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需要不斷通過實踐的探索,更新并豐富其內涵,進而指導實踐的發(fā)展。近年來,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的發(fā)展成就斐然,卻也面臨著本土化困難、身份認同危機、理論脫離實際等亟待解決的問題。田野工作,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因其強調“現(xiàn)場感”和“真實感”,廣泛應用于其他學科的研究。田野工作研究方法鼓勵研究者走進“田野”,關心研究對象的真實生活,關注我們身處的環(huán)境。田野連著廟堂,公共管理學研究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腳踏實地。因此,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研究須引入田野工作研究方法,讓研究立足實踐、扎根廣袤無垠的土地。
關鍵詞:田野工作;公共管理學;本土化研究
一、引言
“打造成為在理論建構上對國家治理有思想引領價值、在實踐應用上對時代問題有政策借鑒意義的一門社會科學,是公共管理學的初心?!盵1]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需要不斷通過實踐的探索,更新并豐富其內涵,進而指導實踐的發(fā)展。作為一門包容多元的學科,公共管理學融合了政治學、經(jīng)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的部分知識,不斷為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提供新思路,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然而,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近年來,公共管理學的發(fā)展成就斐然,卻也面臨著本土化困難、身份認同危機、理論脫離實際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陳振明認為,“學科雖然成就卓著,但問題與挑戰(zhàn)不少,新時代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亟待公共管理的創(chuàng)新研究,而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則是我國公共管理學科未來發(fā)展的目標和方向?!盵2]
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研究方法,因其強調“現(xiàn)場感”和“真實感”,廣泛應用于其他學科的研究。田野工作研究方法鼓勵研究者走進“田野”,關心研究對象的真實生活,關注我們身處的環(huán)境。研究者立足實踐,發(fā)掘本土問題,真正將研究植根于大地。田野連著廟堂,公共管理學研究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腳踏實地,唯有腳踏實地方能頂天立地。因此,公共管理學須引入田野工作的研究方法,立足實踐、扎根廣袤無垠的土地,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理論,從而為世界的公共管理學發(fā)展提供中國方案。
二、田野工作的內涵概述
(一)田野工作的概念
“田野工作”的英文是“fieldwork”,還可譯為“田野調查”或“田野考察”?!八^田野考察,是經(jīng)過專門訓練的人類學者親自進入某一地區(qū),通過直接觀察、訪談、住居體驗等參與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的過程?!盵3]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田野工作最早應用于人類學研究,被視為人類學的標志?!疤镆罢{查屬于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在社會學領域運用十分廣泛,作為一種質性研究方法,它通過實地觀察和與調查對象共同體驗等手段,搜集實證研究所需要的個案、事件以及材料?!盵4]田野工作不僅是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也廣泛應用于其他學科,如民族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研究者通過對研究對象長期的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充分了解研究對象以及研究對象所處環(huán)境的情況,獲得第一手資料。此外,田野工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正如李亦園所歸納,“廣義而言,所有的實地研究工作都可以稱為‘田野研究,包括社會調查訪問,各類問卷測驗的施行,考古學實地發(fā)掘,民族學調查考察都屬之,但是狹義而言,田野工作卻特指人類學研究領域中的考古發(fā)掘與別的民族調查,因為時間極為長久,所以最引人入勝。”[5]因此,現(xiàn)在意義的田野工作多指廣義的田野工作,即田野工作可理解為實地考察。
(二)田野工作的意義
“田野調查作為一種方法,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了相似外表下深刻的地方差異。”[6]如何深入研究,一直是困擾研究者的問題,而田野工作則提供了這樣的一種路徑,撥開重重迷霧看到問題的本質,讓研究植根于廣袤無垠的土地,從而尋找問題的答案?!叭绻愕恼掌牡貌粔蚝?,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盵7]田野工作強調“現(xiàn)實感”,即研究者必須進入田野開展實地調查,并在研究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生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獲得對所研究現(xiàn)象的深刻理解。相比于單一的文獻閱讀,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能搜集到珍貴的資料,比如一些民間文獻,如族譜、唱本、碑刻等,這些資料往往只有身處現(xiàn)場才能獲得。此外,還有一些資料是口口相傳的,比如一些有關考察地點的傳說和故事,這些都需要研究者在田野工作中去了解。當研究者進入田野時,還能切身體驗到當?shù)氐奈幕@種親身體驗是在文獻閱讀中無法體會的。
“到過冰山并在當天夜間返回文明世界的人們認為他們已經(jīng)了解冰山了。其實只有長期居住在與外世隔絕的冰山中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冰山的精神,也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那些源自普通經(jīng)歷的廣為謠傳的事情?!盵8]美國學者古塔·弗格森提及對冰山的研究,由此聯(lián)想到海明威提到的冰山理論:“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焙C魍奈淖趾铍h永,希望讀者通過樸實凝練的語言,感受到這八分之一背后的力量。而田野工作似乎也是這樣,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參與,研究者能展現(xiàn)的結果似乎也只是這“八分之一”,但是這段調查的經(jīng)歷,遇到的人和事,可能會成為生命中無法磨滅的記憶。人生就是一場田野,永遠不要錯過觀察它的機會。
(三)田野工作的方法
“‘田野調查被界定為是‘田野工作者通過熟悉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來獲得知識合法化的一種居住形式?!盵9]田野調查是一種既產(chǎn)生定性研究又產(chǎn)生自反性社會行為的方法。它涉及多個社區(qū)為培養(yǎng)批判意識和社會正義而不斷參與了解。作為一種方法,它借鑒并結合了參與性行動研究、定性方法和哲學實用主義方法[10]。一般情況下,研究者需要在所調查的地方至少生活兩年,以特定的社區(qū)為中心,開展田野工作。
