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邱 康
(1.北京郵電大學 美育中心,北京 100876;2.北京市京源學校,北京 100040)
近年來,國家陸續(xù)發(fā)布了一系列與美育相關的政策。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2014年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文件第二項的第四點明確指出:“嚴格執(zhí)行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藝術課程?!?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美育工作做了最權威的戰(zhàn)略性部署。2019年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文件又再次強調了學校美育工作是培根鑄魂的工作。2020年1月,教育部長陳寶國針對德智體美勞的“五育”提出新的一年要“劃出美育硬杠杠”等要求。
這些政策充分說明國家對于美育工作的重視。目前許多高校都將美育作為重要的工作,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管理機構,同時對美育課程做了必修的相應規(guī)定,這些舉措對高校的美育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而對于培養(yǎng)信息計算機通信技術領域(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新工科創(chuàng)新人才的院校來說,美育建設尤其重要。
在ICT的工科領域中,藝術曾經被視為是一個與技術平行幾乎沒有交集的領域,大多數(shù)企業(yè)覺得決定產品價值的只有技術。同時,很多大學生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方面的學習上[1]。但是近年來蘋果系列產品的成功見證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對ICT行業(yè)的價值和意義。例如皮克斯動畫公司的成功便得益于圖像、硬件和軟件三者的完美整合,得益于喬布斯將藝術創(chuàng)意和技術的結合。喬布斯說“皮克斯同時尊重好萊塢和硅谷的文化”[2]。又如微軟推出的“微軟小冰”是一款融合了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語音和計算機視覺等技術的完備的音樂機器人。第一代版本雖然唱得挺自然,但有時候不太在調上。第二代解決了基本音準。第三代又在音質、自然度,包括銜接上做了算法改進。第四代唱歌模型主要改進了三個方面:一是加入了換氣的聲音,通過與音樂人的交流,研發(fā)人員覺得加入換氣會提高演唱的自然度;二是加入了控制因素,使得它在字和字之間、轉音的地方能更加流暢、平滑;三是加入了更多訓練數(shù)據,在風格上更加成型。從微軟小冰唱歌模型的迭代可以看出,研發(fā)人員不僅要有過硬的AI技術能力,還要有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要能發(fā)現(xiàn)音準、音質等方面的問題并加以改進。[3]由此可見,ICT產品研發(fā)人員的美學素養(yǎng)有時是決定產品質量與高度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制約很多研發(fā)人員的瓶頸。英國科學家貝弗里奇說:“有重要獨創(chuàng)性貢獻的科學家,常常是興趣廣泛的人,或是研究過他們專修學科之外科目的人。獨創(chuàng)性常常在于發(fā)現(xiàn)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或設想之間的聯(lián)系或相似點,而原來以為這些對象或設想彼此沒有關系?!盵4]對于ICT專業(yè)的新工科學生來說,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寬口徑、廣博化的知識和思維基礎,便是將美的規(guī)律融入計算機信息通信技術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直覺和豐富的想象力,從而促進知識進步和創(chuàng)新。[5]
