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視野下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研究

        2021-10-15 02:16:24米曉宇李守培
        體育科學 2021年6期

        米曉宇,李守培,2*

        (1.上海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2.上海體育學院 中國體育歷史研究院,上海 200438)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tǒng)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的終極成果,是人格(余秋雨,2014)3,成就理想人格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終極訴求。一般認為,中國哲學史上有兩個最繁榮的時代,一個是先秦哲學時代,另一個是宋明哲學時代(陳來,2008)。宋明理學作為后者的主流思想,既承繼傳統(tǒng),又合乎時代之創(chuàng)新,及至今日,亦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是相對完備且影響巨大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代表性理論體系。宋明理學以理立論,通過理、氣、心、性等概念的表達,構建不同理論體系,依現(xiàn)代學術界通常做法,將其分為本體論、工夫論、修養(yǎng)論等若干理論體系,其中,修養(yǎng)論即為塑造理想人格的專門論說,在協(xié)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宋明理學修養(yǎng)論涉及眾多范疇,但其關鍵詞是“道德”(以下稱為“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而道德又是理想人格修養(yǎng)的核心內容,故如何通過對“身”的調控與“心”的涵養(yǎng)使身心趨于一致,實現(xiàn)人之所以為人的自我設定,完成人的自我實現(xiàn)(吳凡明,2011),是其最關切的問題。就此展開的論說,不僅豐富了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論內容,也拓展了理想人格修養(yǎng)的道德實踐途徑。

        理想人格亦為傳統(tǒng)武術的終極訴求,在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影響下,不僅表現(xiàn)出“拳以德立”“練拳煉人”的價值取向,也充分體現(xiàn)出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核心特征,使之發(fā)展出不同形式的特色理論,如“為天地之至人”(王宗岳 等,1995)303、“復其本來之性體”(孫祿堂,2000)265等。但已有研究對此鮮有關注,更無深入探討。基于此,本研究以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為視角,深究其對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塑造的積極影響,闡釋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修養(yǎng)的方法與進路,并明晰其當代價值。

        需說明的是,本研究主要以宋明理學主流思想,即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為理論支撐。另,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人格,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對其負面影響,不符合理想人格的基調,若從正反兩方面談,內容繁多,也非本研究所能容納,故將消極部分剔除,以積極部分為主要觀點對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展開研究。

        1 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的形成及其主要內容

        儒家強調個體應當由自然的天性提升為人化的德性(張岱年等,2004)305,其中涉及修德問題。自先秦始,道德修養(yǎng)始終是儒家著力解決的問題??鬃右浴叭省睘榈赖潞诵?,提倡“愛人”“以義為先”“克己復禮”等修養(yǎng)之法,并指出“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2015)150。孟子和荀子在繼承孔子仁學基礎上,對道德修養(yǎng)問題進行闡述。孟子主張性善論,提出“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反求諸己”及“養(yǎng)浩然之氣”等守善育德的思想及方法。荀子主張性惡論,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在《荀子·正名》中提出“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jié)”等化性起偽的修養(yǎng)方法。

        孟、荀二人的修養(yǎng)思想為后來儒者拓寬了思路,“他們無不本著綜合二者的目的,力圖對倫理道德的可能性和必須性做出完滿回答”(王心竹,2010)。漢代董仲舒將人性分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及斗筲之性,主張“以仁安人,以義正我”(鄧艷蘭,2015),提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道德修養(yǎng)思想。唐代韓愈引入“情”的概念,提出性情三品說,以是否具備仁義禮智信五德作為判斷性善惡的標準,主張通過后天學習和教化達到上品之性善。唐代李翱在韓愈觀點基礎上提出“滅情復性”說,在《復性書》中提出,“人之所以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主張滅情乃至不生情,才能復性,完善己之德性。

        宋明理學家承繼先儒修養(yǎng)思想,融攝佛家“禪靜”及道家“致虛守靜”的思辨方法,以“理”為本體,以《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方法和途徑,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展開深入闡釋??偨Y各家修養(yǎng)觀點,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可主要提煉如下。

        第一,為學立志。理學家非常注重“為學立志”,如周敦頤強調“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過則圣,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于令名”(黃宗羲,1986)487;朱熹(2002)3657以“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回答學生“為學工夫,何以為先”的問題;湛若水認為“夫學以立志為先,以知本為要”(黃宗羲,2008)881,均視“立志”是為學與修身的前提與方法。

        第二,格物致知?!案裎镏轮痹从凇洞髮W》,作為“窮理”的認識論和修養(yǎng)論,被理學家們廣為闡述(王月清等,1999)。如程顥等(2020)225指出,“今人欲致知,須要格物”,以及“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矣”(程顥 等,2020)364;楊時認為“蓋格物所以致知,格物而至于物格,則知之者至矣”(黃宗羲,1986)953,將“格物”作為“窮理”“致知”的方法;王守仁(2015)121以心為本,繼承并創(chuàng)新發(fā)展“格物致知”的思想,提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理學家認為,致知于道德修養(yǎng)不可或缺,故將認識論與修養(yǎng)論有機結合,使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表現(xiàn)出更為鮮明的特點。

