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
有軌電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出現(xiàn)在世界各大城市已經(jīng)有上百年的歷史。上海市的3路、8路有軌電車對許多老上海人來說至今記憶猶新。雖然其因城市交通改造有一段時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隨著城市交通新一輪發(fā)展,尤其是在倡導(dǎo)環(huán)保、節(jié)能的背景下,新型有軌電車開始回歸,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翻閱著收藏多年的珍貴老照片,一幕幕關(guān)于老上海公共交通的歷史頓時鮮活起來。
有軌電車的前身是有軌馬車。1865年,世界上第一條馬拉的有軌車道在德國柏林誕生。1881年,依舊在柏林,由馮·西門子設(shè)計的首列有軌電車問世了,當時它只能載6人,軌道長度只有400米。7年后,美國弗吉尼亞州里士滿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投入商業(yè)運行的有軌電車系統(tǒng)。
不久,歐美國家運行有軌電車的消息傳到上海,一些居住在上海的外僑也開始醞釀在租界修筑車軌,開通電車。1881年7月,上海英商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董局提議開辦電車事業(yè)。租界當局認為,雖然有軌電車鋪軌架線投資較大,但鑒于其行車成本低、乘客容量大、乘坐平穩(wěn)舒適的優(yōu)點,決定采納。1898年3月,法租界公董局與公共租界工部局聯(lián)合組成電車設(shè)計委員會,因設(shè)計分歧未果。后兩租界分別辦理電車事宜,1905年3月公共租界選定英商布魯斯·庇波爾公司承辦電車工程,其專營權(quán)轉(zhuǎn)讓給英商上海電車公司。1907年4月24日,公共租界有軌電車工程開工。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輛有軌電車彩車行駛至外灘(廣東路)終點站。
1908年公交代價券
1908年1月31日,英商電車在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試車。同年3月5日,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路線正式通車營運,標志著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誕生。第一條有軌電車的起點是靜安寺,沿著愚園路、赫德路(今常德路)、卡德路(今石門二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向東行駛,穿過南京路(今南京東路),并沿著外灘,抵達廣東路外灘,全程6.04公里,終點站設(shè)在英國總會門口。
此后,法租界在1906年1月由公董局與比商國際遠東公司簽訂電燈電車專營合同,規(guī)定電車由遠東公司經(jīng)營。1906年6月法商電車電燈公司成立,接收比商國際遠東公司在法租界舉辦之電車電燈事業(yè)。1907年10月開始鋪軌,1908年5月6日法租界第一條有軌電車2路正式營運,起始站十六鋪,到7月延伸至徐家匯,線路全長8.5公里。
由于公共租界與法租界的電車在各自區(qū)域內(nèi)辟線鋪軌,互不相通,乘客跨區(qū)遠足必須換車,并另購車票,很不方便。為此英電開辦后不久,即向法電提出互通電車的建議。1912年8月,英法電車公司開始相互通車,最初是通車不通票,即駛?cè)雽Ψ铰肪€時,乘客需要重新購票。1913年8月,兩家公司簽訂合同,對互通路線、行車時刻、售票、結(jié)算等作了規(guī)定,從此跨區(qū)乘客無須兩次購票。
1924年行進于靜安寺外白渡橋之間的英商公共汽車和黃包車。
辛亥革命前夕,法商電車已行駛于華界老西門至斜橋等地段,并企圖自十六鋪擴展電車路線至華界外馬路董家渡一帶。同時,多家外商也先后要求在南市經(jīng)營電車事業(yè),均遭中國當局拒絕。
1912年,南市內(nèi)地電燈公司經(jīng)理陸伯鴻等人為挽回中國主權(quán),阻止外商侵越華界,以繁榮南市為由,向上??h主管申請創(chuàng)建南市有軌電車,經(jīng)市議事會討論批準給予電車專營權(quán)。1913年2月,上海華商電車公司成立,旋即著手電車工程的籌建。整個工程建設(shè)、設(shè)備等均委托德國西門子公司辦理,同年3月動工建設(shè)。8月11日,華商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通車營業(yè),從小東門至高昌廟,全長4.97公里。1913年11月華商電車公司與法商電車公司訂立合同,在民國路(今人民路)自小東門至老西門各置路軌,互相通行。
從1908年3月5日通車至1911年,公共租界的電車發(fā)展十分迅速,共計開通8條有軌電車線路。
電車的問世,即使在上海這樣開放的城市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當時的《中法新匯報》稱:“這種電車既看不見蒸汽,又看不見機器,但卻能自動?!庇秩纭蹲治髁謭蟆穼懙溃骸奥飞狭⒅S多人,張大眼睛和嘴巴,驚奇地看著電車。有時發(fā)現(xiàn)軌道里有幾塊小石頭,這可能是中國頑童的惡作劇?!贝送?,上海電車運營之初,還曾鬧出不少笑話。當時不少人相信:“電車電車,車上帶電,乘者觸電?!彼杂熊夒娷囃瞥鲆潦?,沒人敢去乘坐。為此,英國人雇用了一批失業(yè)者去當專業(yè)坐車人,還向每位坐車的乘客,贈送花露水、牙粉、香皂等禮物。這樣,有軌電車的生意才逐漸好轉(zhuǎn)起來。
在延安東路外灘有軌電車候車月臺候車的女乘客。
張貼于車廂內(nèi)部的廣告,英文為當時的廣告價格及尺寸。
由于早期電車公司都由外國人開辦,因此不少細節(jié)都顯示了對華人的歧視。比如,電車公司將車廂分為頭等二等,票價也分為兩等,前者5分,后者2分。這兩者在如今看來相差無幾,然而,在當時卻是相當懸殊。參照當時物價,2分可買豬肉1兩或土豆1斤。除了票價不同,車廂內(nèi)環(huán)境也有所不同。頭等12席,座位是用白藤繃得緊緊的沙發(fā),相當舒適;而二等有20席,車廂內(nèi)均為長條的橡木硬座。
著名作家張愛玲數(shù)次將身邊的有軌電車寫在了她的小說中,《封鎖》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篇:“開電車的人開電車。在大太陽底下,電車軌道像兩條光瑩瑩的,水里鉆出來的曲蟮,抽長了,又縮短了;抽長了,又縮短了,就這么樣往前移—柔滑的,老長老長的曲蟮,沒有完,沒有完……開電車的人眼睛盯住了這兩條蠕蠕的車軌,然而他不發(fā)瘋。如果不碰到封鎖,電車的進行是永遠不會斷的。封鎖了。搖鈴了?!b忊忊彛恳粋€‘鈴字是冷冷的一小點,一點一點連成了一條虛線,切斷了時間與空間?!?/p>
不過,這為人熟悉的“叮叮當當”聲,不久之后便淹沒在了時代發(fā)展的浪潮中。1975年,上海拆除了最后一條有軌電車線,結(jié)束了滬上有軌電車近70年的運行歷史。如今,馬車、黃包車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電車也換上了現(xiàn)代化外衣,地鐵輕軌、公共汽車、出租車成為了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角。只有那一張張珍藏多年的泛黃的老照片,如同歷史的車輪駛過心頭,勾起我們對過去的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