同時,本文也針對工科院校ICT專業(yè)的本科生做了一次美育調研。調研采用線上問卷與訪談的形式,共回收問卷1367份,有效問卷1259份。結果顯示,在選擇藝術公選課的目的中雖然有67%和4.6%的學生選擇了學分和出國,但是也有65.8%的同學選擇了提高審美眼光、培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有67.9%的同學選擇了放松心情滿足興趣,有68.3%同學購物時總是或者大多數(shù)時候會考慮美的因素。這些都說明越來越多ICT專業(yè)的大學生主觀上愿意選修藝術課。
為了達到國家對美育通識教育的要求,滿足企業(yè)對大學生跨專業(yè)美學素養(yǎng)的需求,滿足大學生對美育的精神渴望,各大院校陸續(xù)開足馬力增設了大量的藝術通識課,并對美育通識課的學分有了明確的要求。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五所大學包括藝術在內的通識課程的學分達到并超過8學分。[6]對于以工科為主的院校來說,也在藝術通識課的建設中加大了力度,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紛紛成立了相關機構負責美育的課程建設,為美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我國最早開始通識教育改革的高校大多沿用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設置[6],高校的藝術公選課以線下課程為主,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工科院校的美育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發(fā)展,但也會因為藝術實踐不夠、專業(yè)與藝術的割裂式學習等現(xiàn)象造成學生習得的美學知識不能交叉融會。[7]具體運行中的瓶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藝術的門類眾多,教師配比不足。藝術主要包括文學、音樂、舞蹈、雕塑、繪畫、建筑、戲劇、電影八大門類,門類間的專業(yè)跨度很大,一般高校美育的師資很難覆蓋到所有領域,因此通常出現(xiàn)開課需求與師資配比之間的真空地帶。
2.美育通識教育缺少“老中青”教學梯隊,年輕教師的培養(yǎng)周期長。美育師資中缺乏經驗豐富能夠將知識融會貫通的高職稱老教師,尤其缺少能夠講授跨IT專業(yè)美學知識的教師。在工科院校中,具備藝術背景的老教師多為專業(yè)教師,尤其以數(shù)字媒體或者設計類教師為主,精力主要放在了專業(yè)建設和項目論文的考核中,對通識課程的研究往往無暇顧及。
3.理論與鑒賞類線下課程課容量有限,學生人數(shù)多,互動困難。藝術理論課程容量一般按照教室的最大容量設定,由于師資有限,選課人數(shù)常突破百人,授課方式仍然以單向講授為主,缺乏互動。
4.線下實踐課程的課容量小,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實踐是藝術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程形式,但是由于課容量太小,一般不超過30人,常常出現(xiàn)學生搶不到課程的情況。
5.教室空間與時間的資源要求較高。線下課程需要固定的教室和授課時間,對于校區(qū)狹小、教室場地資源緊張的高校來說排課會有一定的困難,從而也影響了選修課時間選擇的自由度。
上述一系列線下課程的短板,催生了線上的藝術通識網絡課程。目前各大院校采用的通識網課一般是由教育公司組織國內頂尖高校中有影響力的教師錄制的課程,很快在美育線下課程開設不足的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中得到了大力推廣。例如北京大學葉朗先生主講的“藝術與審美”這門網絡公選課在成為國家精品課程后很快就涵蓋600多所大學,選課學生達19萬人。[8]
線上課程的優(yōu)勢有:
第一,學習時間自由,內容可以回放。
調研中有91.5%的同學選擇網課的原因就是學習進程自己控制,學習時間靈活自由。目前線上課程一般將內容分為15分鐘左右的片段,也是便于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自我學習。網課的回放和跳閱以及快進功能能夠給學生提供自我選擇和管理的空間,提高了自主學習的效率。
第二,門類齊全,師資雄厚。
網課可以集眾多高校和藝術館的優(yōu)勢資源為一體,請不同專業(yè)的老師分別制作八大門類的藝術課程,解決高校藝術門類教師覆蓋不全的問題。如由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臺灣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高校聯(lián)合制作的“‘非遺’之首——昆曲經典藝術欣賞”就是國家級精品課程。其他如清華大學吳煥加老師的“外國建筑賞析”、北京大學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與的“世界著名博物館藝術經典”等都為各高校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第三,選課的學生容量大,可以多年多次重復性開課。