對于田野工作的方法,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開創(chuàng)了一種研究方式———“移情”式的主位研究,其被奉為人類學田野工作的最高境界。后來,哈里斯提出了主位研究(emci approach)和客位研究(etic approach)。主位研究是指研究者進入田野,用研究對象的視角去理解當?shù)氐奈幕?,像本地人一樣思考并行動,即從內部觀察。客位研究是指研究者以外來者的視角理解當?shù)氐奈幕?,即從外部觀察。但在現(xiàn)實條件下,社會科學并沒有完完全全的主位研究,研究者無法擺脫主觀因素的影響,完全以當?shù)厝说囊暯撬伎紗栴}。因此,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應該把握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的平衡。一般來說,在資料收集過程中,研究者要成為主位,即將自己融入研究對象所在的群體,甚至成為其中的一員;在后期的資料分析過程中,研究者要成為客位,即從局外人的角度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對資料進行分析和總結。
根據(jù)我的田野工作經(jīng)驗,我確定不可能存在合適的研究實踐的方法模型或標準。相反,每個項目都需要不斷適應現(xiàn)場及其條件,并在戰(zhàn)略上發(fā)展混合技術[11]?!耙话愣?,田野調查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通常都要經(jīng)歷進入田野前的準備(如閱讀相關資料、初步學習語言)、進入田野(進入現(xiàn)場、確定報道人等)和開展田野工作(通過參與觀察、訪談或自發(fā)的談話等方式)這三個階段?!盵12]田野工作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唯一的答案,不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正如同田野研究沒有固定的答案,田野研究的方式也是多元的,研究者根據(jù)不同的研究問題選擇不同的研究環(huán)境,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選擇不同的研究方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是田野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式?!皡⑴c觀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對象的生活場景中,在實際參與研究對象日常生活的過程中所進行的觀察?!盵13]在人類學田野工作中,主要有四種程度不同的觀察:局外的觀察(complete observation)、觀察者的參與(observer-as-participant)、參與者的觀察(participant-as-observer)、完全參與者(complete participant)[14]。局外的觀察是比較客觀的,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系不緊密;觀察者的參與指研究者以觀察者的身份參與,同時保持其客觀立場;參與者的觀察指研究者已經(jīng)深深參與田野,只保留一點客觀;完全參與者指研究者完全是主觀參與田野,只形成主觀價值判斷。在田野工作中,我們希望研究者能做到觀察者的參與。一方面,研究者能參與到研究者身處的環(huán)境,被研究者所接受;另一方面,研究者又能客觀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參與觀察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指研究者在研究對象的正常狀態(tài)下,捕捉研究對象的言行舉止,感知其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記錄最真實的狀況,以尋求意義,從而洞悉問題的本質。
訪談包括非正式訪談和正式訪談。非正式訪談類似于隨意的交談,研究者事先可以粗略的準備一套要討論的話題,像普通朋友一樣對對方進行隨意的、自由發(fā)揮的談論,非正式訪談對于發(fā)掘、獲取信息以及建立良好的密切關系都十分重要。在田野工作中,常用的正式訪談方式是深度訪談,研究者為探究特定事情復雜而全面的細節(jié),一般會持續(xù)較長的時間,有些訪談還會分多次進行。深度訪談一般指在保證有效性的前提下,研究者在具有代表性的特定區(qū)域做深度訪談,從中篩選出恰當?shù)膯栴}并形成問卷,最終得出真實可信的結論。研究者在與研究對象訪談時,應該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學會傾聽,不能輕易打斷研究對象。此外,研究者要學會如何對研究對象進行提問,在開始訪談前,可以事先了解一些有關研究對象的情況,從而自然而然地展開提問?!凹僭O現(xiàn)在你們決定對一個校園政治組織進行實地調查,再假設你們并不是這個群體的成員,對這個群體也不很了解,而且將對其中的參與者表明你們的研究身份。在對這個群體進行直接觀察之前……你們可能先和已經(jīng)研究過這個學生政治群體或和對它比較熟悉的人進行討論,特別是你們會發(fā)現(xiàn)和其中的成員進行討論相當有幫助?!盵15]研究者在進入田野前,可以和之前做過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聯(lián)系,了解研究對象的一些基本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助于田野工作的開展。然而,在實際訪談中,幾乎很難找到兩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回憶是完全相同的,而且很多細節(jié)的出入會嚴重干擾后續(xù)的分析,這些都增加了田野工作的難度。因此,在訪談中,研究者對研究對象描述的事情,不能輕易相信,需要從多渠道搜集資料,如親自去觀察、采訪更多人,從而檢驗研究對象表達內容的真實性。田野工作強調“真實感”,參與觀察和深入訪談則為研究者提供了這樣的一種路徑,研究者融入研究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并對其日常生活進行觀察與訪談,從而獲得第一手資料。對于外來的研究者說,如何在一定時間內了解研究對象,必須長期觀察并參與其中,才能獲得研究對象的真實想法。
(四)田野工作中的三對關系
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需要處理三對關系,即理論與實踐、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以及情感與現(xiàn)實的關系。
1. 田野工作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曾說:“沒有資料的理論是空洞的,沒有理論的資料是盲目的?!痹谔镆肮ぷ髦?,理論與實踐是緊密聯(lián)系的,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賦予理論新的內涵。理論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研究者需要收集的田野材料,任何研究都無法完全離開理論的指導。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先入之見在任何學科中都是有害的,但預擬問題卻是科學思考者的主要稟賦,這些問題是通過觀察者的理論學習發(fā)現(xiàn)的”[16]。費孝通先生認為,“實地調查是便于得到較為科學和有效的資料方法,但不應知足于到現(xiàn)場去吸新鮮空氣,還要操縱一套科學的理論來指導現(xiàn)場觀察,還要先解決觀察什么的課題”[17]。在進入田野前,雖然研究者不能預設立場,但是研究者需要學習科學的理論以及田野調查的方法來指導后續(xù)的田野工作?!叭绻覀兗僭O在實地調查之前就已經(jīng)對研究情況有了足夠的了解,從而可以在預先制定的訪談問題中將潛在的結果減少到幾個可能性,那么這項研究似乎就不值得進行了。”[18]進入田野前,研究者學習相關理論并對研究環(huán)境進行初步了解,然而,研究者需要平衡“已知”和“未知”的關系,即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笆聦嵉呢敻徊⒉槐厝痪褪撬枷氲呢敻?。除非我們成功地找到了引導我們走出迷宮的指路明燈,我們就不可能對人類文化的一般特性具有真知灼見,我們就仍然會在一大堆似乎缺少一切概念的統(tǒng)一性的、互不相干的材料中迷失方向?!盵19]在研究中,實踐的積累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略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因此,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需要協(xié)調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脫離理論的指導,田野工作會失去其科學性;過分依賴理論的指導,田野工作會失去其真實性。
