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也被稱之為洋芋、土豆、地蛋等,其塊莖可食用,用途廣泛,深受消費者喜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糧食。種薯貯藏管理是否科學、種薯處理是否合理,會對馬鈴薯的生長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研究馬鈴薯種薯貯藏及處理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馬鈴薯收獲后,應及時進行曬種,一般情況下,曬種3~5 d為宜,有助于揮發(fā)種薯表面水分,然后通過袋裝、散裝等方式,將其放置于庫房或地窖中進行貯藏,保證貯藏環(huán)境、溫濕度適宜。一般來說,馬鈴薯種薯常用貯藏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1通風庫貯藏
通風庫應保證符合貯藏要求,確保干燥且通風良好,在貯藏過程中,要控制好貯藏量,一般來說,貯藏量以庫房總容量的60%以內為宜,剩余空間便于庫房正常通風和散熱,避免種薯損壞。
1.2冷庫貯藏
使用冷庫貯藏馬鈴薯種薯時,應嚴格控制好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對種薯貯藏質量造成影響,貯藏溫度過高,會增加種薯發(fā)芽和發(fā)霉概率;貯藏溫度過低,則會增加凍害概率。一般來說,冷庫貯藏溫度控制在2~4℃為宜,在貯藏中期應適當翻動種薯1次,增加通風,避免濕度過大出現發(fā)霉變質等現象。
1.3地窖貯藏
地窖貯藏是馬鈴薯種薯處理最為常見的方式,采用地窖貯藏法時,若溫度為零下,應密封窖口,避免冰雪和冷空氣入侵。在溫度適宜情況下,要及時在中午進行通風換氣,時間控制在5 min為宜,避免造成凍害。在春季氣溫回升后地窖溫度上升,因此,可在夜間敞開窖口進行通風換氣,達到降溫的目的,避免種薯發(fā)芽。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地窖貯藏前,要做好消毒工作。一些使用過的地窖會殘留一些爛薯、殘薯,附著大量細菌、真菌,如沒有及時清理和消毒,極易導致病菌傳播。所以,要重視入窖前的清潔消毒工作,清理地面殘留物,并鋪墊新的沙土,然后使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對墻面、地面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消毒后封閉24 h再通風即可。或者亦可使用硫磺及甲醛溶液進行蒸熏消毒。
1.4藥物處理
在馬鈴薯種薯貯藏期間,可以適當使用氯苯胺靈,能夠起到良好的抑芽作用。一般情況下,按照2 g/kg劑量使用,將藥劑均勻撒施到馬鈴薯堆中,然后覆蓋1層塑料薄膜,24 h后將塑料膜揭開即可。使用氯苯胺靈處理馬鈴薯,能夠降低發(fā)芽率。需要注意的是,如馬鈴薯有損傷,應待其愈傷后再使用,避免腐爛。
2.1種薯出窖
種薯出窖應考慮到多方面因素,例如種薯貯藏情況,種薯處理方法、播種時間等。如果這些種薯在貯藏期間未發(fā)芽,應結合種薯處理所需要的天數提前出窖。如需催芽,則應提前40 d出窖。如果發(fā)現在貯藏前有發(fā)芽現象,在避免遭受凍害的前提下應提前出窖,進而抑制發(fā)芽,促使幼芽綠化,避免在播種過程中出現折斷及碰傷等現象。
2.2種薯選擇
在選擇種薯的過程中,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選種,結合本地土壤墑情、降雨、溫濕度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選種,優(yōu)選表皮光滑、皮色鮮艷的馬鈴薯,同時要保證種薯具備較強的抗病蟲害及抗逆性。及時淘汰凍害、病斑和畸形的馬鈴薯。對于出窖已萌發(fā)的馬鈴薯,應選用粗壯芽的塊莖。