網絡課程沒有教室的座位數(shù)量限制,因此課容量沒有上限。同時前期投入后反復開課費用基本不會增加,人員成本和教室成本低很多。
第四,課程的管理簡單。
線上課程具體管理由公司負責,其中考勤、期中與期末的考核、試題批閱和成績生成及試卷分析等工作均可以由后臺自動生成,教學和管理較線下課程輕松很多。
第五,互動和答疑的時間、機會多。
藝術通識網絡課程會安排相應的直播互動時間,而平時學生自主學習時也可以網上留言提問,老師會在課后解答,這樣可以形成教輔人員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以泛在形式存在的多方互動。
線上課程在擁有諸多優(yōu)點,得到高校和師生認可、緩解線下教學壓力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不足之處,具體包括:
第一,缺少面對面的真實感。
直播互動無法取代面對面的交流。主講老師得不到學生的表情、眼神的即時反饋,學生也很難與主講教師進行深度溝通,問題帖子多為教輔人員的回復。調研結果顯示62.5%的學生在網課上“只聽課,不發(fā)言”,交互效果并不好。
第二,無法進行藝術實踐的指導。
藝術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書法、剪紙、聲樂、舞蹈等課程都需要現(xiàn)場的實踐指導、手把手地示范、同學間的觀摩和身臨其境的沉浸感,而這些網課都無法做到。
第三,線上的學習效果難以保證。
線上課程的時間自由也恰恰造成自主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達不到應有的學習效果。調研結果顯示按照要求每周學習的學生僅占22.2%。同學覺得沒有持續(xù)學習的動力,有55.3%的同學覺得容易拖拉,有57.7%的同學認為注意力容易分散,網課容易成為學生“刷分”的工具。
第四,內容固定,個性特色不夠。
線上課程以錄播為主,內容不僅固定而且寬泛,無法及時跟進最新的信息,尤其缺少針對本校自身特色的課程,對于IT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就是缺少通專融合的信息美學類的課程。
第五,對網絡和環(huán)境的依賴度高。
雖然線上課程不需要固定教室,但是一個安靜合適的wifi環(huán)境和空間卻是必要的。
事物都有兩面性,這些線上課程的劣勢恰恰體現(xiàn)了線下課程的優(yōu)勢,具體包括:
1.線下課程的藝術沉浸與體驗感強。藝術的參與感是最吸引學生地方,如同學間美術作品的觀摩,書法老師的揮筆潑墨,聲樂課程中的視唱練耳,舞蹈戲曲等課程中的現(xiàn)場表演等。同時面對面授課可以獲得眼神、面部表情等及時的互動反饋,更容易激發(fā)肢體語言的自由表達,使課程更為活躍、生動和沉浸。
2.線下課程考核的方式靈活。目前網課的考核主要以在線問題闖關為主,這種方式并不適合藝術實踐類課程。調查結果顯示,59.1%的學生希望注重“課堂平時表現(xiàn)”,47.3%的學生看重“教學成果展覽”,甚至有20.3%的同學愿意“參加演出、比賽”,并通過這些方式來體現(xiàn)成績。以作品或者表演的效果測評顯然更符合藝術的特點。
3.線下教師隊伍年輕化,課程形式靈活化、內容更新常態(tài)化。線下授課的年輕教師觀念新、思維活,緊跟時代的課程內容與授課方式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如流行音樂、流行電影等課程都可以結合當下熱門的和學生喜聞樂見的歌曲、影片進行講解。調查中針對“學生喜愛的音樂形式”中就有62.7%的同學選擇了rap等流行音樂。同時,線下課程還可以采用講座、參觀、項目制等學生更愿意接受的美育形式。
4.可以建設針對ICT專業(yè)的特色美育通識課程。跨學科的IT專業(yè)通識美育課程更符合ICT專業(yè)學生的需求和特點,調查結果顯示67.5%的學生認為需要開設ICT專業(yè)相關的交叉類美育公選課。不同的學校應該量身定制一些自己的特色課程。
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線下美育課程與新興的線上美育課程利弊參半(見表1)。
表1 線上與線下課程的利弊對比
線上與線下課程在展現(xiàn)各自的優(yōu)勢的同時也在碰撞著。線上課程推廣后的幾年內美育課程出現(xiàn)了互相擠壓但是彼此促進的現(xiàn)象。
