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梅,黃海濤,文靜,李家慧,王治斌,古咸杰,牛義松
(綿陽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四川,621023)
豇豆是我國夏秋季的重要蔬菜,也是長江流域主栽蔬菜作物之一。豇豆制種因投資少、見效快、收益穩(wěn)定而深受農戶歡迎。長江流域受制種技術限制,豇豆種子產量較低,經濟效益不高。在豇豆高效制種栽培中,結合當地栽培環(huán)境,根據豇豆品種的自身特點,協(xié)調好播種時間與栽培密度的關系,才能充分發(fā)揮其增產潛力而獲得高產。前人在大豆、蕓豆等作物上開展播期和密度對產量影響的試驗,發(fā)現(xiàn)播期、密度對產量影響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遞增關系,達到一定量后產量不再增加,相反有所降低[1~3]。因此,在選育出優(yōu)良長豇豆品種的同時,研究其播種時間和栽培密度等配套制種技術也至關重要。本試驗研究不同播種時間、種植密度對大棚豇豆春季制種產量的影響,旨在尋求不同播期條件下豇豆的最佳種植密度,以穩(wěn)產甚至增產,為長江流域長豇豆種子繁殖的高產高效栽培提供技術支撐。
試驗在綿陽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果蔬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土壤為大棚菜田土,前茬為辣椒。供試材料為綿陽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所育的綿豇8號。
采用裂區(qū)設計,主區(qū)為播種期,設置4個水平,分別為3月5日(A1)、3月15日(A2)、3月25日(A3)、4月5日(A4);副區(qū)為播種密度,4個水平分別 為6000株/667 m2(B1)、7500株/667 m2(B2)、9000株/667 m2(B3)、10500株/667 m2(B4)。共16個處理,每處理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0.64 m2,平均行距70 cm,株距根據密度處理調整,重復間設1 m走道,四周設保護行。試驗在塑料大棚內進行,雙行種植,地膜覆蓋,每667 m2施腐熟羊糞肥1000 kg、三元復合肥50 kg作底肥。于苗高20 cm時搭“人”字架。其他田間管理按常規(guī)高產管理,追肥采用滴灌方式視生長情況而定,及時中耕除草和防治病蟲害。
成熟期收獲前取各小區(qū)中間1行的連續(xù)10株,調查單株結莢數、單莢粒數和百粒質量3個重要性狀;收獲后分小區(qū)實收測產,脫粒、曬干,稱量小區(qū)干籽粒質量為小區(qū)產量,并折合為667 m2產量。
采用Excel 2007和DPS 7.05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方差分析,差異顯著性分析采用LSD法。
從圖1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密度處理顯著影響早春大棚豇豆種子產量。同一密度下,隨播種期的推遲,早春大棚豇豆種子產量呈先升后下降的趨勢,適期播種(A2)處理的產量高于其他播期,平均比A1、A3、A4高出30.3%、24.6%和55.2%。可見,在設施大棚內適期播種有利于豇豆制種產量的提高。同一播期不同密度條件下,隨著密度的增大,豇豆種子產量也呈先升后降的趨勢,但不同播期條件下各密度間的變化規(guī)律不一致。早播(A1)、適播(A2)時,密度過高和過低均不利于豇豆種子產量的提高,以B3處理產量最高,顯著高于B1處理;適期遲播(A3)以B1處理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遲播(A4),以B3處理產量最高,顯著高于B4處理;可見,不同時期播種選擇相對最佳種植密度有利于大棚豇豆制種獲得較高的產量,A1、A2播期條件下大棚豇豆制種的最佳種植密度為B3,A3播期條件下大棚豇豆制種的最佳種植密度為B1,A4播期條件下大棚豇豆制種的最佳種植密度為B3。播期、密度互作產量以A2B3最高,達154.98 kg/667 m2,比最低的A4B4處理高92.2%,其次為A2B2、A2B4處理。
圖1 不同播期下不同種植密度豇豆種子的產量
