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朋友告訴我,說最近孩子總在她面前抱怨爺爺奶奶不好,說爺爺不講衛(wèi)生,說奶奶總是嘮叨個沒完沒了。朋友家三代同堂,兒子自出生就和爺爺奶奶一起住。按理說應該對老人有很深的感情才對啊,可為什么還有這么多的抱怨呢?這是朋友困惑的地方。
我問她:“那你和公公婆婆相處得怎么樣???”她回答:“還可以啊,開心的時候就和他們聊幾句,看不慣了就閉嘴,關在房間里懶得出來。”我說:“你看不慣就關在房間里,那么你孩子這時候怎么辦?”她理直氣壯地說:“孩子嘛,當然向著我啦?!蔽夜笮Γ骸澳銉鹤硬粌H向著你,還像你吧。”
你自己看不慣公公婆婆,在一個屋檐底下還和他們搞隔離,那你的孩子還小,你是他價值觀的風向標,媽媽不喜歡的,他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去嫌棄,因此你兒子對他爺爺奶奶的抱怨是出自于你啊。她如醍醐灌頂醒悟過來,原來自己平日里那些負面的情緒,對公婆不好的評價全被兒子給吸納了,才會導致兒子常常抱怨自己的爺爺奶奶。我總結了一下:如果你足夠包容,你的兒子不會吹毛求疵的。
大人之間有矛盾,最好自己當面解決,不要將矛盾在孩子面前擴散。孩子如此弱小,又如此信任父母,因此別讓他們?yōu)榇笕说拿芎颓榫w買單,這是每個大人的責任。
行為的影響遠遠勝過語言。我們要求孩子積極,我們自己就要做積極的示范;我們要求孩子努力學習,我們首先就要克服自己的懶惰;我們要求孩子做個友善的人,那么,我們自己先要做個寬容的人。以此類推,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是個滿嘴抱怨的人,那么,你得先自省。
(周周/文,摘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