1.部分線下課程被逼停,促進課程整改。由于線上課程的沖擊,線下選課人數(shù)驟減。在緩解線下課程壓力的同時也造成部分線下課程選課人數(shù)不夠,出現(xiàn)老師備好課卻未能開課的情況,尤其對缺少課時的老師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2.質量不高的線下“水課”浮出水面,促進教學改革。網課的興起必然會激勵老師們對存在多年質量不高的“水課”進行教學改革,尤其是以鑒賞、理論類為主的課程,如“影視鑒賞”課上成影視放映課,“音樂鑒賞”課上成MTV播放課,“外國美術簡史”上成外國美術家逸事等。[9]
1.線上課程“刷分”現(xiàn)象明顯,促進美育的實質性引導。從調查問卷中可以知道不少同學選修美育課程只為滿足畢業(yè)的學分要求,網絡課程因其松散的管理和結課的高分成為部分同學刷分的途徑。網課報告數(shù)據顯示22門線上混合式課程的平均分為90.9分,而線下課程的平均分一般在85分以內。美育的引導作用容易被扭曲。
2.網課內容與學生期望有差距,促進線上課程內容更新與線下青年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錄課教師多為藝術領域的權威資深教師,課程內容雖然淵博,但是與流行文化之間會存在時代落差,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從目前選課人數(shù)看,在萬人左右的學生基數(shù)中線上藝術選課人數(shù)一學期僅為500人左右,該學期6門課程中最多168人,最少僅14人。
3.線上課程的互動形同虛設,促進溝通方式的改進。盡管網絡課程設置有直播互動課時和課后的答疑環(huán)節(jié),但是在線環(huán)境、在線人數(shù)、學習環(huán)境等原因都會讓互動的效果大打折扣。訪談中有同學反映:“互動環(huán)節(jié)很‘水’,提一個問題下面同樣的答案一串,就是為了刷分,實質性互動不夠?!庇?2.5%的學生選擇只聽課,不發(fā)言,部分原因是“課后答疑的時間會滯后,經常等到答案時,已經對問題本身沒有了興趣”。
4.網課數(shù)據的真實性被質疑,督促改進線上課程效果評估的方式。教育公司的課程質量結果顯示95%的同學高度認可線上課程,但本文針對學生所做的調研中對網課表示非常滿意的僅占15.4%,比較滿意的占28.7%,在5分制的評分中分值為3.5分,雖然總體對網課是肯定的,但是與公司給出的95%的結果大相徑庭。這種兩套數(shù)據的強烈反差對網課評估方式和評估結果本身的可信度都提出了質疑。
由此可見,線上與線下課程在互相碰撞中暴露出的彼此間的不足,恰恰促成了教學質量的互相監(jiān)督與促進作用,也為其互補和共生奠定了基礎。
隨著高校推進“互聯(lián)網+”行動計劃,技術開始重塑以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主、計算機與互聯(lián)網替補教學為輔的傳統(tǒng)教學生態(tài)格局,個性化和自主性的理想教學樣態(tài)逐步實現(xiàn)。[10]要建設好面向ICT專業(yè)的高校美育,線上與線下課程的在“互促”基礎上的“互補”與“依存共生”關系至關重要。其“共生”的基礎便是優(yōu)勢互補。
第一,藝術門類間的互補。
以本校教師的優(yōu)勢藝術門類入手,突出優(yōu)勢門類的課程建設,從實踐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運用最匹配的授課方式打造本校的特色美育“金課”。同時,以網課補充師資缺失或者弱勢的藝術門類課程。
第二,理論與實踐間的互補。
目前高校美育呈現(xiàn)出藝術教育的鑒賞化傾向,但是這種高校教育是不完整的。因為有相當部分大學生沒有相應的藝術技能,沒有切身體驗基礎上的藝術鑒賞無法激起心理上的藝術通感與審美漣漪。[11]因此,藝術實踐教學非常重要,這點在教育部的指導意見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線下課程擁有場地、現(xiàn)場指導等優(yōu)勢,應當以突出年輕化、表現(xiàn)性強的實踐性課程為主,強調“聽中學”“說中學”“做中學”“感覺中學”等傳統(tǒng)教學的變革方法。[12]而網課則以有深度有廣度的理論和鑒賞類課程的部分作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補充。
第三,經典藝術與流行藝術的互補。
在對音樂內容喜好的多選題中,雖然有62.7%的同學選擇了流行音樂,但仍然有42.7%的同學選擇了古典民族音樂,說明喜好經典藝術的學生并不少,傳統(tǒng)文化在年輕人心中是有根基的。這部分內容可以突出網絡課程的教學優(yōu)勢,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多媒體展示并結合廣博的理論講授能很好地普及傳承下去。而流行藝術則更適合線下講授與體驗,如需要借助midi等音樂工具來模擬、演奏和合成的各種數(shù)字化電子音樂等。
