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崇左市大新縣工作與生活了十年。在這十年間,我常進山村,找當?shù)氐睦先苏勌煺f地,言及民以食為天。
大新壯鄉(xiāng)的早餐,各地壯話有不同叫法,大新縣下雷鎮(zhèn)土湖社區(qū)叫“緊翁”(音),桃城鎮(zhèn)叫“緊粥”(音),同樣一句話,別說十里,有時二里都有不同。
深山小寨遠離集鎮(zhèn),大新壯鄉(xiāng)的早餐全靠家庭主婦張羅。一般是燒上一大鍋玉米粥或白米粥,供勞動力吃飽了下地干活,小孩子吃飽了背書包上學。后來,玉米粥與紅薯成為最佳搭配,紅薯洗凈了直接下鍋煮熟,冷卻后剝皮,喝一口稀粥,咬一口紅薯,下田、進山勞作更耐餓。
說到紅薯,大新紅薯還有一個高檔的吃法:選擇大小均勻的紅薯,削皮,切塊狀,和糯米一起蒸或煮,兩者融為一體,又香又甜。
到了中午這頓飯,還是延續(xù)一大早燒的那鍋涼玉米粥,或紅薯玉米粥。當然,根據(jù)地方水利、土地條件不同,中午飲食也有不同。水利條件優(yōu)越、水田多的村落,如安平、堪圩、恩城、全茗、茗盈一帶鄉(xiāng)鎮(zhèn),喝白米粥、吃白米飯為主;下雷、五山、福隆等深山村落,缺水源、缺土地,一年四季吃玉米、木薯的多。至于配菜,家家田頭地角,各季都種有各種蔬菜瓜果。
說到大新青菜,三到七月,家家多食南瓜苗。據(jù)說廣東過去不食瓜苗,是廣西人在20世紀90年代去廣東打工將此食材推廣的。瓜苗有毛刺,需撕去外面那層薄衣,再拿到河邊揉搓沖洗。天天吃瓜苗,又沒有如今油多肉多,導致膩到見了就反胃。七月過后,則始有南瓜可食,嫩的南瓜可口,老的南瓜粉糯,成熟了還可長期堆放家里隨時取食。過了霜降節(jié),天氣冷,蟲子少,剛好是農(nóng)閑,土地空著,可以種上各種各樣的青菜,后面又恰是過年,豐富了春節(jié)的飯桌。大新壯鄉(xiāng)的四季,荒山野嶺、田頭地角到處是可食用的野菜,赤蒼藤(姑娘菜)、假萎、紫蘇葉、野薄荷、雷公藤、野米椒、竹筍……摘之不盡。
在下午4點到5點之間,還有一餐,這個叫“緊零”(音)。到了這個節(jié)點,必須要吃一點食物,填充肚子,哪怕只是簡單的一竹筒米粥,或紅薯或玉米棒,這也是干繁重農(nóng)活的需要。因為飯菜沒多少油水,所以容易饑餓,有了這一餐,暫時消除饑腸轆轆,有力氣繼續(xù)在天黑之前抓緊多干農(nóng)活,甚至趁有月亮的時候,還可以再借月光多干一時。
大新壯鄉(xiāng)在新中國成立前以及更前的日子,兵匪橫行,惡霸欺凌,戰(zhàn)爭、動亂、瘟疫、疾病、貧窮……人民難以吃上飽飯。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人們脫貧邁上小康路,論飲食,從一年四季難得吃到肉到一日三餐常見肉。特別是在大新儂垌節(jié)之際,熱情的壯家人都是爭先恐后地捧出最熱忱的好客之心,家家都有以下必備的菜肴:雞、鴨、牛、羊、豬肉。雞、鴨都是傳統(tǒng)的白斬;牛、羊多為紅燜,或與姜絲、雞皮果、黃皮果相炒,也有人家會整出一盤盤羊紅(生羊血或牛、羊雜碎);豬肉,其菜品更為多樣,有烤香豬、扣肉、粉蒸肉、排骨等,排場大的人家,幾種都備有。
民以食為天,餐桌上的變化,舌尖上的風云,這一切都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豐收碩果。
作者簡介:周建明,廣西大新縣人,著有《百里畫廊行》《儂智高與儻猶州探秘》《安平州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