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楷文
安慰劑效應,就是指某些病人接受了實際上完全沒有藥物效果的治療,但卻因為他發(fā)自內心地相信這種藥有效,他的病情還真就有了改善。而且,在那些求生欲極強且充分信任權威和醫(yī)護人員的患者身上,這種心理效應尤為突出。
那么,安慰劑效應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我們又該如何用好這種心理效應呢?
伊萊沙·珀金斯1741年出生在北美的康涅狄格,其父親就是一名醫(yī)生,長大后他子承父業(yè)也成了一名醫(yī)生。珀金斯于1796年獲得了一項發(fā)明專利,名叫“珀金斯牽引器治療儀”。這個治療儀號稱可以治療頭部、臉部的炎癥以及風濕和疼痛。治療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將2根3英寸(約7.6厘米)長的鐵銅合金棒,在病人的患病部位按壓20分鐘,再把“機器里”的所謂“致病電子液”引出來就可以了。珀金斯號稱他的治療儀治愈了5000多人,并在歐洲引發(fā)了熱烈追捧。他更是爭取到了歐洲多位著名醫(yī)生以及社會名人的支持,就連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也買了一套。成名之后,珀金斯再接再厲,又發(fā)明了一種治療痢疾和咽喉炎的藥物。而還沒等藥物上市,珀金斯就在1799年死于當時紐約流行的黃熱病。
就在同年,當時的英國名醫(yī)約翰·海加斯花了5個金幣,專門買了一套珀金斯牽引器治療儀,希望用實驗對照的方法來驗證治療儀的效果。他的實驗是這樣設計的:第1天,海加斯用木頭仿制了帕金斯牽引器里的金屬棒,并給5位風濕病患者進行了所謂的“治療”,其中居然有4位患者表示疼痛得到了緩解。第2天,海加斯用珀金斯牽引器對另外5位風濕病患者進行治療,只不過這一次使用的是金屬棒,同樣有4位患者報告了病情緩解。海加斯的結論是:這2種干預措施緩解癥狀的效果并沒什么差別,根本就用不著使用這么昂貴的金屬棒。后來,海加斯在動物身上做了同樣的實驗,發(fā)現(xiàn)珀金斯牽引器毫無療效。
海加斯通過對患者的深入訪談交流,發(fā)現(xiàn)患者對待疾病的態(tài)度、期望和想象,不但能夠神奇地影響疾病的發(fā)展進程,還會影響患者對于疾病的感受。但受當時科學知識與技術的限制,海加斯也不清楚這種神奇的效應是怎么回事,而后人將這種效應稱為“安慰劑效應”(placebo?effect)。后來,英國名醫(yī)威廉·庫倫提出,給那些無藥可治的患者用一些沒有治療作用的藥物來安撫他們,并給這些藥物起名叫“安慰劑”。然而,將安慰劑引入醫(yī)學實踐的庫倫萬萬想不到的是,安慰劑(或安慰療法)竟真的能治病。在1876年出版的《美國百年醫(yī)學》這本書里,就系統(tǒng)總結了許多疾病自愈的研究,并明確指出:比起瞎治療,僅僅靠單純的護理,患者反而恢復得更快,死亡率也更低。
真正系統(tǒng)科學地認識安慰劑效應,緣于二戰(zhàn)。戰(zhàn)爭期間,美國軍醫(yī)亨利·比徹負責治療受傷的士兵。在一次戰(zhàn)斗中,比徹醫(yī)生手頭的嗎啡用完了。嗎啡是緩解疼痛的,沒有嗎啡,導致很多傷兵疼痛難忍,以至于無法順利進行手術。比徹醫(yī)生情急之中竟然憋出了一個主意:他一邊給傷兵注射生理鹽水,一邊騙他們說這是嗎啡。令人驚奇的結果出現(xiàn)了,居然有40%的傷兵的疼痛真的得到了緩解。二戰(zhàn)結束后,比徹醫(yī)生根據(jù)這件事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強大的安慰劑》。這本書引發(fā)了強烈反應,有好多人都抨擊他,說他沒有道德底線,欺騙傷兵。但這個案例也引起了醫(yī)學界的廣泛關注。1955年《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發(fā)表了《有效的安慰劑》一文指出,如果只采用生理鹽水或非藥用成分治療,還是會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被治愈。
一幅描繪“珀金斯牽引器治療儀”的漫畫。
更神奇的是,就連手術本身,可能也是大大的“安慰劑”。在美國,每年都有將近70萬名患者因膝蓋疼(半月板有退行性磨損)而接受“關節(jié)鏡膝蓋手術”,手術需要打開患者的膝蓋,并對半月板進行修復。這個原理直截了當,而且手術后病人的確感到不疼了。研究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招募一些病人,事先告訴他們會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做真手術,一組做假手術,而病人并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個組。假手術和真手術的過程幾乎是一樣的:手術前幾天病人要節(jié)食,手術時好幾位醫(yī)生護士聯(lián)合行動,手術部位要被消毒,病人被全身麻醉。對接受真手術的患者,醫(yī)生會按照手術流程進行;對接受假手術的患者,醫(yī)生也會切開他們的皮膚,留下一個傷口,并包扎好,只是醫(yī)生對他們的膝蓋什么也不做。醫(yī)生還在手術室里放一個電視屏幕,可以看到手術的“實況轉播”。當然,接受假手術患者所看到的,是事先錄制好的內容。結果,無論是接受了真手術還是假手術,患者居然都表示“手術效果很好”。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手術的安慰劑效應不但不比吃藥的安慰劑效應弱,反而更強。假手術做得越是鄭重其事,手術開刀對身體的損傷越深,安慰劑效應就越強。還有一種更神奇的現(xiàn)象,叫“反安慰劑效應”——身體本來沒事兒,就因為自以為自己身體有問題,結果就真的有了問題,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患者自己能把自己嚇死。當患者知道自己得了癌癥,而且還是晚期的時候,患者的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迅速惡化,身體消瘦的速度非常快,甚至沒過幾個月,患者就去世了。
關于安慰劑效應是如何起作用的,目前學術界還沒有權威的定論,但身心一統(tǒng)的解釋更令人信服。患者的病情在安慰劑的作用下之所以能夠出現(xiàn)好轉,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和心理是一個整體,而且這個整體是會進行自愈的,這樣病情就會慢慢好轉。也就是說,即使患者在患病之后什么也不做,病情也可能會自行好轉。而這種自愈能力,只能在心理的積極暗示下才能被啟動,如果是消極暗示,則會啟動自愈能力的反面,那就是“自毀力”。人類的心理過程既有頭腦層面的認知過程,也有情緒情感過程和身體感受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最好是在情緒層面去表達,當這個過程的表達受阻時,就可能轉而通過身體來表達。這個時候,身體的表達就非常具有象征意義。