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正新
參軍入伍服兵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的每個公民的神圣義務。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40多年時間里,高校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法定緩征人群,并不直接承擔兵役義務。20世紀 90年代末,隨著高等教育入學率的快速提升,兵役適齡人口不斷轉變?yōu)楦叩冉逃丝?。為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zhàn),國家從2001年修改《征兵工作條例》,將高校大學生由“緩征”改為“可征”;2008年國務院、中央軍委發(fā)布征兵命令,把應屆大學畢業(yè)生、高等院校在校生作為兵員征集的主體;2011年,修改后的《兵役法》明確提出:“在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和畢業(yè)生中征集士兵”[1],從而實現(xiàn)了對大學生的“應征”。
從2001年首次征集2000余名高校大學生入伍,至2009年13萬大學生步入軍營,大學生入伍人數(shù)逐年增長[2],從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間,全國累計征集150余萬大學生參軍入伍[3]。2020年,全國高校大學生參軍報名人數(shù)迅速突破120萬[4]。隨著大學生征兵工作的推進,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和應屆畢業(yè)生逐漸成為征兵的主體,大學生成為新時期國家義務兵主力兵源。
伴隨著征兵方式從社會征兵轉變?yōu)楦咝U鞅?,大學生報名參軍入伍的積極性高漲,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地方面臨的“征兵冷”“征兵難”問題得到緩解。盡管高校征兵工作開展已經(jīng)滿20年,大學生士兵的數(shù)量快速增長,每年有數(shù)十萬大學生攜筆從戎,邁入軍營,2020年全國絕大部分省份,入伍新兵中大學生的比例已經(jīng)超過80%,在許多高校集中的地區(qū)甚至超過了90%,但長期以來,青年研究界對大學生士兵群體都缺乏足夠的關注。什么樣的大學生更愿意參軍?選擇參軍的大學生都具有哪些特征?他們?nèi)绾慰创屠斫鈪④姡譃槭裁催x擇參軍?在高校大學生成為人民軍隊兵員重要“蓄水池”的背景下,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對于推進高校大學生征兵工作,進一步優(yōu)化部隊兵員結構,提高兵員素質和戰(zhàn)斗力,加強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實現(xiàn)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在從青少年向成年的轉變過程中,人們在參軍、加入勞動力市場和繼續(xù)接受教育之間進行選擇,參軍和教育升學一樣,是個體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經(jīng)歷[5]。其實,社會科學對參軍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二戰(zhàn)時期,美軍成立了“軍隊信息與教育研究所”,通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方法對士兵的招募和服役選擇進行分析,由此開創(chuàng)了兵員征集研究的先河。
受二戰(zhàn)期間兵員征集研究的影響,形成了戰(zhàn)后在征兵研究領域占主導地位的理性選擇范式。塞繆爾·亨廷頓[6]基于對18世紀以來歐美各國兵役制度的分析提出,士兵服役僅僅是一種短期交易行為,其入伍和退役與勞動力市場上正常的人員流動一樣,只不過是臨時雇傭關系的建立與解除。而同時代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家莫里斯·加諾維茨[7]則反對亨廷頓將士兵排除在軍事職業(yè)者之外,加諾維茨認為現(xiàn)代軍事的變革需要專業(yè)化技術的士兵,士兵的服役行為已經(jīng)在向職業(yè)選擇轉變,并且公民的服役選擇深受社會公眾的評價和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前景的影響。