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楊
(長沙市第一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目前,醫(yī)患、護患之間的溝通問題已成為社會上的關注熱點,因此這對醫(yī)院護理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心內科在醫(yī)院屬于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室,特別是該科室內危重患者數量較多,因此需接受更加細致全面的護理。相關研究顯示,采取個體化SBAR溝通模式能夠對護理質量的提升產生很多積極作用[1-2],為探究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心內科危重患者110例,按照入院順序將2018年6-12月入院的患者分為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醫(yī)療溝通方式),將2019年1-6月入院的患者分為研究組(采用個體化SBAR溝通模式,),每組55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齡(50.2±3.5)歲;心源性休克5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心律失常10例,肺源性心臟病12例,冠心病12例,各種類型心力衰竭11例。觀察組男32例,女23例;平均年齡(52.9±2.5)歲;心源性休克3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律失常12例,肺源性心臟病11例,冠心病13例,各種類型心力衰竭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
1.2.1 對照組 實施傳統的護士交接班的模式向醫(yī)生匯報病情。
1.2.2 觀察組 應用個體化SBAR溝通模式向醫(yī)生匯報病情,詳細內容如下:
(1)在院辦支持下成立了心內科SBAR小組,選科室主任為組長、副主任為副組長,挑選醫(yī)生和護士長以及主管護師做為小組成員[3-5]。
(2)制定心內科SBAR報告的報告流程和相應溝通表格。通過SBAR小組內成員反復多輪溝通確定適合本科室分類及特點的SBAR報告流程,并結合心內科疾病的分類特點和護理方式制定了特定模板的SBAR溝通表,模板內不僅包括患者的Situation(不適癥狀)、Background(既往病史及現病史)、Assessment(匯報者的評估和判斷)和Recommendation(匯報者的建議)這些方面,還新增了患者的臨床生命指征和相關心肺聽診、電解質檢查、心電圖分析等相關檢查記錄,以及當前治療方案及藥物名稱和使用方式以及臨床判斷的記錄,建議方面也增加了包括用藥方案和體位調整以及交班關注事項、靜脈通路等方面的推薦措施。
(3)實施前選拔合適的人員進行培訓:挑選有1年以上心內科臨床工作經驗的護士,從中篩選出12名(護師6名,護士6名,大專8名,本科4名)開展為期4周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SBAR理論系統培訓,了解其含義及應用現狀等;通過案例分析了解其報告流程掌握其報告模板的使用;對科室主管醫(yī)生進行內部宣傳和培訓使其認識SBAR模式,并召開座談會向主治醫(yī)生說明SBAR模式實施的意義,使主治醫(yī)生知曉具體事項在實際工作中加以配合,并給予匯報人員以尊重與鼓勵[4-6]。
(4)所選的12名護理人員培訓合格后即可上崗,對心內科新收治的危重患者使用SBAR模板表打勾記錄進行分級護理評估,按照SBAR交接及報告流程向直至醫(yī)生匯報患者的病情狀況,并分析各個方面給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質量評分表來評比兩組護士的護理質量。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來調查患者及主治醫(yī)生對護士的工作滿意程度的評價。上述量表邀請8位從事護理工作10年以上的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的護理專家進行評價。最終問卷總體信效度良好。
歸納整理本次研究所得數據輸入SPSS2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用t檢驗;P<0.05說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護理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χ2值P值例數(n)55 55主動性與責任心95.1±4.5 79.2±4.8 17.922<0.05護理技術93.8±5.2 82.1±4.9 12.144<0.05溝通能力95.7±5.8 82.9±5.3 12.082<0.05急救護理能力91.5±6.2 79.8±5.9 10.138<0.05
觀察組患者及醫(yī)生對護士的工作滿意度分別為98.19%和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82%和8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及醫(yī)生對護士的工作滿意度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識逐漸提高,患者對于醫(yī)院的護理質量較之前也有明顯的提高,由于醫(yī)護溝通問題產生的警訊事件發(fā)生率也越來越高,給醫(yī)院的聲譽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使診療機構的社會地位下降,也波及到主治醫(yī)生的聲望。因此建立一種既和諧全面又準確有效的護患溝通模式顯得尤為急切。SBAR溝通模式是美國診療機構所采用的一種新型醫(yī)護溝通模式,它包括(狀態(tài)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評估Assessment和建議Recommendation)四個主要方面,其迅速全面、及時有效的溝通模式得到了廣大醫(yī)生和患者的好評,獲得眾多世界醫(yī)療機構的認可。本文通過對110名心內科危重患者開展分組護理探討將個體化SBAR溝通模式運用于心內科危重患者護理中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對護理人員主動性與責任心、護理技術、溝通能力、急救護理能力等方面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及醫(yī)生對護士的工作滿意度分別為98.19%和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82%和8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應用SBAR模式進行溝通可以顯著提高護理質量,使護士在匯報病情時能夠抓住重點給醫(yī)生更加準確的判斷依據從而能夠制定準確的治療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要正確的使用SBAR溝通模式,也需要醫(yī)院的支持,醫(yī)生的配合和理解[7]。
綜上所述,將個體化SBAR溝通模式應用于對心內科危重患者的治療,有利于提高患者和醫(yī)生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對提高護理質量,減少醫(yī)療糾紛,提升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