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聶菲璘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哲學部,北京,100091)
提要: 從“家”“國”二字的文字學淵源看,“家”“國”表示的是大小級別不同的治理或管轄地域,但在此范圍大小不同的地域中都有相似的政治架構(gòu)和社會功能。這是家國同構(gòu)的基本含義。家國同構(gòu)與家國一體是家國情懷的政治與思想基礎(chǔ)。家國情懷的文化內(nèi)涵,既包含通過移孝作忠把在家盡孝的情感轉(zhuǎn)化為為國盡忠的這種個人對國家的自下而上的道德情感,也包含通過愛民如子使為政者治國如家這種國家對個人自上而下的道德責任。“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家國情懷在當代處理民族關(guān)系和國際關(guān)系中的思想結(jié)晶和升華。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字里行間流露著“家國”二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詩句,都體現(xiàn)出濃厚的家國情懷。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jīng)磨難、飽嘗艱辛而不屈不撓、歷久彌新,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脈深處的家國情懷居功至偉。梳理“家”“國”二字的文字發(fā)展脈絡(luò),探析家國情懷的精神境界與歷史文化內(nèi)涵及其當代升華,對于正確理解家國同構(gòu)的內(nèi)涵,形成家國一體的觀念,涵養(yǎng)深厚的家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
“國”的本義為疆域、地域。后有“地區(qū)”的含義,例如,《何尊》中有銘文“余其宅茲中或(國),辪(乂)自之民”[10]。“余”為王自稱;“宅”為居住;“或”即“國”之初文,“中或”指周王朝疆域內(nèi)的中心地區(qū),即洛邑;“之”為代詞,指這里;辪,通“乂”,治理。此句意為:“王說:我居住在這中心地區(qū),從這里治理民眾。”[10]這也是“中國”一詞在文獻中最早的發(fā)現(xiàn)?!皣庇忠隇榘顕?、諸侯國之義,如蔡侯紐鐘銘文“均(君)子大夫,建我邦國”[6]第1冊,239。《周禮·天官·太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盵11]28鄭玄注:“大曰邦,小曰國?!盵11]28賈公彥疏:“《周禮》凡言邦國者,皆是諸侯之國?!盵11]29此外,“國”也有封地之義,如《史記·留侯世家》:“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盵12]漢王到封國去,張良送他到褒中?!皣蓖瑯臃褐竾遥纭度簳我ふf苑》記載:“無常安之國,無恒治之民,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矣?!盵13]第5冊,140
從“家”“國”二字的文字發(fā)展脈絡(luò)可以看出,二者不僅皆為歷史悠久的漢字,它們之間也有很深的相關(guān)性。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天子諸侯曰國,大夫曰家?!盵14]諸侯治理的區(qū)域稱為“國”(類似現(xiàn)在的省),卿大夫治理的區(qū)域稱為“家”(類似現(xiàn)在的縣)。這說明,“家”“國”都表示一定的治理或管轄地域,在此地域中有相似的政治架構(gòu)和社會功能,只是大小與級別不同。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體現(xiàn)家國同構(gòu)的文獻非常豐富。
《易·師》:“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盵15]63-64“大君”指天子。班師告捷之后,有開國承家之賞?!伴_國”即建立諸侯;“承家”即封為大夫,承受家邑。天子頒布命令,封賞功大者,使之開國為諸侯;封賞功小者,使之承家為卿大夫。開國承家,須用君子,不可任用小人。“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宋鹩谩貋y邦也?!盵15]64天子頒布命令,是為了評定功績,進行封賞。封爵要根據(jù)功勞的大小,目的是使國家安定。而小人必將使國家陷入危亂,因為他們不符合治國平天下的正道。
《左傳·桓公二年》:“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盵16]177-178國家的建立,根本大而枝葉小,才能夠穩(wěn)固。所以天子分封立諸侯,建立諸侯國;諸侯分采邑給卿大夫建家;卿設(shè)置側(cè)室,側(cè)室即是眾子;大夫有貳宗,以相輔助;士有仆隸子弟,庶人、工人、商人各以親疏分若干等級。