在加諾維茨職業(yè)選擇分析的基礎上,軍事經(jīng)濟學者德懷特[8]和理查德·麥肯齊[9]通過將國家的經(jīng)濟體系劃分為軍事部門與地方民用部門,使用標準職業(yè)選擇理論描述軍人的服役決策過程,他們認為理性的個人對兩大部門各自的貨幣收益與非貨幣收益進行綜合比較,進而做出服役決策。這種軍事-地方二分法影響了許多征兵研究,貝絲·貝利[10]考察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從征兵制轉換為志愿兵役制期間兵員招募情況的變化,發(fā)現(xiàn)美軍之所以能夠扭轉兵役改革初期兵員素質不斷下降的困境,就在于軍方采用了地方的勞動力市場模式,通過為青年學生提供大學學費之類的福利,吸引了大量值得期許的新兵,促成了軍方對大學生的定向招募,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將服兵役定位為一種機會而不是一種義務。與羅森、貝利等學者的分類方法相似,國內(nèi)學者孔德超等[11]也將軍隊看作特殊的人力資源系統(tǒng),基于對20世紀90年代中國軍隊士兵招募情況的分析,認為軍事勞動力在交換過程中,一定程度上追求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軍人比較利益的高低對軍人服役行為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
基于對士兵服役模型中過分強調理性經(jīng)濟人假設的批判,20世紀90年代后期,一部分學者通過強調文化、情感、價值等因素對服役選擇的影響,發(fā)展出了文化主義的分析范式。弗蘭克[12]通過比較20世紀90年代中期西點軍校大學生與地方大學生之間態(tài)度與價值的差異發(fā)現(xiàn),不同個體的價值選擇明顯影響了服役態(tài)度,那些希望從事公共服務職業(yè)、關心政治的青年,其服役意愿更加強烈。同樣的,國內(nèi)學者向榮高通過對軍隊大學生士兵入伍動機的調查指出,當代青年的參軍行為是改革開放后價值選擇多元化的結果[13]。在綜合考慮理性計算和文化認同因素的基礎上,羅敏基于大學生士兵入伍影響因素的因子分析,將大學生士兵的入伍動機歸納為:自我實現(xiàn)與發(fā)展、家庭期望與影響、就業(yè)壓力轉移、情緒與沖動主導、改變現(xiàn)狀與提升位階五種基本類型[14]。
然而,與上述采用軍事-地方二分的理性選擇視角和文化認同分析所不同的是,國內(nèi)學者汪建華基于CGSS2006數(shù)據(jù),對制度變遷下個體的參軍選擇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改革前,當參軍作為一種資源和地位獲得途徑能給個體提供較好的回報時,引起了各階層、各種背景家庭的激烈爭奪,參軍成為除教育、入黨之外中國人另一條向上流動的重要通道。然而,改革后,參軍作為政治忠誠的體現(xiàn),對個體的回報有所下降,對城鎮(zhèn)退役義務兵安置的困難削減了城鎮(zhèn)青年參軍入伍的興趣,并與農(nóng)村青年的入伍動機產(chǎn)生顯著的差異[15]。汪建華對國家政策和個體選擇之間復雜互動的討論,特別是不同特征的個體在面對變動的生活機遇時所作出的差異化選擇啟示我們,國家政策與個體的互動以及個體對政策的理解方式,對參軍選擇有顯著的影響。因而,要了解新時代大學生選擇參軍入伍的動因,還需要深入到征兵動員的微觀過程中進行考察。
此外,無論是二戰(zhàn)后國內(nèi)外學界從個體主義方法論出發(fā),基于理性選擇分析范式探討士兵服役的影響因素,還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興起的文化主義的分析范式,都只著重探討了個體自身內(nèi)在屬性對參軍服役選擇的影響;而基于國家制度和兵役政策的制度主義分析,則又只關注到宏觀制度變遷對個體參軍選擇的影響,而較少探討作為有溝通理解能力的“人”,作為馬克斯·韋伯意義上的社會行動者,高校大學生如何在既定的社會和政策環(huán)境下,理解參軍這個行動,又以怎樣的方式看待參軍這個行動選擇的意義?因此,研究者必須解釋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如何看待參軍,又如何為自己的參軍選擇賦予意義。當然,在這個關于參軍大學生“社會行動者意義”的解釋過程中,動員者與動員對象的互動,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個體與國家政策之間的互動都應該被考察。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收集經(jīng)驗資料,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相互交叉驗證的方法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為了解高校大學生參軍入伍的動因,筆者于2019年4月至7月,與清華大學武裝部合作,從2019年北京市93所普通高等院校中,通過各個高校武裝部滾雪球抽樣的方式,抽取了200名該年度報名參軍的大學生,對他們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在校情況、參軍原因、對優(yōu)撫政策的關注情況進行了調查。