從表1可以看出,播期對豇豆單莢粒數有顯著影響,對豇豆單株莢數和百粒質量有極顯著影響;密度對豇豆單株莢數、單莢粒數均有極顯著影響,對豇豆百粒質量無顯著影響;播期與密度對豇豆單株莢數、單莢粒數和百粒質量互作效應不顯著。同一密度下,各播期間的豇豆單株莢數A2>A3>A1>A4,豇豆單莢粒數和百粒質量均為A2>A1>A3>A4。同一播期條件下,隨密度增加,豇豆單株莢數先增加后減少;各播期條件下,B2處理單株莢數最多,且與B4處理差異顯著。同一播期條件下,隨密度增加,豇豆單莢粒數先增加后減少;各播期下,B3處理單莢粒數最多,且與B1處理差異顯著。同一播期條件下(除A4外),各密度間的豇豆百粒質量變化規(guī)律一致,均隨密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但各播期下,不同密度間豇豆百粒質量差異不顯著。
表1 播期和密度對豇豆種子產量構成的影響
適期播種、合理密植是豇豆種子產量提高的重要栽培措施。播種期是影響豇豆種子產量的一個決定性因素[4]。黃艷等[5]試驗表明,播期對菜豆產量的影響大于密度。王洪皓等[6]研究表明,播期和密度對遼地豇2號產量的影響達到極顯著水平,且播期和密度單因素對遼地豇2號籽粒產量的影響呈拋物線型分布。祖艷俠等[7]研究表明,播期和密度對紅豇豆小區(qū)產量的影響達到了極顯著水平。孫信成等[8]研究表明,豇豆產量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之后達到一個極值,當密度繼續(xù)增加時,產量就會下降。本試驗結果表明,長豇豆種子產量隨播期的推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隨密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趨勢,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同。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播期過早或過遲皆不利于大棚豇豆種子產量的提高;受群體和個體間競爭的協(xié)調,光照和空間等資源的制約,種植密度過高或過低同樣不利于大棚豇豆種子產量的提高。
種子產量構成因子與播期關系密切,早播或過遲播均不利于單株莢數、單莢粒數和百粒質量的提高。在本試驗中,隨播期的推遲,產量構成因子單株莢數、單莢粒數和百粒質量均先增后減。此結果與楊加銀等[1]在大豆上、王樂政等[9]在小豆上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豇豆的植株形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大,單株間對于水分、養(yǎng)分和空間等的競爭加劇,限制了植株的橫向發(fā)育,密度小,有利于增加豇豆的單株結莢數、單莢粒數[6]。本試驗中,長豇豆產量構成因子單株莢數、單莢粒數亦隨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處理間差異顯著,而百粒質量差異不顯著,百粒質量作為品種固有的特性,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不大,但營養(yǎng)生長過旺會對其產生負面影響。這與王洪皓等[6]的研究結果不太一致,可能與作物品種特性、氣候特點、栽培方式等因素有關。
同一品種在相同生態(tài)區(qū)不同播種期,可以通過選擇適宜的種植密度來獲得高產。不同播期條件下豇豆的適宜種植密度,可以通過各播期下不同密度的平均產量得出[10]。本試驗中,大棚豇豆在3月5日、3月15日、4月5日播種時,均以B3(9000株/667 m2)處理產量最高,該播期條件下大棚豇豆的最佳種植密度是9000株/667 m2;3月25日播種時,以B1(6000株/667 m2)處理產量最高,則該播期的最佳種植密度為6000株/667 m2。
綜上所述,適期播種,合理密植,以播期定密度,協(xié)調好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形成較高的單株莢數、單莢粒數及百粒質量,是實現(xiàn)大棚豇豆種子高產的有效途徑。本試驗以A2B3(3月15日播種,密度為9000株/667 m2)處理組合表現(xiàn)優(yōu)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