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陽 吳超洋 徐爭光
中建三局第三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上海 200331
在經濟下行的大環(huán)境下,建筑產業(yè)鏈上的企業(yè)面臨競爭加劇、成本提高的困境,且當前工地人員、設備、物料、環(huán)境的協調管理更加繁復,安全、質量、進度等的管控也存在諸多問題。
建筑企業(yè)亟需改變傳統(tǒng)的施工管理方式,立足于“互聯網+建筑大數據”,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等手段,針對當前建筑行業(yè)的特點,以“人員、設備、物料、安全、質量、進度、環(huán)境”七大要素為核心,實現信息有效觸達、問題及時跟進、工地有序管理,打造安全可靠、綠色環(huán)保的施工工地[1-7]。
杭州智慧之門項目(圖1)位于杭州市濱江新區(qū),總建筑面積37.2萬 m2,由A、B、C、D、E這5個單體建筑及地下汽車庫組成。其中A、B塔樓為超高層商務辦公用房,建筑高度達280 m,地上63層,單層建筑面積超2 000 m2。
圖1 杭州智慧之門項目效果圖
本工程體量大,包含3層地下室、3棟塔樓和2棟商業(yè)配套用房,既屬于超高層建筑又具備群體性工程特點,專業(yè)分包多,總承包管理協調難度大。
本工程鋼結構施工最大高度達280 m,塔樓鋼結構數量多,構件重,核心筒、外框鋼結構與外框水平結構作業(yè)高度不一,交叉作業(yè)繁多,高空墜落、物體打擊、高空焊接等均為本工程重大危險點。
現場的安全文明施工、后勤保衛(wèi)、揚塵噪聲控制、建筑垃圾清理、施工廢水處理等工作繁雜。場內各專業(yè)文明施工管理面廣、事務雜、任務重。
本工程工期達1 740 d,各專業(yè)之間的協調和溝通量大,需保證信息的高效傳遞;場地高峰期有近千人同時作業(yè),需做好人員管理。
項目基坑占地面積大,地下室3層,A、B塔樓63層,高約280 m,包含專業(yè)多,地下、地上施工階段工期控制難度大。
場地施工范圍雖大,但材料堆場、加工場、交通通道面積狹小,專業(yè)工程多,堆場要求多,交通管理難度大。
塔樓施工過程中鋼結構與土建對塔吊的使用協調難度大;專業(yè)工程眾多,施工電梯管理難度大。
基坑總面積達3.1萬 m2,裙房區(qū)域開挖深度達14.7 m,塔樓區(qū)域開挖深度最深處達21.95 m,基坑交叉施工變形控制難度大;開挖深度范圍內土質主要為砂質粉土和淤泥質黏土,土方開挖難度大,降水要求高。
混凝土泵送最高高度為278 m,高強度混凝土的強度等級為C35~C60。
核心筒與外框柱的沉降壓縮“位移差”;隨塔樓增高,軸線控制網的垂直引測精度難以保證。
本工程總用鋼量約2萬 t,A、B塔樓同步施工,存在諸多復雜節(jié)點,深化工作量難度大;與多個專業(yè)均有聯系,深化設計涉及范圍廣;塔樓4個外立面分別設置4道斜撐,將外框巨柱、桁架及樓層水平結構連接為整體。斜撐截面尺寸較大,分段吊裝為施工的一大難點。
針對工程的特點及難點,項目引進“集成云平臺”,最大程度收集施工現場人員、機械、材料等關鍵數據信息,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形成“施工現場—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的業(yè)務體系和全新的管理模式,實現前線操作與遠程監(jiān)控的數據鏈條,從而提高建筑施工現場的精細化生產管理水平。
項目集成云平臺(圖2)開放接口,集成各應用系統(tǒng),以平面圖、全景圖、BIM模型等為載體,可視化地構建數字工地。
圖2 智慧大腦項目集成云平臺
項目高峰期施工人員近1 000人,管理人員逾100人,且人員流動頻繁。項目通過實名制管理體系,全面采集人員信息,避免“黑名單”人員進入工地現場。同時在工地和生活區(qū)的出入口設置全高閘機,具有人臉+IC識別模塊,系統(tǒng)自動統(tǒng)計在場工友人數、工種、班組等信息,通過分析工效,為項目的勞動力調配提供依據,從而提高施工效率。
項目設置VR體驗館,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現場施工中可能發(fā)生的各種危險場景(如高空墜落、物體打擊、操作架倒塌、塔吊傾覆等),并能實現工程質量樣板直觀展示,讓工友在沉浸式體驗的同時,提高安全隱患防范意識和工程質量標準意識。VR教育解決了傳統(tǒng)教育的枯燥和被動式教育的低效問題,使實實在在的切身體驗入腦入心。
智能化監(jiān)控主要由安防監(jiān)控、臨設消防監(jiān)控、智能用電監(jiān)控3個模塊組成。
1)安防監(jiān)控能夠遠程查看工地施工進度和措施落實情況,遠程巡視工地安防狀態(tài)。通過錄像回放,對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溯源。