        第三,誠敬存養(yǎng)?!罢\”“敬”在先秦儒家已被提及,至宋明,被理學家視為道德修養(yǎng)的核心內容,備受推崇。如周敦頤發(fā)揮“誠”的思想,主張“無妄則誠矣”(黃宗羲,1986)492;程顥等(2020)233提出“涵養(yǎng)須用敬”,拔高“敬”的價值地位;胡居仁認為,“儒家則內存誠敬,外盡義理,而心存”(黃宗羲,2008)41,均視“誠”“敬”為道德修養(yǎng)的不二法門,表達出二者于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的不可替代性。

        第四,省察克治。省察克治與誠敬存養(yǎng)密切相關,二者相輔相成。理學家主張的“存天理、滅人欲”“變化氣質”“未發(fā)、已發(fā)”等思想均與省察克治有關,要求人們謹言慎行,隨時隨處反求諸己,復盡天理。如張栻強調“己私克則天理存,仁其在是矣。然克己有道,要當審察其私,事事克之”(黃宗羲,1986)1618;朱熹(2002)2041主張“無時不存養(yǎng),無事不省察”;王陽明(2015)42認為“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強調無時無刻省察克己的修養(yǎng)工夫,以此察識天理,明德守善。

        第五,知行合一。道德修養(yǎng)不能離開“知”,同樣離不開“行”。如朱熹(2002)386認為“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湛若水指出“明德新民,全在止至善上用功,知止能得,即是知行合一,乃止至善之功”(黃宗羲,2008)882。理學家強調“知”要落在“行”上,誠如王陽明(2015)10所提出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知行合一”,二者不可單獨為事。

        綜上所述,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以“理”為最高追求,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修身理論體系。在道德修養(yǎng)方法上,均主張內外結合,涵養(yǎng)省察離不開實事踐履(張家成等,1997)這一基本觀點,其修養(yǎng)論蘊含的優(yōu)良思想,對傳統(tǒng)武術發(fā)展,尤其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極大促進作用。

        2 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視野下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修養(yǎng)的目標

        儒家以治國安民為最終目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其實現(xiàn)途徑,而提升個人道德修養(yǎng)則是基礎,也是核心,故人格的完善是儒家的基本價值追求(張岱年等,2004)322。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圣人與君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儒家的一個根本特點(樓宇烈,2015),即要德以配圣,人格至圣,只有內圣,才能外王。不難看出,圣人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儒家對社會精英的人格設定。至于民則顯現(xiàn)出一種“教化”思想,君子是其理想人格。宋明時期,理學家在繼承傳統(tǒng)儒家思想基礎上,更為強調“內圣”的道德修養(yǎng)工夫。不同于此前儒家思想,“其基本精神即突出世俗性、平民性、合理性”(陳來,2001),使本用于治國安民的理念,因理學思想下移滲入基層社會,成為學以至圣的“成人”思想,如周敦頤所言:“圣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問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黃宗羲,1986)489。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就是圍繞“成人”問題而闡述。宋以后,深植民間的傳統(tǒng)武術,其理想人格必然會受到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的滲透和影響。

        與先秦儒家一般,宋明理學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也是圣人。同樣,與其說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不如說榜樣是圣人。程頤(2020)236指出:“圣人之量,道也;常人之量,天資也。天資有量須有限,大抵六尺之軀,力量只如此,雖欲不滿,不可得也?!迸c圣人相比,常人天資有限,不可得也。就現(xiàn)實講,圣人是理學家樹立在世人心中的高遠目標,是為維護封建倫常、激勵人們不斷進取的道德榜樣,而真正能為圣人的寥寥無幾。相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君子人格才是深深地融入了中國文化之中,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成為中國人理想的人格,中國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閆廣芬,2017)。所以,宋明理學家與傳統(tǒng)儒家一樣,以圣人為最高理想人格是為推動人們追求更高道德境界,進而安人、安百姓。實際上,中國人踐行的一直是君子之道,君子才是中華民族向往的人格。