2. 田野工作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系
“與對象的正確關系是社會科學固有科學實踐的最具決定性的條件之一?!盵20]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系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著研究能否順利進行?!耙恍囊灰獾厝找购鸵粋€群體一起生活?!盵21]開展田野工作是十分辛苦的,研究者要思考如何融入研究對象的生活,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研究對象保持聯(lián)系。此外,研究者不僅需要和研究對象互動,也需要與研究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互動。因此,研究者需要恰當?shù)陌盐者h近親疏的分寸,有人類學者將其比喻為“選擇了一種矛盾而又混亂的社會匿名身份”。[22]一些研究者在進入田野時,通常會采取角色扮演和印象管理的方式,從而盡快融入調查環(huán)境。
“在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因不同的立場而產(chǎn)生差異實屬正常?!盵2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由于立場不同,大多數(shù)時候田野工作呈現(xiàn)出來的只是研究者所關心的問題,但是研究對象關心的不僅僅是這些,甚至從來不是這些。如何改變研究者被視為“入侵者”的刻板印象,需要研究者長期不懈的努力。因此,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建立良好關系時,也要切實關注研究對象所面臨的困境,研究者有義務和責任幫助研究對象解決問題。“事實上,從目前的情況看,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田野研究者在關心和思考如何對待自己的調查對象的問題。除出現(xiàn)了大量討論相關問題的理論著作外,不少學者也在努力用實際的行動,來切實地進行著幫助調查對象的活動?!盵24]雖然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相處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當研究者走出田野后,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聯(lián)系是不能切斷的。許多研究者在田野工作結束之后,依舊和研究對象之間保持聯(lián)系,并切實關心調查者的生活,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疤镆肮ぷ髡哂斜匾O身處地根據(jù)環(huán)境中的人與人相處的規(guī)則來開展工作。對于研究對象,田野工作者應該遵循互惠互利,相互包容的原則,具有共情能力和責任意識?!盵25]因此,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不是單純的調查與被調查的關系,研究者要秉持一種人性關懷的態(tài)度,真正為研究對象身處的環(huán)境做出努力和改變。
3. 田野工作中的情感與現(xiàn)實的關系
人們通常以角色和情感這兩種方式互相影響和影響他們周圍的世界?!拔野缪葜喾N角色——社會學家、記者和朋友——我被認為是一個永遠不會離開的人。在脫離接觸過程的早期階段,我每周都會收到發(fā)起人辦公室的郵件和電話。我試圖通過拖延回答來逃避,但我感到內疚?!盵26]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扮演著多種角色,同時又不可避免地會代入自己的感情,這樣的感情潛移默化地影響研究者的觀察方式,如何協(xié)調好個人情感和客觀現(xiàn)實的關系需要研究者的深思熟慮?!叭藗兒茈y把自己個人的感情和偏見放在一邊,他們自己的文化已塑造了這些感情和偏見。”[27]從事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者在進入田野前都接受過一系列理論與方法的訓練,但是他們也不能完全摒棄情感的影響,研究者的情感影響著他們對研究對象的態(tài)度。英國文化研究大師斯圖亞特·霍爾曾說:“認為自以為客觀就是最大的偏見。”在田野工作中,有些學者認為應該秉持一種完全客觀的態(tài)度,僵化地記錄所看到的點點滴滴,不摻雜任何情感,但是排除情感做研究本身就是不可取的。筆者認為,田野工作中研究者的感情投入也是一種田野工作的一部分,研究者帶著溫度記錄所觀察的事物,呈現(xiàn)出來的也是有溫度的結果。
“對于我來說,第一個必須提到的‘不恰當?shù)姆磻褪?,盡管開展田野工作感到興奮和獲得成就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同樣地,從事田野工作也會讓我感到極大的焦慮、猶豫和孤獨。另一個讓我無法擺脫的是從事田野工作帶來的一種不真實感,以及在我失望時,一種虛偽感油然而生?!盵28]“當離開田野時,研究人員與組織和個人分離,雖然每次離開田野的情況可能是獨特的,但它們涉及角色的喪失,從而創(chuàng)造了重新定義自我的可能性?!盵29]在離開田野后,研究者可能不能快速地轉換角色,依然會沉浸在田野工作中,從而帶來一種不真實感和失落感,這需要研究者不斷地適應?!霸诿芗烷L期的田野工作之后,研究者中斷與研究對象的關系。盡管在預料之中,但是也可能會產(chǎn)生分離感和失落感?!盵30]對于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來說,離開田野后的情感可能會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永不消逝的。然而,一些學者選擇忽視這份情感,而實際上,情感會激發(fā)研究者的靈感,從而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盡管研究人員對田野工作進行個性化的描述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流行,但正如我們的文獻綜述所記錄的那樣,在田野工作期間和完成后,對田野工作經(jīng)驗和情緒的反思很少得到系統(tǒng)的關注[31]?!暗@還沒有結束?;氐郊依铮谵k公桌前,你將繼續(xù)通過想象、回憶和重建,繼續(xù)和你研究的人打交道。人們很容易忘記,寫作是田野工作的一部分,與任何選擇的旅行或驚人的遭遇一樣重要。”[32]民族志的撰寫是田野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寫作的過程中,研究者需要對回憶和材料進行整理、篩選,試圖重構田野工作的整個過程,從而形成一份民族志材料。
在撰寫民族志之前,研究者需要整理自己所做的田野筆記。對于田野工作者來說,記錄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是十分重要的,將田野筆記梳理清楚,會使民族志寫作事半功倍。作為研究者,如何能夠在自己田野工作中把自己真實客觀地突顯在我們撰寫的材料中?這不僅僅需要“技術”,更需要一種敢于“自我解剖”的勇氣。在田野工作中,往往我們自視自己是權力的掌握者,自視自己是文化的占有者,總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其實不然,在田野研究中我們自己也在被別人所觀察,所以需要通過圍繞理解他人對自己的理解,最終來理解自己。
“在田野工作中,研究人員將自己沉浸在不同的經(jīng)歷現(xiàn)實中,希望獲得深入理解研究參與者在實地環(huán)境因素下的意義。通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構建了對社會世界的描述,而不是簡單地反映現(xiàn)實?!盵33]民族志不僅是田野的真實寫照,也是研究者對于田野的理解。撰寫民族志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研究者的情感流露可能會帶給研究更多的驚喜,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忽略情感在田野工作中的作用,平衡情感與現(xiàn)實是研究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五)田野點的選擇
