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孟蘭英
古田會議
黨章的歷史進程印證著政黨成長發(fā)展的足跡。黨的事業(yè)和黨的建設的發(fā)展對黨章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黨章的與時俱進又推動了黨的事業(yè)和黨的建設的新發(fā)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9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我們黨總是認真總結革命建設改革的成功經驗,及時把黨的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的重要成果體現(xiàn)到黨章中,從而使黨章在推進黨的事業(yè)、加強黨的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后被迫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但由于處在建黨初期,因而沒有制定出自己的章程,只是通過了一個500多字的綱領。這個簡要綱領涵蓋了黨的政治任務和組織原則兩個方面的內容,實際上起到了臨時黨章的作用。綱領確定了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首次明確規(guī)定了黨員與組織、下級和上級的關系,規(guī)定“在黨處于秘密狀態(tài)時,黨的重要主張和黨員身份應保守秘密”,“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的財政、活動和政策,必須受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的監(jiān)督”,這都為以后黨章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1945年的黨章版本
1922年7月,黨的二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內容分別為黨員、組織、會議、紀律、經費、附則。其中心就是建立嚴密的各級組織,加強黨的紀律性。二大通過的黨章,首次明確提出了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綱領,指明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這是我們黨的第一部黨章,從此中國共產黨有了自己的立黨之本和最高行為規(guī)范。
1923年6月召開的三大和1925年1月召開的四大,均通過了以二大黨章為藍本的修正章程。三大通過的黨章,因在當時復雜形勢下沒有條件對黨章做全面改動,在基本保持二大黨章內容的基礎上作出了一些新的規(guī)定,如:新黨員入黨由原來的“須有黨員一人介紹”改為“須有正式入黨半年以上之黨員二人之介紹”。此外還首次規(guī)定黨員可以“自請出黨”,即自愿退黨。
紅軍時期的入黨誓詞
四大通過的黨章在修改中,第一次規(guī)定了黨的基層單位為支部,并對黨的中央最高領導人的稱謂做了改變。修正案規(guī)定:“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須互推書記一人總理全國黨務,各級執(zhí)行委員會及干事會均須互推書記一人總理各級黨務,其余委員協(xié)同總書記或各級書記分掌黨務”,從而也將“書記”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各級領導職務確立了下來。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舉行。此時,我黨黨員人數(shù)已超過5.79萬。由于五大是在大革命處于危急時刻召開的,故會議期間沒能通過黨章修正案。這一年的6月,第五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根據(jù)黨所面臨的任務,代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議案》。這是黨的歷史上唯一的一部不是經過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修改和通過的黨章。修改后的黨章共有12章85條,比前黨章的內容多了近3倍。其中“黨員年齡須在十八歲以上”“黨部的指導原則為民主集中制”“黨的中央委員會應派中央委員任青年團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各級青年團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應為當?shù)攸h的委員會委員”等條文,都極具開創(chuàng)性。新黨章還第一次提出嚴格黨的紀律是全體黨員及全體黨部最初的最重要的義務,要求黨員和黨的組織把遵守紀律當作自己應盡的責任,增強了廣大黨員遵守黨紀的自覺性。
以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yōu)闃酥?,中國革命開始陷入低潮。六大就是在這樣嚴峻復雜的環(huán)境之下,于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開的。大會通過的新黨章是唯一在國外制定的黨章。由于六大是在共產國際的直接指導下召開的,所以這部黨章帶有明顯的蘇共黨章的印記。六大黨章規(guī)定了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無條件執(zhí)行共產國際決議,因而在某種程度上為共產國際干預中共內部事務提供了制度依據(jù)。由于這部黨章誕生于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所以未能解決一系列根本問題。六大黨章未能解決的問題,在毛澤東等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jù)地的偉大實踐中初步得到了解決。1929年12月下旬,古田會議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決議的中心思想是用無產階級思想指導軍隊和黨的建設。這是黨和紅軍建設的一部綱領性文件,實際上《古田會議決議》發(fā)揮著臨時黨章的作用。
