guī)針刺的總體效果并未達到十分理想的效果[6]。
本文研究表明,頸部疼痛的初次治療后即時以“快針、手針、耳針”療效更優(yōu),手針、耳針均是符合生物獨有的全息規(guī)律--“生物全息律”的[7-8],可以通過對局部刺激,從而達到全身經絡疏通的作用,對于疼痛性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快針要求的是進針快、得氣快、出針快,針感強度越高、出現越快,治療效果越好[9]。本文通過研究表明,多次治療后,快針的頸椎功能改善狀況較其他針法有效,快針舒通經絡、激發(fā)經氣的力度越大,可使疼痛即時緩解,達到“氣速至而速效”的目的[10],從而達到改善頸椎活動障礙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本科醫(yī)生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并思考總結,形成“快針、手針、耳針”三聯針法,使得患者在頸型頸椎病急性疼痛期獲得了較大受益,提高了患者臨床接受度,并可作為中醫(yī)適宜技術在臨床推廣,為頸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案優(yōu)化提供了進一步的臨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