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娟
(甘肅天水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甘肅 天水 741000)
子宮肌瘤(Hysteromyoma)屬于臨床中極為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也被稱之為纖維肌瘤等,指的是女性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形成的腫瘤,并且其中還含有少量的纖維結締組織作為支持組織,其多發(fā)人群以30~50 歲的女性為主,具有極高的發(fā)病率,近年來呈現(xiàn)出年輕化趨勢[1-2]。患病者常見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以紅細胞增多、子宮出血、白帶增多、低血糖、不孕、腹部包塊、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3]?,F(xiàn)階段對于治療此類疾病的主要方式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其中以子宮肌瘤剜除術、子宮全切術、次全切術等最為常見,但無論是何種手術方式均對機體卵巢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且治療效果和預后情況均有著一定的差異性[4-5]。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普及,腹腔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婦科治療中,腹腔鏡子宮肌瘤剜除術具有微創(chuàng)、術后恢復速度快的特點。本文針對腹腔鏡子宮肌瘤剜除術在婦科臨床中的應用效果和價值進行分析和觀察,現(xiàn)總結如下。
在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11 月選擇80 例患者展開綜合分析,嚴格按照治療術式的差異性分為觀察組(腹腔鏡子宮肌瘤剜除術)和對照組(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每組各40 例。對照組年齡35~55歲,平均(45.34±5.24)歲,病程6~21 個月,平均(13.52±3.54)個月;觀察組年齡36~55 歲,平均(45.24±5.14)歲,病程5~21 個月,平均(13.24±3.69)個月,以上80 例患者中存在生育史和無生育史的人數(shù)占比分別為45:35,肌瘤單發(fā)和多發(fā)的人數(shù)占比分別為49:31。將兩組一般資料進行比對,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子宮肌瘤影像學診斷標準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患者及其家屬在知曉同意書具體內容下均簽字同意者。
排除標準:不符合手術指征者;合并手術禁忌證者;合并嚴重心臟、肝、腎等功能障礙者;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中途轉院或拒絕參與本次觀察研究者;合并嚴重精神認知功能障礙者。
對照組實施開腹子宮肌瘤剜除術,為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操作并指導其保持正確的手術體位(仰臥位),本次手術切口呈橫行,在患者趾骨聯(lián)合上方2cm 處進行,嚴格按照順序將皮膚實施剝離操作,使得患者腹腔完全暴露在視野之下,繼而將患者宮頸、直腸以及膀胱實施常規(guī)剝離操作,使得病灶暴露在視野下,對患者子宮韌帶和血管實施針對性處理后再次確定患者子宮肌瘤數(shù)量、大小以及分布位置等,并探查患者子宮和附件情況,確定后在子宮肌瘤基部注射垂體后葉素10U,滿意后將肌瘤結節(jié)全部剜除,確認全部剜除后對手術切口實施常規(guī)縫合操作將腹腔和瘤腔全部關閉。術后給予患者常規(guī)抗感染、抗生素等治療[6-7]。
觀察組實施腹腔鏡子宮肌瘤剜除術,為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操作后指導患者保持正確的手術體位(截石位),其手術切口選擇于患者臍部上緣10mm 處,建立人工氣腹,氣腹壓力設置為13~20mmHg,繼而緩慢置入腹腔鏡,將患者兩側腹膜全部切開,使得子宮動脈完全暴露在視野之下,對患者兩側子宮動脈使用滑結實施暫時結扎操作,手術結束后方取出,打結完成后對患者肌瘤處注入垂體后葉素10U。完成以上操作后,選擇單極電凝鉤將患者子宮肌層呈橫向切開,探查患者子宮肌瘤的數(shù)量、大小以及分布位置,并對探查到的子宮肌瘤實施常規(guī)固定操作,使用單極電凝將假包膜切開后對瘤體實施常規(guī)剝離操作,完成瘤體剝離后將獲取的標本放置在標本袋中,當子宮切口縫合完成后選擇子宮肌瘤旋切器將其取出,而后使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患者創(chuàng)口,實施常規(guī)電凝止血操作后對創(chuàng)面實施常規(guī)縫合操作,術后給予患者常規(guī)抗感染、抗生素等治療。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應激反應指標(NE、COS、DA、ALD 以及β-內啡肽)的變化情況,同時觀察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不良并發(fā)癥(切口感染、盆腔粘連、腸梗阻、性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8]。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4.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變化情況()
表1 兩組手術指標變化情況()
治療前兩組應激反應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應激反應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應激反應指標的變化情況()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應激反應指標的變化情況()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
隨著人民生活和飲食習慣的不斷轉變和發(fā)展,子宮肌瘤的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出逐年增長的趨勢,而導致子宮肌瘤的致病因仍然不甚清楚,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和實驗結果提示,其致病因可能與正?;鶎拥募毎蛔儭⒕植可L因子以及性激素等相互作用下所引發(fā),在發(fā)病早期大多數(shù)患者選擇以藥物治療為主,由此患者也需要接受長時間的治療,但其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9]。針對于此,最佳的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開腹子宮肌瘤剜除術的手術指征涉及更為廣泛,對腫瘤的大小、數(shù)量以及位置等無限制,因此可在直視下進行操作,但其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如手術創(chuàng)口過大、出血量多且術后并發(fā)癥高等[10]。相比較之下,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剜除術可有效降低對機體的損傷程度,因此也不會對機體盆腔環(huán)境造成干擾,有效提高了患者術后康復速度,減少了術后不良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在本次研究中,其研究結果顯示如下:治療前兩組應激反應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應激反應指標、手術指標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根據(jù)結果綜合分析可見,腹腔鏡下實施子宮肌瘤剜除術對于提高治療效果、減少術后復發(fā)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使得患者術后應激反應水平的增長受到一定的控制。
綜上所述,為子宮肌瘤患者實施腹腔鏡子宮肌瘤剜除術進行治療較之開腹手術而言,其具有對機體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操作便捷且術后并發(fā)癥少的特點,同時對于改善患者應激反應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