1945年黨的七大通過了民主革命時期最完備、最成熟的黨章: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第一次增寫了具有深刻內涵的總綱,明確闡述了黨的性質、宗旨、綱領和指導思想及中國革命的性質、動力、任務、特點、方針;第一次規(guī)定了黨員的四項義務和四項權利;第一次對民主集中制作了科學表述;第一次把“四個服從”載入黨章,標志著黨在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等方面的全面進步。
毛澤東與劉少奇在八大會議上
黨的七大召開時,共產國際已經解散,所以這部黨章是我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制定的一部反映中國黨的建設經驗和毛澤東建黨理論的新黨章,也是第一部有總綱部分的黨章。二大至六大通過的黨章之所以沒有總綱部分,表面上看是共產國際不批準造成的,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這時我黨還處于幼年時期,是一個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的黨,是對于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都懂得不多的黨,是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還沒有完整的、統(tǒng)一的了解的黨……處于這個階段的黨,要形成一個文字簡要卻準確體現(xiàn)出黨的性質、宗旨、奮斗目標和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行動路線的綱領,確實也是困難的。
1956年9月八大召開時,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zhí)政黨,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已取得偉大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此時,黨的組織已經分布到全國每個角落,黨員人數(shù)已達1073萬。同時,執(zhí)政黨的地位也使黨遇到了新的考驗。因而,八大格外重視黨的自身建設,對七大黨章的修改就是其中一個重要舉措。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劉少奇在七大上作修改黨章的報告時,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但是到了八大,包括黨章和修改黨章的報告在內的文件中,都沒有再出現(xiàn)“毛澤東思想”的提法。而只提到“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八大黨章沒有提“毛澤東思想”,是根據(jù)毛澤東本人多次提議而決定的。
早在1953年9月25日,毛澤東對《人民日報》送審的國慶社論提綱草稿作了兩處修改。一處是將“這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無敵力量”中的“毛澤東思想”刪去;另一處是將“毛澤東思想使中國人民充滿著無限勝利的信心”一句,改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毛澤東同志使中國人民充滿著無限勝利的信心”。同時批示:“不要將‘毛澤東思想’這一名詞與馬列主義并提,并在宣傳上盡可能不用這個詞?!?/p>
此外,據(jù)胡喬木同志回憶,不再提毛澤東思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當時蘇聯(lián)共產黨對毛澤東思想這一提法采取了不承認的態(tài)度。他回憶說,我們黨提出毛澤東思想后,蘇聯(lián)黨始終不太承認這個提法,在蘇聯(lián)報刊上絕口不提毛澤東思想。凡是中共文件提了的,它們在發(fā)表時都予以刪掉。既然蘇共是這樣的態(tài)度,中國革命又離不開蘇聯(lián)的幫助,從大局出發(fā)還是須搞好與蘇共的團結。出于這樣的考慮,中共八大也不再提毛澤東思想。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系惡化以后,我黨才開始恢復使用“毛澤東思想”的提法。
黨的一大舊址
另外,八大黨章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目標;強調反對官僚主義;對民主集中制作了比較充分的規(guī)定,強調發(fā)揚黨內民主,健全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崇拜;把維護黨的團結,鞏固黨的統(tǒng)一寫入黨章并對黨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八大黨章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黨章,也是探索執(zhí)政黨建設的初步成果。實踐證明,八大黨章是正確的,為社會主義時期執(zhí)政黨建設指明了方向。
“文革”十年,是黨的建設遭受空前破壞的時期,也是黨的建設理論出現(xiàn)嚴重混亂的時期。
1968年10月召開中央擴大的八屆十二中全會,為九大的召開作了直接準備。全會通過了新黨章草案,還批準了對劉少奇同志的所謂“審查報告”并加上了“叛徒、內奸、工賊”的罪名,作出了完全錯誤的政治結論和“永遠開除出黨,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的決議。九大黨章最大錯誤在于把“林彪同志是毛澤東同志的親密戰(zhàn)友和接班人”寫入了黨章,這嚴重違反了憲法、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1973年十大提前召開,十大黨章在總體上延續(xù)了九大黨章的錯誤,沒有做出根本性修改,某些方面的錯誤還有所發(fā)展。
1977年8月召開的十一大,宣告了“文革”的結束,重申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根本任務。但是,由于十一大仍舊堅持“文革”的那套理論和方針,仍舊沿用了十大黨章中關于“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提法等等??梢钥闯觯@是一部在徘徊中前進的黨章,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黨的建設中存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及時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實現(xiàn)了黨的工作重點的歷史性轉折。
嘉興南湖
