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歷史進程,社會主要矛盾在其客觀維度上從敵我性質的階級矛盾轉型為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這是社會主要矛盾在實然層面上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同時,我黨歷次重要會議決議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觀認知,呈現(xiàn)為錯綜復雜的另一條認識論線索。這兩條邏輯線索或明或暗、或隱或現(xiàn),雙向互動式的融合與分離,并行交織于建國以來的偉大社會實踐過程中。從1978年底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實然、應然的雙向維度上具有一致性與融合性,其共同的邏輯線索就是人民內部矛盾的演變。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在主、客觀雙重維度上具有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人民內部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是指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諸多矛盾中處于主導地位的矛盾,它在客觀邏輯上決定無產階級政黨一定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基本路線等思想認識。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至今,歷次黨的重要會議決議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與表述,呈現(xiàn)為一個辯證否定的歷史性轉換。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發(fā)展是基于現(xiàn)實國情、世情變化的實然結果,也是我黨對其主觀認識的應然過程。厘清建國以來社會主要矛盾實然與應然之間的辯證邏輯關系,探析我們黨對這個矛盾理解與把握的邏輯線索。有助于我們深刻學習“黨史”和“四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對于我們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保持全面小康社會的既有成就,實現(xiàn)我國2035年的遠景目標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的宏偉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1949年10月—1978年12月:對抗性階級矛盾的雙重邏輯演變
從中國共產黨執(zhí)掌政權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期間社會主要矛盾在客觀的實然維度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黨在主觀認識層面對此也呈現(xiàn)了應然性的轉換。然而,這一時期大多數(shù)施政方針卻重在凸顯對抗性的階級矛盾。中國共產黨對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歷史演變進程,從主觀認識與客觀對象是否一致的角度來看,這三十年可以劃分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
1.1949年10月-1957上半年,社會主要矛盾的實然維度與我黨對其應然性認識是一致的
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工作重心要及時由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我們既團結又斗爭的主要對象是民族資產階級。隨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1952年6月,當時“在打倒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人民大眾與仇視新中國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敵對矛盾。在當時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面臨著國民經濟恢復和新生政權鞏固的雙重任務,
伴隨著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厘定,在抗美援朝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基礎上,在“一化三改”基本路線的指導下,我國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水乳交融”式推進。當時階級矛盾的空間性轉化和歷史性變化相疊加,都在階級矛盾發(fā)展變化的實然框架之內,這反映了我們黨對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應然性認識是沒有偏差的??腕w維度的階級矛盾與認識層面的階級矛盾相一致,這是社會主要矛盾歷史發(fā)展的邏輯必然。
群眾階級斗爭在現(xiàn)實領域趨于尾聲,階級矛盾的實然邏輯面臨著轉型,階級矛盾的邏輯線索也處于轉換之中。適時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八大”會議提出,國內作為社會主要矛盾的階級矛盾即將轉化為一種次要矛盾,這是當時關于社會主要矛盾實然維度與應然性認識的高度一致?!皣鴥鹊闹饕芤呀浭侨嗣駥τ诮⑾冗M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確證了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集體層面,在主觀認知維度上對社會主要矛盾的人民內部矛盾性質形成共識。
這就是說,伴隨著敵我性質的階級矛盾在實然維度上由主要地位轉化為次要地位,中國共產黨的應然性認識邏輯如影隨形般的展開。這種雙向邏輯的歷史性辯證統(tǒng)一帶來的現(xiàn)實成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提前完成,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基本獨立的工業(yè)體系,這是當今中國及其未來發(fā)展的歷史性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車輪”本該這樣延續(xù)行進,然而,這一切在1957年的下半年開始就漸漸轉型。
2.1957下半年-1978年底,階級矛盾的實然維度與應然認識相背離
我們黨對階級矛盾的認識與它的現(xiàn)實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在1957年的下半年開始呈現(xiàn)背離的端倪。在接下來的20余年,階級矛盾在主、客觀雙向維度上各自展開,運演著雙重邏輯的變奏曲。這一時期,我黨始終沒有擺脫局限于應然性的認識分析與判斷社會主要矛盾的窠臼。從黨的八屆三中全會開始,經過黨的“九大”、“十大”到黨的“十一大”,歷次會議決議一貫強調階級矛盾是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于是,我黨對于階級矛盾的應然性認識較之1957年前,逐漸發(fā)生了顛覆性轉型,這種認識與當時中國基本國情嚴重不符合,也與社會主要矛盾的實然維度徹底背離。
實然維度的社會主要矛盾較之在1957年前,并沒有發(fā)生客觀性轉換,于是,社會主要矛盾就具有了主、客觀雙向維度。這是因為當時階級矛盾呈現(xiàn)了新的狀況,國際上的兩個“超級大國”均對中國采取敵對性政策和態(tài)度;國內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在經濟、政治等領域,以多種新形式涌現(xiàn),與階級矛盾錯綜復雜交織在一起。這讓人難以正確區(qū)分與科學判斷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我們黨在主觀認知維度上把階級矛盾界定為社會主要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边@種思想認識長期在黨內、國內處于主導地位。
實然維度的社會主要矛盾即人民內部矛盾,在我黨對其認識的層面上就轉換為階級矛盾了。無產階級專政下階級矛盾的認識邏輯也就形成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基本路線。
二、1978年底—2012年:人民內部矛盾的實然維度與黨對其認識維度的交相融合