《論語·季氏》記載:“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17]251孔子說,我曾聽說,有國的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怕地少人稀,就怕政治不均平;不怕貧窮,就怕人心不安定。民安國家就不致傾危,民安才能國富,因此,是否能安定民心是為政者當憂患的事。
從以上《周易》《左傳》《論語》中關(guān)于家、國的論述可以看出,“家”“國”的含義具有相同性質(zhì)的社會群體形式,只是范圍和等級不同,這也是家國同構(gòu)的佐證。在這樣的政治架構(gòu)和社會組織中,人們自然具有對內(nèi)對家的孝,以及對外對國的忠的雙重責任。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以及大一統(tǒng)國家的出現(xiàn),“國”的范圍逐漸增大,形成了現(xiàn)代所謂的“國家”的含義;而“家”逐漸失去了其在商周時期所具有的政治職能,范圍也逐漸縮小,形成了現(xiàn)代所謂的“家庭”的含義。但是,“國”與“家”的歷史淵源從未割裂,家的社會職能及“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兩相依”的家國關(guān)系,以及在相同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的對人們的倫理道德要求也并未改變。
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傳統(tǒng)文化中,個人與社會、家庭與國家,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作為家國情懷的思想基礎(chǔ),家國一體觀的原點就在“孝”這個字?!墩f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盵1]171“孝”由“老”字的一半與“子”字組成,這說明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的關(guān)系,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關(guān)系。因此,孝體現(xiàn)的是一體的宇宙觀。人只有認識這種一體的宇宙觀,才能建立自他不二、家國一體、天下一家的觀念,才能使人與人之間、甚至人與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社會也因此才能達至太平之境。這便是以孝治國,乃至平治天下的理論基礎(chǔ)。家國情懷的文化內(nèi)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移孝作忠,把在家盡孝的情感轉(zhuǎn)化為為國盡忠,這是一種個人對國家的自下而上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過愛民如子使為政者治國如家,這是一種國家對個人自上而下的道德責任。
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家國情懷的核心內(nèi)涵,其中在家盡孝是基礎(chǔ)。孝養(yǎng)父母,首先要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即所謂“養(yǎng)父母之身”?!对娊?jīng)·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盵18]這說明,子女之所以贍養(yǎng)父母,是因為父母對兒女有養(yǎng)育的深恩。因此,《孝經(jīng)》中在論及庶人之孝時,特別強調(diào):“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盵19]19
一般人認為贍養(yǎng)父母就是盡了孝道,但事實上這還遠遠不夠,還要“養(yǎng)父母之心”。《論語·為政》中記載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17]18這就強調(diào)了為人子者必須尊敬父母,否則就與犬馬無二無別?!抖Y記·祭義》中也講,“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20]1539。這說明,一位對父母有深愛的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柔聲下氣??梢?,孝子對父母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尊敬和感恩之情,因而能夠保證父母精神上的愉悅,使他們感到心情舒暢。所以孔子教導(dǎo)弟子說“色難”,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的。曾子繼承了孔子的尊親思想,在《禮記·祭義》中提出:“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盵20]1555孟子也在《孟子·萬章上》中有類似的觀點:“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盵8]298可見,相對于贍養(yǎng)父母而言,尊敬父母是孝行更高層次的要求。