2.3種薯催芽
針對尚未萌芽的馬鈴薯,應及時做好催芽工作,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選用催芽方法,一般來說,春播馬鈴薯大多是整薯催芽,具體催芽方法如下:
2.3.1室內催芽
在寬敞明亮的室內平鋪2層種薯,每間隔3 d翻動1次,促使種薯充分、均勻見光,催芽40 d后種薯會發(fā)出1 cm左右的幼芽,然后將其堆放于背風向陽的位置曬種1周后芽變綠即可進行切塊播種。
2.3.2露地催芽
在入冬前,選擇背風向陽位置挖掘多個基礎催芽床,長度控制在8 m,寬度控制在1 m,深度控制在0.8 m。在播種前20 d將催芽床修整成為長度10 m、寬度1.5 m、深度0.5 m的催芽床,然后在床底撒施適量的充分腐熟發(fā)酵的有機肥,然后覆土2 cm,接著在催芽床內放置4層種薯,一般情況下,每個催芽床放入750 kg種薯為宜,然后在種薯上覆蓋5 cm細土,最后覆蓋塑料薄膜,四周做好密封工作。在催芽半個月后,即可生長出0.5 cm左右的短壯芽,然后取出發(fā)芽的種薯放置于背風向陽的位置曬種1周切塊播種即可。
2.3.3層積催芽
層積催芽指的是將種薯和濕砂堆積在溫床或木箱中進行催芽,操作時,首先需均勻鋪3 cm砂,然后放1層種薯,再蓋1層砂沒過種薯,反復堆積3層后,在表面覆蓋5 cm砂然后澆水,合理控制溫濕度,為種薯萌芽營造適宜的環(huán)境,當芽生長出1 cm根系后,切塊播種即可。
2.3.4溫床催芽
溫床催芽法需挖掘一道溝,深度控制在50 cm、寬度控制在1 m,然后在溝底鋪設15 cm厚度的濕秸稈,再鋪設適量充分腐熟發(fā)酵的有機肥,覆蓋15 cm細土進行保溫,在播種前20 d將種薯放入溝內,放入種薯鋪設覆蓋物,催芽10 d后若溫度適宜,可將覆蓋物去除補充光照,連續(xù)催芽20 d即可發(fā)芽。
2.4種薯切塊
2.4.1切刀消毒
在種薯切塊前,需要做好對切刀的消毒工作,常用消毒藥劑為75%酒精,對切刀進行反復擦洗、消毒再使用。
2.4.2切塊時間
要嚴格控制好切塊時間,避免過早或過晚切塊,如過早切塊,長時間堆放極易導致感染病菌;如過晚切塊,則傷口未愈合便播種,極易導致爛種,因此在播種前2 d切塊最為適宜。
2.4.3切塊大小
在切塊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切塊大小,一般情況下,薯塊重量控制在25~30 g最佳,每500 g種薯切塊數量控制在23塊左右為宜,應保證每個薯塊均有芽眼。
2.4.4切塊方法
針對小于50 g的種薯,直接播種即可;針對重量大于51 g且小于100 g的種薯,應縱向切成2塊;針對重量大于100 g且小于150 g的種薯,應縱向切成3塊;針對重量大于150 g的種薯,應結合芽眼數量切成若干小塊,應保證每個薯塊均有芽眼。
2.5拌種
在完成切塊工作后,需使用草木灰進行拌種,加快傷口愈合速度,降低細菌感染概率。需要注意的是,如在鹽堿地種植馬鈴薯,應禁止使用草木灰拌種。除草木灰外,使用滑石粉拌種亦可。在浸種過程中,需使用水兌稀土旱地寶進行稀釋,稀釋比例為1∶50,將薯塊放入其中浸泡15 min后撈出瀝干播種即可,做好拌種和浸種工作,能夠達到早出苗、好出苗的作用,提高馬鈴薯抗旱性能,推遲馬鈴薯枯萎期,降低晚疫病及黑脛病發(fā)生概率。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唐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