這個階段,我黨最初還沒有明確解決實然維度的社會主要矛盾孰是孰非?首先在認識維度上突破了以階級矛盾作為社會主要矛盾的觀念藩籬?!耙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種認識邏輯的辯證轉型決定了我們黨和人民命運的歷史性轉折。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要矛盾的實然維度與我黨對它的主觀認識邏輯相融合。1979年3月,鄧小平說:“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由于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方面來,實際上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边@通俗易懂、言簡意賅闡明了社會主要矛盾主、客觀雙向維度的辯證統(tǒng)一。1981年6月,我黨十一屆六中全會充分肯定了所取得的成績,與此同時全面總結了歷史經驗教訓。“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边@一認知邏輯符合社會主要矛盾的實然維度。
作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人民內部矛盾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階段,它在客觀的實然維度與我們黨對它的應然性認知維度融合統(tǒng)一。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域,先進的社會制度決不可能脫離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程度?;谖尹h對社會主要矛盾的主、客觀辯證統(tǒng)一性認識,1982年9月召開黨“十二大”會議后,人民內部矛盾作為社會主要矛盾被寫入黨章的總綱,這是黨執(zhí)政進程中對社會主要矛盾研判的又一次重大轉型。這樣的社會主要矛盾邏輯線索貫穿黨“十三大”及其后的數(shù)次全國性代表大會,一直到黨的“十八大”會議都是如此。這實現(xiàn)了社會主要矛盾主、客觀雙向維度的辯證統(tǒng)一和完美融合,也彰顯了我們黨對于社會主要矛盾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性的創(chuàng)新性理論功績。
1987年,鄧小平在會見外國友人時說:“中國社會主義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是不發(fā)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fā),根據(jù)這個實際來制定規(guī)劃?!边@說明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把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置于我國基本國情的邏輯結構之內來考量。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會議決議指出,從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建國一百周年左右的時間,這長達上百年的歷史過程都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較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實然維度與黨對它的應然性認識,一定要辯證統(tǒng)一起來并實現(xiàn)密切融合。
社會主要矛盾辯證邏輯支配下的黨一切方針政策,都不可脫離中國社會的客觀現(xiàn)實狀況,于是我們黨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總路線。
鄧小平在長期深邃思考的基礎上,提出社會主義本質就是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我們黨的價值追求和奮斗目標。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并繼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這一時期黨內的共識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階級斗爭,經濟建設已經成為我們的中心任務。除非發(fā)生大規(guī)模外敵入侵,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動搖這個中心。這十四年,我們都沒有動搖這個中心,今后還必須堅定不移地這樣做。”中國共產黨的“十五大”指出:“我國現(xiàn)在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社會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边@表明中國共產黨逐漸清醒自覺地實現(xiàn)了社會主要矛盾主、客觀雙向的交相融合。
我們黨帶領人民群眾跨入新世紀以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變得更加緊迫。2002年黨的“十六大”指出:“現(xiàn)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fā)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內部矛盾關系日益變得錯綜復雜,經濟總量依然不足、經濟結構有待深入調整、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亟待縮小、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多種自然資源被浪費性消耗,等等。2007年黨的“十七大”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我們黨和人民經過長期不懈地努力奮斗,堅持科學發(fā)展,盡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更為凸顯。所以,仍然認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實然性沒有發(fā)生改變。
三、新時代以來:社會主要矛盾的實然維度與黨對其認識維度的雙向轉型
2010年以來,我國每年經濟總量一直僅次于美國,穩(wěn)居全球第二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發(fā)展,整體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是,這之前存在的諸多矛盾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某些領域的新舊矛盾錯綜復雜交織在一起。不平衡、不協(xié)調、不可持續(xù)等突出問題的狀況依然嚴峻,發(fā)展的質量、效益問題和資源、環(huán)境壓力也似乎更為緊迫。2012年黨“十八大”以來,我們著重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充分凸顯基本路線作為國家和人民“生命線”的地位,提出美麗中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目標。
社會主要矛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某些階段性特征必然會發(fā)生歷史性改變,這是客觀對象在它的質的維度上量的變化。對于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性改變,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所形成的相應的思想認識,伴隨著“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形成,也辯證性的做出了一些轉變。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边@是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邏輯與主觀邏輯辯證統(tǒng)一性的把握。
馬克思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在當代中國,這個“需要”指向人民多層次、高質量和多品位等全方位的整體性要求,指向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指向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中國夢。
