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姿琦 吳建寨 張晶 丁嬌嬌 周向陽 曹姍姍 沈辰
摘 要:收集、整理1988—2017年世界小麥的貿易數據,從總體規(guī)模、區(qū)域分布、動態(tài)變化等角度分析了世界小麥的貿易格局及演變規(guī)律??傮w看,小麥進口國家的進口來源單一,依賴性較強,出口國貿易政策或國內形勢的變動可能會對小麥的國際市場及小麥進口國的糧食安全狀況產生較大影響。本研究從加強科技研發(fā)、完善支持政策體系、提高國際話語權、健全預警機制、構建多元市場等角度,對中國小麥產業(yè)發(fā)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小麥;貿易格局;演變;建議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yè)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總產量連續(xù)6年保持在65 億t以上,糧食安全形勢持續(xù)向好。但是,確保糧食安全這根弦仍然不能松懈,特別是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下,國內外環(huán)境復雜多變,國際糧食貿易面臨著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干擾,不穩(wěn)定因素增加,糧食安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黨中央、國務院準確把握當下形勢,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小麥是世界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多和分布最廣的糧食作物,與水稻、玉米并稱世界三大谷物,是世界主要食糧[1],在國際糧食貿易中居于重要地位[2]。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2017年我國小麥產量為1.34 億t,占全國糧食產量的20.29%,種植面積達2 400 萬hm2。小麥產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對我國糧食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產生直接、深刻的影響[3-4]。近年來,隨著一體化的推進,國內外資源環(huán)境、糧食供求格局和國際貿易形勢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5]。在此背景下,本文收集整理近30年來各國小麥的進出口數據,分析國際小麥市場的供需與貿易格局演化,總結規(guī)律并針對我國小麥產業(yè)的發(fā)展提出建議。
1 貿易總體規(guī)模與變化
近30年來,小麥貿易量總體呈現穩(wěn)步增長趨勢,由217.89 百萬t增至388.56 百萬t,年均增長2.61%;2006年之前,貿易額變動與貿易量較為同步;隨后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貿易額隨匯率發(fā)生較大波動,2006—2008年漲幅較快,由441.51 億美元迅速增至943.81 億美元,2009年發(fā)生較快回落,2010年后開始回升并在2013年達到1 033.37 億美元的峰值,之后3年連續(xù)下降,2017年有所增加(附圖)。
2 進出口的區(qū)域分布及變化
2.1 主要進出口國家分布
2.1.1 主要出口國分布 從(表1)數據計算結果看,小麥出口主要集中在歐美等少數發(fā)達國家。在所有國家中,俄羅斯位于首位,出口量占比為16.78%,出口額占比為14.84%。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四國的出口比重合計超過50%,在世界小麥出口中居主導地位,主要原因是前四位出口國家幅員遼闊,耕地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yōu)勢;另外,這些國家經濟發(fā)達,農業(yè)生產專門化、機械化程度較高,具有更高的農業(yè)技術效率,小麥的產量及單位面積產出更高;同時,農業(yè)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更高,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更加成熟,出口渠道更加多元、完備[6]。
2.1.2 主要進口國分布 大多數國家對小麥進口具有較為普遍的需求,進口國家在全球分布較為廣泛,各國小麥進口額均占有一定的比重(表2)。與出口相比,進口量占比差距較小,介于2%~6%之間。由此可見,相對于進口市場,出口市場擁有更高的集中度,少數出口國占有大多數市場份額,小麥貿易市場呈現出賣方市場的特征。出口國對市場的控制能力更強,擁有市場定價權,因而更具價格優(yōu)勢[7],可以通過調整價格與供給量來實現利益最大化,小麥進口國家的糧食安全可能受到潛在的威脅。國際四大糧商1是跨國農業(yè)企業(yè)的代表,通過百年以上的發(fā)展,已在世界范圍搭建起一個集農業(yè)生產、儲運、貿易、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yè)鏈,占據著全球糧食交易量的主要份額,掌握全球糧食的運銷,同時還在各國收購或建立工廠,不斷強化其主導權,實現對全球糧食貿易的控制。
2.2 主要進出口國家動態(tài)變化
2.2.1 主要進口國動態(tài)演變 1990年,蘇聯是世界進口小麥最多的國家,中國緊隨其后,進口比重高達13.65%(表3)。意大利排在第3位,進口比重為12.56%。之后,中國、伊朗的進口比重有所下降;意大利與日本占比情況較為穩(wěn)定,始終排在前5名,對小麥進口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阿爾及利亞與印度尼西亞的進口比重有較大提升,2017年,印度尼西亞成為世界上小麥進口最多的國家??梢?,隨時間推移,小麥進口比重發(fā)生轉移,由中國、伊朗向阿爾及利亞與印度尼西亞轉移。
2.2.2 主要出口國動態(tài)演變 如表4所示,由于受到小麥生產條件的約束,小麥主要出口國隨時間變化較為穩(wěn)定,美國、法國、澳大利亞與加拿大始終排在前5位,占有較大的份額。美國在4個年份均位于小麥出口國家首位,但出口比重逐漸下降,壟斷性有所減弱。同時可以發(fā)現,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俄羅斯、烏克蘭、羅馬尼亞等在國際小麥市場的出口比重逐漸增加。俄羅斯的出口比重增長迅速,2010年已進入主要出口國的行列且排在第5名的位置,到2017年時出口占比上升至14.84%,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小麥第二大出口國;烏克蘭在2010年時進入主要出口國行列,2017年時出口比重迅速提升到7.07%,位列第6名;羅馬尼亞在2017年時已進入主要出口國行列,排在第8位。2017年3個國家的小麥出口量占到了世界總出口的24.79%。對以上3個國家的小麥生產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小麥總產量及單產均有較大增加。就俄羅斯而言,2017年1四家世界五百強企業(yè),即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小麥產量約為8 600萬t,創(chuàng)歷史新高;出口量3 303 萬t,占總產量的38.41%。2013年,在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的情況下盧布發(fā)生貶值,也成為俄羅斯小麥出口迅速增加的刺激因素。同時,近年來俄羅斯致力于加強港口碼頭等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使糧食出口的快速增加成為可能。
3 主要國家進口來源及演變