“養(yǎng)父母之心”要求子女除了尊敬父母之外,還要做到如《論語·為政》所記載的“父母唯其疾之憂”[17]18,即父母僅僅為自己的疾病擔憂,而完全不必擔憂自己的任何其他事情。如果子女常常讓父母擔憂,就是對不起父母,盡孝就不圓滿。例如,夫妻之間不和諧、兄弟之間不和睦、與朋友間無信義,這些都會令父母擔憂,都是不孝??梢姡ㄟ^以孝道為基礎(chǔ)的修身,就可以處理好一個人在家庭及個人交往中的各種倫理關(guān)系,做到修身為本“嚴私德”。不僅如此,為官者如果濫用職權(quán)、徇私枉法,就會令父母擔憂其因違法亂紀而鋃鐺入獄。為官者不讓父母為他擔憂,就會忠于職守、公正執(zhí)法、小心謹慎、清正廉明,做到“守公德”。因此,一個孝子就是道德上的完人了。這就是《弟子規(guī)》中所講的“德有傷,貽親羞”。
曾子也強調(diào),僅僅做到贍養(yǎng)父母不足以稱為孝?!抖Y記·祭義》記載:“曾子曰:亨(烹)孰(熟)膻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yǎng)也?!盵20]1555那么真正的孝是要獲得國人的稱揚贊嘆。即《禮記·祭義》中所說的“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20]1555。這些都是“養(yǎng)父母之心”的內(nèi)涵。
贍養(yǎng)父母還要做到“養(yǎng)父母之志”,這就是《孝經(jīng)》中所講的:“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盵19]4馬一浮在《孝經(jīng)大義》中對此解釋說:“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謂之揚名;使其親為君子,謂之顯親。”[21]可見,要做到“養(yǎng)父母之志”,就必須尊崇道義,立身行道,用自己的德能服務(wù)社會、貢獻國家,甚至做到言為世則,行為世法,傳頌于后世,使父母享有君子的稱譽。《禮記·祭義》中講:“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陳(陣)無勇,非孝也。”[20]1555這正是通過“養(yǎng)父母之心”和“養(yǎng)父母之志”,實現(xiàn)了移孝作忠,使忠和孝統(tǒng)一起來。
贍養(yǎng)父母還包括“養(yǎng)父母之慧”,也就是子女要幫助父母提升智慧。例如,上了年紀的人往往對錢財過分貪戀,兒女就要勸導(dǎo)父母,放下對這些身外之物的執(zhí)著,培養(yǎng)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堅持積極的思維方式,能夠身心安泰地生活。當父母犯有過失時,也要做到《弟子規(guī)》中的“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如果父母的所言所行有違道義,兒女也要委婉勸諫,不能陷入父母于不義,正如《論語·里仁》中講:“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盵17]56兒女在侍奉父母時,如果父母有做錯的地方,兒女要輕微委婉地勸諫,如果父母還是不能聽從,兒女的態(tài)度還要更加恭敬而不違逆父母,勞苦而沒有怨言。
《禮記·祭統(tǒng)》云:“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盵20]1571《孝經(jīng)·廣揚名》中也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盵19]55正是通過在家庭中對父母行孝,培養(yǎng)起了對國家忠誠的品質(zhì)。小孝是孝養(yǎng)自己的父母,大孝是孝養(yǎng)天下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就是人民,所以忠孝一如,家國一體。凡能孝敬父母者,必能忠于君;不忘祖宗者,必能愛其國;凡能順父母之志,不辱父母之聲名者,必能服從綱紀,不辱君命;凡能受父母之厭惡斥責而心不怨者,必不會叛君叛國;凡能在父母之過微起之時即知勸諫者,必能諫君之失,格君之非。
中國古代有舉孝廉的選拔制度。因為孝子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言行舉動都會小心謹慎,念念不忘父母的教誨,自然不會做貪污賄賂,以權(quán)謀私等辱沒父母名聲之事?!稌x書》中記載了孝子吳隱之成為廉潔官員的典故。東晉時期,吳隱之經(jīng)吏部尚書韓康伯的舉薦步入仕途。后朝廷任命吳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在廣州期間,吳隱之尤其注重砥礪清廉的節(jié)操,其身行教化使南方地區(qū)貪污受賄的社會風氣大為改觀。在盧循侵犯南海時,吳隱之率領(lǐng)勸勉將士,固守廣州多時,長子吳曠之也戰(zhàn)死。吳隱之清廉的操守堅守不渝,從做官起到去世,屢次被朝廷賞賜嘉獎,終成一代廉潔官員的典范。《浦江縣志》也記載,浦江縣鄭宅鎮(zhèn)有一個“鄭義門”,從宋朝開始,經(jīng)歷元朝、明朝,一直到清朝,總共有出仕為官的173位官吏。他們大到禮部尚書,小到普通稅令,竟無一名貪官污吏。相反,人人勤政廉潔,忠君愛民。究其原因,就是自幼接受了以孝悌為基礎(chǔ)和核心內(nèi)容的《鄭氏軌范》的家教。