馬克思說:“如果從更廣泛和更具體的意義上來理解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系,就要把生產和消費的關系包括在內?!毙枰脑鲩L永遠大于、先于和快于生產的增長。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呈現(xiàn)歷史性轉型,這種轉型并非主要矛盾根本性質的變化,而是主要矛盾關系在具體結構、形式層面的立體化轉變。人民的各種需要內在整合為類似金字塔形狀的整體層級結構,并構成相輔相成、重疊遞進的社會系統(tǒng),發(fā)生著從低到高、由外及內漸次滿足的轉化。這就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人民內部矛盾的實然性邏輯。
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形式多樣、內涵廣泛而豐富,是基于一定質量之上的社會結構系統(tǒng)。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有一個穩(wěn)定切實的滿足,并且耗費的勞動成本和各種資源較小。民主法治、精神文化、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社會安全、公共服務、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等,這些需要在比較高的程度上,進一步得到充分的滿足。在社會需要和自我需要辯證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過程中,達到個體自我需要的實現(xiàn),這是通向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具體化路徑,此路徑理所當然應是一個動態(tài)性過程。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框架,而不能鑲嵌在西方民主模式的應然性認識結構。
這是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狀態(tài),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指向一種應然性的價值狀態(tài)。不平衡發(fā)展和不充分發(fā)展是相互重疊、互有所含的實然性社會狀況。發(fā)展不平衡性是我國自然環(huán)境、社會歷史和政策體制等多方面原因綜合造成的,主要表現(xiàn)在社會結構、區(qū)域、城鄉(xiāng)和社會群體等方面。其中,每一方面的內部結構也存在較大差距,例如經濟結構內部的產業(yè)結構不協(xié)調,社會公共投入不均衡,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承載力、修復力參差不齊等。區(qū)域不平衡性指東部、中西部地區(qū)各方面發(fā)展水平的差距。城鄉(xiāng)不平衡性體現(xiàn)為城鄉(xiāng)發(fā)展的差距較大,在收入、教育、醫(yī)療、消費等方面的矛盾突出,社會“橄欖型”的財富分配結構尚未出現(xiàn),等等。
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的諸多矛盾在新時代背景下,成為制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障礙。它決定了我們黨和人民新時代的中心任務,要將“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方針融通“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以人民為中心,秉持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理念,穩(wěn)中求進推進經濟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開展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既不能改旗易幟也不可封閉僵化,努力實現(xiàn)我們的偉大事業(yè)和偉大夢想。
四、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進程中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辯證邏輯
社會主要矛盾是特定時期社會發(fā)展階段性特征的客觀反映,它與具體社會階段的中心任務構成內在的邏輯關聯(lián)性。在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歷史進程中,實然維度的社會主要矛盾展現(xiàn)了歷史性的邏輯轉型。與此同時,我黨對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應然性認識線索,呈現(xiàn)為一個辯證統(tǒng)一性的思想過程。其間,也曾出現(xiàn)一度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性原則的情況,導致實踐失誤,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遭受重大損失的后果。社會主要矛盾實然邏輯與認識邏輯的辯證性統(tǒng)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辯證轉型,是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與理論基礎。
任何矛盾關系都是不斷運動變化的,處于相對靜止和絕對運動的對立統(tǒng)一之中,呈現(xiàn)為量變(數(shù)量增減、結構變化)和質變(階段性質變、局部性質變)兩種狀態(tài),前者是一種準備與積累狀態(tài),后者是量變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吧鐣髁x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敝袊缆放c中國制度蘊涵的社會主要矛盾,也有一個從初級到中、高級階段發(fā)展的總體量變過程,理應在其實然性維度與應然性認知層面有各自的發(fā)展邏輯。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演進在內涵、結構和屬性等方面,毫無疑問會出現(xiàn)部分質變。量變的積累盡管有時不會引發(fā)全局性質變,但是完全可能引起部分質變,表現(xiàn)為社會主要矛盾發(fā)展的階段性轉型。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具有“變”與“不變”的階段性特征。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半個多世紀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均發(fā)生了顯著的量變,這樣就必然引發(fā)社會主要矛盾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階段性質變。社會主要矛盾的實然維度與我黨對它的認識維度二者之間的關系,在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歷史進程中以辯證統(tǒng)一性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10-1966.05)》(第24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8頁.
[2]《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頁.
[3]《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2頁.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68頁.
[5]《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頁.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2頁.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4頁.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4頁.
[9]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頁.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76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3頁.
作者簡介
劉源(1972-),女,山東菏澤人,哲學碩士,四川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思政部講師,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