1. 田野與家鄉(xiāng)
“如果‘the field最合適的地方是‘not home,那么有些地方必然比其他地方更‘not home,因此更合適,更像田野。因此,所有的民族志研究都是在‘田野中進行的,但有些‘田野比其他‘田野更平等——特別是那些被認為是遙遠的、異域的和奇怪的地方。”[34]“民族志者到田野去,也就意味著他們離開自己的社區(qū)、習慣的環(huán)境和熟悉的行為認知模式,進入另一個即將開展研究的社會?!盵35]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通常遠離家鄉(xiāng),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在這里更適合開展調查研究。在日常話語中,家鄉(xiāng)和田野是相互假定和強化的。家鄉(xiāng)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從家鄉(xiāng)出發(fā),去追求我們的事業(yè);田野是我們工作的領域,實際上我們通過各種手段將其與生活的其余部分區(qū)分開來?!拔覀冞x擇什么作為通過田野工作來調查的問題,以及我們選擇在哪里進行田野工作,這些選擇是由我們的個人生活經(jīng)歷、人類學訓練和理論偏好之間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盵36]田野點的選擇與研究者的個人經(jīng)歷、接受的訓練以及理論偏好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者可以遠離家鄉(xiāng),也可以身處家鄉(xiāng)。相比于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研究者身處熟悉的環(huán)境有助于田野工作的展開?!拔页3:蠡跊]有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的從事研究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我唯一的聯(lián)系就是我的受訪者,我可以將自己與我的日常角色分離,以便在我的田野研究中爭取一個更有效的角色……很明顯,在一個人居住的地方附近做研究對一個人的研究和研究人員都有重要的意義?!盵37]本土學者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其在田野點成長生活所帶來的認知優(yōu)勢,是一切外來者都無法超越的。如,費孝通先生在創(chuàng)作《江村經(jīng)濟》時,選擇的地點是家鄉(xiāng)附近的吳江縣開弦弓村,今屬于吳江區(qū)七都鎮(zhèn)。費老作為吳江人,能夠和當?shù)鼐用駮惩o阻的交流,從而避免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偏差。
在田野中,除了存在語言上的翻譯,也存在文化或者思維上的“翻譯”。正如劉禾教授的“跨語際實踐”(translingual practice)理論所強調的,研究重心并不是技術意義上的翻譯,而是翻譯的歷史條件,以及由不同語言間最初的接觸而引發(fā)的話語實踐。在翻譯實踐中,研究者需要不斷考量東西方跨文化詮釋和語言中介的可能性。因此,在這里翻譯不再是語言之間意義轉換的問題,而是來自不同學科和文化背景的學者對某一特定理論以及社會實踐的探析、爭辯和反思。因此,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做調查,不僅能與研究對象暢通無阻的交流,也能深刻理解研究對象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模式,從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鳴。
2. 多點田野
“多點的田野基于對人類學‘整體觀的反思,主張在研究的整個時期里,田野工作者不應把自身固定在一兩個社區(qū)里,田野工作者必須具有靈活性,其工作場所應是一個包含多個地點的網(wǎng)絡?!盵38]多點田野的應用不僅局限于人類學,還應用于新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等其他領域?!疤镆啊辈粌H是一種地域指向性的概念,也指政府、企業(yè)、非營利組織等現(xiàn)代社會組織或者指某一群體、某種思想、某件事情衍生的特定空間及特定領域。此時的田野更多的是指一種空間的概念?!拔矣X得自己是周圍環(huán)境的一部分;我就像一個調音精細的樂器,可以發(fā)出復雜的聲音,當撥動正確的音符時,所有的共振琴弦都像錫塔琴一樣振動。報道相互證實,事實被更多的事實所支撐,解釋相互為對方辯護……在一個層面上,我只與幾個受訪者互動,但在很多其他層面上,我與這座城市的其他部分互動。我毫無疑問地感到我正在與這座城市本身進行互動?!盵39]如今,隨著全球化、去中心化的加深,學界認識到跨學科、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強調多元主體、多維空間的互動。因此,過去單一田野點的選擇或者構建特定地點的線性體系難以滿足現(xiàn)在的需求。“田野工作者絕不能僅僅作為一名參與者,在有限的文化環(huán)境中做調查,他們要進入更大的公共環(huán)境做調查?!盵40]此外,田野點的選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人力、物力等客觀因素,田野點的選擇還需要考慮研究目的,研究者根據(jù)不同的的研究目的,選擇不同的研究地點。多點田野的選擇并不局限于具體地點,也可以是與研究對象相關的領域。通過多點田野的選擇,研究者可以探索多個田野點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基于比較的視角,呈現(xiàn)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以靈活的方式豐富研究者的調查結果。
三、我國公共管理學發(fā)展面臨的問題
公共管理學自19世紀末興起以來,一直采取一種包容開放的姿態(tài),不斷汲取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營養(yǎng),發(fā)展日益蓬勃。然而,在公共管理學迅速發(fā)展的背后,卻出現(xiàn)了另外一種聲音。公共管理學因其廣泛吸收其他學科的觀點,而缺乏自己的創(chuàng)新,被稱為一門“借來的學科”(borrowing discipline)[41]。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正如格爾茨所說:“我們的前方有著諸多考驗,有必須去的地方,有必須經(jīng)歷的儀式。”[42]公共管理學在我國的發(fā)展起步比較晚,基礎比較薄弱,面臨諸多問題。
(一)公共管理學研究“本土化困難”
“一個學科研究的本土化或本國化,應從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觀念和理論上表現(xiàn)出本國文化的特征,而非一味追隨西方模型。”[43]我國的公共管理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引進了大量的國外學者的理論和方法。在學科誕生之初,國外的公共管理學成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公共管理學的發(fā)展,無論是注重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還是強調效率至上的管理風格,都深刻影響了我國公共管理學的研究。然而,一味地僵化學習國外的理論和研究方法,雖然在短期內豐富了我國公共管理學的研究,但長此以往,會遭遇水土不服的窘境。以公共管理學的三大理論基礎為例,政治—行政二分法、理性官僚制、科學管理原理與我國本土的治理傳統(tǒng)、歷史文化和體制特色不相契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公共管理學的探索。因此,公共管理學研究如何本土化亟待解決。
(二)公共管理學面臨身份認同危機