2)臨設消防監(jiān)控系統(tǒng),即在辦公區(qū)、生活區(qū)、庫房內設置煙霧感應器,當煙霧濃度超標時觸發(fā)報警,管理人員通過手機可立刻查看報警臨設房間號,由專人前往處理,同時也可通過監(jiān)控視頻確認煙霧范圍是否進一步擴大,實現快速反應部署,防止火災發(fā)生。
3)智能用電監(jiān)控系統(tǒng)通過對配電柜、二級箱柜等各關鍵節(jié)點的剩余電流、電流和溫度的監(jiān)測,能夠及時掌握線路動態(tài)運行存在的電氣火災隱患。
根據施工部署,項目需投入5臺塔吊(4臺大型動臂塔吊)、8臺施工升降機,設備多且集中。全過程共涉及50余次塔吊爬升,穿插116次爬模爬架提升,如何確保設備的安全、高效運轉,是項目現場管理的重難點。
施工現場塔機布置密集,為防止群塔在交叉作業(yè)時發(fā)生碰撞事故以及吊鉤進入公共場地造成安全事故,通過信息化手段對塔機運行(幅度、起重量、起重力矩、起升高度、工作速度)進行全過程監(jiān)控記錄及碰撞預警。同時基于塔吊每日運行情況和吊次分析垂直運輸需求,合理調整塔吊作業(yè)時間和順序,使管理更節(jié)能、高效。
施工電梯智能監(jiān)測系統(tǒng)增加防墜、防超載、防沖頂、上下限位內外門監(jiān)測、樓層分區(qū)??肯到y(tǒng),進一步提升施工電梯安全管理水平。若有異常,系統(tǒng)會實時向手機推送消息,一旦電梯出現失控,系統(tǒng)會自動啟動緊急制動,保障人員安全。
在建筑工程中,材料一般占工程造價的60%。本工程混凝土方量約20萬 m3,鋼筋約3.5萬 t,鋼結構構件約2.5萬 t。智能地磅可實現數據自動可靠采集、自動判別、自動指揮、自動處理、自動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操作所帶來的弊端和工作強度。
通過APP巡檢系統(tǒng),管理人員在現場巡查時發(fā)現質量或安全問題,拍照記錄檢查情況后實時上傳至系統(tǒng),并推送給指定整改人,完成相應整改后進行平臺數據閉合,檢查整改形成閉環(huán)。系統(tǒng)將自動生成資料,可以直接對其進行打印。
該系統(tǒng)大大縮短了現場質量安全問題整改閉合的周期,原有的整改閉合資料歸檔往往需要一周或更長時間,現僅需2~3 d。
項目臨時道路大量采用裝配式道路,使用面積540 m2,占臨時道路面積的60%,使用期間在場地內已實現3次周轉,節(jié)約臨建成本約80萬元。
項目圍擋全部采用大片單元式巖棉彩鋼板裝配式圍墻,面積達1 200 m2,圍墻自重輕,安拆簡單,運輸方便,同時可直接利用涂料進行CI布設,后期根據原順序安裝即可實現CI的重復利用。目前項目部分圍墻已實現2次周轉,節(jié)約成本24萬元。
項目生活區(qū)采用空氣能熱水器進行供暖供冷??諝饽軣崴骶哂泄?jié)能、便捷、安全、環(huán)保四大優(yōu)點,每月可節(jié)約用電12 000 kW·h。
揚塵噪聲監(jiān)測點位于施工現場主道和工地大門,可對工地現場的溫度、濕度、PM2.5、PM10、風力、噪聲等環(huán)境項目進行實時監(jiān)測并傳輸數據至云平臺存儲分析,現場設置LED屏進行數據顯示,也可通過電腦、移動設備進行實時查看;該系統(tǒng)還可與霧炮、噴淋等設備控制聯動,當PM2.5超過設定的預警值時,自動啟動噴淋降塵系統(tǒng),降低粉塵濃度,改善施工現場環(huán)境。
鋼筋為9 m和12 m定尺,在鋼筋下料時往往多出短鋼筋頭無法利用,項目將多余的廢鋼筋頭收集起來用于制作集水井、排水溝蓋板和鋼筋馬凳等,實現廢舊鋼筋的二次利用,直接節(jié)約成本16萬元。
通往施工現場的主干道照明采用太陽能路燈,現場及生活區(qū)照明均使用LED燈帶。每月節(jié)約用電成本1.2萬元。
施工現場內功能房均采用可周轉集裝箱,如門衛(wèi)室、茶水亭、工具庫房、養(yǎng)護室等,集裝箱房整體吊裝,運輸方便,可多次周轉,滿足綠色施工要求。
本工程鋼結構體量大,構件截面、材質種類眾多,節(jié)點形式復雜多樣,尤其是巨柱內復雜K形鋼柱節(jié)點與密集鋼筋的碰撞是本工程的重難點。采用BIM進行深化設計,利用其所見即所得的三維建模及碰撞校核優(yōu)勢提高效率,能夠解決鋼結構與土建、安裝、機電、幕墻等專業(yè)的碰撞問題。
此外通過對屋面、幕墻、綜合管線、砌體、裝飾等的BIM深化,在施工之前按照“設計—檢查協調—修改再設計”的循環(huán)過程,可消除設計錯誤和疏漏,減少施工中的返工成本。項目還基于BIM的虛擬建造技術,對大型施工機械、場區(qū)道路、現場人流等進行規(guī)劃,并協同三維可視化功能再加上時間維度,對施工進度進行模擬。通過BIM模型,對施工中的進度問題、部署偏差、資源是否充裕做到一目了然。該技術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約300萬元。
