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飛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家校社共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
現(xiàn)代幼兒園越來越重視和家庭的合作,以及對家長進行教育引導,希望家長能夠和園方形成教育合力,家園協(xié)同配合,共同促進幼兒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學校作為最常見的教育引導形式被廣大幼兒園所使用。
幼兒園召開家長學校的模式有很多,有專門召集家長參加家長學校學習的,也有結(jié)合家長會的召開,前半程為家長學校講座,后半程召開家長會;有線上的家長學校,也有線下面對面集中學習的家長學校;有全園家長學校,也有年級甚至班級的家長學校。
無論什么形式的家長學校,幼兒園都希望能夠向家長們傳播積極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兒童身心發(fā)展知識以及家庭教育的好方法。從多年的家長學校實踐來看,只要是幼兒園組織的課程學習,總體上家長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但是,也有不少教師反饋,家長們學習態(tài)度挺好,學習效果卻一般,很多內(nèi)容在家長學校的課程中已經(jīng)強調(diào)了,但是家長的表現(xiàn)依舊如故。這其中的緣故是什么呢?
幼兒園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每天接送孩子的大部分是家中的老人或者保姆。年輕的父母因為工作忙碌,生活中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但是,一般參加幼兒園家長學校的學習、參加家長會的大部分都是年輕的父母。一方面是園方覺得,家長學校和家長會是年輕父母的責任,祖輩既不應(yīng)該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也不一定能聽得懂課程;另一方面年輕的家長也認為雖然平時沒空陪孩子,管孩子,但是遇到幼兒園組織的家長學校和家長會還是要盡量請假參加。
這就帶來了一個矛盾,參加家長學校學習的是年輕的家長,而平時帶孩子的是祖輩。在家長學校提出的教育觀念、知識和要求,家長們接受了,卻沒能用在孩子身上,也沒能傳達給祖輩,導致家長學校教育的要求出現(xiàn)斷層。
如在新生家長學校課程中,幼兒園向家長們講解幼兒園門衛(wèi)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每個幼兒入園時必須帶著門禁卡才能入園。園方把這些要求講得清清楚楚,但是第二天孩子們?nèi)雸@時還是有不少家長沒帶門禁卡。溝通后才發(fā)現(xiàn),來聽課的是孩子父母,而送孩子入園的是爺爺奶奶。要么年輕的家長沒有和祖輩溝通,要么祖輩因為沒有系統(tǒng)地參與學習,不理解甚至不認同幼兒園的做法,無法做到統(tǒng)一步調(diào),認真配合。
為什么通知家長參加家長學校學習時,幼兒園很少主動要求祖輩參加,有時還會明確要求祖輩不要參加,而要求年輕的家長參加?深層次的原因是觀念上對家庭教育的誤解。我們常常把家庭教育看成各種溝通技術(shù)和心理技巧,其實不然,家庭教育的本質(zhì)是生活,是在家庭生活中家人對孩子的影響。因此,在生活中誰帶孩子誰就在對孩子進行教育影響。家庭教育不應(yīng)該是脫離生活的,也不應(yīng)該是超越生活的獨立事件,而應(yīng)該就是生活本身,是和生活融為一體的活動。
幼兒的家庭教育過程就是家長們帶養(yǎng)孩子的過程,家人如何生活,孩子就如何接受家庭教育。根據(jù)這個理念,如果是祖輩帶孩子,那么祖輩就是孩子家庭教育的實際承擔者。如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其中蘊含著孩子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獨立性養(yǎng)成,情緒調(diào)整,自控力提升等。
如入園初期,正是培養(yǎng)孩子基本生活習慣的主要階段,幼兒園的課程會有相當多培養(yǎng)孩子生活能力的要素,如引導孩子用廣口杯喝水,學著自己穿脫衣服,練習扣紐扣等。這些“小能人”的課程,如果只靠幼兒園教,孩子們能學會,但是如果沒有家長們的配合,孩子們在幼兒園學習到的這些能力是不能穩(wěn)定下來的。
因此,在幼兒階段,家庭教育沒有特別的內(nèi)容,跟著家人一起學會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全面成長的過程。而帶孩子的家人,無論是孩子的父母還是祖輩,就應(yīng)該是幼兒園家長學校的主要學習者。
可能有年輕的家長和部分幼兒園教師會說,祖輩們文化水平不高,可能聽不懂幼兒園家長學校的課程。這樣的擔憂不應(yīng)該只從祖輩身上找原因,而應(yīng)該從家長學校課程以及家長學校課程的講授者身上找原因。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個觀點很能說明問題:“知識下嫁”,即知識要能夠讓老百姓聽得明白,要讓老百姓親近知識,而不是害怕知識,回避學習。因此,幼兒園在組織家長學校時,要以生活教育為出發(fā)點,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家庭教育的切合點,把家庭教育的目標、內(nèi)容和方法以及原則轉(zhuǎn)換成老百姓每天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事件,讓他們一聽就明白,一學就有啟發(fā)。而不要生吞活剝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guān)概念和原則,照本宣科地向家長們講授。
如我們都說要尊重孩子,這樣的表達在幼兒園教師研討教育時可能不難理解,大家都知道“尊重”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在家長學校中,也是簡單地向家長講解要“尊重”孩子,那么家長們的理解可能就是千差萬別的,他們有人把“尊重”理解成了滿足孩子的愿望,不能讓孩子不開心;有人理解成任何事情都要聽孩子的,讓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壓迫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要想讓家長們正確理解“尊重”兒童的真實意思,需要通過案例分析,情景講解等方式讓每位參加學習的家長都能恰當?shù)乩斫?,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