我國的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融合了相鄰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卻面臨著身份認同的危機。就學科研究領域而言,公共管理學主要關注國家治理、公共政策和社會保障等問題,然而,其他學科如政治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等相鄰學科也同樣會涉及這些問題。相比于其他學科,公共管理學研究成果并沒有獨樹一幟。就學科代表人物而言,主要集中于其他學科領域,比如政治學的古德諾(Frank Goodnow)、管理學的泰勒(Frederick Taylor)社會學的韋伯(Max Weber)、以及心理學的馬斯洛(Abraham Maslow)等[44],幾乎沒有學者認為自己主要從事公共管理學領域的研究。因此,公共管理學的學科界限模糊以及研究領域雜糅直接導致了其身份認同危機。
(三)公共管理學部分研究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
“承認那些從未親自對至少一種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的任何科學權威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45]一個時代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是終點也是起點??障胱鲅芯康臅r代已經(jīng)成為過去時,現(xiàn)在任何學科都不可缺少研究者的親身實踐。誠如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崩碚撆c實踐是緊密聯(lián)系,二者是不可分離的。理論的產(chǎn)生源自實踐的積累,同樣地,實踐的深入也離不開理論的指導。然而,在做研究時,研究者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qū)——脫離實際。研究者習慣于在前人的研究中尋找蛛絲馬跡,企圖為自己的研究添磚加瓦,但是卻忽略了近在眼前的客觀現(xiàn)實。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的部分研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問題,過于強調理論的建構而脫離實踐以及過于注重實踐的探索而忽視理論都是不可取的,這些都不利于我國公共管理學的長遠發(fā)展?!叭绻覀儾荒軐ξ覀儠r代的重大問題做出建設性的貢獻的話,我們作為一個領域又有什么可取之處呢?”[46]因此,公共管理學的發(fā)展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公共管理學產(chǎn)生于公共管理實踐,存在的意義在于如何指導公共管理實踐,如何為國計民生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
(四)公共管理學研究缺少人文情懷
公共管理學的“公共”意味著其研究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人”作為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公共管理的踐行者,也是公共利益的享有者,公共管理學研究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不變的追求。因其學科性質,公共管理學研究通常要求研究者從宏觀角度出發(fā),提倡樹立一種大局觀和整體觀。整體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略部分的發(fā)展。公共管理學應該著眼于大問題,但是也不能忽視個體人的發(fā)展。公共管理實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研究者應該滿懷著初心,秉持著為他人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真正地走進研究對象的生活,發(fā)現(xiàn)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
四、田野工作在公共管理學中的作用
(一)立足實踐,發(fā)掘本土問題
談及對問題的理解,美國數(shù)學家希爾伯特曾說:“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著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著這門科學獨立發(fā)展的衰亡或中止?!盵47]因此,問題的提出對學科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其研究領域事關國計民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是公共管理學研究的主旋律。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問題的提出源自實踐的積累,公共管理學提出的問題需要公共管理實踐的積累。
“實地調查似乎能提供更好的測量效果?!盵48]田野工作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有助于公共管理學研究深入實際,并挖掘本土問題?!爱斠粋€社會受到新的影響時,它的生活方式的一些特征可能不受影響,而另一些則完全改變了,人類學家只有通過田野工作才能確定觀察到的變化哪些是表面的,哪些是根本的?!盵49]目光所及不一定是真實的,公共管理學研究者須透過問題的表象,看到問題的本質。相較于其他研究方法,田野工作研究方法有其特殊性。田野工作要求研究者在調查地點至少生活兩年以上,與研究對象交流,與研究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互動。長時間的實踐積累,研究者有充足的時間了解研究對象,研究者會從多角度、全方位發(fā)現(xiàn)一些存在的問題。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關注的不僅僅是研究對象的所見、所聞、所感,還要關注并挖掘其背后的問題。研究者不僅僅是記錄者和參與者,也是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和傳遞者,甚至是解決者?!氨M管人們離開了字面意義上的村莊,但田野工作作為一種特殊的局部居住方式的概念依然存在。”[50]離開田野并不意味著田野工作的結束,相比于短暫時間的調查,田野工作長時間的調查使得研究者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從而使后續(xù)的研究更加深入。田野連著廟堂,公共管理學研究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腳踏實地,唯有腳踏實地方能頂天立地。
(二)見微知著,強化身份認同
費孝通先生曾在《江村經(jīng)濟》中提道:“讓我們猶如在顯微鏡下看到了整個中國的縮影?!盵51]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往往選取有代表性的一個或者幾個地點進行考察。就其研究本身而言,研究者并不試圖尋找普而廣之的結論,而是強調對某一類型現(xiàn)象的深度剖析。盡管田野工作關注特殊性,但是特殊中也蘊含著一般。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通過對研究對象的深度剖析,也能得出一般現(xiàn)象的類型化認識?!拔覀兲镆把芯空邚膫€案做起,從單一個案走向聚合個案,最終從所有個案類型的比較中對具體民俗社會傳統(tǒng)的整體風貌進行管窺?!盵52]研究者在田野工作中選取的研究對象應該關注所研究現(xiàn)象的一般性,即研究對象不過是萬千對象中的一個,他應該具有所研究對象的一般特征,他所遇到的問題與困境也是其他對象都會遇到的問題。科學的目的是“在無限量的經(jīng)驗的個體事物之海洋中,尋求普遍和確定的標準,以及在無窮的偶然事物表面上顯得無秩序的繁雜體中,尋求規(guī)律和必然性”[53],田野工作亦是如此。
十八大以來,我們一直強調要建立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研究中引入田野工作的研究方法,是對我國公共管理實踐的認同。我們常說中國地大物博,對公共管理研究者來說,這其實意味著我們擁有更廣闊的可調研的天地。一滴水,可以折射萬千世界。田野工作的魅力在于對未知的探索,在于對細微之處的深刻剖析。中國正處于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言下之意就是中國社會每天都會產(chǎn)生新問題,每個問題都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而在這些問題的背后反映的就是我們所處的客觀實際。如果我們不深入田野,我們就很難把握當前的重要問題,從而影響我們對當前所處環(huán)境的認識。