歷史發(fā)展證明,嚴私德與守公德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如果一個為官從政者能夠在私德方面嚴于律己,做到孝悌修身嚴私德,不僅養(yǎng)父母之身,更能進一步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之志、養(yǎng)父母之慧,就必然能夠移孝作忠,在守公德方面作出相應(yīng)表率。真正具有孝廉品質(zhì)的人定會是國家的忠臣,這就是古人常講的“必求忠臣于孝子之門”。
忠孝傳家久,文化興國長。家國情懷要求把愛家和愛國統(tǒng)一起來,把實現(xiàn)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
正因為孝具有一體的特點,使得以孝為萌發(fā)點的家國情懷具有雙向性,不單指個體對國家而言,個人視“國”為“家”,因而能夠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更有國家對人民而言,國家視“國人”為“家人”。因此,不僅人民視國事為自己的家事,在危難時刻義不容辭、挺身而出,保衛(wèi)國家;同時,國家視百姓的家事為我的國事,愛民如子,始終秉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沒有國家繁榮發(fā)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fā)展?!盵22]這種雙向性使人民與政府之間建立了信任??梢姡覈閼巡⒉皇墙y(tǒng)治階級控制士人精神追求的工具,而是真正能夠維系國家穩(wěn)定,使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治國如家,要求為政者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百姓,把對家人的愛擴展到愛人民,做到愛民如子,視民如傷。所以,中國古人治國尤其強調(diào)要講仁愛,施仁政?!叭省弊詈诵牡暮x就是“愛人”?!叭收?,愛人”最深厚的根源就是源自家庭血緣的親情之愛??梢哉f,正是在血緣親情之愛的基礎(chǔ)上孕育出對他人,乃至對天地萬物的仁愛之心,“愛人”是一個人孝悌之心的擴展,即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所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26。對于一個國家的天子來說,《康熙字典·寅集上·宀部》:“天子無外,以天下為家?!盵7]《孟子·告子下》記載孟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盵8]378堯舜的治國之道,就是將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之心推廣至天下人。仁者愛人,在傳統(tǒng)治國理政之中,要求從政者必須具備三種職能:君、親、師。
《孝經(jīng)》在論及天子之孝時強調(diào):“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19]6由孝引發(fā)出的愛敬之心,推而廣之,及于他人,將道德教化施于百姓。
《群書治要·六韜》記載,周文王曾向姜太公請教如何治國。姜太公回答說:“善為國者,御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盵13]第4冊,7善于治理百姓的領(lǐng)導(dǎo)者,將人民視為自己的親人,對待人民就像父母慈愛兒女,兄長慈愛弟弟。見到他們饑寒勞苦,則感同身受,治理民眾就像對待傷口一樣小心翼翼。《左傳·哀公元年》中也講:“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盵16]1857
自古圣賢都是視民如傷、關(guān)心萬民疾苦的典范?!度簳我ふf苑》記載,堯帝“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13]第5冊,117。以仁恕之心對待人民,“先恕而后教”[13]第5冊,117,是堯的治國之道?!墩撜Z·泰伯》中記載了孔子曾這樣盛贊堯帝的巍巍德行:“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17]118孔子曾經(jīng)贊美堯大愛無私,能夠法天而行化,至美無偏,取得卓越成就,使人民安樂生活,蒙受其治理的恩澤而不知不覺?!度簳我な酚浬稀酚涊d,堯帝出游于庸衢,看到一位老人擊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盵13]第2冊,8當時民眾安然自在的生活,正是因為堯帝愛民如子的圣德。
舜帝效法了堯帝愛民的情懷?!抖Y記·中庸》記載,孔子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20]1665從中可見,舜帝也非常注意體察民情,廣開言路。《群書治要·司馬法》中記載:“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盵13]第4冊,162舜帝偉大的德行就體現(xiàn)在他時時處處心系百姓,愛民如子,因此才得到百姓無比的擁戴!