第四,大美育與IT通識融合美育的互補。
大美育是一個寬泛的美學概念。高等教育一方面是知識傳播的媒體,另一方面更是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的“胚芽”,涉及人的、教育的、發(fā)展的各個方面。[13]對于面向IT專業(yè)的美育課程來說,大美育依靠線上課程去營造氛圍和梳理概念進行知識傳播是非常有效的。而對于知識生產即培育創(chuàng)新的“胚芽”層面,則應該以校內線下課程去打造特色的ICT跨學科美學遷移的課程內容,實現(xiàn)《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普及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互促進的目標。
第五,固定教室與泛在學習的互補,以教師為中心與以學生為中心的互補。
雖然以學生為中心的“互聯(lián)網+教學”的補充方式日益普及,但是應當以固定地點固定時間的“教學+互聯(lián)網”學習方式為基礎,按照審美化教學原則將課程的教學因素與活動進行審美化轉化。[14]從學生的反饋顯示,支持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同學占到了總人數(shù)的44.8%。目前在選過藝術公選課的學生中,選擇線下藝術公選課的人占67.66%。
適合線上還是線下除了重點考慮課程自身的因素外,還需要對學生的特點和學生的行為進行研究。本文采用卡方檢驗的方法對調研數(shù)據進行了深度挖掘和分析。分析結果見表2至表5。
表2 線下線上課程的選擇
由表2學生的課程選擇占比和表3卡方檢驗結果可以得出:傾向于線下課程的同學,更喜歡實踐課的形式,說明線下應該以體現(xiàn)學生為中心的實踐課為主。同時,表4線上課程活躍度和表5卡方檢驗的結果顯示,在網課上活躍度高的人,對線上教學的認可度更高,那么這部分同學可以優(yōu)選線上課程。
表3 線下線上課程占比的卡方檢驗
表4 線上課程的活躍度
表5 線上課程活躍度的卡方檢驗
目前線下與線上課程在碰撞與磨合后已經基本形成以線下教學為主、線上教學為輔的“共生”關系。但是還需要明確“線下教學+互聯(lián)網”而不是“互聯(lián)網+教學”的共同體的定位,需要根據互補互促的原則結合ICT專業(yè)的特點,需要建設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美育生態(tài)系統(tǒng)。(圖1)
圖1 線上線下課程共生體系的生態(tài)樹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2015年起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美育資源配置逐步優(yōu)化,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學校開齊開足美育課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化美育體系”,“鼓勵各級各類學校結合‘互聯(lián)網+’發(fā)展新形勢,創(chuàng)新學校美育教育教學方式,加強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的學習平臺建設?!币虼?在ICT新工科的視角下,需要有目標地加強線下課程的多模態(tài)課程形式,有選擇地增加線上課程,并逐步形成:其一,大美育課程教學與信息網絡平臺和技術的深度融合,包括線上MOOC+線下審美知識系統(tǒng)、線上翻轉課堂+線下藝術實踐與體驗互動、線上二維碼+線下多元物化形態(tài)、線上云平臺和大數(shù)據+線下美育綜合效果測評等;其二,在審美觀點和延伸視野下帶動多學科跨界聯(lián)網、ICT美學的跨界聯(lián)網、思維方式的遷移聯(lián)網、線上線下教師學生的聯(lián)網,打造一個互聯(lián)互通的美育生態(tài)共同體。[15]線上線下課程可形成螺旋纏繞的基因式共同體,并通過基因式相互依存共同成長的共生關系促進彼此的教學改革與思維的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美學知識在ICT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遷移,為創(chuàng)新型的技術人才成就未來打下審美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