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麗芳 謝建美
摘? ? 要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小學尤其是中高年段學生中,諸如網癮、抽煙、性侵害、校園欺凌等典型事件日益增多,危害其健康成長。教學須基于學情調查開發(fā)典型事件資源,找準學生生活中的共性事件問題,拓展學習活動深度,鼓勵學生的多元表達,深化學生對典型事件的道德認知,學會應對方法,提升道德判斷能力和生活能力。
關 鍵 詞
道德與法治;典型事件;學情調查;教學資源開發(fā)和使用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21)09-00-04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課程。學生成長中的生活事件對其道德的自主構建具有重要價值。在他們的成長中,有一些事件必將影響他們的一生發(fā)展。[1]尤其是小學中高年段學生正處于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敏感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迅速發(fā)展,對社會充滿好奇,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但同時,其安全意識、法律意識等依然比較淡薄。
我們在實踐中發(fā)現,諸如網癮、抽煙、性侵害、校園欺凌等事件日益增多,對學生的危害巨大,我們將這些事件稱之為兒童成長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雖然教材設置了相關內容,但著墨不多,同時,由于教材難以避免的滯后性,諸如刷抖音、看直播打賞等新問題都未能涉及。這要求我們切實了解學情,將“典型事件”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加以開發(fā)和使用。
一、找準共性事件“問題”,增進道德生活認知
道德與法治教材力求既系統(tǒng)地體現國家和社會對兒童道德發(fā)展的要求,又比較全面地反映兒童生活的多樣性、動態(tài)性,以滿足兒童成長的需要。立足兒童現實生活和道德成長的一般問題,教材顯性呈現了一部分典型事件,包括網絡游戲上癮、抽煙等。我們圍繞相關內容,對四-六年級教材中的典型事件,以及教材未涉及的其他典型事件進行了梳理(見表1)。
這些典型事件都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面臨的普遍問題,也是教育難點。教學中,我們著力“用好”教材,適時補充教材未涉及的典型事件,找準學生的認知或行為誤區(qū)設計學習活動。通過自主探究深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體驗,從而更好地引領其道德生活。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8課“網絡新世界”一課教材未涉及刷抖音、看直播等新的社會現象。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全班82%的同學刷抖音、看直播,還有23%的同學曾為主播刷過禮物。抖音從設計上就具有使人成癮的特性,涉世未深小學生很容易沉迷其中,成為學生“認識”社會的渠道,造成其認知和價值觀的扭曲。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將其作為“典型事件”和特殊問題,納入本課教學。
教材在本課第一板塊“新世界很精彩”設置了一個互聯網生活小調查:你上網主要做什么?并結合自己親身經歷說一說,內容包括收發(fā)郵件、玩游戲、購物、搜索資料、上網課、聊天、看動畫等。針對學情調查,我們在教學中通過播放新聞,增加刷抖音、看直播等典型事件:
新聞1:小學生沉迷抖音,造成視力低下,學習松散,退步,甚至破壞正確的價值觀。[2]
新聞2:有一位深圳的父親王先生的女兒沉迷看直播,還把他銀行卡里的錢偷偷給轉走了,這些錢都被打賞給了女兒喜歡的主播。平時打賞一次最少也要六七百,多的時候能達到兩三千,現在還沒看多長時間,就已經花了12萬??戳诵侣?,你有什么想說的?[3]
真實的數據觸目驚心,讓學生直觀感知沉迷抖音的危害,以及給主播刷禮物可能會造成的嚴重后果。由此,引起學生對自身的相關行為展開反思,進而通過說一說,在表達中進一步深化對相關行為的認知。這必然有助于學生真正意識到沉迷抖音的危害,從而產生改進的愿望,為學會在網絡社會中安全、文明地生活奠定基礎。
二、“拓展”隱性事件深度,解決道德生活問題
教材往往只是個“例子”。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力求貼近學生生活,呈現了諸多典型的生活事件。但是,面對不同地區(qū)、學校、班級的學生個體,教材難以兼顧“個性”。尤其是諸如性侵等事件,因其比較特殊、隱蔽且涉及隱私,學校往往難以及時應對、有效處理。
我們在實踐中發(fā)現,性侵等事件在小學生成長中出現頻率并不低,且其影響或危害巨大。最高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顯示:全國檢察機關起訴的成年人強奸未成年犯罪人數,在2017年為7550人,2018年為9267人,同比增長22.74%,2019年這一數字上升至12912人,同比增長39.33%。我們又走訪了當地檢察機關,了解到2018年至今未成年人犯罪28件37人,37人中有13名是本地人,包括在校生4名;性侵未成年人案件17件,涉及未成年被害人29人,29人中有25名系未滿14周歲的幼女。其中,2018年2件4人(此處4人指未成年被害人)、2019年3件10人、2020年10件12人,2021年截至目前受理案件2件3人,另有3件3人正在偵查中。從數據上看,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逐年遞增,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性侵等事件容易造成心理陰影,會危害孩子的生命健康成長,因此需要切實引導學生提高警惕,加以防范。未成年人法律意識淡薄,往往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加之學校性教育相對滯后,這一話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很少涉及,多數教師難以駕馭。對此,我們對教材相關內容進行了補充拓展。
教材在六年級上冊第9課“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設計了活動園,提示學生區(qū)分正常與不當的身體接觸,之后,以“知識窗”的形式提及性侵害相關法律知識。性侵害一般比較隱蔽,其形式或手段并不止于教材所提及的內容。我們借用檢察院發(fā)布的“防性侵教育片”,設計了如下學習活動:
環(huán)節(jié)一:視頻“爸爸,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幫助學生了解、整理基本的生理衛(wèi)生知識。
