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婭 高 慧 郭 雯
據(jù)報道[1-2],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血清中循環(huán)腫瘤相關抗原和抗體的發(fā)生率很高。本研究旨在分析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血清中免疫復合物的發(fā)生率及其與疾病特征及BCG免疫治療后患者抗體反應的相關性,以期對該疾病患兒預后進行評估。所有兒童均接受標準化療,許多兒童也接受卡介苗免疫治療。對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進行了兩種試驗:放射標記C1q結合試驗,定量測定血清中C1q與免疫復合物的結合,以及聚乙二醇(PEG)沉淀免疫復合物的能力。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試圖了解白血病患兒血清中免疫復合物的連續(xù)測定和卡介苗受者的免疫反應評估是否能夠提供對這種疾病的臨床特征的洞察[3]。因此本文選取我院2017年6月到2020年6月共收治的60例白血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白血病患兒的免疫復合物與疾病特征及BCG免疫治療后患者抗體反應的相關性,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6月到2020年6月共收治的60例白血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經(jīng)診斷有41例患兒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9例為T細胞白血病,年齡2~18歲,平均(7.84±1.63)歲;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60名患兒均有在診斷時的研究數(shù)據(jù),隨訪6個月以上的38例,12個月以上的23例。另取同期73例無血液疾病的患兒作為對照組,年齡3~14歲,平均(7.65±1.54)歲,男性32例、女性28例。2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5C1q的制備:取患兒空腹靜脈血,離心取血清,然后立即從新鮮血清中分離出C1q,并將其儲存在pH7.5的0.3 M NaCl,0.005 M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中。用乳過氧化物酶對C1q進行放射標記,C1q結合活性的程序(C1q-BA)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表示為Iz5IClqin實驗沉淀物與125IC1q在含有25 C1qA和50 p1正常人血清(用20%三氯乙酸沉淀)的沉淀物中的百分比[4]。
PEG沉淀分析:將40 μl試驗血清用硼酸鹽緩沖液(0.1 m,pH8.4)稀釋至1.0 ml,并在硼酸緩沖液中加入1.0 ml 8% PEG?;旌衔镌? ℃下培養(yǎng)18 h,然后在2000×g、4 ℃下離心1 h。用2 ml 4% PEG洗滌沉淀,用改良的Lowry法測定測試IB,為了溶解沉淀物,向每個管中添加50 pl 0.1 mol/l NaOH和550 pl蒸餾水,并進行渦流處理。然后添加500 p1的Fohn試劑[由10 ml 0.2 mol/lNaOH(含4%Na,CO)和0.2 ml 0.5% CuSO4,.5 H2O(含1%檸檬酸鈉)制成]。在37 ℃孵育15 min后,將試管轉移到冰浴中。然后加入在蒸餾水中稀釋為1∶3的200pI-Folin苯酚試劑,試管立即旋轉。在37 ℃下培養(yǎng)30 min,在2000×g下離心30 min,并在500 nm下測定上清液的光學密度(OD)。
41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血清平均結合125I-C1q為(12.46±1.64)%,19例T細胞白血病患兒血清中125I-C1q的結合率為(17.47±2.69)%,而73例對照組患兒血清平均結合125I-C1q為(6.52±1.25)%。73名對照組患兒中沒有1例高于15%(超過15%的125I-C1q結合被認為是陽性)。3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患兒血清中免疫復合物情況對比
在PEG沉淀試驗中,41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的診斷血清的外徑讀數(shù)平均為0.273±0.097,73例對照組的血清平均為0.188±0.05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C1q與PEG結果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P<0.001),盡管個別血清中Clq的升高偶爾與PEG值的升高不相匹配。由于這種強相關性,本研究僅根據(jù)Clq-BA進一步分析結果。
13例診斷血清結合率超過15%的患兒中3例來自41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10例來自19例T細胞白血病患兒。13例患兒中有2例在16個月和20個月時出現(xiàn)骨髓復發(fā),其余11例在治療后8~18個月仍處于緩解狀態(tài)。初發(fā)白細胞計數(shù)高但C1q-BA正常的8例患者中有2例復發(fā)。如表2所示。
表2 13例診斷血清結合率超過15%患兒的基本信息
大量癌癥患者血清中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的高發(fā)病率已被報道[5-7]。在某些癌癥中,這種復合物似乎與疾病的程度有關,預示著預后不良。免疫復合物的檢測已由不同的研究者以多種方式進行研究,不同實驗室的檢測結果常常存在差異。這可能是由于患者材料的選擇和所用分析方法的不同[8]。在本研究中,我們對急性白血病患兒血清中的免疫復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測定,評估比先前報道的年齡更小的人群中是否存在免疫復合物。在一些研究中[9],血清來自不同機構的患者,而我們的患者來自單一的腫瘤服務機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醫(yī)務人員按照統(tǒng)一方案進行治療。
在診斷時,急性白血病患者作為一個群體,其血清結合卡介苗抗原的能力低于正常兒童的血清[10]。以前在循環(huán)抗原、可溶性抗原時,抗體水平較低抗原:抗體復合物或抗獨特型抗體。很容易推測,在其他腫瘤中報道的細菌和腫瘤相關抗原的交叉反應性也可能在這方面發(fā)揮作用。在大多數(shù)患者中,用卡介苗進行免疫治療可增加結合卡介苗抗原的能力。與卡介苗結合能力的增加、免疫復合物的存在或任何類型的臨床反應之間沒有關系。需要在較長時間內進行額外的測定,以驗證這些結果所產(chǎn)生的印痕。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檢測的敏感技術抗原:抗體復合物。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方法基于免疫復合物的各種性質。雖然免疫復合物的檢測已經(jīng)為許多疾病的發(fā)病機制提供了見解,但滿意復合物可在無病人士的循環(huán)中形成,以幫助消除微生物等異物[11-12]。腫瘤患者和健康人的循環(huán)復合體可能部分被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細胞清除。因為癌癥患者未清除的免疫復合物可以阻止細胞介導的惡性細胞毒性破壞,了解它們的組成及其對腫瘤生長的影響是很重要的[13]。
本研究結果表明,60份白血病患兒的診斷血清中有13份含有免疫復合物。這一發(fā)現(xiàn)與最近的一份報告相一致,在所有兒童的診斷血清中免疫復合物的發(fā)生率很低。值得注意的是,其中10例患有T細胞白血病,這種類型被認為比無細胞白血病預后更差。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白血病患兒白細胞計數(shù)較高,這是T細胞白血病的特征,因此可觀察到的白細胞計數(shù)增加與免疫復合物之間存在的關系[14-15]。診斷時的免疫復合物并不表明預后不良。在這項研究中,13名患者在一段時間或另一段時間有免疫復合物,其中2人(28%)復發(fā),11例沒有復發(fā),但在統(tǒng)計學上,復發(fā)率沒有差異。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無論是在治療期間還是在診斷時,免疫復合物對白血病患兒都沒有預后價值。
綜上所述,免疫復合物在不同類型白血病中的發(fā)生率存在差異,但在白血病患兒中,其可能與進行性疾病或預后不良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