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難以建立抽樣框進行隨機抽樣。為了實現(xiàn)經(jīng)驗材料的“三角互證”,并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如何理解和看待參軍選擇,探索大學生選擇參軍入伍的行動邏輯,筆者于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以征兵工作人員的身份,參與了北京市兩所高等院校的征兵工作。2018年參與的是一所以文史類專業(yè)為主的211院校,2019年參與的是一所以理工類專業(yè)為主的985院校。由此,筆者得以在征兵工作的實踐過程中,與不同院校、不同專業(yè)背景、不同意向的參軍報名者交流,并在征兵咨詢、征兵宣講、征兵動員活動的互動情境中,實時觀察和記錄參軍報名者從最初咨詢了解,到隨著征兵動員的深入,有關參軍選擇說法和想法的變化。同時,也得以在此過程中與參軍報名者在真實的征兵宣傳動員情境中,進行交流訪談,以此來理解當代大學生選擇參軍的動因和行動邏輯。
本研究通過網(wǎng)絡電子問卷和線下紙質版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共發(fā)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3份,回收率為91.5%。問卷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參軍大學生的樣本信息
同時,本研究選擇進行參與式觀察的兩所高校的基本信息如下:
表2 參與觀點的基本情況
盡管問卷調查的樣本并非隨機抽樣與概率抽樣,但是憑借樣本覆蓋高校和專業(yè)的廣泛性和多樣性,仍然能夠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看到選擇參軍的大學生都具有哪些特征。參軍學生以大一、大二為主,隨著年級的增長,參軍入伍的比例在逐漸減小,這是由參軍報名的年齡要求所導致。同時,農(nóng)業(yè)戶口、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大學生參軍比例高于非農(nóng)戶口、獨生子女家庭的大學生。那么,這群大學生為何選擇參軍入伍?他們參軍入伍的行動邏輯是什么?
參軍是什么?又意味著什么?無論是在F大學還是T大學,在所有關于征兵動員的網(wǎng)站、海報、橫幅、宣傳單里,“保家衛(wèi)國”“參軍報國”“參軍光榮”都是最常見的標語,從國家法律到各級部門的通知文件,甚至在個體關于自己參軍原因的描述中,這些都是核心高頻詞,參軍與報國之間從而架起緊密的聯(lián)結,參軍被視為愛國奉獻的價值理性行動。
表3 兩所高校的征兵宣傳橫幅
這種個體為集體和國家奉獻的話語,以傳統(tǒng)中國“報”的邏輯深植于人們的內(nèi)心深處,報效家鄉(xiāng)、報效祖國、報效人民。隨著現(xiàn)代國家建設的推進,個體對國家這種日益強烈的獻身情結,在長期的學校教育以及媒體宣傳中,成為中國人精神內(nèi)核的一部分。在2018年F大學的一場征兵咨詢會現(xiàn)場,當問及“為什么想去當兵”時,前來咨詢的19歲大二學生小劉談到: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長大后要為祖國做貢獻,報效自己的國家。可話說了這么多年,作文里也寫了無數(shù)次,但我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現(xiàn)在我能想到報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當兵。而且,當兵這件事,從學校、老師到社會各界都是支持的。大家都在學校里歲月靜好,但是軍人卻在扛槍站崗,為我們負重前行,這才是最真實的報國行動?!保ㄓ^察日志,F(xiàn)180507)
