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夢帆
四川輕化工大學
扎哈·哈迪德獲得了2004 年象征建筑領域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克建筑獎,獲獎的同時也讓她成為現(xiàn)代建筑設計領域中第一位女性建筑設計大師。扎哈·哈迪德設計出的每件建筑作品,都包含著許多與人們傳統(tǒng)觀念完全相反的思想,這便使她的作品一經(jīng)問世便會在整個建筑界引起軒然大波。許多業(yè)界知名設計家都會在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中尋找設計靈感和設計理念。扎哈·哈迪德的設計風格可謂是與傳統(tǒng)建筑設計背道而馳,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扎哈·哈迪德的設計不正是重新定義了建筑嗎?讓建筑的外形和內部空間最大程度上的發(fā)揮作用也讓建筑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多樣化。奇特的建筑外形,不僅能夠很快吸引人們的眼球,還常常成為當?shù)氐牡貥诵越ㄖ?/p>
解構主義的產(chǎn)生還得益于1988 年七名建筑師在紐約舉行的解構主義建筑的展覽中,他們各位都對解構主義有著全新的理解,其作品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讓人們從建筑當中看到了解構主義建筑它獨特的魅力所在,但那個時候這七名建筑師沒有任何一個作品來對他們建筑理念進行詮釋。隨后幾十年里,這七位建筑師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開始慢慢地影響著其他國家,讓這種奇怪的建筑慢慢被人們接受。與現(xiàn)代主義截然不同的設計風格,在接下來的數(shù)十年里,成為了建筑設計界最耀眼的星星。
扎哈·哈迪德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實戰(zhàn)設計者,不管外界嘈雜的聲音有多少,她總是不予理會,直接將自己的建筑作品拋到大眾視野。一個在不同文化碰撞下成長起來的設計者,再加上她那前衛(wèi)、激進的設計思想成就了她勇于創(chuàng)新,無所畏懼的性格特點。自1988 年紐約“七人展”后,解構主義就像影子一樣跟隨著扎哈·哈迪德,盡管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扎哈·哈迪德一再地強調自己的設計與解構主義無關。只是單純地想設計一些獨特的建筑,僅此而已。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設計始終無法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桎梏,來自于施工、和表現(xiàn)形式上的問題,永遠是她最先考慮的問題。她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與大多數(shù)的設計師截然不同,作為觀賞者、使用者的我們聯(lián)系解構主義的建筑特點,很容易就給扎哈·哈迪德扣上解構主義的帽子。而扎哈·哈迪德在“解構主義展覽”的一炮而紅,使人們對她以及她的作品印象更加深刻。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在展覽上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我們真的就可以憑此把扎哈·哈迪德歸類到解構主義里嗎?如果執(zhí)意要說說扎哈·哈迪德與解構主義是畫等號的,那么也只能說她們就像萍水相逢的兩個人,偶然相遇之后,又回到各自的領域,相遇過,最后卻分道揚鑣。
扎哈·哈迪德的教育背景決定了她對設計的獨特見解,她的設計思想并非是絕對的解構主義,更多的是在她對建筑外形設計以及內部空間組成形式的再設計,再轉化。與此同時,也強烈地批判了理性主義,在極具現(xiàn)代主義的陣營里高歌后現(xiàn)代人文主義設計思想,從而貫穿扎哈·哈迪德的整個設計思想。在她的設計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她在傳統(tǒng)的,規(guī)則的,有秩序的結構方式上加以創(chuàng)新,打破原有的規(guī)則,重組自己的設計元素,讓每個空間都變得流暢、連貫。這何嘗不是對標準化、理性化的建筑設計的一種創(chuàng)新?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中,在滿足了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讓自己的設計風格,盡最大可能地布滿整個作品。
在扎哈·哈迪德看來建筑是一個整體但又復雜的系統(tǒng)。在設計中充斥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因素,使得扎哈的設計作品,始終都是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tài)。但在許多作品中,扎哈她的設計思路、理念不僅超越了傳統(tǒng)理性的束縛,也消滅了一切等級的概念,可以這樣說,她的作品就像是一個人人平等的小型社會縮影,在這之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而有的僅僅是她那獨特造型下呈現(xiàn)給我們的前衛(wèi)設計理念。在這之中,扎哈·哈迪德她不同意解構主義完全覆蓋建筑設計的理念,她盡自己最大努力,在現(xiàn)有的建筑設計規(guī)則上做出自己的創(chuàng)新。