(三)創(chuàng)新理論,拓寬發(fā)展空間
公共管理學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論主要源自西方的公共管理研究。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研究起步比較晚,經(jīng)過學習西方大量的理論和公共管理實踐,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公共管理學理論建構層面來看,仍未擺脫西方理論的影響,依舊缺乏屬于我們自己的獨創(chuàng)理論。中國目前不缺外來理論的“拿來主義”,也不缺調研資料和素材,而是要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抽象和理論對話,建構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拔覀儾幌矚g那樣的社會學家,他們只空談而不觀察,或者只觀察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使他們的思想接受系統(tǒng)的經(jīng)驗研究檢驗?!盵54]“甚至隱隱約約有一種偏重田野調查作業(yè),忽視或輕視理論建樹,把調查采錄本身就看作一種研究的傾向?!盵55]田野工作不是目的,而是理論建設的環(huán)節(jié)。田野工作是一種研究方法,服務于我們最后的理論創(chuàng)新。相比于西方國家,我國的公共管理實踐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在公共管理學理論建構方面我們卻依然借鑒西方的一些理論,缺乏屬于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理論,這是研究者需要反思的問題。合格的公共管理學研究者不僅是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也是理論的建構者和闡述者。盡管有很多學者認為,由于學科性質,公共管理學研究關注領域應該是威爾遜所說的“政府的執(zhí)行、操作和政府工作中的最顯眼部分”,其理論創(chuàng)新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定義為默頓所說的“中層理論”[56],但是公共管理學研究也需要微觀理論,微觀理論是中層理論的支撐。
“建立理論不一定是一個線性過程。組成理論的活動——觀察、選擇有趣的東西、形成中心概念、建立理論、完成實驗性理論可以以完全不同的順序發(fā)生,也可以完全沒有順序?!盵57]建立理論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研究者堅持不懈地努力。在田野工作中,通常情況下研究者是憑借興趣進入田野,參與觀察研究對象的生活,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梳理問題。研究者開展田野工作不僅僅是搜集資料,而是在掌握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研究,從而升華到理論高度?!爱斞芯咳藛T離開田野時,確實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在田野工作中一直隱藏或看似微不足道但突然變得重要或令人驚訝的東西。作為一種不連續(xù)的行為,離開田野可能會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反思和學習——這些都是建立良好理論所必需的過程。”[58]離開田野并不意味著田野工作的結束,研究者在離開田野之后有可能會發(fā)現(xiàn)之前調查所忽視的地方。因此,研究者在離開田野之后不能中斷田野工作,應該繼續(xù)對所獲資料進行整理及反思,從而豐富自己的研究,這些都有助于理論的建構。歌德曾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依托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則是學術研究的靈魂。盡管建構理論的過程是辛苦的,但是研究者必須具備創(chuàng)新理論的熱情和勇氣。因此,研究者通過田野工作,有利于公共管理學研究創(chuàng)造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特色理論。
(四)發(fā)現(xiàn)真實,拉近彼此距離
公共管理學研究強調人的主體地位,遵循“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研究者不僅要從宏觀層面關注研究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也要從微觀層面切實關注研究對象的真實訴求?!耙磺械闹R都是要因親眼觀察土人生活而得來豐滿,不要由著不甚情愿的報告人而擠一滴一點的談話?!盵59]在公共管理實踐中,如何傾聽調查對象最真實的聲音,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李亦園強調,每一個民族的概念性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從該民族的眼光去了解,進入當?shù)厝说氖澜?,以當?shù)厝说难酃饪创挛?,才能進入、容忍且欣賞所有不同于我們自己的文化習俗,才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義[60]。當外來的研究者到當?shù)亻_展調查時,是極易被當?shù)厝艘暈椤熬滞馊恕钡?,由于當?shù)厝藢ρ芯空叽嬖诓恍湃胃?,研究者很難從采訪中得到有價值的信息,從而阻礙研究者發(fā)現(xiàn)問題。而通過田野工作,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有利于后續(xù)調查工作的展開。
一直以來,存在一種將研究者神化的觀點,認為研究者可以不受性別、個性以及家庭背景的影響,得出客觀的結論[61]。“大多數(shù)時間,我并不太擔心需要與少數(shù)人密切接觸的工作方法,而是擔心我的性別、家庭、和個性影響我成為一名田野工作者。”[62]但是,隨著田野認識論的發(fā)展,人們開始認識到田野工作者的個人特點會影響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目標的實現(xiàn)。筆者認為,研究者的個人特點也是田野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入田野并不意味著放下“本我”,而是進入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本我”。20世紀70年代,美國青年人類學家保羅·拉比諾(Paul Rabino)在《摩洛哥田野作業(yè)反思》中提到,我是一個美國人,也就是通過對摩洛哥人的理解,最終理解“我”這個美國人是什么樣的人。因為“我”對自己的理解往往是不真實的,只有在理解別人的過程中,你才發(fā)現(xiàn)別人怎么理解你,那才得出一個真實的“我”。研究者在調查期間短暫地與自己所熟悉的世界隔絕,真正融入研究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從而看到真實的世界?!盁o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集體層面,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對參與田野調查的原因以及田野調查期間和結束時的經(jīng)驗的看法都是非常不同的,這是很常見的?!盵63]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長時間生活在一起,在這段時間,研究者將以朋友的身份融入研究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兩者間的關系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對于研究者來說,通過他人的眼睛你也許會看到不同的世界,從而開拓自己的研究視野。對于研究對象來說,他們也在觀察著研究者的一舉一動。此時,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是“互為他者性”,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研究者在觀察研究對象時,也會看到研究對象眼中的自己,從而反思自己的問題。