從國家和社會對青年參軍的認可,到從幼年起所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都對大學生有著持久深遠的影響。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中,軍人,長期都被賦予正直、堅強、勇敢的完美人格形象。從革命戰(zhàn)爭時期“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到建國初期的戰(zhàn)斗英雄黃繼光、邱少云,再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雷鋒同志,改革開放后,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抗疫救人,軍人的形象始終與保衛(wèi)國家、服務人民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軍人總是在國家和人民最危急的時刻出現(xiàn),因而被賦予了特殊的形象和意義?!叭嗣褡拥鼙钡男蜗笞鳛橐粋€文化圖騰和政治符號深深嵌入在中國人的集體意識之中。這種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從根源上解決了參軍在價值上的合理性和情感上的認同性,并能獲得國家力量的制度性支持。
同時,“扛槍站崗,沖鋒陷陣”,參軍生活異于常人的艱苦和嚴格,成為人們在和平年代理解奉獻的核心特征。選擇參軍就是選擇成為人民的保衛(wèi)者和服務者,這種對參軍的認識成為國家與社會大眾共享的信念。正如涂爾干所認為,人們心中的神圣感其實來源于社會的集體意識?!白鎳暨x你,人民信任你,我們支持你!”國家和社會對參軍的認可,使得參軍選擇在大學生的心里獲得了“神圣性”的內(nèi)在動力,為大學生報名參軍提供了來自集體力量的支持。
盡管國家的倡導和民眾的普遍認同并不能直接轉化為個體的參軍行動,但可以轉化為行動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空間和流動可獲得資源的增加,個體職業(yè)選擇和人生規(guī)劃,也具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參軍作為個體實現(xiàn)向上流動通道的作用也在逐漸式微。隨著大學生個體意識的增強,在集體意識之外,青年大學生又如何理解參軍?他們又為參軍賦予何種價值和意義?在問卷調查中,當問及選擇參軍入伍的原因時,超過79.8%的報名者勾選了“希望通過參軍鍛煉自己”,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軍旅情懷,實現(xiàn)自己的軍人夢”和“換個環(huán)境挑戰(zhàn)自己”。軍營生活與日常生活巨大的反差和斷裂,成為了大學生想象中的另一個艱苦世界,他們希望借助參軍來“鍛煉自己”“挑戰(zhàn)自己”,改變自身現(xiàn)狀。
表4 大學生報名參軍的動因分布
軍營成為了高校大學生想像中充滿艱苦、冒險,滿是磨礪的彼岸世界。他們期待著與過去的生活決裂,進入軍營,實現(xiàn)“鍛煉”和“磨礪”自己的意圖。2019年,在T大學征兵宣講會結束后,一名大二的理工科男生小趙談起報名參軍的想法:
“我覺得自己上大學之后,雖然自由了,但是感覺生活挺混亂的,我是一個缺乏自律的人,高中因為有高考的壓力,加上老師和爸媽督促,所以學習特別努力,絲毫不敢放松。而現(xiàn)在無論是早上起床還是打游戲、玩手機,我都克制不了自己,剛剛聽了幾位退伍回來的學長的介紹,覺得軍隊生活緊湊有規(guī)律,我希望去鍛煉一下,加強一下自己的意志力?!保ㄓ^察日志,T190605)
小趙的說法在很多報名參軍的學生中都獲得共鳴,他們大部分都對自己當前的大學生活狀態(tài)不滿意,渴望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意志力,希望通過參軍來鍛煉某一方面的品質。在他們看來,選擇參軍就意味著開啟一段磨礪自身的旅途。然而,由于軍營的封閉性、斷裂性,參軍意味著要暫時中斷學業(yè),很多學生都面臨著諸多顧慮。T大學的小夏在談到參軍的顧慮時描述了自己的種種擔憂:
“說實話,參軍對我和家里來說,都是一個特別大的決定。家里好多人都有‘好男不當兵’的觀念,很多人會說,你好好的上著大學,為什么要跑去當兵呢?即便我能不在乎這些觀念,可我聽說部隊特別艱苦,不讓用手機,不能回家,萬一我適應不了部隊的訓練怎么辦?去了部隊,那么封閉,兩年后退伍回來,我會不會與社會脫節(jié)?另外,我現(xiàn)在大三,等我參軍兩年回來,和我一起入學的同學都畢業(yè)了,我還得和比我小兩級的學弟學妹一起上課。參軍兩年,我的年齡就大了,本科畢業(yè)都25歲了,想想這些,我就感覺壓力特別大?!保ㄓ^察日志,T190528)
小夏同學的擔憂也是大部分報名者擔心的,親友的觀念、怕吃苦、怕與社會脫節(jié)、怕耽誤學業(yè)、怕年齡較大。在這些顧慮與擔憂之下,參軍成了與上學互斥的選擇。國防作為一種經(jīng)濟學家奧爾森所定義的“公共品”,其首要的任務是如何通過激勵和約束,克服“搭便車”行為的發(fā)生。
為了緩解參軍與上學之間的互斥,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再到各個高校,都出臺了大量參軍入伍的優(yōu)撫政策,涉及復學、升學、就業(yè)、經(jīng)濟補助等。面對這些入伍優(yōu)撫政策的激勵,大學生又如何認識參軍這一選擇?