        君子,最初是對統(tǒng)治者的泛稱,后泛指有德行有修養(yǎng)的人,具有道德隱喻性(張國龍等,2019),正如《白虎通義》中提到的“或稱君子者何?道德之稱”。換言之,君子即是一種道德人格,既有外在言行舉止的合宜、得體,又包含內在的知、仁、勇等品格特征,涵蓋了道德品質、生命意義、社會理想等多方面內容。這不僅是君子人格的內涵,更是眾多有志之士畢生為之努力的高遠目標。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要培育的即是能夠踐行道德理想的君子,傳統(tǒng)武術亦然,尤其在受到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影響后,更為鮮明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就此而言,可以說傳統(tǒng)武術與宋明理學在人格價值取向上相通,均是為塑造身心完善、道德高尚的君子。如萇家拳《初學條目》規(guī)定“學拳宜以德行為先,凡事恭敬謙遜,不與人爭,方是正人君子”(萇乃周,2013)4;《武術匯宗》強調“‘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此語誠習藝者之箴規(guī)”(萬籟聲,2006)52;《心意六合拳》指出“天下人多君子少,山上石多金玉缺,世上師眾明師希”(何欣委,2018)21,均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武術對君子人格的向往。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以“理”為主線,圍繞道德修養(yǎng)提出的為學立志、格物致知、誠敬存養(yǎng)、省察克治及知行合一等君子人格修養(yǎng)手段,逐漸內化為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即君子的修養(yǎng)方式中,使習武者不斷向內探求,省視身心關系,從“武”的維度(李守培等,2015)展現(xiàn)著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獨具特色的君子人格修養(yǎng)思想,進一步指導傳統(tǒng)武術君子人格發(fā)展及完善。

        3 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對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塑造的積極影響

        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塑造受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的積極影響,以君子之志為基,在格拳之理、修心養(yǎng)性、切實篤行中推動習武者成君子之知、仁、勇。

        3.1 “先立乎其大”,引領習武者奠定君子之基

        君子當立志?!爸尽笔侨饲斑M的方向和動力,“志”不立,雖萬事皆可行,但萬事無可成,故謝良佐提出“人須先立志,立志是根本”(黃宗羲,1986)923。理學家一致認為,“立志”在道德修養(yǎng)中占據(jù)極其重要的位置,教人要成為君子,必須“先立乎其大”。如陸九淵認為“志小,不可語大人事”(黃宗羲,1986)1894;朱熹(2002)281強調“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圣人是也”;張載更是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黃宗羲,1986)769的遠大志向。可見,理學家均視立志為君子人格修養(yǎng)的基礎和前提。

        武術諺語強調,“習武者當立志,人無志事不成”。立志對于傳統(tǒng)武術君子人格修養(yǎng)尤為重要,受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立志思想的影響,習武者所“志”的君子人格不局限于個體層次,而貫通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中,體現(xiàn)在3個層面:1)個人層面主張“修身”,如《永春白鶴拳》的“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洪正福 等,1990);2)社會層面強調“和諧”,如武術諺語“無恃拳,多恭謙”“匡扶正義,揚善除惡”;3)國家層面追求“安定”,如《武術匯宗·概言》指出,中國武術,可謂精神已極,小之防身護己,強筋壯骨;大之捍御外侮,為國效命(萬籟聲,2006)1。習武者一旦踏入武學之道,便要立下上述遠大志向,為之不懈奮斗,正所謂“學者,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蘇子不云乎哉!以予觀之,為文如斯,習武亦然”(何欣委,2018)188??梢姡凇跋攘⒑跗浯蟆钡挠绊懴?,習武者以“志”為引,身體力行,為成就君子人格奠定基礎。

        3.2 貫通事物之“理”,促進習武者成就君子之“知”

        “知”是君子修養(yǎng)的關鍵,無“知”便沒有基本道德認知。理學家將“知”分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黃宗羲,1986)700,“德性之知”即天理之知。怎樣致君子之“知”呢?劉宗周提出“致知之功,格物而已矣。格物之要,誠正以修身而已矣”(黃宗羲,2008)1590,指出格物窮理為致知的途徑,同時是君子修身入德之處。程朱理學主張由外在客觀事物向心靈內化,即“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程顥 等,2020)233,其中“脫然貫通”即是“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相貫通,“打通”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隔閡(張耀南,2005)89,做到“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朱熹,2002)20。陸王心學則主張在心上用力,視“格物”為“格心”,即“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王陽明,2015)68,將心中不正的東西去掉以歸于正,進而實現(xiàn)“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的貫通,“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王陽明,2015)16??傊韺W家均是通過貫通事物之“理”將道德“所以然”與“所當然”相統(tǒng)一,致君子之“知”。

        傳統(tǒng)武術之“知”是習武者經長期格拳之“理”逐漸實現(xiàn),故習武者習拳練拳,即是致君子之“知”。傳統(tǒng)武術君子人格修養(yǎng)融格物與格心于己身,充分吸收了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格物致知”的養(yǎng)分,如形意拳名家李奎桓敘述形意拳“十二形”練法,“此形之性能,格物通了,在格物他形之性能,十二形之理亦然,以至于萬形之理”(孫祿堂,2016)172,只要“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里精粗之無不到,而吾拳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孫祿堂,2016)174;《太極拳十大要論》“一理第一”指出“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功以久練而后成。觀圣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方能有功”(王宗岳 等,1995)245;萇家拳《初學條目》第三條要求“學拳宜明其理,傳其神,顧其名,思其形,方能精妙入細”(萇乃周,2013)3。在長久格拳“理”的過程中,習武者不僅格萬物之“理”、盡物之性,而且求之本心、盡己之性,逐漸“打通”隔閡,貫通事物之“理”,從而知“理”明心,完善人格??梢?,“格物致知”的道德修養(yǎng)思想對傳統(tǒng)武術君子人格修養(yǎng)產生了重要影響,“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雙重倡導,使習武者不再局限于個人層面之“知”,而是“打通”內外隔閡,逐漸拓展到天地萬物之“知”,進而“知”理明理,致君子之“知”。