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說明了禹王博愛天下百姓,而不獨親其親?!度簳我ふf苑》記載:禹王外出巡察時,遇到了一名罪犯,于是下車詢問,甚至為之哭泣。左右侍從之人說:“罪人不順道使然,君王何為痛之至于此也?”禹王說:“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也?!盵13]第5冊,118堯舜時期的民眾,都以堯舜的存心為存心??墒乾F(xiàn)在我做了君王,百姓卻都按照自己的私心行事,我因此感到心痛。可見,堯舜禹湯等圣王真正做到了愛民如子,因而能夠做到君民一心,共創(chuàng)治世。
而當百姓遭遇苦難甚至天災(zāi)時,古代圣王首先想到的是罪己?!蹲髠鳌でf公十一年》云:“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盵16]280這句話蘊藏著中國古人修齊治平的真實智慧。為政者如果能將解除百姓的苦難、憂慮視為自己的責任,并以百姓之心為心,必定能夠兢兢業(yè)業(yè),竭忠盡智。正是因為這種家國情懷的熏陶,韋應(yīng)物揮筆寫下《寄李儋元錫》這樣發(fā)自肺腑的詩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盵23]為官從政之人自己生病痛苦時,就會聯(lián)想到田間辛勞耕作的民眾一定更加辛苦;當自己治理的區(qū)域出現(xiàn)流亡百姓時,為官者就感覺愧對自己的俸祿。
《群書治要·新序》記載,周文王的仁愛之心,不僅施加于百姓,而且還澤及枯骨。周文王在建造靈臺時,需要挖池沼,結(jié)果從地里挖掘出死人的骨頭。有關(guān)官吏將這件事匯報給文王時說:這是無主之骨。周文王卻說:“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國者,一國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13]第5冊,98于是,文王命令官吏為死人的骨頭置辦棺木,并將其改葬。天下之人聞聽此事后紛紛贊嘆周文王的賢德,文王的仁愛之心延及遺骨,更何況是對待活生生的人呢?因此,有人評論說:有人得到珍寶,卻為國家?guī)頌?zāi)難;周文王得到枯骨,卻從中顯出他愛民如子的仁厚,所以自然使得天下歸心。
《群書治要·尸子》中總結(jié)這些圣王的德行時說:“堯養(yǎng)無告,禹愛辜人,湯武及禽獸,此先王之所以安危而懷遠也。圣人于大私之中也為無私,其于大好惡之中也為無好惡。舜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床桓枨莴F而歌民。湯曰:‘朕身有罪,無及萬方;萬方有罪,朕身受之?!瘻凰狡渖矶饺f方。文王曰:‘茍有仁人,何必周親?不私其親而私萬國。’”[13]第4冊,339-340意思是說,堯帝養(yǎng)活無依無靠的人;大禹憐惜有罪當死的人;商湯和周武王連禽獸都很愛惜。這就是先代的國王能夠使國家安定,使邊民得到安撫的原因。圣人身處在擁有天下資財?shù)拇笏街?,卻做無私之事;處于擁有最大的好惡之權(quán)的地位,卻不以自己的好惡行事。舜說:“南風吹來的和煦之風,可以化解我的百姓之怨恨。”舜不歌詠禽獸,卻歌頌人民。湯王說:“如果我自己有罪,不要連累萬方的百姓,但如果萬方百姓有罪,都由我自己來承當?!鄙虦黄珢圩陨矶珢廴f方之人。周文王說:“如果有仁義之人,又何必一定任用周室的親戚?”圣王對親戚不偏愛,但對萬方百姓都偏愛,這不是他們沒有私心,而是因為他們的私心和別人根本不同。
后代讀書明理的為官者效法古圣先賢“愛民如子”的風范,因而把“地方官”稱為“民之父母”,在治國理政中采取了德主刑輔的方針。正是這種對待百姓的這種仁愛之心,使得古代為政者雖然設(shè)立了以禮、樂、刑、政為核心內(nèi)容的完善治理體系,但是特別重視其中的禮樂教化?!抖Y記·樂記》中講“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20]1253?!缎⒔?jīng)》中強調(diào)“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19]50?!睹献印けM心上》中也強調(diào):“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8]421《群書治要·鹽鐵論》中也說:“故為民父母,似養(yǎng)疾子,長恩厚而已?!盵13]第5冊,71
古代為官者“愛民如子”的情懷尤其體現(xiàn)在對待犯罪之人的態(tài)度上?!度簳我た鬃蛹艺Z》記載:孔子的弟子季羔在衛(wèi)國擔任獄官時,有一次對一個人實施了斷腳之刑。不久衛(wèi)國發(fā)生暴亂,季羔往城外逃跑。結(jié)果那個被他砍斷雙腳的人正負責把守城門。他對季羔說:“城墻那里有個缺口?!奔靖嵴f:“君子不翻墻?!笔亻T人又說:“那里有個洞?!奔靖嵴f:“君子不鉆洞?!笔亻T人又說:“這里有間屋子?!奔靖峋投氵M屋里。等追兵走后,季羔將要離去時,問被斷腳之人說:“我不能破壞君王的法律,親自執(zhí)行刑罰砍斷了您的雙腳。今天我遇難,這正是您報仇的時候,可是您卻幫助我躲避,為什么?”那位被砍斷腳的人回答說:“砍斷腳本來就是我犯了罪應(yīng)該受的懲罰,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先前您按法律對我治罪時,是先處治別人而后處治我,是想免除對我的處罰,這我知道;法庭判定罪名,將要判處刑罰時,先生郁郁不樂,都顯示在臉色表情上了,這我也知道。先生難道是偏愛我嗎?天生有德性的人,辦事就是這個樣子。這就是我之所以喜愛先生的原因?!笨鬃勇犝f這件事,說道:“作為官員,同樣執(zhí)法,但心存仁愛寬恕,就會樹立美德;太過嚴厲殘暴就樹立仇恨。既公正執(zhí)法,又心存仁愛,大概就是子羔這種人吧?”
