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關系里,有一種東西非常常見,就是所謂的壞情緒。我們自己接不住的時候,就會扔給對方,然后對方接不住的時候又會扔回來。這種扔來扔去到什么時候為止呢?就是到有一個人可以接住它消化它。
比如,孩子摔了一跤覺得很疼,媽媽走過來幫孩子拍拍身上的土,然后說你摔了一跤很痛,你現(xiàn)在很難過,也有點害怕,媽媽抱一下,但是沒關系,下一次你走路小心一點,可能就不會摔跤了。
這其實就是媽媽在接住孩子接不住的壞情緒,媽媽在自己人格的支撐下,把這個部分消化掉了,而不是指責、暴怒,把摔跤引發(fā)的壞情緒,再扔回給孩子。
可是在兩性關系中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都是孩子,我們都沒有那樣一個能夠幫助我們消化情緒的母親,所以我們自己這部分的能力是欠缺的。
這時候兩個人就會陷入一種因為你對我發(fā)脾氣,然后我也對你發(fā)脾氣這樣一個互動模式,在這個背后可能就完全沒有覺察,或者是理解。
當對方在對你發(fā)脾氣的時候,你能夠去理解對方不是針對你,不是因為你不夠好,或者也不是因為他不愛你,他才要對你發(fā)脾氣。他發(fā)脾氣很可能是因為他在發(fā)他自己的脾氣。他遇到了工作中的一些事,或者他覺得自己的確達不到你的期待。在這樣一個他對自己的內(nèi)在有很多攻擊的時候,然后兩個人因為一些生活的瑣事,他就會把這份攻擊很自然而然地用這樣一個日常溝通的渠道扔給你。
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這么深,就不會在這份把壞脾氣扔來扔去的投射游戲中,受到太大的傷害,我們可以意識到他對我的脾氣或者一些負面的話語,并不是因為我很差。而當我們的自我能夠比較穩(wěn)定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騰出兩只手去接住對方,我們就可以真的嘗試著幫他去消化他負面的東西,去理解他,去安撫他。愛能創(chuàng)造療愈,跨越原生家庭的創(chuàng)傷,讓被困住或走到困局的關系升華。
(周小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