        3.3 高揚德性主體,助推習武者成就君子之“仁”

        “仁”是一種完美德性,理學家培養(yǎng)的君子即是以“仁”為核心的道德人格。為突出人的德性主體,理學家提出“誠敬存養(yǎng)”和“省察克治”的修養(yǎng)方法,強調片刻不離道德修養(yǎng),正如吳康齋所言:“靜時涵養(yǎng),動時省察,不可須臾忽也”(黃宗羲,2008)20。無論體用、未發(fā)已發(fā)等,均要以誠敬存之養(yǎng)之,培育主體道德自覺,如周敦頤提出“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黃宗羲,1986)483;程顥等強調(2020)233“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在“已發(fā)”應事接物之時,要不間斷察識天理、反求諸己,以“存天理、滅人欲”,復明心性,如薛宣認為“人于實之一字,當念念不忘,隨時隨處省察于言動居處、應事接物之間,必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實,斯有進德之地”(黃宗羲,2008)123。當然,存養(yǎng)與省察不是斷然分開,而是相輔相成,誠如朱熹(2002)378所言:“敬便有義,義便有敬,靜則察其敬與不敬,動則察其義與不義……須敬義夾持,循環(huán)無端,則內外透徹”。理學家通過“存養(yǎng)察治”工夫,始終保持心中“理”通明,使“德性”占據(jù)主導地位,成就君子之“仁”。

        “仁”之于君子與之于習武者重要性完全相同,如《峨眉槍法》之《戒謹篇》指出“不知者不與言,不仁者不與傳。談元(玄)授道,貴乎擇人”(吳殳,1985)9;萇家拳《初學條目》第二十條規(guī)定“學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恃藝為非,以致?lián)p行敗德,辱身喪命”(萇乃周,2013)4,均能突顯出傳統(tǒng)武術之“仁”,故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的影響在傳統(tǒng)武術君子之“仁”培養(yǎng)上極為明顯。首先,體現(xiàn)在“存養(yǎng)”方面,如《太極拳譜》楊譜指明,“精、氣、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誠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須臾之間”(王宗岳等,1995)132;形意拳名家宋世榮提出“練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萬物之道。此理存之于內而為德,用之于外而為道也”(孫祿堂,2016)158。其次,體現(xiàn)在“察治”方面,如前賢論拳:“每臨上場打拳,平心靜氣,畢恭畢敬,能敬能靜,自保虛靈,以虛靈之心,養(yǎng)剛中之氣。當憑得周身空靈,一縷中氣隨勢揚”(馬國興,2004)148;孫祿堂(2000)258教習太極拳時言:“練拳時要從其規(guī)矩,順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內不悖于神氣;外面形式之順,內中神氣之和;外面形式之爭,即內中意氣之中。故見其外,知其內;誠于中,形于外。即內外合而為一”。傳統(tǒng)武術融攝“誠”“敬”道德修養(yǎng)手段,使習武者通過領悟拳理與技法,存養(yǎng)心性、察識不足,進而深化“仁”的自覺,以得君子之“仁”??梢?,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對德性主體的深切關注,使傳統(tǒng)武術在君子人格修養(yǎng)中強調習武者對“仁”的內在認同,進而形成“仁”的思想行為準則,復其本來之心性,成就君子之“仁”。

        3.4 筑牢篤行之基,推動習武者成就君子之“勇”

        仁者必有勇。有“知”所以能知“仁”,有“勇”所以能行“仁”,“勇”是君子修養(yǎng)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質。須明確的是,“勇”固然包括外在勇氣,但本文強調的是君子之“勇”。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強調“知行合一”,而如何堅定不移地貫徹“行”,便涉及“勇”。理學家雖在“知行先后”上持有不同觀點,但均是要勇于將內在道德認知與外在道德實踐相統(tǒng)一,做一個“無所畏懼”的君子,如程顥等(2020)208認為,“知之深,則行之必至,無有知而不能行者”;朱熹(2002)298指出,“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王陽明(2015)35強調“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因此,能將“知行合一”貫穿于人倫日用之中,在個體欲望、現(xiàn)實利益與社會秩序、道德理想發(fā)生矛盾的時候,寧可克制自己的欲望,也不放棄道德境界的追求(張岱年 等,2004)226,便可使君子之“勇”化于己身,在君子之道上“勇”往直前。