可見,為官從政者愛民如子的情懷要求即使是身為執(zhí)掌刑罰的司法長官,也必須有仁愛之心。這樣的為官者不僅能夠贏得人心,會得到人民的愛戴和擁護,而且還能夠感化民眾,達到古人所說的“刑期于無刑”,甚至“民不忍欺”的效果。這也是中國之治的重要特征。
建立在一體宇宙觀基礎(chǔ)上的家國情懷,不是狹隘地僅僅熱愛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國,而是一種襟懷天下的氣度與情感?!白怨乓詠?,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不是獨美其美的一枝獨秀,而是美美與共的百花齊放。從過去到現(xiàn)在,中華本土文明在同外來文明的互動過程中,無數(shù)次地交流、吸收、轉(zhuǎn)化,總能變被動為主動,和而不同、廣結(jié)善緣。相較于以局部利益為考量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排他的愛國主義,中國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更加包容、博大?!盵24]這就使得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具有了更深刻、更廣泛的內(nèi)涵。這種家國情懷使得中國在歷史上對內(nèi)把56個不同民族團結(jié)得如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對外能夠協(xié)和萬邦,形成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這對于當代中國構(gòu)建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仍然具有重要啟發(fā)。
古人通過祭祖和修家譜等方式培養(yǎng)人的家國情懷,《禮記·祭統(tǒng)》記載:“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盵20]1570古人認為,在治理人心的種種措施中,沒有比禮更加急迫而緊要的。古禮有五種,即吉、兇、軍、賓、嘉,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吉禮中的祭禮?!抖Y記·祭法》中記載了古圣先王制定下來的祭祀原則:“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zāi)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盵20]1524即曾將各種有益的方法傳授給民眾、為操勞國事而殉職的、有安邦定國勛勞的、能抗御大災(zāi)大害、能抵御重大外患的應(yīng)該祭祀。可見,祭祀的目的是國家通過定時舉辦的紀念禮儀來表達對天地自然、萬事萬物、先祖以及有功于國家社稷之人的恭敬與感恩之情,教導(dǎo)人懂得飲水思源、不忘根本。
在各種祭祀中,祭祖禮儀的教育意義最為明顯?!墩撜Z》中記載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盵17]10可見,民風淳厚、人心厚道是結(jié)果,其原因就在于國家重視喪禮和祭禮,倡導(dǎo)人們重視知恩報恩、不忘根本的孝道教育。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過世已久的祖先都能夠念念不忘,想到定時祭祀,那么對于眼前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又哪有不孝順、不照顧的道理呢?
古人在祭祀祖先的過程中,有一項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即昭述祖德,并以這種方式來傳承家道、家規(guī)、家風、家教、家文化,培養(yǎng)起人的家國情懷。每到春秋等重要的祭祀之時,全家族之人都被召集到祠堂之中,共同聽講祖先的風范,特別是要學習家族中那些對國家、人民有重大貢獻的祖先的德行。例如,東漢時期,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的路上不收“四知財”的故事,教育了楊家世世代代的子孫都秉持了其廉潔的作風,使得楊家的后代出現(xiàn)“四世三公”賢才輩出的盛況。可見,在中國古代,反腐倡廉、為國竭忠盡智等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通過祭祀祖先、紹述祖德等形式就已經(jīng)開始了。
