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有位姓王的朋友,平時喜歡吹噓自己,比如夸自己乒乓球技術高超,在單位沒有對手;比如夸自己騎單車的耐力出眾,五十公里路程連水都不喝一口。然而,假若你覺得這位兄弟干事不靠譜,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做企業(yè),是一等一的好手,產(chǎn)品經(jīng)常創(chuàng)新,經(jīng)營講誠信,年年是市里的納稅大戶;他對朋友特別熱心,你遇到什么困難,他一定會第一時間幫忙。熟悉他的人都覺得此君不過是有點好面子,本質上是個大好人。
一個成熟的人往往懂得原諒別人的不完美。沒有一個人是在仙風玉露中長大的,這就決定了我們的世俗性、一定意義上的自利性,也決定了我們天生會帶著各種各樣的缺點。自己都不完美,卻要求別人完美,最后的結果只有一個,親人、朋友一個個離開你,讓你成為孤家寡人。原諒他人的不完美,他人才會原諒我們的不完美,人與人才能和諧相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這些優(yōu)點往往隱藏在我們的生命深處,平時少有人知。一個人原諒了別人與基本操守無關的不完美,才有時間、精力、熱情去開掘、發(fā)現(xiàn)他的長處、優(yōu)勢,找到自己真正在乎的東西。魯迅與瞿秋白性格截然相異,一個冷峻似鐵,一個熱情如火;一個追求個人感情時猶猶豫豫,一個看準目標不管不顧,他們各有不完美的地方。然而,這兩個人對政治、文學的理解驚人相似,瞿秋白認識了魯迅寫作的意義,魯迅理解了瞿秋白的人生追求,兩人成了難得的知己。
陳寅恪與胡適也是如此。陳寅恪做學問一心一意,完成一個目標,才將興趣轉向另一個目標;胡適做學問喜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以至最有影響的《白話文學史》《中國哲學史大綱》都成了半截書;陳寅恪對感情專一,胡適卻鬧出緋聞。想讓陳寅恪欣賞胡適的愛情觀是不可能的,然而,胡適提倡自由、寬容,對朋友充滿友好的感情,愿意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心智,卻是陳寅恪最欣賞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他與胡適成了好友。
原諒他人的不完美,需要放棄一些自戀。有一種人覺得什么都是自己的好,長相是自己的漂亮,性格是自己的完美,學問是自己的淵博,因此總是習慣于以自己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比來比去,這個世界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了。不破除這樣的心態(tài),哪怕你的周圍有愛因斯坦、托爾斯泰這樣的牛人,你依然會錯過他們。
人不可缺少包容之心。周圍的人不完美其實并不可怕,不完美是擺在你面前的,對你的危害也完全可以評估出來,真正可怕的是對那些無關緊要的不完美吹毛求疵,缺少應有的包容之心。缺了包容之心,我們也就失去了理性和溫情。
原諒別人的不完美,不是要放縱他人的缺點,而要讓別人在你鼓勵的目光中變得更美好。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