        傳統(tǒng)武術歷來重視“勇”,如武術諺語“怯敵非只拳藝淺,多因缺膽少勇氣”“膽大試藝走天下,膽小自練難出院”等,均體現(xiàn)出“勇”的重要性。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知行合一”思想明確了傳統(tǒng)武術“勇”的道德屬性,促使習武者要成為君子就要“勇”于做到所“知”之“仁”,如王薌齋(2014)60所言:“應以能知者即能行,能行者即能知,始可謂知行一致,非由真知永無真行之一日,亦非由真行,不克有真知之時也,誠以相需而相成,乃不二真理,學術皆然,武道尤甚”。同時,行“仁”要以“義”為先,即事事合宜,以免道德泛化。習武者以“義”為行為準則,勇于踐行“仁”,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如梁啟超(2015)概括的“國家重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職守重于生命,然諾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名譽重于生命,道義重于生命”之義,均能體現(xiàn)習武者“勇”于做到“知行合一”的“仁義”之舉??梢?,于習武者而言,只有將“仁”付諸實踐,才能促進“知”深化,從而使“勇”更加清楚明白。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知行合一”思想,促使習武者“勇”于將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高度統(tǒng)一,筑牢篤行之基,成就君子之“勇”。

        4 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視野下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修養(yǎng)的方法與進路

        傳統(tǒng)武術借鑒宋明理學“為學君子”的道德修養(yǎng)論,探索出一條由“懵懂”而“致知”、由“為學”而“進德”、由“技”近乎“道”的修養(yǎng)道路,內外共進,培育君子人格。

        4.1 由“懵懂”而“致知”的外在錘煉之道

        4.1.1 武以定心:心專身恒的君子堅韌

        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強調“立志”,但不意味著單純樹立一個遠大志向,更重要的是矢志不渝地追求。朱熹(2002)3657提出,“既知這道理,辨得堅固,心一味向前,何患不進,只患立志不堅”,即人不僅要有“志”,而且“志”要堅才能進步,即“定心”。“志”乃心之所向,定心,心才能專、身才能恒。受此影響,傳統(tǒng)武術君子人格修養(yǎng)也須心專身恒,惟有“專心”才能“致志”,“有恒”才能“出功”(李守培,2016)58,否則便會如《少林內功秘傳》所言:“若畏難而徘徊不進,或立志不堅,則難關打破,永無成功之日”(薛顛,2011)。所以,萇家拳《初學條目》要求“學拳宜專心致志,殫心竭慮,方能日進一日”(萇乃周,2013)4;《武術須知》強調“吾輩研習武事,期在深造,必須持以恒心,刻苦練習,勿躐以求速,勿半途輟業(yè)”(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1997),均能體現(xiàn)立志、定心在傳統(tǒng)武術“成人”之路上的重要性。

        同時,習武要經歷長期身心雙重錘煉,誠如萬籟聲(2006)142所言:“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堅韌不拔之志者,難得有大成功”,故習武者若要成就君子人格,堅韌心性必不可少。總之,習武者在君子人格修養(yǎng)道路上,首要定心,始終專心向學、恒以赴之、百般磨礪,將“求道”的行為不僅轉化為培養(yǎng)道德意志的途徑,也形成一種自覺的道德實踐,在舉手投足間展現(xiàn)出習武者獨具的道德精神與氣象(李守培等,2017)。只有這樣,才算踏入君子之道。

        4.1.2 武以“知”理:千錘百煉的君子工夫

        及立志,需工夫,后漸至君子。首要知“理”,傳統(tǒng)武術之“理”體現(xiàn)于武術動作、拳理、用法等多方面。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主張“格物”而“致知”,傳統(tǒng)武術受其影響,力圖通過學練“工夫”鑄就理想人格。如石敬巖傳授吳殳槍法,“先練戳,戳不許多,四伐五伐,則喘息汗下,止而稍憩,又四伐五伐,以力竭為度……以漸加之,必日五百戳,凡百日后戳址固焉……戳之后乃教以革……練革無終期,十年二十年益善”(吳殳,1985)110。習武者以精熟為明理之道,通過“格”傳統(tǒng)武術技理、技法的錘煉功夫,致君子之“知”。

        胸水HPV16、HIF1α及VEGF檢測對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價值 … …………………… 史玉卿(4):475

        此外,傳統(tǒng)武術各種技術動作雖不盡相同,但確有共通之“理”。受理學家“格物致知”修養(yǎng)方法啟發(fā),傳統(tǒng)武術認為,做足“積習”工夫后可“打通”內在隔閡,實現(xiàn)拳理、拳技的一體貫通。如形意拳“至于開步練習,一形不順不能練他形,一月不順,下月再練,半年不順,一年練,練至身體和順,再練他形……一形通順再練他形,自易通順,而其余各形皆可一氣貫通。拳經云:‘一通無不通也’”(孫祿堂,2016)177;太極拳“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機趣橫生,妙理悉現(xiàn),萬殊一本,豁然貫通焉”(王宗岳等,1995)303??梢?,若要成就君子之“知”,千錘百煉的“格物工夫”不可或缺??傊?,習武者在習練傳統(tǒng)武術時,要時刻保持心專身恒,于千錘百煉之后,由“懵懂”走向“致知”,踏出君子之道的第一步。