本研究借助問卷就優(yōu)撫政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進行了調查,問卷要求入伍報名者選取優(yōu)撫政策中最吸引自己的三項,并將其按重要性排序。同時研究者對被選的三項入伍政策,按順序賦予3分、2分和1分。對每個選項的得分加總,得到其吸引指數(shù),再將吸引指數(shù)除以總的選擇次數(shù),得到其平均得分(即在平均的選擇排序中該政策排在第幾位),優(yōu)撫政策的吸引力統(tǒng)計情況如表5。
表5 入伍優(yōu)撫政策吸引力指數(shù)排序表
在所有入伍政策中,“優(yōu)待金和退役金”吸引指數(shù)最高,183名報名者中有119位報名者選擇,占比達65%,平均得分2.03;同時,“研究生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計劃和考研加分、免試推研”吸引指數(shù)也達200以上,54.6%的報名者選擇了該項?!皽p免學費以及學費代償”和“戶口落戶”的吸引指數(shù)和選擇人數(shù)相近,都為150分以上,但戶口落戶的平均得分為2.4,是所有政策中最高的,其排序最靠前,可見落戶政策在北京高校大學生中的吸引力。此外,除“服役兩年視為基層工作經(jīng)歷”的吸引指數(shù)在100分以上外,余下政策吸引指數(shù)都在100分以下,免修部分課程吸引指數(shù)和平均得分最低。
通過排序分析可以看出,在入伍政策中物質激勵的吸引力最大(包括優(yōu)待金和退役金、減免學費以及學費代償),其次是涉及到今后學業(yè)發(fā)展的攻讀研究生政策。戶口落戶政策吸引力也較大,但不如物質激勵,同時學業(yè)方面的轉專業(yè)和免修課程方面的政策吸引力較弱。但這是否意味著高校大學生的參軍選擇是趨向功利化的工具理性行為呢?這需要看優(yōu)撫政策在大學生參軍行動邏輯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2018年,F(xiàn)大學一名報名的大四學生小文在被問及自己關心的入伍優(yōu)撫政策時談到:
“當兵的政策是越來越好了,但國家就應該給作出犧牲和奉獻的人更多的支持和優(yōu)待,這樣才會有更多人為祖國奉獻自己的青春。很少有人是完完全全為了某個優(yōu)待選擇去當兵,畢竟要經(jīng)歷的不是一般的生活呀。如果要說缺學費的話,現(xiàn)在中國的學費比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便宜,而且學校的各種助學貸款、助學金、勤工助學,也都能幫助一個缺錢的同學讀完大學。國家的支持和優(yōu)待主要還是幫助去了部隊兩年的人跟上同齡人節(jié)奏,同學們也都將它理解為國家的一種補償和支持?!保ㄓ^察日志,F(xiàn)180613)
隨著參軍在個體實現(xiàn)社會流動中的作用日漸式微,想要通過參軍來實現(xiàn)階層躍升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因此,優(yōu)撫政策更多的還是停留在補償和支持的水平,同時發(fā)揮一定的激勵作用。這種“支持說”與“補償說”的觀念也在應征報名者與征兵動員者的互動中逐漸形成共識。每年政府和高校的征兵工作人員都會通過網(wǎng)頁介紹和微信推文,以及線下的政策宣講會,對各項優(yōu)撫政策逐一解讀,對其“支持性質”和“補償性質”也會多次強調。在征兵動員者與動員對象的互動中,優(yōu)撫政策在學生的認識里轉換為對學生參軍的褒獎、補償與支持。
恰恰是對優(yōu)撫政策支持性、補償性的認識,學生原本對參軍的種種顧慮與擔憂得到緩解,使得參軍與上學不再成為互斥的選擇。相反,參軍的支持性和補償性政策越好,越能夠保障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yè)、更好地為升學和就業(yè)助力。參軍由此在報名者的意識里,從選擇“吃苦”和“盡義務”變?yōu)榱艘环N可以爭取的人生機會,一次改變自己的成長機會。
除了認同參軍報國的邏輯、渴望獲得鍛煉自己和人生成長的重要機會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出于對于軍營文化,特別是出于對與軍隊有關的儀式、符號和故事的認同而選擇參軍。