此外,修家譜也同樣起到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教育作用。家譜記載的是一個家族榮辱、興衰、成敗的歷史。修家譜能夠提起人對祖先功績美德的思慕之心、恭敬之心,培養(yǎng)起一個人對家族的責任感和承傳家族美德、榮譽、文化的使命感。同時,也培養(yǎng)了人對國家、民族的熱愛之情和奉獻之心。更重要的是,因為古人有“同姓不婚”的禮俗,通過修家譜溯源歷代祖先,就會發(fā)現(xiàn)在一個家族的譜系中匯集了來自各個民族、各個姓氏的人,56個不同民族、不同姓氏是真正的一家人。
不僅如此,古人還建有“百姓宗祠”,“宗祠”所起的文化教育意義相當于今天的“紀念館”,共同紀念各個姓氏中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祖先,有助于培養(yǎng)家國情懷,傳承中華文化。如今,根據(jù)中國科學院袁義達、杜若甫先生編著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姓氏有23000多個。因此,“百姓宗祠”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就相當于“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建設(shè)“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在其中共同定時紀念中華民族的萬姓先祖、古圣先賢,可以培養(yǎng)現(xiàn)代中國人不忘根本的家國情懷,延續(xù)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形成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一體”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對內(nèi)可以凝聚十四億同胞的人心,對外可以團結(jié)世界各地的華人同胞,使之萬眾一心、和諧一體,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同時,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時,也促進全球各族形成追求和諧、愛好和平的文化氛圍。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追求“大同世界”理想?!抖Y記·禮運》之“大同篇”描述道:“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20]769這樣的大同世界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即“建設(shè)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25]??梢姡@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家國情懷一體觀在處理當代國際關(guān)系中的思想結(jié)晶和升華。《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20]1859“明明德于天下”即平治天下?!捌健狈且杂梦淞ζ蕉ㄌ煜?,而是使天下人皆明明德。行王道、施仁政,德教普遍,天下同化于文明[26]。
中國傳統(tǒng)以孝悌為基礎(chǔ)的價值觀,將對父母的孝和子孫的慈愛橫向擴展,通過愛自己的親人,擴展到愛其他人,進而擴展到愛所有人。《弟子規(guī)》:“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睈鬯腥耍鸵Х绿斓啬欠N一切平等,無不包容,承載萬物的品德。通過“孝”引發(fā)出來的對人的愛,可以進而擴展到萬事萬物與天地自然?!睹献印けM心上》記載孟子云:“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盵8]444宋朝張載則進一步視人民為我的同胞,視萬物為我的同輩。他在《西銘》中寫道:“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盵27]道家莊子的境界則更進一步,《莊子·齊物論》記載:“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盵28]這種一體的宇宙觀,說明人不僅與祖先、后代子孫是一體,與他人也是一體;與家族、國家,乃至自然界、萬事萬物還是一體。正是在這種“一體”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愛好和平的民族氣質(zhì)和向往天下大同的天下情懷。正如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必須不斷推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中國共產(chǎn)黨關(guān)注人類前途命運,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shè)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29]