        4.2 由“為學”而“進德”的內在養(yǎng)成之道

        4.2.1 武以修德:體悟相協(xié)的君子涵養(yǎng)

        “知”理是為了將“理”內化于心,實現(xiàn)內在德性不斷提升,故“向內用力”的涵養(yǎng)工夫是理學家極力推崇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拔颉笔橇曃湔呔毸囆奚順O為重要的手段,也是成就傳統(tǒng)武術君子人格的必須途徑,受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影響至深。傳統(tǒng)武術修習需以“體”為基礎,在“知”武理后,以“誠、敬”為手段進行一番苦“悟”,實現(xiàn)“體”與“悟”相呼應,而“悟”即是習武者在“體”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武術技法的內在感悟,是揭去當前心中遮蔽的過程,是對拳性和自我個性的不斷回歸(李守培,2016)60。如太極拳“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王宗岳等,1995)25;形意拳“法術規(guī)矩在假師傳,道理巧妙,須自己悟會……所以練拳術者,先要求明師得良友,心思會悟,身體力行,日日練習,方能有得也”(孫祿堂,2016)171。習武者之“體悟”不僅為了提高武術技藝,更為了涵養(yǎng)心性、修養(yǎng)德性,如吳圖南(1984)指出,武術“當以修德養(yǎng)性為唯一之目的”??梢?,傳統(tǒng)武術“體悟相協(xié)”的習練方式融合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的涵養(yǎng)功夫,使習武者在長期修習中,不再單純?yōu)榱思紦簦非笮蘧又?、養(yǎng)君子之性,以成就君子人格。

        4.2.2 武以得“仁”:克己自訟的君子氣節(jié)

        君子之“仁”一方面是內在的“仁”剛健不息地顯之于外(如誨人不倦),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內在地深化“仁”的自覺(如克己復禮)(李翔海,2017)。傳統(tǒng)武術是主殺伐的技擊術,最終是武以得“仁”,還是武以得“暴”,取決于習武者道德品性。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強調,人們要時刻做著省察克己的工夫,保持君子氣節(jié),這強化了習武者的道德自律,使習武者時刻“克己自訟”。如《少林七十二藝練法精選》要求“不顯于人,不損于己,遇一切外魔挫辱,淡然怡然,不介于意,任人之笑罵嘲激,而無動于心,神專志一,以守吾真”(金警鐘,1988);《昆吾劍譜》“劍箴十條”第十條規(guī)定“倘遇自鳴得意者,任其狂悖,不必與人爭辯。既得真?zhèn)?,又須涵養(yǎng)性情。倘無知之徒妄加譏貶,只可任其迷糊,不必與之較量”(李凌霄,1988)。從中可以看出習武者即使面對不善言論與行為,也要求克己自訟、恪守心性,以存養(yǎng)仁德。可見,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使習武者在修養(yǎng)君子人格的過程中,不斷將“仁”內化于心,存之養(yǎng)之、察之克之,由“為學”而“進德”,實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不斷提升,以得君子之“仁”。

        4.3 由“技”近乎“道”的內外合和之道

        4.3.1 武以顯“勇”:敬義夾持的君子操守

        自古以來,談“武”必涉及“勇”?!叭视录?zhèn)洹薄爸怯码p全”等均是武術給予“勇”的定位,即“勇”與“仁”“知”分不開。換言之,踐行“仁”“知”需要“勇”,尤其是從“武”的維度出發(fā)。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強調“知行合一”,要求做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實現(xiàn)道德應然與實然相統(tǒng)一,這是成為君子的關鍵。這種修養(yǎng)思想使傳統(tǒng)武術君子之“勇”得以顯現(xiàn),即能夠在合“義”前提下,將“理”付諸實踐,做到內外合一之“勇”。于習武者,受到刺激后,沒有道德的熏陶和法規(guī)的約束,簡單直接反映出的匹夫之勇(楊洋,2016)最為致命,如逞一時意氣的個人英雄主義,雖含勇的成分,但并非君子之“勇”。君子之“勇”順“理”而行,于仁義之舉中顯現(xiàn),如“精武會訓”要求,“凡我會員必須以仁愛為懷,服務為旨,以我所有,助人所無;犧牲個人力量,以求造福人群;忠信待人,廉政守己,見義勇為,積功于天爵;重振風教,多行而寡言。凜遵斯旨,庶幾完人”(周偉良,2000)。這種對“仁”的深度認知及對仁義的高度踐行,彰顯出習武者能夠持守本性、躬身力行的君子操守。因此,受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影響,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之“勇”得以顯現(xiàn)的是一種君子“大勇”(張耀南,2005)159,是習武者能夠敬于“心”、順于“義”的君子操守,是內外合一的圓滿。

