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健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qū)蛇口人民醫(yī)院 518067
牙周炎為常見的口腔慢性牙周病,發(fā)病率高達88.9%[1],其實質為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支持組織慢性炎癥性破壞,造成牙周組織不可逆破壞和喪失,其中牙槽骨喪失為牙周炎擴散的常見后遺癥。植骨術是牙槽骨缺損治療的常用方法,但對于重度牙槽骨組織缺損術中需徹底清除牙周炎所致的不規(guī)則骨損傷,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技術難度高,植骨效果不明確[2]。牙周再生術包括牙周植骨術和引導性組織再生術,可重建牙周炎破壞的牙周組織,并恢復其結構與功能[3]。本文選取我院140例慢性牙周炎并重度骨缺損患者為觀察對象,探討牙周再生術治療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9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療的140例慢性牙周炎并重度骨缺損患者,共168顆患牙。納入標準:已完成6~8周的牙周基礎治療,病損主要累及前牙或單個牙面;牙周探診深度(PD)≥6mm;松動Ⅰ度以內(nèi);X線片顯示牙槽骨垂直吸收,且成角為30°~60° ;骨袋底到釉牙骨質界距離(A-CEJ)骨缺損程度為重度骨缺損,即A-CEJ為9~12mm[4]的一壁骨缺損;3個月內(nèi)未服用過抗生素、抗血小板藥物;患者知情同意治療方案及本研究內(nèi)容。排除標準:合并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及其他口腔疾病者;局麻藥過敏者;有磨牙習慣及吸煙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情控制欠佳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70例(81顆牙),男31例,女39例,年齡22~57(37.52±6.13)歲,病程2~18(9.57±2.3 9)個月,牙周炎程度:輕度15例、中度19例、重度36例;研究組70例(87顆牙),男33例,女37例,年齡21~58(38.15±6.26)歲,病程1~18(9.42±2.50)個月,牙周炎程度:輕度13例、中度16例、重度4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牙周炎程度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予以抗炎藥物控制牙周炎癥癥狀,常規(guī)消毒、鋪巾、局麻,頰、舌側內(nèi)斜切開后,翻開黏骨膜瓣,充分暴露后刮凈根面牙石、清除炎性牙周組織,缺損區(qū)清創(chuàng),修整根面和牙槽骨,并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對照組在骨缺損處填入Bio-Oss骨粉(瑞士Geistlich公司,顆粒直徑:0.25~1.0mm)。研究組于骨粉填充后在缺損臨近骨皮質2mm處放置修剪合適的Bio-Gide可吸收雙分子膠原膜(瑞士Geistlich公司),然后復位齦瓣并縫合,置牙周塞治劑,術后常規(guī)西比氯胺含漱、口服抗生素,術后7d復查牙周情況。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術前及術后3個月、6個月進行牙周探診深度(PD)、臨床附著喪失(CAL)、牙齦指數(shù)(GI) 檢查,拍曲面斷層片測量A-CEJ變化,并于術后6個月評價近期臨床療效,顯效:牙周紅腫、疼痛等臨床癥狀基本/完全消失,牙槽骨無缺損,牙周狀況恢復正常;有效:牙周紅腫、疼痛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牙槽骨有輕度缺損,牙周狀況明顯好轉;無效:牙周紅腫、疼痛等無改善或加重,牙槽骨明顯缺損,牙周狀況無變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2.1 兩組牙周臨床指標變化比較 術前兩組PD、CAL、G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6個月兩組PD、CAL、GI均較術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牙周臨床指標變化比較
2.2 兩組骨缺損情況變化比較 術前兩組A-CEJ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3個月、6個月兩組A-CEJ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CEJ變化情況比較
2.3 兩組近期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40,P=0.111>0.05),見表3。
表3 兩組近期臨床療效比較[n(%)]
慢性牙周炎發(fā)病為牙組織骨缺損的主要因素,隨著牙周炎癥進展可導致牙槽骨破壞吸收和牙周附著喪失,最終導致牙體松動、異位和脫落,已成為我國成年人失牙的首位原因[5]。而牙周炎所致的重度牙槽骨缺損為牙周骨修復的重難點。牙周植骨術是大面積骨缺損治療和修補的主要外科干預方法,可使牙槽骨獲得再生,形成牙周新附著,其療效確切。單純的植骨術治療雖能使缺損部位生成新骨,但愈合部位僅局限在骨袋底部,成骨時間長,同時由于結合上皮生長迅速,可能形成新的牙周袋,出現(xiàn)牙齦退縮、殘余深牙周袋等并發(fā)癥[6]。而引導組織再生術可利用膠原膜的屏障作用延緩上皮的根向遷移,并將骨代替物植入骨缺損部位,達到修復牙周組織的目的。
本文結果顯示,術后3、6個月兩組PD、CAL、GI均較術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牙周再生術修復牙周炎并重度牙槽骨缺損效果更佳。牙周再生術包括牙周植骨術、引導組織再生術,植骨術使用的羥基磷灰石與天然骨質相似,有助于成骨細胞的長入和血管化而成為新骨,并能促進牙齦纖維細胞生長和粘附,獲得新的牙骨質和牙周附著[7-8]。并有研究發(fā)現(xiàn)[9-10],植骨術后骨粉替代速率緩慢,6~48個月內(nèi)植骨區(qū)仍會殘留20%~40%的骨粉,有助于骨缺損長期維持修復,獲得更多的骨增量。但單純的植骨可能導致愈合部位局限于骨袋底周圍,且骨粉降解速度與成骨速度不匹配,尚缺乏對成骨細胞增殖分化和組織生長的主動誘導能力[11-12];而Bio-gide膜的應用可防止牙齦結締組織細胞、上皮細胞遷移到缺損的牙槽骨區(qū)域,并引導成骨細胞遷移到缺損的部位,同時引導牙周韌帶細胞向冠層遷移[13-14],在為牙槽骨缺損區(qū)骨組織生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同時,還正確引導了牙周韌帶組織的再生,最終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此外,本文結果還發(fā)現(xiàn),術后3個月、6個月兩組A-CEJ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牙周再生術可減小重度牙槽骨缺損的骨缺損程度,獲得良好的牙周恢復效果,與文獻報道結果基本一致[15]。筆者分析這得益于膠原膜阻止牙齦組織牙齦結締組織先于占領牙槽缺損底部和骨粉作為支架促進骨的新生,而重度牙槽骨缺損術后骨生長緩慢,修復周期長,牙周再生術具有更明顯的優(yōu)勢。當然,外科手術治療并非一勞永逸,術后仍需嚴格控制牙周炎癥,指導患者保持健康的口腔習慣。
綜上所述,牙周再生術治療牙周炎并重度牙槽骨缺損可顯著改善患者牙周指標,骨缺損修復效果良好,臨床療效滿意,但其遠期效果仍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