田野工作要求研究者必須走出“象牙塔”,走出自己的書齋,走出自己的傳統(tǒng)領域,要到一個全新的甚至是陌生的,在人類學稱之為“他者”的地方進行研究?!八摺蓖c政治領導者、政策制定者,包括學者在內所處的本我環(huán)境是不相一致的,也就是必須沖破自己傳統(tǒng)的自我世界、自我領域與自我觀念,勇于接受新鮮事物,勇于面對新鮮問題,勇于了解社會新事物,甚至是勇于欣賞社會涌現(xiàn)而出的一切新鮮現(xiàn)象。人是可以共情的,在互為他者的過程中,從“本我”出發(fā),去“他者”的環(huán)境中成為“他者”。只有如此,才能明白別人行動的意義以及別人獲得的東西。在公共管理學研究中,管理者通過田野工作真實感受被管理者的生活,從而認識到被管理者眼中的自己,進而發(fā)現(xiàn)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因此,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以“他者”的眼光發(fā)現(xiàn)真實,拉近與研究對象之間的距離,使得公共管理研究更具有人文關懷。
五、田野工作在公共管理實踐中的應用
(一)政策過程堅持田野工作,實現(xiàn)民主決策
“人的認識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性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盵64]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公共政策的實踐過程實際上是由問題發(fā)現(xiàn)、政策制定、政策實施、政策評估和政策終結組成的。在問題發(fā)現(xiàn)階段,公共政策制定者須深入田野,在與群眾交流和實地考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背后的問題以及利益相關者對問題的真實想法。發(fā)現(xiàn)問題是公共政策的開端,是公共政策的真正起點。因此,對于政策制定者來說,具備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如果在初始環(huán)節(jié),政策制定者沒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反饋問題,這會影響后續(xù)的政策制定。在此階段,政策制定者需要通過大量的田野工作,深入群眾生活,了解群眾真正關心的問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在政策制定階段,政策制定者應該立足實踐,號召公眾參與政策制定。盡管號召公眾參與政策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會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影響,但是現(xiàn)在存在著一些尖銳問題亟待解決。仍有少部分的領導干部有主觀決策的傾向,坐在辦公室里,不調查、不研究,做出的決策不符合實際,損害了民眾的利益,也浪費了公共資源。在政策實施階段,政策執(zhí)行者須深入實地調研,了解政策施行的具體情況,感知政策環(huán)境的變化,及時對政策的實施做出調整。在田野工作中,研究者深入研究對象的生活,獲得第一手資料,及時反饋政策實施的狀況,從而保障政策的落實。
(二)深入田野傾聽民眾訴求,保障社會公正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面對更加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中國的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和攻堅期,我們面臨更多挑戰(zhàn)與困難。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繼續(xù)依靠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在田野工作中,政策制定者傾聽群眾的呼聲,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維持社會公正。公正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指要有公正的價值取向,即尊重民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訴求也是不同的。首先,我們應該尊重民意的多元表達,這是民眾行使自己話語權的一種方式。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許多民意有時并不是都是真實的,而是經(jīng)過加工包裝出來的。因此,政策制定者須深入田野,看見真實,傾聽民眾真實的聲音,真正保證公共政策服務人民群眾、公共權力維護公共利益。另一方面是指要有公正的決策程序,即拓寬民意表達渠道,充分聽取民眾的意見。相關部門不僅需要擴大民意表渠道,還需要用法律保障正式和非正式的民意表達渠道的暢通無阻。
六、結語
人的認識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但是在認識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遵循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即某些人對某些事物的認識在先,對事物加以定義,形成自己的理論,并廣為傳播。當后人接觸到該事物時,不自覺地會引入前人的觀點,潛移默化地進入前人的思維模式。盡管有時候我們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思考,但是有時候前人的思想也會束縛住我們前行的腳步。追溯歷史,其實我國很早就對人類社會有著清晰的認識,但是受到農耕文明的思維影響,我們忽略了對抽象理論的概括以及對知識體系的建構,許多觀念只是基于經(jīng)驗的積累,只可意會,不可言明。因此,社會科學率先從西方興起。在社會科學發(fā)展過程中,西方人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理論,并形成了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這是中國社會科學不得不向西方社會科學學習,也是深受其影響的重要原因,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研究亦是如此。
公共管理學研究不是“空中樓閣”,須植根廣袤無垠的土地?!把芯可鐣埠茫母锷鐣埠?,絕不能拋開歷史,沒有一個社會結構是完全憑空構建的,它總是要基于前一個社會結構,繼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東西?!盵6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實踐創(chuàng)新,積累了大量公共管理實踐新經(jīng)驗,為公共管理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公共管理是一門面向實踐的學科,要立足中國實際構建中國公共管理學理論體系,這是中國公共管理學學科的生命力所在。
“理論只有在我們改進了建立理論的過程之后才能得到改進,而我們只有在更明確地描述它、自覺地操作它、更有意地將它與驗證分離之后才能改進理論建立的過程。一個更明確的描述是必要的,這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哪些過程可以修改,以及這些修改的結果可能是什么。”[66]田野工作研究方法,強調“現(xiàn)場感”和“真實感”,讓公共管理學研究者深入群眾,立足中國實際,真正將研究植根于我們生活的土地,傾聽群眾最真實的聲音?!叭绻麌胰狈奶镆罢{查中的得出的理論,則會阻礙國家和社會之間更廣泛、更關鍵的研究?!盵67]費孝通先生曾指出:“我們需要對當前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進行科學的研究,以便幫助黨和國家解決一些急迫的社會問題,為社會主義建設減少一些前進中的障礙,使社會的各方面都能沿著社會主義道路順利地向前發(fā)展。”因此,將田野工作研究方法應用于公共管理學研究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指導教師:陶慶)
參考文獻:
[1] 羅梁波.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國方式——基于社會工程的理解和行動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20,(8):100-108.