        “允執(zhí)厥中”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智慧的凝結,君子即是在這種智慧中孕育而成的完美人格。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關于“中”的問題集中在“未發(fā)已發(fā)”上,“未發(fā)已發(fā)”又貫穿于道德修養(yǎng)整個過程。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未發(fā)之中”“已發(fā)之和”,即未發(fā)時“誠敬存養(yǎng)”以執(zhí)中,已發(fā)時“省察克治”而執(zhí)和,當然已發(fā)時“中”亦不可或缺。受其影響,習武者追求“允執(zhí)厥中”的君子人格,而“中和”則是傳統(tǒng)武術的君子之道。習武者“通過遵循‘中和’理念的道德感化和技術訓練,使其道德達至中和之境”(郭玉成等,2013),于內表現(xiàn)為體之中,于外表現(xiàn)為用之和,“誠于中而形于外”,即傳統(tǒng)武術追求的“內外合和”之道。

        在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影響下,“中”在傳統(tǒng)武術君子人格的修養(yǎng)過程中被無限放大,貫通于“武”之練用中,如峨眉槍法,“凡扎之求中而中,未盡善者也。盡善者,不求中而中”(吳殳,1985)98;孫祿堂(2000)377亦言:“練到至善處,以和為體,和之中智勇生焉……所以拳術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元妙也”,旨在從拳法規(guī)律中探尋“人之為人”的“成人”路徑,達到人格境界的提升(王崗等,2019)??梢姡瑐鹘y(tǒng)武術雖是技擊術,但追求超越“技”的“道”,而此過程即是“立人”過程。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為傳統(tǒng)武術君子人格修養(yǎng)提供方法與進路,使習武者在修習技術過程中融攝“知”“仁”“勇”三德,在長期研習拳“理”的身心磨礪中明心見性,實現(xiàn)“道”的追求,培養(yǎng)允執(zhí)厥中的君子人格。

        5 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視野下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修養(yǎng)的當代價值

        在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影響下,習武者將自我修身與社會、國家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往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隨時代變遷,盡管部分思想理論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其中具有永久性、普遍性特點的內容,對于當下社會仍具積極意義。

        5.1 以武“志”樹立遠大志向,磨練個人意志,強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視“立志”為君子修養(yǎng)基本手段,提出“先立乎其大”,使習武者一入武道,便立武“志”,為傳統(tǒng)武術君子人格修養(yǎng)指明方向。習武者面對日復一日枯燥的修行及身心千錘百煉之痛苦,若立志不堅不可能有所成就,誠如李存義所言:“練形意者,勿求速效,勿生厭煩之心,務要有恒,作為自己一生始終修身之功課,不管效驗不效驗,如此練去,功夫自然而有得也”(徐皓峰,2009)。追逐武“志”的道路,即磨練人意志的過程。以楊露禪、孫祿堂、董海川等為代表的武術名家,為個人武學志向鍥而不舍、頑強拼搏的習武軼事,正能體現(xiàn)出習武者在追求武“志”道路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中引用朱熹的話,“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立志不定,終不濟事”,指出要引導學生立雄心壯志,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诖?,弘揚武“志”,于世人尤其青少年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與價值。一方面,可以定人之心,引導人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找到正確方向,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努力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人們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時刻以“心專身恒”嚴格要求自己,無論面對怎樣的挫折,均能矢志不渝地堅持到底。因此,在當下社會倡導武“志”,可樹立人們遠大志向,對磨練意志、強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有良好促進作用。

        5.2 以武“知”培植“浩然正氣”,引導人們求真明善,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知”是一種理性品格,按儒家的看法,缺乏理性品格,主體往往會受制于自發(fā)情感或盲目意志,從而很難達到健全的境界(張岱年等,2004)323。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認為,通過“格物致知”的修養(yǎng)工夫,求真知、明是非,可致君子之“知”,該思想對傳統(tǒng)武術君子人格修養(yǎng)產生了顯著影響。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修養(yǎng)強調“首要明理”,誠如王薌齋所謂:“夫學術一道,首要明理,更須切實用功。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之所在,易于走入歧途,功夫愈深,殘害愈烈”。“理”既是拳之技理,亦是避免走入歧途之道理。在不斷格拳“理”的過程中提升習武者的道德認知,培植“浩然正氣”。明“理”愈深,愈能“知”“切要之所在”,才能在世俗妄語中保持對真理的追求和善的向往,致君子之“知”,向世人彰顯習武之人正義凜然的君子品格。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力促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實現(xiàn)“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齊頭并進,但就我國當前的教育現(xiàn)狀而言,“德性之知”在育人中的作用尚待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并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中強調,學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課不僅傳播知識,而且傳授美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學生們心中生根發(fā)芽。在此背景下,倡導武“知”,一方面,“無德無拳”的“知”理思想,可以促進人們在“見聞之知”的基礎上,充分融攝“德性之知”,重新喚醒人們做人重于做事的人生態(tài)度(蔡劍橋,2019),培植浩然正氣;另一方面,習武者千錘百煉的工夫及追逐君子之“知”的態(tài)度,可以強化世人“為己之學”的理念,減少功利性目的,引導其求真明善,養(yǎng)成正確人生價值觀??傊?,倡導武“知”是為了致君子之“知”,故在求“知”時,既要求真,更要明善,培植一身“浩然正氣”,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5.3 以武“仁”強化道德自律,穩(wěn)固和諧群己關系,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fā)展

