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勇
(首都師范大學 物理系,北京 100048)
戴念祖先生研究物理學史近60年了,可謂碩果累累,聲譽卓著。早在20世紀70年代,戴先生考訂中國古代有關北極光的記載,整理出北極光的年表,以此探尋地磁軸漂移和太陽活動的規(guī)律。這個研究曾在中西學界轟動一時。20世紀90年代,戴先生先后主編《20世紀上半葉中國物理學論文集粹》、《中國物理學史大系》(9卷本),以及為《大百科全書》編寫條目和為《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理學編》編寫科學家傳記,還寫下了大量的科學史論文。2019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的《戴念祖文集·細潤沉思·科學技術史》(圖1),受到學界的關注、學者的歡迎。三卷《文集》中的第一卷有文章39篇,第二卷42篇,第三卷36篇。第一卷和第二卷收入的是中國物理學史論文,包括中國近現(xiàn)代物理學發(fā)展史的文章;第三卷收入的是音樂聲學史文章。這三卷《文集》既是戴先生的學術總結,也為中國物理學史的發(fā)展增添了重要的文獻。
圖1 《戴念祖文集·細潤沉思·科學技術史》書影
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內(nèi)容包含有力學史、電磁學史、光學史、科學社會史、科學思想史和人物傳記,其中以望遠鏡和指南針的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西方傳教士來華時曾攜帶“窺筒”或“遠鏡”入華。在解讀有關文獻的過程中,戴先生從語義上、從光學原理上進行了深入和細致的分析,從而可以認定明清人士對于西方的光學知識了解到何種程度。這個研究成果推進了中國光學史和中外科學交流史的研究。在古代思想史中諸如中國古代是否有原子觀念,古代人如何認識物質的間斷性與連續(xù)性問題,戴先生都曾提出有啟發(fā)性的觀點。類似的還有關于地動說和相對性思想的表述。古人提出這些思想,往往借助一些富于詩意的表述,也體現(xiàn)著一種不同于西方的獨特表述,而這種不同恰恰表現(xiàn)出其價值所在。
該《文集》的第三卷是三卷中最精彩的部分。這一卷的主要內(nèi)容是關于樂律學即音樂聲學的研究成果。戴先生以朱載堉及“新法密率”的研究為主,其樂律學史研究文章被收入了十余篇,其中包括關于音樂的定義與樂音的分析,關于三分損益法和音階的算法,曾侯乙墓出土的“五弦琴”與古代弦準的關系;如何估算河南舞陽賈湖骨笛樂音的音高;關于平均律(mean tone temperament)與等程律(equal temperament)的概念的區(qū)別,等等。這些基礎研究,對于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和算法、對于學科的建立都有重要意義。樂律學中還有一些重要的聲學(如管口校正的)問題,也需要從操作上加以深入研究。管口校正的探討,一直持續(xù)到晚清,也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個學術問題。
戴先生較早開始研究朱載堉,而且將這一研究作為音樂聲學史上的重要案例,其研究不斷擴展和深入。這項研究不只是涉獵文獻廣,更需要深厚學養(yǎng)的支持,包括諸如音樂、樂律、數(shù)學、歷法、度量衡等各方面的知識?;诖?,戴先生對朱載堉做出了詳盡的論述,撰寫了《朱載堉——明代的科學和藝術巨星》、《天潢真人朱載堉》兩本著作。
對編鐘的研究,一度是音樂史研究的重點,也是帶有鮮明中國特點的科學史研究。戴先生從文化史角度入手,將先秦的文獻與實物結合起來,充分擴展了編鐘及鐘律研究。20世紀70年代,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和后續(xù)(包括冶金學)的研究,可謂成果豐碩。除了它開啟了復雜的律制問題的研究外,還引起戴先生的相關的猜測——“編鐘在不同的敲擊點可能會顯現(xiàn)不同的振動節(jié)線”。此后所撰寫的長文《青銅編鐘論》,不僅比較中西方古銅鐘的形狀、發(fā)聲特點之異同,而且對于編鐘歷史,振動節(jié)線的分布等科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和綜合的研究,豐富了青銅鐘文化的內(nèi)涵。此外,研究樂律學的起始時期,大都與天體研究相關聯(lián),戴先生對此也作了深入的探討,其中包括“天體音樂”的文化意蘊和“和諧”觀念之影響。
在科技的文化史研究方面,戴先生亦多有創(chuàng)獲。比如對古代人的“候氣”觀念的研究,不僅涉及天文學、氣象學,也與物理學、地質地理學有關聯(lián)。戴先生對候氣的研究另辟蹊徑。他認為,用律管測定候氣一說,在中國古代是從未被認真實行過的偽科學。又如對古代中國指南針問題的研究,人們不僅對其形制或發(fā)明的年代有爭論,而且曾經(jīng)有段時間個別研究者從根本上否認它的存在。眾所周知,學術爭論對于學問的發(fā)展大為有益。學術之爭往往是爭論雙方誰也不能追求“完勝”。這種并不“完勝”的觀點正是學術發(fā)展的訣竅。從戴先生的文章可以看到,有關指南針的爭論,雙方并非面紅耳赤之爭,而是大家都“樂于”討論。這種討論或爭論精神值得“傳承”下去。近年,年輕的學者黃興有關指南針的研究大大深入了,無論是從文獻解讀,還是實物的復制研究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樣的成果或許與這些爭論有或深或淺的一些關聯(lián)。
在《文集》的每一卷都附有一些“雜文”。從這些“雜文”顯示出戴先生的學術交往和他那寬廣的學術視野。
三卷《戴念祖文集》的出版,反映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史研究水平不斷提高,戴先生代表著老一代科學史家的研究水平,“國家隊”的研究水平。閱讀此書更可以激勵后學,學習老一代專家的治學精神,一定會更有力地推進科學技術史的研究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