研究表明,在 0~10 cm 土層,秸稈還田能顯著提高夏玉米農(nóng)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而在 10~20 cm土層無顯著增加,土壤發(fā)生明顯的“上富下貧”現(xiàn)象。這與 Balota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
這群大學生深受軍旅影視劇、軍旅小說和軍事雜志的影響,一些同學家里有親人曾經(jīng)是軍人,在軍營文化的影響下,很多人對“軍裝”“軍事武器”有著很深的喜愛。T大學體育類專業(yè)的大三學生小孟這樣說起自己為何強烈地想去當兵:
“我爸以前就是一名軍人,雖然轉業(yè)到地方了,但是家里還經(jīng)常有他的各種軍裝照,我從小就覺得穿軍裝特別帥,平時也喜歡陪我爸看戰(zhàn)爭類的電影,以前那個《士兵突擊》我看了很多遍,幾乎每年都看,就想像著自己穿軍裝咬牙在軍營里奔跑。后來我認識了幾個參軍退伍回來的學長,都說當兵還是值得的,我今年就趕緊報名了?!保ㄓ^察日志,T190622)
無論是因為社會關系網(wǎng)絡中曾經(jīng)有軍人親友,還是受到文學、影視的影響。軍營的儀式、符號和文化,都因為與日常生活存在差異,對大學生有著神秘的吸引力。F大學文史類專業(yè)的大二學生小呂這樣談及參軍時候的考慮:
“我想人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去嘗試那些能夠讓你充滿激情的東西,我每次看閱兵,感覺整個人就像觸電了一樣,心底涌動著力量,看著兵哥們走隊列,太震撼了。從小到大,我和絕大部分同學都是從一個校門到另一個校門,我想自己以后還會讀研究生,讀書這件事,我到三十歲、四十歲都不晚,但是能夠允許我在年輕的時候去軍營體驗一回,這樣的機會就這么短短幾年,錯過了就真的錯過了?!保ㄓ^察日志,F(xiàn)180530)
費爾曼和甘姆森曾將激勵區(qū)分為外在選擇性激勵和內(nèi)在選擇性激勵,他們把奧爾森理論中的那些以組織大小、結構和組織內(nèi)權力分配為前提的選擇性激勵稱為外在選擇性激勵,而把人們內(nèi)心存在的團結感、忠誠感、榮譽感稱為內(nèi)在選擇性激勵。參軍帶給青年大學生的團結感、榮譽感、青春感成為大學生自我驅動的重要因素。正如費爾曼和甘姆森所指出的那樣,“人們一旦有了團結感和忠誠感,就不會為自己的得失斤斤計較,而且做出的犧牲越大,目標在他們心目中的價值就越大,目標實現(xiàn)后給他們帶來的喜悅也就越大”[16]。
那么,青年大學生對支持性政策的追求,對軍旅儀式、符號和文化的認同,是否會削弱和消解參軍報國的集體意識,報國是否會淪為追逐政策利益、滿足自我情感的另一張面孔?2019年T大學參軍男學生小鄭在闡釋自己的參軍想法時說道:
“國家和學校都教育我們,要把自身成長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我們這幫同學選擇參軍就是把自己的成長與國家的發(fā)展結合在一起,用今年的話來說就是,我與祖國共成長。從以前學長、學姐們當兵的經(jīng)歷來看,大家最初選擇當兵的原因都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無論一開始是因何當兵,即便有學長一開始是因為逃避失戀而去部隊,最終大家都會在軍隊這所大學校的教育和鍛煉之下,切身地明白真正的家國情懷,軍營就像一個大熔爐,讓不同想法的學生成長為愛國有為的青年?!保ㄓ^察日志,T190721)
本文以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和北京市兩所高等院校征兵工作實踐的參與式觀察記錄為基礎,應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從理解社會行動者意義的角度出發(fā),對高校大學生選擇參軍入伍的動因和行動邏輯進行了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參軍與完成學業(yè)在時間上是互斥,加之軍營生活的封閉、斷裂和艱苦,大學生選擇參軍入伍面臨著諸多觀念和現(xiàn)實上的障礙,但是國家和社會對“參軍報國”話語的集體認同,為大學生的參軍選擇提供了人生價值和合法性上的支持,同時,各級政府和各高校出臺的一系列關于鼓勵大學生參軍的優(yōu)撫政策,有效地緩解了參軍選擇的內(nèi)在障礙,使得參軍從履行一種“吃苦受罪”的國民義務變成了青年大學生可以爭取的人生機會,此外,有關軍旅青春的儀式、符號和故事,對大學生選擇參軍入伍產(chǎn)生了持久的內(nèi)在激勵。通過對參軍報國的價值認同、人生成長的機會認知、軍旅青春的情感共鳴,眾多適齡大學生選擇攜筆從戎、投身軍營。