        “仁”是君子人格的內在本質。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強化了德性主體在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修養(yǎng)中的主導作用,深化了德藝雙修的拳學理念,推動習武者追求以武“仁”為核心的傳統(tǒng)武術君子人格。習武者生活在以血緣宗族為基礎的熟人社會,對君子人格的追求決定其不能獨善其身。如王薌齋(2014)45提出,拳學一道,不僅鍛煉肢體,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傳統(tǒng)而言,首重德性,其應遵守之信條,如尊敬師長、重親孝長,信義仁愛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俠骨佛心之熱誠,舍己從人之蓄志,茍不具備,則不得為拳家之上選。這不僅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武術對習武者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強調道德的自律性,更突顯出習武者以群體為本,注重穩(wěn)固和諧群己關系的君子之“仁”。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對武“仁”展開探討正當其時。習武者練用武術和日常交際,均是涵養(yǎng)工夫,修德過程。推之于人,其一,傳統(tǒng)武術訓練、技擊及日常生活的相關道德規(guī)范,有助于強化世人的道德意識,使道德規(guī)范內化于心,事事反求諸己,做到以誠待人、以禮待人,弘揚仁愛精神;其二,武“仁”突顯的“德技兼修”“重義輕利”等武德理念可啟發(fā)職業(yè)道德建設,促進人們認識職業(yè)規(guī)范、明確職業(yè)責任、內化職業(yè)道德,推動職業(yè)道德落實。從生活、工作方面,整體強化人們的道德自律,做一個成人成己的君子,進而穩(wěn)固和諧的群己關系,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fā)展。

        5.4 以武“勇”增強責任意識,促進道德認知與實踐高度統(tǒng)一,推進國家文明建設

        “勇”與“知”“仁”同被視為君子必不可少的品質。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明確傳統(tǒng)武術“勇”之道德屬性,使習武者能夠勇于堅守和貫徹“知”與“仁”,做到“知行合一”,并將個人理想融于社會、國家的發(fā)展目標中,成為有責任擔當?shù)木?。君子因其責任擔當而往往見義勇為,展現(xiàn)出道德之“大勇”,即便用武,也體現(xiàn)出“仁義”思想,制人而不傷人,如萬籟聲(2006)49言:“吾等習武功,固以能終身善保其技不與人較短長,自為得策。但有時出于無奈,非以武力不能了者,則亦須視當時情形而與之抗衡。有暗害者,有教藝者,有劫奪者,其對付手段,自有輕重。最好冤家宜解不宜結,小創(chuàng)懲戒之,勿遽下毒手,是為最要?!本痛硕?,武“勇”是可貴的品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而這便需人們“勇”于“知行合一”,提升整體道德修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诖?,于當下大力弘揚武“勇”品質,一方面,武“勇”之敬義操守,可使人們深度認知自我,勇于正視缺點,促進人格完善;另一方面,習武者見義勇為、崇德?lián)P善等武“勇”行為,可強化人們的責任擔當意識,使之勇于承擔責任,且可增強道德實踐“勇”氣,落實“德性之知”,促進道德認知與實踐高度統(tǒng)一,進而推動國家文明建設。

        6 結語

        凡是道德,便應成風;凡是君子,便應成風(余秋雨,2014)20。經過宋明先哲闡發(fā)而形成的宋明理學,達到了極高理論建設高度,其將天理貫穿于人倫日用之中,空前地突出了道德主體于人的重要性。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以“存天理,滅人欲”為基本立場,強調對“理”(道德)的察識和踐履,助推人們修養(yǎng)君子人格。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修養(yǎng)承載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核心思想,使傳統(tǒng)武術蘊含的不只是技擊之道,更是提升道德修養(yǎng)、完善人格的“成人”之道,也即君子人格的修養(yǎng)之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論古思今,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修養(yǎng)理論于當代仍具極強現(xiàn)實意義。因此,本研究從宋明理學道德修養(yǎng)論視角下對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展開系統(tǒng)探討,不僅是對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深入解讀,更是對當代習武者,乃至道德觀念、價值追求、人生理想的深刻反思,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武術理想人格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當代價值。

        黄色国产一区二区99| 东北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欧美整片第一页| www.五月激情| 亚洲无码vr|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 青青草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在线| 国产免费a∨片在线软件| 无套内射蜜桃小视频| 国产区精品|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精品|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 色吊丝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一区色偷久久| 水野优香中文字幕av网站| 亚洲性啪啪无码av天堂|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三级视频网站| 精品国产色哟av一区二区三区|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 男女裸交无遮挡啪啪激情试看| 中文字幕无码人妻丝袜|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对白|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天堂2019| 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影院|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妺妺窝人体色www婷婷|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免费看| av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在人线视av|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