環(huán)節(jié)二:“性侵,離我們很遠嗎?”通過觀看“防性侵教育片”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并作出總結:1.獨處的環(huán)境可能會讓欲望脫離約束;2.網絡可能是壞人華麗的裝飾;3.歡樂的聚會也可能出現邪惡的想法;4.熟悉的人可能做危險的事;5.獨自走夜路,容易吸引惡魔的尾隨;6.每一次疏忽,都有可能成為壞人侵害的機會……
環(huán)節(jié)三:“常見的性侵害有哪些?”結合視頻、課本內容,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性侵會給我們造成哪些傷害?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在公共場所異性有意識地觸碰自己的隱私部位等性侵行為的表現。由此,學生作出總結:他人沒必要卻有意識地觸碰自己的隱私部位;讓自己觸碰他人的隱私部位;讓自己接觸或者誘騙拍攝一些光著身子、不穿衣服的圖片和視頻等,增進對性侵害行為的了解。
環(huán)節(jié)四:“如何遠離性侵害?”在前面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習基礎上,學生探究得出:熟悉的人有時候比陌生人更可怕;白天與夜晚一樣危險;并不是只有女孩子才會有危險,男孩同樣可能會遭遇危險;性侵害有可能是沒有身體接觸的;不是所有的侵害都有暴力行為。由此,讓學生進一步增強防范意識。
環(huán)節(jié)五:“遇到性侵害應該怎么辦?”結合教材“知識窗”提供的刑法規(guī)定,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思考和結論,總結預防性侵的方法:我們有權說“不”;立即離開;告訴信任的成年人或者報警;任何事情都沒有生命重要;如果不幸遭到侵害,一定要反復告訴自己:我,沒有錯!應該被譴責和追究法律責任的是侵害者,不用感到自卑、自責,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收集證據并迅速報警,不做沉默的羔羊;如果出現身體不適,要及時告知家長就醫(yī),如果影響心理健康,及時請求幫扶。
這些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件讓學生深感震撼,充分認識到性侵將給自己帶來的危害,從而自覺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尋求自我保護的方法。
三、鼓勵事件多元“表達”,提升道德判斷能力
近年來,校園欺凌逐漸成為熱點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與性侵問題類似,校園欺凌一般比較隱蔽。我們調查發(fā)現,在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校園欺凌問題。我們對本校高年段部分學生進行了不公開的問卷調查。調查人數為50人,結果顯示:有欺凌或被欺凌經歷的有18人;有12人遭受過身體傷害,有26人被惡語中傷,被他人辱罵過,有14人被群體孤立過,有7人遭遇過財物敲詐。值得關注的是,與性侵中的弱勢群體角色相比,校園欺凌事件中的學生既可能是被欺凌者,也可能是欺凌者。與性侵一樣,其傷害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心理,不僅涉及法律問題,更關涉道德問題。
教材在四年級下冊第3課“當沖突發(fā)生”一課設計了“美歡欺負王玲”的故事,在六年級上冊第9課“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一課活動園設計了“王然的遭遇”等。其設計思路從欺負到欺凌,從規(guī)則到法律,符合此類典型事件的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在中年段可能會出現欺負同學的事件,隨著其個性的不斷形成與發(fā)展,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不斷增強,如若缺乏規(guī)則、法律意識的培育,到了高年段就容易升級為欺凌事件。
對此,我們在法治專冊教學中,立足“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一課的活動園設計,在引導學生閱讀“王然的遭遇”后,現場請學生在心中默默回答問卷,以此促進學生反思自身的生活行為;之后,借助三個話題討論,引導學生勇敢“表達”,訴說自己的相關經歷和感受。
話題一:如果你是王然,反思一下為什么會被欺凌?被欺凌后你是怎么想的?會怎么求助?
生1:可能他們覺得我弱小。我心里很害怕,被欺凌后會把這件事告訴家長。
生2:或許因為我是新生。對同學不熟悉,害怕再被欺凌,我會向老師求助。
生3:可能我是新來的。我很害怕,怕告訴老師后,他們知道了更會欺負我,還是不告訴家長和老師……
話題二:如果你是魯某,你為什么要欺負他?請換位思考,如果你被欺凌會是什么心情?
生1:也不算欺負,就是逗他玩。如果我被欺凌,心里肯定很憤怒。
生2:因為他看起來比較弱小一點。如果我被欺凌,我肯定要報復回來……
話題三:如果你是王然的同學,看到魯某攔住王然的時候,你認為怎么做比較合適?
生1:雖然我很同情王然的遭遇,可是我勢單力薄,去幫忙自己也會被打,還是不去逞英雄吧!
生2:我們不能“以暴制暴”,也不能袖手旁觀,應積極想辦法尋求老師、家長或法律的幫助!
生3:怕什么,越妥協(xié)他們越囂張,我得立刻上去阻止他們!……
三個話題著重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從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觀者三個視角展開思辨和表達,探尋欺凌事件的原因和面對欺凌行為應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和方法。教師及時出示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引導學生增強法治意識,懂得必要時要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同時,警醒欺凌者的不當、違法行為,鼓勵學生拒絕、抵制欺凌,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德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四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
[2]搜狐網.抖音又出事!小學生在抖音花式"做生意",如何拉回沉迷的孩子?[EB/OL].(2018-10-04)[2021-03-26].https://www.sohu.com/a/257623104_800955.
[3]趣談社事.小學生為主播狂刷12萬,主播回送3元禮物,家長氣到直接崩潰[EB/OL].(2019-03-09)[2021-04-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522571988779976.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