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通過了一部新黨章。新黨章清除了十一大黨章中的“左”傾錯誤;繼承了七大和八大黨章的優(yōu)點,系統(tǒng)地總結了歷史上黨的建設的經驗,反映了黨的現(xiàn)實生活的要求。十二大新黨章有了—個內容比較充實的總綱,比較完整地、簡明扼要地概括了黨的性質、長遠目標、當前目標,黨對黨員和黨組織的基本要求和黨的領導作用等一系列基本原則。十二大黨章有如下幾個特點:恢復了黨的工人階級的屬性;對黨的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要求更加嚴格;強調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和黨的紀律;規(guī)定中共中央不設主席,只設總書記。十二大新黨章是對黨的建設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是把黨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堅強領導核心的重要保證,是繼七大、八大黨章之后又一個里程碑。十二大之后,中國進入了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新階段。
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通過了改革開放后第一個黨章修正決議案。十三大黨章改變過去的等額選舉辦法,實行差額選舉制度,同時更加重視發(fā)展黨內民主,重視黨的基層組織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十三大黨章取消了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經濟組織和文化組織中的黨組,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黨的領導地位,在實踐中產生了消極影響。
十四大黨章在總體上保持了十二大黨章的內容、框架和結構,主要對部分段落、條文進行充實、修改和刪節(jié)。十四大黨章修正案明確提出了黨的建設必須緊密圍繞著黨的基本路線展開,堅持從嚴治黨的方針,把黨建設成為領導全國人民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的堅強核心。按照這樣的指導思想,黨章把關于黨的建設的三項要求改為四項,增加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作為第一項。在十四大黨章中,又一個較明顯的改動是在“堅持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中,把“在民主的基礎上實行高度的集中”改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并指出這既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此外,十四大黨章還刪去了有關中央顧問委員會的條文。
從十五大到十八大的15年間,在保持黨章總體穩(wěn)定的前提下,每次黨代會均對黨章作出了適當修改。1997年十五大黨章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同時寫入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xiàn)了黨的思想路線的再次飛躍。2002年十六大黨章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黨的性質也有了新的表述,實現(xiàn)了從“一個先鋒隊”到“兩個先鋒隊”的轉變。在什么人可以入黨等方面,十六大黨章也有了新的突破,除了原有的傳統(tǒng)階層,第一次增寫了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進一步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此外,還第一次增寫了“黨徽黨旗”一章。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決議,一致同意將科學發(fā)展觀寫入黨章。十七大通過的黨章在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現(xiàn)階段奮斗目標時,增寫了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內容。在總綱中,還增寫了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內容。另外,黨章還對黨的組織制度作出了三項新規(guī)定:一是黨的各級組織要按規(guī)定實行黨務公開;二是黨的各級代表大會代表實行任期制;三是對黨的中央和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委員會實行巡視制度。
十八大黨章把科學發(fā)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道寫入黨章;充實了堅持改革開放的內容,增寫了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充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內容,把堅持生態(tài)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中;充實完善關于黨的建設總體要求的內容,增寫加強黨的純潔性建設,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等新內容;與黨章總綱部分相銜接,適當修改了關于黨員、黨的基層組織、黨的干部有關內容等。十八大黨章體現(xiàn)了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發(fā)展的最新成果,體現(xiàn)我們黨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十八大黨章是一個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黨章,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與心血,是全黨意志的反映和全黨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