[2] 陳振明.中國公共管理學40年——創(chuàng)建一個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學科[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4):47-54+148.
[3] 莊孔韶.人類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48.
[4] 希爾弗曼.如何做質性研究[M].李雪,張劼穎,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43.
[5] 李亦園.人類的視野[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7.
[6] Barnard, Alan and Jonathan Spencer (eds.).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0:70.
[7] 基辛.當代文化人類學[M].張恭啟,于嘉云,譯.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0:25.
[8][9] 古塔·弗格森.人類學定位:田野科學的界限與基礎[M].駱建建,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59,39.
[10] Huffman, Timothy. Organizing Compassionate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Fieldwork with Nonprofits and Homeless Young Adults[M].Arizona State University,2013:159.
[11] Peneff.J.Fieldwork in Algeria[J].Qualitative Sociology,1985,(8):76.
[12] 羅紅光.人類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284-285.
[13] 江帆.民俗學田野作業(yè)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180.
[14] 李亦園.田野圖像[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103.
[15][48] 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M].邱澤奇,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336、259.
[16] 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紹明,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6.
[17] 費孝通.從馬林諾夫斯基老師學習文化論的體會[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57.
[18] Fife, Wayne. Doing Fieldwork: Ethnographic Methods for Researc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Beyond[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94.
[19]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30.
[20] 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3:23.
[21] 尤金·N.科恩.文化人類學基礎[M].李富強,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3.
[22] 林恩·休謨,簡·穆拉克.人類學家在田野[M].龍菲,徐大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2.
[23][60] 李亦園.李亦園自選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
[24] 安德明.重返故園——一個民俗學者的家鄉(xiāng)歷程[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132.
[25] Daniels, A.K.Self-deception and self-discovery in fieldwork[J].Qualitative Sociology,1983,(6):199.
[26] Maines, D. R., Shaffir, W., & Turowetz, A.Leaving the field in ethnographic research: Reflections on the entrance-exit hypothesis. In W. B. Shaffir, R. A. Stebbins, & A. Turowetz (Eds.), Fieldwork experience: Qualitative approaches to social research.[M].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0:269.
[27] 威廉·A.哈維蘭.文化人類學[M].瞿鐵鵬,張鈺,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47.
[28] Chong, K.H. Coping with Conflict, Confronting Resistance: Fieldwork Emotions and Identity Management in a South Korean Evangelical Community[J].Qualitative Sociology, 2008,(31):380.
[29] Vaughan, D. Uncoupling: Turning point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188.
[30]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500.
[31] Coffey, A. The Ethnographic Self: Fieldwork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Identity[M].London: Sage,1999:64.
[32][39][62] Kumar, N. Friends, Brothers and Informants: Fieldwork Memoirs of Banaras[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231, 230,442-443.
[33] Hammersley, M., & Atkinson, P. 1995. Ethnography[M].London: Routledge,1995:95.
[34] Gupta, Akhil and James Ferguson.Beyond ‘Culture: Spac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J].Cultural Anthropology,1992,(7):13.
[35] 斯蒂芬·L.申蘇爾.民族志方法要義:觀察、訪談與調查問卷[M]. 康敏,李榮榮,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50.
[36] Amit, Vered (ed.).Constructing the Field: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49.
[37] Hoodfar, Homa. 1994. Situating the Anthropologist: A Personal Account of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Three Urban Settings: Tehran, Cairo, and Montreal. In Vered Amit-Talai and Henri Lustiger-Thaler (eds) Urban Lives. Fragmentation and Resistance[M].Toronto: McClelland and Stewart Inc., 1994:221.
[38] 蘭林友.人類學再研究及其方法論意義[J].民族研究,2005,(1):36-46+108.
[40] Chambers, Erve. Fieldwork and the Law: New Contexts for Ethical Decision Making[J].Social Problems, 1980, (27):330.
[41] Stallings, R. A.Doctoral Program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Outsiders Perspectiv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
[42] 克利福德·格爾茨. 追尋事實: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M].林經(jīng)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15.
[43] 李亦園.人類學本土化之我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41-43.
[44] Fry B. and Raadscheidersj. Mast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From Max Weber to Dwight Waldo[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14:11.
[45] 布朗.社會人類學方法[M].夏建中,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62.
[46] 懷特,亞當斯.公共行政研究:對理論與實踐的反思[M].劉亞平,高潔,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8.
[47] 希爾伯特.數(shù)學問題[M].李文林,袁向東,編譯.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38.
[49] Kuklick, H.The Savage Withi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21-122.
[50] Clifford, James.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98.
[51] 費孝通.江村經(jīng)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18.
[52] 朝戈金.口頭史詩詩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133.
[53] 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46.
[54] 羅伯特·默頓. 社會研究與社會政策[M].林聚任,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1.
[55] 烏丙安.民俗學原理[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1.
[56] 羅伯特·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唐少杰,齊心,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63.
[57] Swedberg,R.Theorizing in sociology and social science:Turning to the context of discovery[J].Theory and Society, 2012,(41):36.
[58][66] Weick,K.E.Theory construction as disciplined imagin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530,517.
[59] 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M].李安宅,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184-185.
[61] Warren, Carol A B .Gender Issues In Field Research[M].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1988:8.
[63] Clark,T. On “being researched”: Why do people engage with qualitative research?[J].Qualitative Research,2010, (10):410.
[6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32.
[65] 費孝通.費孝通在2003[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02-103.
[67] Warren, C.A.B. and William G. Staples. Fieldwork in forbidden terrain: the state, privatization and human subjects regulations[J].The American Sociologist,1989,(20):263-264.
基金項目:2018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政治人類學在‘中國特色政治學三個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18BZZ010)
作者簡介:吳楊(1997- ),女,遼寧大連人,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碩士研究生,《政治人類學評論》編輯部編輯,研究方向為政策人類學與地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