現(xiàn)代社會與傳統(tǒng)社會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與人、族群與族群、國家與國家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爱斀袷澜缯?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處于深刻變化之中,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更加密切?!盵30]人們對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的感受更加強烈。可以這樣比喻,現(xiàn)代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村”中,整個地球的和諧關(guān)系到每個人的幸福。生活于這個“地球村”的各個族群、各個政黨、各個國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guān)系。世界各國更應(yīng)該守望相助、同舟共濟。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帶來文明的進步,封閉對立的思維只能摧毀人類共有的地球家園。世界的穩(wěn)定發(fā)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最終必須依靠文明的支撐。共建“美美與共”的世界文明家園既是現(xiàn)實生存的需要,也是未來發(fā)展的要求。應(yīng)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各國都更需要借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家國天下”的理念,把對父母兄弟的孝悌之心推而廣之,提升為愛宗族、愛鄰人、愛民族、愛國家,乃至擴充達到“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愛天下的境界。在此基礎(chǔ)上,還需充分借鑒和汲取中國古人“理一分殊””“和而不同”“不同而一”的哲學理念、思維方式和禮樂教化,才能最終培養(yǎng)起人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懷。
天下情懷要求每個國家從自身做起,堅持以和為貴,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旗幟,秉承平等協(xié)商、開放創(chuàng)新、同舟共濟、堅守正義的大局觀,開創(chuàng)共贏共享、發(fā)展繁榮、健康安全、互尊互鑒的未來。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反對霸權(quán)主義和強權(quán)政治,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29]唯有如此,才能建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地球花園。在這個和諧家園中,人與人、族群與族群、國家與國家之間能夠放寬心胸,彼此包容,求同存異,榮辱與共,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為建設(shè)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努力,實現(xiàn)“天下一家親”的理想,讓世界文明的大花園因百花齊放、姹紫嫣紅而美不勝收!
總之,家國情懷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凹摇薄皣倍值奈淖职l(fā)展脈絡(luò)映照出了家國同構(gòu)的歷史淵源,這也成為家國情懷的政治基礎(chǔ)。深入挖掘家國情懷的萌發(fā)點——孝,以及“孝”所體現(xiàn)的一體觀,可以發(fā)現(xiàn),家國一體的思想早已深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而且這種一體的思想使家國情懷具有雙向性的特征。一方面是個人對國家,愛國如愛家,在家盡孝、為國盡忠;另一方面是國家對個人,愛民如子、視民如傷。這兩種層面共同組成了家國情懷的核心內(nèi)涵。家國情懷并非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而是一種具有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理念的博大胸懷,也正是這種胸懷孕育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解決當代紛繁復(fù)雜的民族關(guān)系和國際關(guān)系貢獻了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