經(jīng)過上述的總結分析后發(fā)現(xiàn),對大學生選擇參軍入伍行動邏輯的分析超越了理性選擇范式,參軍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僅得到了理性的詮釋,還強化了情感和文化符號的分析,并與國家的話語和政策形成互動。高校大學生的參軍行動邏輯不同于許多全志愿兵役制國家基于雇傭契約關系下的職業(yè)選擇邏輯,也不同于全義務兵役制國家基于國家法律下純制度性的義務行動。而是一種在組織動員和個體選擇互動下,混合了奉獻、自利導向和個人主義情感的多重行動邏輯。
正是高校大學生參軍行動邏輯的多重性,使得大學生士兵的軍人價值觀,在“志業(yè)型”與“職業(yè)型”之間搖擺?,F(xiàn)代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使大部分的軍人從“志業(yè)型”向“職業(yè)型”轉變。志業(yè)型的軍人強調職業(yè)的神圣性,他們把軍事工作視為神圣的志業(yè),這種類型的軍人認為,國家安全高于一切,認同為國獻身的價值觀。但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濟主義與個人主義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大學生基于優(yōu)撫政策的人生成長機會認知和軍旅青春情感共鳴的追求,與軍人職業(yè)的高度奉獻性存在一定的張力。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參軍服役中出現(xiàn)的“參軍多”“留隊少”現(xiàn)象,正是這一行動邏輯的體現(xiàn),大量的大學生士兵在兩年義務兵結束之后便選擇退伍,只有極低比率的大學生會轉為志愿兵。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愈加需要富有經(jīng)驗的技術軍兵種來使用越來越復雜精密的信息化武器[17],因此國家著力提高大學生士兵的征集比例,就是希望通過征集較高文化素質的大學生士兵來操作日益精密復雜的武器裝備,以應對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的需要。但是如果征集到的大學生士兵僅僅服義務兵役便大量退伍,便會因為服役時間較短,難以掌握復雜的軍事技術,平均技能和經(jīng)驗值偏低。并且大學生士兵服役期短,軍隊兵員周轉速度過快,大量增加了部隊的訓練成本,造成技術骨干的斷層,降低了軍隊的經(jīng)驗水平,不利于戰(zhàn)斗力的持續(xù)提高。從另一方面來講,大量大學生士兵的退役,地方政府對大學生士兵的就業(yè)安置成本不斷提高,特別隨著大學生在新兵征集中的比例逐年提高,地方安置壓力不斷增加。
高校大學生征兵工作,既是新形勢下加強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依托國民教育為軍隊培養(yǎng)輸送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服務軍民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對此,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傳,需要不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才能進一步堅定大學生投身軍營、獻身國防的持久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