智慧之門項目A、B塔樓建筑高度達280 m,建筑層數63層,若采用傳統(tǒng)爬模技術進行豎向結構施工,由于爬模本身限制,需采用水平結構與豎向結構分開施工的方式,該方式在施工中將增加額外投入及安全風險。因此本工程核心筒外側采用爬模,內側采用鋁模施工,實現水平結構與豎向結構同步施工,降低額外投入、爬模成本及施工風險。該技術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約200萬元。
本工程地下室結構全部采用GMT模板。GMT材料具有強度高、質量輕、能重復加工和可回收利用的特點,大大節(jié)約了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工程質量,并增加了施工的安全性,解決了傳統(tǒng)施工過程中的諸多難題,實現了降本增效及綠色施工的目標。該技術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約200萬元。
傳統(tǒng)地下工程開挖的坑中坑是電梯井、設備基礎、集水井等局部開挖部位,往往這些部位的標高在地下室或者承臺以下,高差2~3 m,因而形成了大坑套小坑式的基坑。近幾年坑中坑出現在我國很多地標性建筑中,由于內坑位置往往處于工程性能較差的土層中,設計及施工不當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造成巨大的社會負面影響,因而坑中坑支護技術的研究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本工程坑中坑施工中,綜合考慮并深入分析承壓水、土壓力、工程樁、基坑周邊圍護體和施工超載等因素,采用在加深坑區(qū)域增設鋼筋混凝土支撐,且支撐澆筑在基礎底板內,減少支撐拆除時間,也省去了因拆撐需要而設置的換撐工況,實現深坑的整體澆筑,確?;影踩?。在技術層面上,力爭做到優(yōu)化,保證施工質量、安全、經濟、環(huán)保。該技術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約200萬元。
基坑封閉降水技術通過利用鉆孔灌注樁+旋噴止水帷幕的圍護結構,插入基坑下臥不透水層一定深度,阻截基坑側壁及基坑底面的地下水,避免其向基坑內部滲流,同時采用降水措施抽取或引滲基坑開挖范圍內的少量現存地下水。該項技術的運用可以有效減少地下水的消耗,節(jié)約了地下水資源,同時解決了基坑施工中的問題,且大大縮短了施工周期。該技術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約300萬元。
利用圍墻噴淋、外架噴淋、塔吊噴淋系統(tǒng),三位一體、全方位覆蓋施工場地,有效控制揚塵;同時利用降水井抽取的地下水作為供水源,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充分體現了綠色施工和環(huán)境保護理念,達到了降本增效的目標。該技術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約120萬元。
將基坑降水所抽水體集中存放,用于沖刷廁所、現場撒水控制揚塵等;經過處理或水質達到要求的水體用于結構養(yǎng)護用水、基坑支護用水、混凝土試塊養(yǎng)護用水以及砌筑抹灰施工用水等的回收利用技術。
同時,施工過程中將降雨收集后,經過雨水滲蓄、沉淀等處理,用于施工現場降塵、綠化和洗車;或在此基礎上,將施工、生活廢水經過過濾、沉淀等處理后再循環(huán)利用。該技術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約220萬元。
本工程地下室施工使用大量止水螺桿,止水螺桿露出墻體多余部分在割除后多按廢材處理。項目利用割除的止水螺桿替代鋼管作為預埋件,同時使用廢鋼管與鋼板焊接成連接件,利用螺栓與制作成品構件連接,形成可周轉外架連墻件。通過各項目周轉使用,實現了廢料再利用。
本項目鋼構件超厚板多,板厚大于70 mm的構件達30%,最大板厚達110 mm,焊接量大,焊接質量較難控制。板厚大于70 mm的構件焊接必須采用電加熱進行預熱,預熱溫度為120~180 ℃,加熱寬度為1.5倍的板厚。在焊接過程中,層間溫度控制在預熱溫度到250 ℃之間,焊后保溫1.5 h以上。項目使用MINI型焊接機器人進行焊接,可提高現場焊接效率2~3倍,同時實現一次焊縫檢測合格率99.9%。該技術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70萬元。
杭州智慧之門項目智慧建造及綠色施工技術的應用,有效提升了項目綜合管理水平,在構建高效節(jié)能、綠色環(huán)保新型建筑工地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保障了工期節(jié)點,為企業(yè)及項目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利益,為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可供同類型項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