廣州歌劇院的設計,是扎哈·哈迪德在中國的第一個建成項目,也是她最滿意的作品之一。70000 平方米的廣州歌劇院坐落在珠江河畔。被稱為“圓潤雙礫”的方案隱喻在珠江河畔被江水沖刷出來的兩塊漂亮石頭,這兩塊原始的,非幾何形的建筑物就像是礫石置于敞開的場地之上,極具后現(xiàn)代形體寓意。廣州歌劇院也延續(xù)了扎哈·哈迪德曲線型的設計風格充滿著和諧和自然之美,與周邊高樓林立的現(xiàn)代都市形成鮮明的對比。整個場地的設計也順應了珠江水流的方向,這個現(xiàn)代科技與廣州地域文化相結合的產(chǎn)物,足以被稱為功能、形式、內容都具備的優(yōu)秀方案。在扎哈·哈迪德的設計手法中,幾何形體的提取、變形、再重組常常使作品有著出乎意料的形態(tài)??此旗o態(tài)鋼筋混凝土與鋼材造就的歌劇院外形與流線型的表面設計和內部裝飾,不正正造就了它的動態(tài)美嗎?在動態(tài)美中尋找“礫石”的歸宿,這個作品,把這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圖1 廣州歌劇院外貌特征
解構主義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偏離建筑設計本身的,這就導致作為欣賞者、使用者的我們并不是從建筑的結果來體會它的意義,而是直接體驗建筑,從而獲得不同的體驗感受。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解構主義可以說是顛覆了傳統(tǒng)建筑意義上對體型的追求,在破碎、復雜、矛盾的結構線條中尋找符合設計師們理念的表現(xiàn)手法。從而來詮釋他們對解構主義建筑的理解,設計者們就像是一個修復大師,把零散的、沒有規(guī)則的元素,通過自己的設計理念轉化成世人矚目的建筑作品。
扎哈·哈迪德的廣州歌劇院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從外部的“礫石”形態(tài)到劇院內部的空間劃分,結構造型,看似錯綜復雜的線條,實則井井有條地展示出獨特的結構美。形態(tài)不一的塊面與線條相互交匯,仿佛跟著音樂跳動、起舞,無不讓欣賞者們對這兩個奇怪的“礫石”產(chǎn)生不同的個人見解。但這種錯綜復雜的線、面交織,使得有大量的曲線產(chǎn)生,這就導致在施工上,有一定的難度,曲線轉角使得花崗巖和混凝土在轉角處的施工難度大大加深,再加上國內技術的欠缺最后也導致實體效果不佳。但扎哈·哈迪德用自己對解構主義的理解,展現(xiàn)出了建筑不一樣的自由之美。
對于現(xiàn)代主義推崇的簡約、直線、矩形等建筑形式而言,解構主義則通過曲線的形式來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建筑體態(tài)美。當然,除了曲線,通過扭曲、變異等得到的形態(tài),也充分運用到設計當中,目的就是為了當建筑充滿韻律和動感美。廣州歌劇院被稱為“圓潤雙礫”,這不僅是對當?shù)氐赜蛭幕淖鹬睾蛡鞒校彩窃す系碌脑O計靈感所在。兩塊“礫石”照應著珠江中被江水沖刷的石頭,被江水常年打磨,早已變得光滑圓潤,無一不體現(xiàn)出曲線的體態(tài)。我們可以對照扎哈·哈迪德其他建筑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發(fā)現(xiàn)筆直的線條和體態(tài)簡單的幾何形體。
如同西班牙建筑設計師安東尼·高迪的作品一樣,天馬行空的設計理念,常被世人理解為“設計瘋子”,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其實也一樣。解構主義設計理念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規(guī)則,大變化的建筑特點,常常給觀賞者、使用者一種亂、沒頭緒的感覺,但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去欣賞,就會看到其建筑的內外結構以及功能布局上的處理方法——簡約、大方。但大多數(shù)的欣賞者,常常只通過看到的表面就給一個建筑下定義,認為這是不符合常理,扭曲的建筑,實則不然,這不正是體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設計理念的束縛中掙脫出來的而展現(xiàn)給我們的一種自由美嗎?一切都在設計者們合理的設計范圍之內,解構主義理念下產(chǎn)物,看似雜亂無章,實則追尋著背后統(tǒng)一的秩序。
廣州歌劇院整個建筑以及當中的每個角落都充斥著自由的線條,這何嘗不是設計者內心的反映。劇院中的材質以及鋼架結構沒有一處沿用了傳統(tǒng)轉折的形式,取而代之的則是無限的曲線。部分玻璃材質的運用,使得劇院的采光也更加親和,而這也使劇院內的空間劃分更加的自由、合理。
內容與形式是辯證法的一對基本范疇,內容和形式是辯證的統(tǒng)一,任何事物既有其內容,也有其形式,不存在無內容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內容。廣州歌劇院的設計中,內容與形式可以說是相輔相成,它的結構、曲線的運用無不體現(xiàn)出建筑設計者的設計內容和形式。就建筑而言,形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扎哈·哈迪德的設計理念從建筑出發(fā),建筑形式是解答建筑目的的手段。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采用什么樣的形式要因地、因時、因環(huán)境而變,形式是解決眾多綜合因素的一個最終結果,如:氣候、施工、功能、地域文化、環(huán)境、可持續(xù)性等等。扎哈·哈迪德在設計廣州歌劇院時,無不考慮中國廣州地區(qū)的氣候、經(jīng)濟、文化、城市、環(huán)境等問題,在考慮眾多形式因素后,在設計中徹底融入了廣州地域文化,藝術和歷史、社會人文的獨特見解,再加上扎哈·哈迪德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創(chuàng)新精神對解構主義的批判繼承,使設計出來的廣州歌劇院是那么地和諧,自然。廣州歌劇院已然成為珠江河畔的聆聽者,也必將成為建筑界的一顆閃耀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