印度尼西亞主要從澳大利亞、加拿大與美國進口小麥,2017年3國來源占比接近70%,對比1995年可以發(fā)現,隨時間推移,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占比增加,從加拿大與美國的進口占比減少;1995年埃及小麥進口對美國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進口比重高達93.33%,到2017年,進口重心從美國轉移至俄羅斯,從俄羅斯進口占比超過60%;意大利的進口集中度隨時間從法國進一步分散,主要在部分歐洲國家就近進口小麥;日本小麥進口集中在美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從3國進口比重始終占全國進口的98%以上(表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農業(yè)生產取得了較大進步,但由于消費量增加,我國仍然是小麥主要進口國,每年需從國外進口相當數量的小麥。1995年,我國進口來源主要集中在加拿大與美國,到2017年時進口比重發(fā)生轉移,加拿大的占比明顯下降,澳大利亞占比從3.76%上升至44.21%。澳大利亞與美國所占的比重超過了80%,我國小麥進口具有很強的依賴性。
總體看,雖然各國的小麥進口重心隨時間發(fā)生轉移,但集中度仍然很高,小麥進口市場渠道單一、風險較大,安全性與穩(wěn)定性難以保證。
4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分析了近30年世界小麥的貿易格局及演變趨勢,結果表明,研究期內全球小麥的貿易量發(fā)生增長,各國進口份額較為分散,出口市場集中程度則較高,小麥進口國的糧食安全存在潛在風險。
針對我國小麥產業(yè)發(fā)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進一步保障與提升小麥產量,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加大對農業(yè)科技研發(fā)的投入力度,加強新型生產、種植技術的利用與推廣,以技術為支撐,推進小麥種植示范基地建設與規(guī)?;a,培育更加優(yōu)良的小麥品種,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走高產、高效、優(yōu)質的小麥生產道路。
二是完善小麥產業(yè)支持政策體系。加強小麥財政投入,在保持支農資金穩(wěn)定增長的同時,適當調整資金的流向及投入重點,將支持重點優(yōu)先放在小麥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產條件的改善方面,合理利用小麥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種糧意愿,保證小麥產量。
三是積極參與、主動開展國際談判,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規(guī)則的制定,提高我國農產品貿易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農業(yè)協定》中的貿易支持政策,爭取更大的農業(yè)貿易支持空間,營造對中國有利的貿易政策環(huán)境。
四是建立健全國際小麥市場監(jiān)測預警機制,對國內及國際小麥的產量、單產、種植面積、價格、進出口額等生產與貿易相關數據進行定期采集、跟蹤與分析,把握國際小麥市場的動態(tài)與走向,及時識別、監(jiān)測與預防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風險,充分應用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措施,對已出現的問題進行響應與應對。
五是抓住“一帶一路”契機,大力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小麥出口國的農業(yè)經貿合作。通過建立更多的農業(yè)合作項目,借鑒、引進“一帶一路”國家的農業(yè)先進技術與生產管理經驗,推廣我國的創(chuàng)新技術與最新成果,構建更廣闊的互惠互利合作平臺。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倡議的便利性與普惠性,將新興小麥出口國納入我國小麥進口市場格局中,開辟新的小麥進口渠道,分散風險,構建更加多元、穩(wěn)固的小麥進口市場。◇
參考文獻
[1]盧昱嘉,李雪,姜楠.2017年世界小麥產業(yè)發(fā)展及趨勢分析[J].中國市場,2017(26):63-65.
[2]裴俊紅,李銀平.河北省小麥生產成本收益分析[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5,36(7):41-45.
[3]李雪,穆月英,付文革.近十年我國小麥生產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側重于20個小麥生產省[J].農業(yè)經濟,2009(10):32-34.
[4]王濟民,張靈靜,歐陽儒彬.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糧食安全:成就、問題及建議[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8(12):14-18.
[5]孫致陸.貿易開放背景下國際小麥貿易市場勢力實證分析[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14、169.
[6]姜靖,劉永功.美國精準農業(yè)發(fā)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18,36(5):117-120.
[7]Goldberg P K,Knetter M.Goods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s:what have we learned[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3):1243-1272.
Pattern and Evolution Analysis of World Wheat Trade
YIN Zi-qi,WU Jian-zhai,ZHANG Jing,DING Jiao-jiao,ZHOU Xiang-yang,CAO Shan-shan,SHEN Che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the world wheat trade data from 1988 to 2017,and analyzed the world wheat trade pattern and evolution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 change.Generally speaking,the import sources of wheat importing countries are single and highly dependent.Changes in trade policies or domestic situation of exporting countries may have greater impact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of wheat and the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of wheat importing countries.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this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wheat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mproving the support policy system,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improving th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and building a diversified market.
Keywords:wheat;trade pattern;evolution;sugg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